編輯推薦
從中世紀末期到21世紀初的近現代世界的曆史。作者以其深刻的曆史洞見和巧妙的敘述技巧,為紛繁復雜的當代世界揭示齣瞭曆史變遷中的演變之跡。
內容簡介
《近現代世界史(下冊)(第10版英文影印版)》講述的是從中世紀末期到21世紀初的近現代世界的曆史。作者以其深刻的曆史洞見和巧妙的敘述技巧,為紛繁復雜的當代世界揭示齣瞭曆史變遷中的演變之跡。在20世紀後半期美國的世界史教科書中,《近現代世界史(下冊)(第10版英文影印版)》是壽命最長、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種,暢銷近六十年,修訂十版。影印版依據最新的英文第十版,分為上下兩冊(上冊1815年前,下冊1815年後)。
作者簡介
R.R.帕爾默(Robert RosweH Palmer,1909—2002),美國著名曆史學傢,曾任美國曆史學會主席,長期執教普林斯頓大學。著有918世紀法國的天主教徒與不信神者》、《12人的統治——法國革命的恐怖歲月》和兩捲本《民主革命時代——歐洲和美國的政治史,1760-1800》等。獨力完成瞭《近現代世界史》第一版。
喬爾科爾頓(Joel Colton),長期執教杜剋大學曆史係,後擔任洛剋菲勒基金會人文研究項目負責人。1979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從《近現代世界史》第二版開始參與撰稿。
勞埃德剋雷默(Lloyd Kramer),北卡萊羅納大學曆史係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曆史研究所、國傢人文中心成員,擔任法國曆史研究學會主席。從《近現代世界史》第九版開始參與撰稿。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讀
作者簡介
簡明目錄
英文目錄
插圖目錄
大事記、地圖、圖錶、錶格目錄
前言
序言:革命的半個世紀與歐洲勢力的擴張
第十一章 工業、觀念與改革之爭(1815-1848年)
52.英國的工業革命
53.各種“主義”的齣現
54.堤壩與洪水:國內方麵
55.堤壩與洪水:國際方麵
56.自由主義在西方的突破:1830-1832年的革命
57.西歐資産階級的勝利
第十二章 革命與秩序重建(1848-1870年)
58.巴黎:西方社會革命的幽靈
59.維也納:中歐和意大利的民族主義革命
60.法蘭剋福和柏林:自由德意誌問題
61.新歐洲“主義”:現實主義、實證主義、馬剋思主義
62.波拿巴主義: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第十三章 大民族國傢的全球性鞏固(1859-1871年)
63.背景:民族國傢的觀念
64.加富爾和1859年的意大利戰爭:意大利的統一
65.德意誌帝國的建立與奧匈帝國的雙王統治
66.沙皇俄國的自由化:亞曆山大二世
67.美利堅閤眾國:美國內戰
68.加拿大自治領,1867年
69.日本與西方
第十四章 歐洲文明(1871-1914年):經濟與政治
70.現代“文明世界”
71.基本的人口統計:歐洲人口的增長
72.19世紀的經濟增長
73.民主的進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聯閤王國、德意誌帝國
第十五章 歐洲文明(1871-1914年):社會與文化
74.民主的進步:社會主義、工會與女性主義
75.社會、哲學、藝術和宗教
76.古典自由主義的衰弱
第十六章 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1871-1914年)
77.帝國主義:本質和成因
78.美洲國傢
79.奧斯曼帝國的解體
80.非洲的瓜分
81.帝國主義在亞洲:荷蘭人、英國人和俄國人
82.帝國主義在亞洲:中國和西方
83.日俄戰爭及其後果
第十七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84.國際上的無政府狀態
85.武裝的對峙
86.俄國的崩潰與美國的乾涉
87.奧地利帝國和德意誌帝國的崩潰
88.大戰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89.巴黎和會,1919年
第十八章 俄國革命和蘇聯
90.背景
91.1905年革命
92.1917年革命
93.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94.斯大林:第一個五年計劃和大清洗
95.1919—1939年共産主義的國際影響
第十九章 一戰之後的民主、反帝與經濟危機
96.1919年以後民主政體的發展
97.德意誌共和國和洛迦諾精神
98.亞洲的反帝運動
99.大蕭條:世界經濟的崩潰
第二十章 1930年代的民主和獨裁
100.美國:蕭條與新政
101.英法民主政體的試驗和調整
102.意大利法西斯主義
103.極權主義:德國的第三帝國
第二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104.民主國傢的弱點:戰爭又起
105.軸心國傢勝利的時期
106.西方和蘇聯的勝利
107.和平的基礎
第二十二章 二戰之後的冷戰和重建
108.冷戰:開放的十年(1945—1955年)
109.西歐:經濟重建
110.西歐:政治重建
111.重塑全球經濟
112.共産主義世界:華約和東歐
113.共産主義世界:毛澤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二十三章 亞洲和拉美的後殖民地國傢
114.南亞獨立國傢的齣現
115.東南亞獨立國傢的齣現
116.拉丁美洲的變化
第二十四章 從帝國到民族國傢:二戰之後的非洲與中東
117.非洲的革命
118.中東的騷動
119.波斯灣的革命與戰爭
120.發展中世界
第二十五章 共存、對峙與新的全球經濟
121.對峙與緩和(1955—1975年)
122.全球經濟的崩潰與恢復:1970—1980年代
123.冷戰再次引燃
124.毛之後的中國
第二十六章 蘇聯遭遇國際性的反叛
125.蘇聯的危機
126.共産主義在中東歐的解體
127.蘇聯的解體
128.共産主義之後
第二十七章 變化中的現代世界
129.冷戰之後的西歐
130.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國傢與經濟
131.現代文化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變遷
132.21世紀的國際衝突
133.21世紀的社會挑戰
附錄歐洲主要國傢的統治者和政權
進一步閱讀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conflicts and attempted conquests and secessions,SO that lt WaS only later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that the mad of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 took form as we know it today.In addition to these complex conflicts among themselves,the emerging Latin Ameri—can nations remained vulnerable to the imperial interventioas of outside powers.Let USretum to the congress of European powers meeting in Verona ifl 1822.At the very timewhen a French army suppressed the revolution ifl Spain.the revolutionaries in SpanishAmerica were declaring their independence At Verona,Tsar Alexander urged the Con—gress to mediate between Spain and its colonieS.This was a euphemistic Way of suggesting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Spanish America.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repressing revolutions that had been announced at Troppau.The Britishobiected Even the T0ry government favored revolutions that might breakuD the Spanish empire into independent states,with which free tradetreatieS might be negotiated.Without at least benevolent neutrality from theBritish fleet no armed force could sail to America.The Spanish Americanstherefore maintained their independence,thanks in part to the use made by the British oftheir sea power on this occasion.
前言/序言
Dramatic event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wars, revolutions, terroristattacks, catastrophic natural disasters, economic crises and the endless stream of dailynews often obscure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es that have created the societies in whichwe live and the problems with which we cope. The mass media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broader historical patterns and contexts that give deeper meaning to the swiftly movingevents of our era. This new edition of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may be seen as themost recent version of a continuing search for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complex,often bewildering, events of our age. It thus carries a guiding assumption that the events,cultures, and conflicts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re always evolving out of the long,complex histories of diverse peoples, ideas, institutions, social mores, economicexchanges, and struggles for political power.
These multiple levels of human history have created modem societies and exertedwide influence on people and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This book therefore describes thehistories of specific nations and people and emphasizes landmark events such as wars andrevolutions, but it also stresses broad historical trends that have developed deep below themost prominent historical events and created what we now call "the modern world." Ournarrative explores the rise of nation-states and the conflicts that have shaped the worldover the last several centuries, yet it links such transitions and events to the wider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the evolving glob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rise of industry, the significance of religious traditions, the origin and diffusion of newideas, the changing mores of family and social life, and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Western cultures and other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近現代世界史(下冊)(第10版)(英文影印版)》的圖書的簡介,但內容不涉及該書的具體章節或主題。這份簡介將側重於一個假想的、與“近現代世界史”主題相關的、但並非該特定書籍內容的、更廣泛的曆史敘事框架和分析角度,旨在提供一份詳實、深入的文本,同時避免提及任何特定版本或影印細節。 --- 跨越時代的宏大敘事:全球秩序的重塑與現代性的探尋 本書並非探討某一特定區域或時段的孤立研究,而是一部旨在勾勒近現代全球格局演變脈絡的綜閤性曆史畫捲。它立足於深刻變革的節點,剖析自啓濛時代晚期直至當代全球化浪潮興起,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和文化層麵上所經曆的劇烈轉型。我們的焦點在於理解“現代性”這一復雜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文明和地域間産生、碰撞並最終塑造齣現今世界的復雜麵貌。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新思想的勃興 在曆史的轉摺點上,舊有的帝國體係和既有的社會結構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部分深入考察瞭啓濛運動思想如何從精英沙龍走嚮街頭巷尾,它們如何為隨後的政治革命提供瞭理論基礎。洛剋、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傢的理論,不僅僅是抽象的哲學思辨,更是對君主專製和僵化等級製度的直接衝擊。我們審視瞭這些新觀念如何轉化為實際的政治行動,從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宣言,到法國大革命的激進變革,每一次動蕩都標誌著主權概念和公民權利認知的根本性轉變。 然而,這些革命性的進步並非一蹴而就,它們也帶來瞭深刻的社會陣痛與意識形態的分裂。民族主義的興起,在構建統一國傢的強大凝聚力的同時,也播下瞭衝突的種子。我們探討瞭民族國傢概念的形成過程,分析瞭其在歐洲大陸上如何重塑邊界,以及這種新型組織形式如何被推嚮世界其他地區,成為殖民擴張和反抗運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同時,工業革命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捲瞭全球。蒸汽機、紡織機以及後來的電力和化學工業,徹底改變瞭人類的生産方式、生活節奏乃至地理空間的概念。本部分細緻描繪瞭技術進步如何與資本主義的擴張緊密結閤,創造齣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催生瞭前所未有的貧富差距和社會階級對立。從曼徹斯特的工廠到倫敦的金融中心,資本的邏輯開始主導社會關係的重構,對勞動力的定義、傢庭結構乃至時間觀念都進行瞭徹底的重塑。 第二部分:帝國主義的頂峰與全球體係的競爭 進入十九世紀後半葉,全球化進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其核心驅動力便是以歐洲列強為主導的帝國主義擴張。本部分著重分析瞭“新帝國主義”的特點,它不再僅僅是沿海貿易站的建立,而是深入內陸的直接政治和經濟控製。我們考察瞭技術優勢(如蒸汽船、電報和先進的武器)在構建和維持龐大殖民帝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麵對西方工業化國傢帶來的巨大壓力,不同文明采取瞭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有些社會選擇瞭堅決的抵抗,試圖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吸收外來技術;有些則被迫或主動地進行痛苦的現代化轉型,以避免淪為完全的附庸。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研究,尤其突顯瞭在外部壓力下,自上而下進行係統性改革的可能性與挑戰。 這種全球性的資源爭奪和市場競爭,不可避免地導嚮瞭國際關係的結構性緊張。權力平衡的微妙變動,大國間的聯盟與對抗,構成瞭通往二十世紀初那場巨大災難的背景音。我們分析瞭軍備競賽的邏輯,以及外交政策中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對“勢力範圍”的執著,如何將世界推嚮瞭全麵戰爭的邊緣。 第三部分: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與意識形態的角力 二十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是現代性進程中最具毀滅性的篇章。它們不僅是領土和資源的衝突,更是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的根本性辯論。我們不僅記錄瞭戰場的殘酷性,更深入探究瞭戰爭如何改變瞭國傢與公民的關係:國傢權力的空前集中、宣傳機器的運用、以及對社會動員能力的極限測試。 戰後,世界迎來瞭前所未有的政治重組。舊的帝國體係在戰爭的巨大消耗下土崩瓦解,新的民族國傢浪潮席捲瞭全球南方。與此同時,新的、激進的意識形態——從蘇維埃的共産主義實踐到法西斯主義的崛起——對自由資本主義模式提齣瞭嚴峻的挑戰。本部分詳細對比瞭這些不同意識形態在理論構建、社會動員和國傢治理上的差異及其曆史後果。 冷戰的爆發,標誌著全球格局進入瞭一個長期的兩極對峙時期。這種對峙不僅體現在軍事和外交層麵,更滲透到文化、科技乃至體育競爭的每一個角落。我們分析瞭核武器的齣現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戰爭的邏輯,使得直接衝突的成本高到無法承受,從而促使衝突轉嚮代理人戰爭、間諜活動和意識形態滲透。 第四部分:全球化的深化與當代秩序的重構 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似乎進入瞭一個新的、由美國主導的“單極時刻”。然而,這種錶麵的統一性之下,新的復雜性正在醞釀。全球化在技術進步(特彆是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資本、信息和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跨越國界,極大地提高瞭效率,但也模糊瞭傳統國傢主權的邊界。 本部分關注瞭全球化帶來的雙重影響:一方麵是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權力的增強,以及全球性問題的凸顯(如環境退化、跨國恐怖主義和金融風險的傳染性);另一方麵,則是對地方文化身份和本土經濟利益的強烈反彈。在經濟領域,新興大國的崛起打破瞭二戰後建立的經濟秩序,使得權力分配重新變得多元和競爭激烈。 最終,我們探討瞭當代社會在麵對這些深刻變革時所展現齣的韌性與矛盾。身份政治的復蘇、對民主體製有效性的質疑、以及技術對社會結構的持續滲透,都要求我們以一種更審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進步”的真正含義。曆史並非一條單嚮通行的軌道,而是無數交織的、充滿偶然與選擇的復雜路徑。理解近現代的曆程,便是理解我們如何走到今天,以及未來可能的方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