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文化

汉语与中国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小龙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教学
  • 中国文化
  • 语言文化
  • 文化传播
  • 中华文明
  • 国学
  • 语言学
  • 文化研究
  • 汉语言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58383
版次:2
商品编码:100834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通识教育·名校·名师·名课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页数:4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语与中国文化》十多年来作为复旦大学“语言与文化”公选课的讲义和教材,一直深受读者欢迎。

内容简介

  《汉语与中国文化》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哲学和人类学思考入手,梳理了在这一领域古今中外的思想和学术探索,由此展开对汉语、汉字的文化特征和建构规律的研究。作者在中国语言学领域创造了一种将汉语、汉字结构和汉民族思维方式相互投射的“文化认同”的方法,以独特的文化视角感悟和把握汉语组织的格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的观点。过去被视为表达工具的汉语和汉字,在作者的论述中展示了其与中国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各种文化形式融为一体,与中国社会、历史相互塑造的生动、丰富的样态。

作者简介

  申小龙,1952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78年2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1988年2月获汉语史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1993评为教授。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理论语言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任英国苏格兰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出版专著二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目录

新版前言
引言: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
第一讲 欧洲文化的语言视界
语言是世界的尺度
思想史的语言转向
语言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语言的灵魂是民族精神

第二讲 美洲文化的语言视界
人类学的语言视野
语言纲目与文化模型
语言分析的人文主义范型
人类认知的语言限度
语言与文化的结构通约

第三讲 中国文化的语言视界
本体论的语言观
实践论的语言观
语言哲学的民族本位
语文精神的文化反思
语言研究的功能主义

第四讲 汉语建构的文化精神
气的思维与气的语言
汉语语法的虚实建构
汉语语法的耦合建构
汉语语法的意合建构
汉语语法的弹性建构
汉语建构的艺术气质

第五讲 汉语交际的思维方式
汉语交际与直觉思维
汉语交际与整体思维

第六讲 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文化定义
汉字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形态
汉字结构形态的变异:历时与共时
汉字造型的认知框架
汉字造型的人文精神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讲 欧洲文化的语言视界
  20世纪人类文明的研究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语言研究成了人文科学家们共同关心的焦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从不同的侧点提出了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特征:人是象征符号的动物,即能利用象征符号固定下来,反映出来,在人际和代际传播。人用象征符号赋予世界以“意义”和“秩序”,从而拥有一个世界。正如民族学家莱斯利·怀特所言:“所有人类行为都起源于象征的使用”,“正是象征,它把人类的一个婴儿变成人。”文化哲学家卡西尔也认为,人类生命的特殊标志就是除了一切动物都有的感觉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生物体对刺激作出反应)之外,人还有符号系统。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于“信号”作出条件反射,人能够把这些信息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这中。这里所说的符号包括艺术的想象、神话、宗教仪式等,但其中最典型、最稳定的是语言形式。象征符号织成人的世界之网,人不通过这个中介,就不可能看见和认识任何东西,也不能创造任何文化。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人类世界的道路。

前言/序言

  
《汉语与中国文化》: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窗口 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语言教材,也不是一本高深莫测的文化研究专著。相反,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惊喜的旅程,去探索汉语这门古老语言的独特魅力,以及它背后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语言的韵味,文化的灵魂 在《汉语与中国文化》中,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词汇和语法规则,而是试图揭示汉语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你会发现,每一个汉字都可能是一个故事,一个意象,一个哲思的缩影。从甲骨文的溯源,到楷书的演变,每一个笔画的勾勒,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书中会带领你感受汉字的象形之美,理解它如何从简单的图画演变为承载复杂意义的符号。 更重要的是,本书会深入浅出地解析汉语的结构特点,例如声调的抑扬顿挫如何赋予语言音乐般的律动,四声的变化又如何影响着意思的表达。你会了解到,汉语的词语组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思维的逻辑与联系。例如,“仁”字,它不仅仅是一个字,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着爱人、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书中会通过生动的例子,让你体会到这些语言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文化的肌理,生活的智慧 《汉语与中国文化》的魅力远不止于语言本身。它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只不过,它以一种更加亲切、更加贴近汉语的方式来呈现。书中会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的阖家团圆,中秋的思念故乡,端午的纪念屈原,让你理解这些节日名称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传承。你也会了解到,这些节日是如何通过特定的习俗、饮食和仪式,一代代地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记忆。 在饮食文化方面,书中会剖析“民以食为天”的深层含义,从八大菜系的地域特色,到“色香味俱全”的烹饪哲学,再到“谈笑风生”的餐桌礼仪,都会让你对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你会发现,一顿简单的家常便饭,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此外,书中还会触及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京剧、剪纸等。它不会停留于对艺术形式的介绍,而是会去探寻这些艺术形式是如何受到中国哲学思想、自然观念的影响,又是如何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比如,一幅写意山水画,看似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天地万物的气韵生动,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以形写神”的精髓所在。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汉语与中国文化》并非只着眼于古代文化,它同样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发展。书中会探讨,在 globalization 的浪潮下,汉语和中国文化是如何保持其独特性的,又如何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创新。 你会了解到,许多古老的词语和典故,在现代汉语中依然焕发着生命力,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匠心独运”这个成语,在古代形容精湛的手艺,在现代则可以用来赞美任何领域里那些精益求精、富有创意的精神。书中会通过这些例子,展示汉语作为一种活的语言,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同时,本书也会反思,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是否正在被淡忘,又该如何在新时代中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守护和发扬这份宝贵的遗产。 阅读的收获:不止于语言,更在于理解 阅读《汉语与中国文化》,你将获得的不只是语言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你将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深入地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与中国人交流,与中国文化对话。 本书的行文风格力求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辅以丰富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叙述,即使是对中国文化尚不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并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它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你与中国这片土地、这群人民、这份文化的深厚情感。 无论你是学习汉语的学生,还是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研究者,亦或是仅仅想了解一个文明的独特之处的普通读者,《汉语与中国文化》都将为你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口,让你在语言的河流中,畅游于文化的海洋,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汉语与中国文化》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文化模块,却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中国文化画卷。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对汉语的影响。书中对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简要介绍,以及它们如何体现在汉语的表达方式中,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说话时常常会委婉含蓄,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汉语的地域差异和方言的魅力。虽然我目前学习的是普通话,但通过书中对不同方言的介绍,我能感受到中国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发音和词汇上,更体现了各地人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我开始对学习一些地方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这更能让我深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评分

《汉语与中国文化》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汉语的魅力,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缘分”的讨论。这个词在汉语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巧合,更包含着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通过对这个词的解读,我才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人会对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如此看重。 书中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比如,春节的饺子,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团圆和祝福的象征。中秋节的月饼,则寄托着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些象征意义,都通过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传递出来,让我觉得学习汉语,就是学习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语言。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汉语与中国文化》,真是意犹未尽!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充满历史感的书名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深入体会。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汉语学习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精神世界的窗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并没有枯燥地罗列词汇和语法,而是将语言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 书中关于汉字起源和演变的章节尤其令我着迷。那些象形文字,如何从最初的图画逐渐演变成如今方方正正的汉字,背后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观察。我仿佛能看到他们挥洒汗水,在龟甲兽骨上刻画,在青铜器上铸造,将生活点滴凝聚成符号。这些符号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当我学习到一个新的汉字时,不再仅仅是记住它的读音和意思,而是开始去探寻它的“前世今生”,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汉语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活物。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汉语。我一直以为学习语言就是背单词、练语法,但《汉语与中国文化》让我明白,语言是文化的灵魂。书中大量的例子,将汉语中的词汇、成语、俗语与中国的历史事件、哲学思想、风俗习惯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关于“礼”的讨论,我才真正理解了汉语中“有礼貌”、“讲礼仪”的深层含义,它不仅仅是表面的客套,更是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还有那些充满诗意的成语,如“画龙点睛”、“塞翁失马”,它们背后都隐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节日习俗的解读,比如春节、中秋节。他不仅介绍了这些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比如春节的团圆、中秋的思念。通过这些讲解,我才意识到,汉语中的一些词语,比如“家”、“团圆”、“月亮”,都承载着中国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化观念。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和理解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的过程。

评分

读完《汉语与中国文化》,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的体悟。书中对“含蓄”和“委婉”的语言表达的分析,让我意识到,汉语中很多时候“言外之意”比“言内之意”更为重要。这需要学习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我开始尝试去“听”出话语背后的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我还被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所吸引。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也体现在汉语的表达中。比如,很多关于自然现象的描述,都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汉语,以及学习汉语的意义。它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融入。

评分

《汉语与中国文化》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人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汉语中与时间、空间相关的词汇和表达的分析,让我意识到,中国人看待时间和空间的方式,与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意境”的讨论。在中国文化中,“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字面意思,更是一种抽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汉语的表达方式,常常能够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这让我觉得汉语是一种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汉语,就是在学习一种能够触动心灵的语言。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汉语的知识,更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理解。书中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阐释,让我看到了这些美德是如何渗透到汉语的方方面面。比如,“信”不仅仅是“相信”,更包含着“诚信”、“守信”的含义,这在中国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中是否做到了真正的“信”。 我还被书中对中国艺术形式的介绍所吸引。虽然篇幅不多,但作者通过汉语的视角,解读了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的魅力。我才发现,原来这些艺术形式,在语言的表达上也有着共通之处,比如书法中的“力道”,国画中的“留白”,京剧中的“唱念做打”,都与汉语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表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本书让我觉得,汉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用汉语去感受、去欣赏、去创造中国文化。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汉语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承载情感和历史的载体。我开始注意到,很多汉语词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比如“思念”、“故乡”、“亲人”。这些词语不仅仅是简单的意义,更是勾起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通过学习这些词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温度。 书中关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汉语表达中的体现,也让我耳目一新。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中国人会更倾向于使用“我们”而不是“我”。这不仅仅是语言习惯,更是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汉语,就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一种新的情感表达方式。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开窍”的书。我之前学习汉语,总觉得自己在机械地模仿,缺乏深度的理解。但《汉语与中国文化》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将汉语的“魂”展现了出来。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中文表达如此精妙,为何有些诗词意境如此深远,这背后都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面子”文化的讨论。通过对汉语中与“面子”相关的词语和表达的解读,我才真正理解了在中国社会中,维护“面子”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际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以后在与中国人交流时,能够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沟通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人的“人情味”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关于“关系”、“面子”、“礼尚往来”等概念的阐释,让我明白,在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很多时候是建立在情感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汉语中的很多词语,都体现了这种“人情味”。 我被书中对中国茶文化的介绍所吸引。通过对茶相关词汇的解读,我不仅了解了中国茶的种类和饮用方式,更感受到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交礼仪,一种情感的寄托。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汉语,就是在学习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

评分

看到王荣生推荐,同时中学教材里淡化语法,可实际上又不得不讲,学生本身没有基础,自己学得那些还不够用,重要的是怎么讲得深入浅出。因此,买了下来。看到后很是失望,封面上方中间烂了个口,书内十几页也是上方中间也也烂了。嗨嗨。太无语了。当然纸张还是很好的,内容比较全面。里面的内容有些还是很深奥的。

评分

语言的灵魂是民族精神

评分

汉z字的文化功能z与文化形态z

评分

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经典书,拓展知识面必备。写的很好,内容不错,适合我的专业,京东搞活动时入手,价格还不错。支持京东。

评分

一直以为,语言和文化是有关联的,出于对文化的青睐买了这书,可是感觉比较深奥啊,慢慢学吧

评分

书不错 保存的也很好 值得一读哦

评分

书不错 保存的也很好 值得一读哦

评分

1285条

评分

品中国w文人2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