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1世纪新能源新型太阳能电池译丛: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内容涵盖了各种类型柔性太阳能电池的理论、结构、工艺、产品和市场。其中,有机柔性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相关章节的论述,体现了原作者化学背景的优势。《柔性太阳能电池》囊获了很多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概念,以飨国内读者。《柔性太阳能电池》的文字篇幅尽量简练,图片数据尽量丰富,产业信息尽量详实,使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并且最快速地对柔性太阳能电池及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内容简介
柔性太阳能电池是世界太阳能产业的新兴技术,《21世纪新能源新型太阳能电池译丛:柔性太阳能电池》将为读者介绍各种类型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原理概念、基本工艺和市场应用。《21世纪新能源新型太阳能电池译丛:柔性太阳能电池》的特点是篇幅内容简练、图片数据丰富、行业信息详实。除了柔性太阳能电池,《21世纪新能源新型太阳能电池译丛:柔性太阳能电池》还简要地介绍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等新型太阳能电池。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太阳能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地发展起来。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中国不但希望为世界提供更加廉价的太阳能电池,更加希望提升太阳能电池生产的技术含量,进一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1世纪新能源新型太阳能电池译丛:柔性太阳能电池》是一本人门级的参考书,适合在校师生、工程技术人员、风险投资人士或其他对太阳能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1 柔性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产业
1.1 柔性太阳能电池
1.2 太阳能产业
1.3 太阳能电池的三次技术革新浪潮
1.4 光伏建筑一体化
1.5 “新概念”电池孵化的太阳能高科技企业
参考文献
2 太阳能电池原理
2.1 概论
2.2 伏安特性曲线
2.3 转换效率的极限
2.4 叠层太阳能电池
2.5 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2.6 太阳能研究简史
参考文献
3 无机柔性太阳能电池
3.1 概论
3.2 非晶硅柔性电池
3.3 铜铟镓硒柔性电池
3.4 碲化镉薄膜电池
3.5 铜铟镓硒电池和碲化镉电池的原材料问题
参考文献
4 有机柔性太阳能电池
4.1 概论
4.2 体异质结电池
4.3 有机柔性电池的优化
4.4 卷对卷技术
4.5 涂刷技术
4.6 有机柔性电池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5 染料敏化柔性太阳能电池
5.1 概论
5.2 染料敏化电池的原理
5.3 染料敏化电池的研发方向
5.4 染料敏化电池的生产工艺
5.5 光伏玻璃幕墙
参考文献
6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
6.1 概论
6.2 量子阱太阳能电池
6.3 纳米太阳能电池
6.4 石墨烯太阳能电池
6.5 纳米天线太阳能电池
参考文献
7 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趋势
7.1 应对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
7.2 发展太阳能的经济效益
7.3 太阳能市场
7.4 太阳能的技术发展趋势
7.5 超大型太阳能发电项目
7.6 太阳能的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需要社会的支持和长期的科研投入。虽然各国政府对传统能源的利税有很大的依赖,民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认识也不够。但是,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促进西方各国对发展太阳能下了决心,制定一些太阳能发展计划,也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太阳能发展计划,以美国的联邦光伏利用计划(Federal Photovoltaic Utilization Program)和日本的阳光计划(Sunshine Program)为代表。建立的科研机构有:美国的Solar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后发展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日本的新能源和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NEDO)和德国的Fraunhofer ISE。
自从2004年德国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EEG,太阳能产业得到真正的起飞。随着晶体硅电池的生产加工快速成长,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下一代柔性电池和薄膜电池,也希望本书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促进了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国家政策扶持,推动了市场的成熟和产业的形成。太阳能企业上市,使更多的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新兴的太阳能企业。国家的科研经费拨款,使各研究机构有能力发展新的技术,科研成果可以孵化出更多的企业。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虽然没有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那样的号召力,可以唤起全世界民众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认识,但是作为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学生或金融投资人士,都可以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发展太阳能产业,使太阳能发电早日实现平价上网,得到更大的普及,为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太阳能产业的明天将更美好,世界的明天将更美好。
前言/序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民众都能体会到,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带来的变化。2007年7月,南欧各国甚至经历了50Z:的高温。很多国家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暖冬。因此,我们有必要控制CO2的排放,最好的方式就是大规模地发展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和节能照明等方面的新能源产业。很多人认为,新能源产业是IT产业之后21世纪最重要的高科技领域。
受到一定社会关注和资本市场追捧的太阳能产业,仍然有两项重要而艰难的任务:
(1)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从现在的17%~22 9/6提高到50%以上,使太阳能光伏发电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2)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使安装成本低于火电,实现所谓的平价上网。希望太阳能经济进入一个不需要政府补贴的新时代,使之从政策扶持的产业逐渐转变成完全市场驱动的产业。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还可以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农村电气化(参见2.5节)。
柔性太阳能电池(flexible solar cell),是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一个重要类型,虽然转化效率仍然有待提高,但是卷对卷工艺具有鲜明的成本优势。称之为“柔性”太阳能电池,是因为其衬底是塑料片或者金属箔片,有别于其他玻璃衬底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其特点是重量轻、可弯曲,适合集成在各种弯曲物体的表面,如光伏建筑一体化、帐篷、箱包、服装、汽车、帆船等。柔性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等科学领域,也离不开过去20年纳米技术的进步。
目前,已有数家欧美初创企业,成功研发出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柔性太阳能电池产品,并得到了优质的股权投资。受到谷歌(Google)投资的CIGS柔性太阳能电池公司Nanosolar,在2009年9月宣布Utility Panel TM获得了TUV认证(参见第3章)。有机柔性太阳能电池公司Konarka,也得到石油公司雪佛龙(Chevron)的风险投资(参见第4章)。
《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内容涵盖了各种类型柔性太阳能电池的理论、结构、工艺、产品和市场。其中,有机柔性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相关章节的论述,体现了原作者化学背景的优势。在科技界,中国人总被认为理论功底好,但是创造力不足,本书囊获了很多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概念,以飨国内读者。本书的文字篇幅尽量简练,图片数据尽量丰富,产业信息尽量详实,使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并且最快速地对柔性太阳能电池及其他新型太阳能电池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1世纪新能源新型太阳能电池译丛:光伏技术的前沿探索与未来展望 本书籍简介 系列总览: “21世纪新能源新型太阳能电池译丛”旨在系统梳理和引进全球范围内在光伏科学与工程领域最前沿、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本译丛汇集了来自世界顶尖研究机构和学术界的权威著作,聚焦于突破传统硅基电池效率瓶颈、拓宽太阳能应用边界、实现可持续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方向。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整合,更是对未来十年内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度预判与解析。译丛内容涵盖了从基础材料科学到器件工程,从规模化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技术革新,为能源研究人员、工程师、产业决策者及高等教育师生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宝典。 本卷(非“柔性太阳能电池”)聚焦领域深度解析: 本卷译著专注于介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 PSCs)和串联/叠层太阳能电池(Tandem/Multi-junction Solar Cells)这两大极具颠覆性的技术方向,它们被视为在短期内实现光电转换效率(PCE)突破“效率天花板”的关键所在。 第一部分:钙钛矿材料的结构、性能与稳定性挑战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钙钛矿材料——特别是混合阳离子有机-无机卤化铅(或无铅替代品)——在光伏领域的崛起。 晶体结构与光物理特性: 详尽分析了ABX$_{3}$型钙钛矿晶体结构对光吸收、激子分离与电荷传输的影响。重点阐述了霍尔(Hall)效应、载流子寿命测试、以及光致发光(PL)与吸收光谱的深入解读,这些是理解钙钛矿高性能基础的关键。 界面工程与电荷提取: 详细介绍了电子传输层(ETL)和空穴传输层(HTL)的设计与优化策略。内容包括无机氧化物(如TiO$_{2}$、SnO$_{2}$)和有机材料(如Spiro-OMeTAD的改进配方)在界面能级匹配和电荷抽取效率上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如何通过表面钝化技术(如引入有机胺或小分子添加剂)来抑制非辐射复合,从而提升开路电压($V_{oc}$)。 长期稳定性难题的攻克: 这一章节是本卷的重点之一。详细分析了钙钛矿电池面临的水分、氧气、热量和光照(光腐蚀)等环境因素导致的降解机理。着重介绍了通过材料掺杂(如引入Cs、FA、MA的比例调控)、维度工程(构建2D/3D异质结构或全二维层状结构)以及先进封装技术(如原子层沉积ALD薄膜阻隔层)来提升器件的长期工作寿命。 第二部分:串联与叠层电池的效率极限探索 本部分侧重于如何通过堆叠不同带隙的吸收层,以更有效地捕获整个太阳光谱,从而突破单结电池的肖克利-奎伊瑟(Shockley-Queisser, S-Q)理论极限。 双结与三结器件的物理学基础: 阐述了串联电池的核心设计原则——带隙匹配和电流匹配。详细分析了如何计算最佳的子电池带隙组合(例如,上电池带隙约1.7-1.9 eV,下电池带隙约1.0-1.2 eV),以实现最大化的总光电流。 关键材料体系的集成: 重点介绍了当前研究热点: 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c-Si/Perovskite Tandems): 详述了如何制备高质量的顶部钙钛矿电池,以及如何解决与底部晶硅电池之间的界面兼容性问题,特别是中间连接层(ICL)的设计,以实现高效的串联连接。 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叠层器件(对于地面应用的高效参考): 简要回顾了InGaP/GaAs/Ge等成熟技术在卫星领域的高效率表现,并分析了其高成本制约下,向地面聚光光伏(CPV)应用的潜力与挑战。 器件制备与光学管理: 探讨了超薄层沉积技术(如脉冲激光沉积PLD、分子束外延MBE在高质量缓冲层制备中的应用),以及先进的光学管理策略,如使用光子晶体结构或增/减反射涂层,优化光线在多层结构中的分布,确保每一层都能最大化其吸收效率。 第三部分:光伏系统的集成与未来展望 本卷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器件本身扩展到其规模化应用的可能性。 高效率器件的规模化制造挑战: 探讨了从实验室克制备到中试生产线面临的均匀性、重现性和成本控制问题。讨论了溶液法(如狭缝涂布、喷墨打印)在连续化生产中的工艺窗口优化。 环境影响与生命周期评估(LCA): 提供了对新兴光伏技术(尤其是钙钛矿)在铅元素使用、有毒溶剂处理和回收利用方面的初步环境评估框架,强调了实现“绿色光伏制造”的必要路径。 总结: 本译著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当前光伏领域中突破效率极限的“双引擎”——钙钛矿与串联技术。它不仅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论,更直面了这些颠覆性技术在走向商业化过程中必须克服的工程与稳定性障碍,是深度理解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方向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