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青岛是闻名中外的海滨旅游城市,蔚蓝的大海,青翠的山峦,温润宜人的海洋性气候使青岛成为中国有魅力的海滨城市。同时,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悠久的古代文明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近代城市景观,又使其充满着迷人的文化神韵。
目录
大学路
太平路
兰山路
广西路
沂水路
江苏路
浙江路
湖南路
莒县路
湖北路
安徽路
德县路
中山路
河南路
曲阜路
汇泉路
南海路
嘉峪关路
居庸关路
正阳关路
韶关路
函谷关路
山海关路
黄海路
太平角一路
太平角四路
香港西部
荣成路
文登路
栖霞路
海阳路
莱阳路
福山路
福山支路
金口一路
金口二路
鱼山路
龙口路
龙华路
龙山路
龙江路
黄县路
齐东路
平原路
观象一路
观象二路
观象三路
济宁路
肥城路
宁阳路
保定路
泰安路
广州路
东平路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大学路
大学路是青岛最早的街道。
明代万历年间,即墨县滨海的渔村青岛成为沿海海运港口“青岛口”。清代中期以后日渐繁荣,“旅客商人云集于此”。青岛口在青岛河人海口,口外的小青岛是天然挡风屏障,海船乘潮驶入青岛河,沿河岸停泊,沿河一条街有客栈、酒馆等建筑。
1891年清廷决定在青岛口设总兵衙门,是青岛建置之始。《海云堂随记》记载,沿河大街是总兵衙门,其规模大于一般的县衙门。青岛口到1896年有商号61家,包括旅店、成衣店、油坊、鞋帽店、纱布绸店、广洋杂货店、酒馆、饭铺等。沿河街上的杂货店“代写船票”,即代售船票。
这时青岛口的工商业相当于普通县城。中国人把城门外地域称为“关厢”,青岛镇东一条街被当地百姓按这个习惯叫“东关街”。
1897年德占青岛,次年开始拆除中国人的村庄,首先拆除的是青岛口,只留下了总兵衙门作为临时德总督府。从河边向青岛山修了一条现代马路,叫奥斯帕斯街,中国人仍习惯叫它东关街。
……
《老街故事 青岛旅游文化》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记载了青岛的老街,更是把那些被时光尘封的“人”和“事”重新带回了我们的视线。我一直觉得,建筑是会说话的,而老街,更是承载了无数故事的载体。作者在介绍“鲁迅公园”的时候,不仅仅是写了它的绿树成荫、海风习习,更是穿插了鲁迅先生当年在青岛的短暂生活和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引用了一些鲁迅先生的文字,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情怀。还有关于“海底世界”旁边的老建筑群,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海洋生物的介绍,而是着重描写了那些曾经围绕着渔业、海运而兴盛的老商铺和居民区,展现了青岛作为海滨城市的独特生活方式和历史脉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中山路”的解读,作者从这条路的起源讲起,讲到它如何从一条最初的商业街,逐渐演变成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以及这条路上那些曾经辉煌的老字号,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坚持下来,又或是留下了令人扼腕的印记。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够带我穿越回那个年代,亲身经历那些鲜活的故事。
评分不得不说,《老街故事 青岛旅游文化》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作为一名喜欢深度游的旅行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触及城市灵魂的线索,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关于青岛的旅游攻略,更是一部关于青岛城市记忆的编年史。作者在描写“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周边区域的时候,着重强调了这些建筑所代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融合。他没有简单地介绍教堂的建筑风格,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以及在青岛这座城市多元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比如,在谈到“天主教堂”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以及它如今作为重要的宗教场所和历史遗迹,如何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书中对于“李鸿章故居”的介绍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描述了故居的建筑特色,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故居内陈设的解读,以及与故居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梳理,让读者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时代风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很有条理,逻辑清晰,但又不失趣味性,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饱学之士讲述一个关于青岛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评分哇,这本《老街故事 青岛旅游文化》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寻根族”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灵魂,往往就藏匿在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老街巷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让我看到了青岛的另一面——不是光鲜亮丽的现代化都市,而是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旧时光。作者在写“太平路”的时候,那种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我感同身受。书里详细记录了这条路从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洋行聚集地,到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再到如今融合了商业与怀旧的特色街道,每一个阶段都描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关于“浙江路”和“曲阜路”交汇处的那一段,作者提到了那里曾经是一个重要的集市,还有一些老字号店铺的故事,比如一家传承了几代人的老照相馆,它的变迁也折射了时代的缩影。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人们在这里熙熙攘攘、讨价还价的场景,感觉自己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透着真挚的情感,仿佛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分享着他与这座城市共同的记忆,让我感到温暖又亲切。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觉得,读完了,就好像在青岛生活了很久一样的书——《老街故事 青岛旅游文化》。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就得去它的“毛细血管”里走一走,而这本书,正是带领我深入青岛肌理的向导。作者在描写“黄岛”的那一部分,我非常惊喜,因为很少有旅游文化类的书籍会深入到这个区域。他描绘了黄岛从一个相对偏僻的海岛,如何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域,并且依然保留着一些淳朴的渔家风情。他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隐藏在海边小巷里的特色餐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炮台山”的介绍,作者不仅讲述了它作为军事要塞的历史,还描绘了如今它作为市民休闲场所的一面,以及在那里俯瞰海景的壮丽景象。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拘泥于传统的旅游景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具生活气息、更富有人文内涵的老街区。它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就像和一位对青岛了如指掌的朋友聊天,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仿佛我也成了这座城市故事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老街故事 青岛旅游文化》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资深旅行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老街区情有独钟。翻开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那些青岛的老街,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点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体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号山”的那一部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那里眺望青岛全景时的那种豁然开朗,还穿插了关于山顶上那座红色信号塔的历史故事,原来它曾是中国最早的无线电信号发射台之一,这让我对这座山多了几分敬畏。还有“劈柴院”,书里生动地描绘了它曾经的市井喧嚣,各种小吃摊贩的吆喝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作者还追溯了劈柴院从一个小小的柴火交易地,如何演变成如今热闹非凡的商业街,这个变迁过程写得非常有意思。我尤其佩服作者挖掘细节的能力,比如在描写“八大关”的时候,不仅仅是罗列了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还深入介绍了每一栋建筑背后的建造故事、曾经的主人,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读来让人大开眼界,仿佛身临其境,每一段文字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对青岛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