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評傳

顧炎武評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祖武 著
圖書標籤:
  • 顧炎武
  • 明清史
  • 曆史人物
  • 傳記
  • 學術研究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史學
  • 國史
  • 近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齣版社
ISBN:9787508728926
版次:1
商品編碼:1010237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傳世大儒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2-01
頁數:24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專傢專傢·絕版經典。 明清更迭的社會大動蕩,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達於極點。是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占北京,明崇禎帝硃由檢縊死煤山,硃明王朝覆亡。四月中,此消息傳到江南,人心震恐,一片混亂。五月,清軍入踞北京,江山易幟,正朔頓改。當此國傢、民族危亡的曆史關頭,顧炎武創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毅然走齣書齋,投身時代洪流。
  《顧炎武評傳》作者近獲溫傢寶總理親自頒發的中央文史館員證書。陳祖武教授以嚴謹務實的研究態度,以非凡大氣的學科導師風範,深入清儒顧炎武的精神世界,迴顧

內容簡介

  《顧炎武評傳》作者近獲溫傢寶總理親自頒發的中央文史館員證書。陳祖武教授以嚴謹務實的研究態度,以非凡大氣的學科導師風範,深入清儒顧炎武的精神世界,迴顧一代學術源流,縱筆顧炎武的創闢之功,撰述其至為深遠的“人文”影響。

作者簡介

  陳祖武,男,1943年10月生於貴州省貴陽市。1965年7月畢業於貴州大學曆史係,1981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曆史係。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曆史研究所研究員。陳祖武教授學風嚴謹,為學一絲不苟,以推動學科建設發展及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為職誌,長期潛心於清代學術史研究,主要論著有《清初學術思辨錄》、《中國學案史》、《清儒學術拾零》等。近年又主持撰寫《乾嘉學術編年》、《乾嘉學派研究》等。

目錄

前言/001
第一講 一個孕育大儒的時代/001
明清更迭的曆史動蕩/002
滿漢文化的劇烈衝突/005
清廷文化政策的調整與滿漢文化的閤流/013

第二講 晚明實學思潮的熏陶/019
“士當求實學”的傢訓/020
理學在晚明的衰微/022
經世思潮的興起/025
晚明的西學輸入/027
投身實學潮流/030

第三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033
弘光授官/034
乙酉四論/035
蘇州從軍/038
昆山之難/039
隆武遺臣/041

第四講 歧路彷徨流轉四方/045
遠遊之想初萌/046
被迫剃發/047
奔走大江南北/049
移居神烈山下/052

第五講 陸恩案發初陷囹圄/055
陸案緣起/056
蘇鬆人獄/057
重返南京/059
孤蹤疑影/062

第六講 隻身遠遊吊古傷今/065
北遊原因/066
首途膠東/067
淮北大雨/069
遍遊齊魯/070
幽燕懷古/072

第七講 南北往返風塵僕僕/075
江上烽火/076
頻謁明陵/077
吳門度歲/079
南下浙江/081
掉頭北去/083

第八講 行萬裏路讀萬捲書/085
西遊秦晉/086
《明史》冤獄/089
置産章丘/092
墾荒雁北/095
刻書淮安/097

第九講 萊州禍起再陷囹圄/101
京中聞禍/102
《忠節錄》案/103
濟南入獄/106
親友搭救/110
《赴東》詩史/113

第十講 以遊為隱關山共老/117
初拒修史/118
三藩亂中/120
再拒鴻博/122
蔔居華陰/126
死而後已/127

第十一講 顧亭林緻潘次耕書劄考證/133
從遊前諸劄/134
從遊期間諸劄/139
鴻博特科及其後諸劄/144

第十二講 《廣師》雜識/155
撰述緣起與成文時間/156
《廣師》十賢學行述略/161
虛懷若榖相得益彰/168

第十三講 不朽的學術巨著《日知錄》/173
《日知錄》纂修考/174
社會政治思想/181
經學思想/185
史學思想/191
文學思想/193
務實學風/196
《日知錄集釋》的纂輯/202

第十四講 顧炎武禮學思想的曆史地位/207
明道救世的禮學思想/208
顧炎武禮學思想在當世的反響/216
清廷與儒臣的迴應/223
“禮學即理學”思想的定型/228

附錄一 顧炎武年錶/239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245

精彩書摘

  顧炎武生當明清鼎革。他原名絳,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寜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日(1682年2月14日)病逝,享年七十歲。顧炎武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需要大儒的時代,也是一個孕育大儒的時代。
  明清更迭的曆史動蕩
  十七世紀的中國,明亡清興,王朝更迭,形成中國古史中又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從廣義上說,明清更迭並不僅僅是指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硃明王朝統治的結束,以及同年五月清軍的入據北京和四個月後清世祖頒詔天下,“定鼎燕京”。它是一個曆史過程,這一過程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其上限可以一直追溯到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興兵,其下限則迄於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最終清除亡明殘餘,統一颱灣。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明代,隨著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其腐朽性亦越發顯現齣來。及至明神宗萬曆之時,硃明王朝已人末世。其間雖有過張居正十年(1573-1582年)的銳意革新,然而頹勢已成,不可逆轉。天啓、崇禎兩朝,更是江河日下,猶如癰疽積年,隻待潰爛瞭。
  土地兼並,這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尤其是它的晚期,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明末,不惟地主豪紳巧取豪奪,更有官莊的肆意侵吞。在以農民為主體的廣大勞動者身上,既有私租的榨取,復有官府繁苛賦役的重壓,而遼、剿、練三餉的加派,則更屬中國古史中所罕見的虐政。崇禎十二年(1639年),禦史郝晉上疏,對加派的苛酷驚嘆道:“萬曆末年,閤九邊餉止二百八十萬。今加派遼餉至九百萬,剿餉三百三十萬,業已停罷,鏇加練餉七百三十餘萬,自古有一年而括二韆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韆萬以輸邊者乎?”在重重壓榨之下,人民生計蕩然。崇禎末年,自江淮至京畿的數韆裏原野,已是“蓬蒿滿路,雞犬無聲”。
  同經濟的崩潰相終始,明末政治格外的腐敗。閹寺弄權,士紳結黨,貪風熾烈,政以賄成,一片亡國景象。明神宗在位四十餘年,蟄居深宮,侈靡無度。熹宗一朝,宦官魏忠賢一手障天,禍國殃民。魏氏黨羽,推行恐怖政治,黑暗腐朽,無以復加。崇禎帝當政十七年,盡管孜孜圖治,然而病人膏肓,積重難返。因此,崇禎一朝,事事仰承獨斷的結果,不惟於頹局無補,反倒使諂諛之風日長。這樣一個腐朽已極的封建專製政權,理所當然要遭到曆史的淘汰。
  正當硃明王朝積弱待斃之際,地處我國東北的建州女真崛起。自努爾哈赤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興兵以來,短短半個世紀間,雄踞遼瀋,虎視關內。皇太極繼起,揮師頻頻叩關,齣沒於遼東、遼西、河北,乃至京畿一帶,成為終明之世不得擺脫的憂患。而置硃明王朝於死地的,則是無路可投的農民大眾。天啓七年(1627年),陝西白水縣農民率先舉起義旗。星星之火,倏爾燎原,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將腐朽的硃明王朝埋葬。但是,李白成的大順農民政權沒有能夠得以鞏固,入據北京僅僅四十餘日,便又匆匆西去。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勝利成果,為擁兵西進的滿洲貴族所攫奪。中國封建社會沒有發生根本的變革,而隻是憑藉農民起義的力量,實現瞭改朝換代的政治變動。

前言/序言

  在中國學術史上,明末清初是一個風起雲湧、人纔輩齣的時代。顧炎武就是生活在這一時代的卓然大儒。他一生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行奇學博,誌在天下,以其繼往開來的傑齣業績,被譽為一代學術的開派宗師。
  顧炎武是一個成就斐然的學者,承宋明理學衰微之後,他深得晚明實學思潮熏陶的裨益。一生為學,始終抱定經世緻用宗旨,以嚴謹精勤的學風和樸實的經驗歸納方法,廣泛涉足於經學、史學、方誌輿地、音韻文字、金石考古以及詩文等學。在眾多的學術領域,取得瞭宏富的成就,留下幾近五十種的寶貴著述。所著《日知錄》、《音學五書》、《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誌》等等,宛若一座無比厚重的豐碑,昭示瞭曆史演進的軌跡,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顧炎武崇實緻用的治學精神,嚴謹綿密的考證方法,以及他對廣闊學術門徑的開拓,影響一時學風甚巨,對整個清代學術文化的發展,亦顯示瞭深遠的曆史作用。清代二百六十餘年間,音韻文字學之所以能夠從經學的附庸而蔚為大國,顧炎武建樹瞭不可磨滅的開創之功。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在學術思潮從宋明理學嚮清代樸學的轉化過程中,作為一個開風氣者,顧炎武的曆史地位是無可取代的。
  中國學術界有個好傳統,講究道德、學問、文章的統一。古往今來,為瞭實現這樣一個三位一體的人生境界,幾多儒林中人,潛心問學,甘淡甘貧,視名利若糞土,為學術而終身奮鬥。顧炎武一生,將此三者融為一體,執著追求,終身以之,成為數韆年儒林的楷模。他操誌高潔,人格傲岸,時至今日,三百年過去,依然具有曆久不衰的精神震撼力量。為他所倡導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財富。我們今天緬懷這位三百年前的曠世大儒,就是為瞭從顧炎武的學行和思想中尋求可貴的曆史藉鑒,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批判地繼承曆史文化遺産,從而推動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建設,以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祖武之治清代學術史,即自讀顧亭林先生書起步。二十餘年間,雖亦寫有一二篇讀書劄記,然於亭林學行,實知之太少。原擬一如前輩學者趙儷生教授,俟晚年讀書稍多,再去對亭林學行進行梳理。故而近十年間,有關顧亭林先生學行的文字,幾乎不寫。九八年初,承河北人民齣版社古籍室主任李大星先生不棄,約撰顧亭林傳記。雖幾經婉拒,李先生猶錯愛不減,實令祖武進退維榖,無可奈何。所可慶幸者,恰逢已故王冀民教授之大著《顧亭林詩箋釋》由中華書局齣版。王先生之遺著,係先生於顧亭林詩及學行潛心數十年研究之所得,原原本本,信而有徵。拜讀再三,久蓄胸中之亭林學行疑問,得王先生指點而多獲釋然。有王冀民先生之力作為據,此時去撰寫顧亭林小傳,自可較之先前踏實許多。然而畢竟亭林先生行奇學博,祖武至今日猶未明白者尚多,以下所述,依舊有不少未得要領之處。就權且充一階段性作業,請讀者諸君指教吧。
  亭林小傳結撰過半,承蘇州大學周可貞博士盛誼,遠道頒賜大作《顧炎武年譜》。顧亭林學行研究得此新著,無疑將會是一個有力推動。前輩哲人雲,“學如積薪,後來居上”,信然!
  同學諸友,梁君勇、袁君立澤、曹君江紅、林君存陽,不惟切磋論難,匡我不逮,且為本書依次分撰第十一至十四各章。集體勞作,增色多矣。

《明末清初的思想脈絡:顧炎武與實學精神的傳承》 引言:時代的洪流與思想的燈塔 明朝末年,王朝氣數已盡,內憂外患交織,社會結構麵臨崩塌的邊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知識分子的思想也經曆著劇烈的震蕩與深刻的反思。傳統的理學已然無法解釋和應對眼前的危機,一股以“經世緻用”為核心的實學思潮應運而生。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這一曆史時期,以顧炎武為代錶的思想群體的精神內核,探討他們如何在曆史的轉摺點上,試圖以傳統學問為根基,重塑社會秩序與學術規範,構建一個更具現實關懷的知識體係。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人物的生平傳記,而是將筆觸伸嚮更廣闊的學術領域與社會圖景,旨在勾勒齣顧炎武所處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普遍睏境、探索方嚮以及實學精神的多元體現。我們將探討的重點在於:明清鼎革之際,學者們如何看待“亡國”的教訓?他們對傳統儒學如何進行批判性繼承?“實學”究竟包含哪些具體麵嚮?以及這種思潮對後世産生瞭何種深遠影響? 第一章:晚明氣象:學術轉嚮的背景與驅動力 明代中後期,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朝政腐敗,天災人禍頻仍,傳統的士大夫階層在應對現實問題時顯得力不從心。陽明心學在盛行之後,逐漸流於空疏,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度降低,這使得學術界對“空談誤國”的反思日益加深。 本章將首先梳理晚明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麵貌,分析這種劇變如何催生瞭對實用知識和可行之道的迫切需求。我們將考察當時學界對宋明理學的批判焦點,特彆是對“心性論”的過度推崇與對“事功”的輕視。在此背景下,一些學者開始呼喚迴歸經典,強調對曆史經驗的學習和對具體製度的考察。 第二章:實學精神的早期萌芽:從黃宗羲到王夫之的側影 顧炎武並非實學思想的孤立存在,他的思想是在前人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本章將著重描繪與顧炎武同時或稍早的幾位重要思想傢所展現齣的實學傾嚮,以展現這一思潮的早期麵貌和多樣性。 我們將審視黃宗羲在政治思想上對君權專製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對經濟、法律等製度層麵的關注。同時,也會簡要提及王夫之在唯物史觀和對“理”與“氣”的本體論思考中,所體現齣的對客觀規律的尊重,這為後來的實學奠定瞭重要的哲學基礎。通過對比不同學者的側重,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實學”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在對現實問題的不同反饋中逐漸成型的。 第三章:經世之學的核心內涵:對傳統學科的再定位 實學的核心在於“經世緻用”,這要求學者必須對傳統學科進行徹底的重估,確定哪些學問對現實的治理和百姓的安樂真正有效。 本章將深入探討實學對“六經”的重新解讀,強調“先義而後利”的辯證關係。我們將分析實學派如何看待曆史學、地理學、兵學、水利學等被傳統儒傢視為“小道”的學問。特彆地,我們將聚焦於對“保國、保民、保傢”的實際路徑的探討,這要求學者們必須掌握具體的社會知識和操作技能,而非僅僅停留在道德說教層麵。這種對具體知識的重視,構成瞭實學區彆於前代學派的重要標誌。 第四章:學術規範的重建:對訓詁考據的重視與方法論的革新 實學思潮的興起伴隨著對明代學術風氣浮躁的反思,因此,它對研究方法提齣瞭極高的要求。學者們認為,要做到“實”,首先必須“實證”,即迴歸文獻的本源。 本章將詳細論述考據學在實學體係中的地位。這不是為瞭“玩弄文字”,而是為瞭確保對儒傢經典的理解不被後世的穿鑿附會所汙染,從而找到“古聖人真正的意圖”。我們將考察學者們在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麵的精深研究,以及他們如何將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應用於對曆史製度和地理信息的考察中。這種對“真”的執著,是實學“緻用”的前提。 第五章:晚明士人的抉擇: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曆史的斷裂 明清易代是思想傢們必須麵對的終極考驗。麵對江山的淪陷和傢國的破碎,不同知識分子的選擇深刻地反映瞭他們思想的成熟度與局限性。 本章將以宏觀視角審視這一時期士人麵對的道德睏境:是“齣仕”以圖挽救,還是“避世”以保節操?這種選擇對其實踐的“經世”理想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們將討論在新的統治秩序下,實學思想如何尋求生存空間,以及它如何從一種學術傾嚮轉變為一種文化精神,為後來的清代學術奠定基調。 結論:穿越時空的思想迴響 本書通過對明末清初學術氛圍、思想流派、方法論革新以及知識分子群體抉擇的細緻梳理,勾勒齣實學思潮從萌芽到形成體係的復雜軌跡。顧炎武及其同儕們的探索,代錶瞭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麵對巨大曆史危機時所能做齣的最深刻、最負責任的學術迴應。他們的努力,使得中國思想史在關鍵的轉摺點上,避免瞭徹底的空泛化,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思想遺産,即對現實世界抱持持久的關懷與求實的態度。他們的貢獻,在於為“學問”與“政治”之間,搭建瞭一座審慎而堅實的橋梁。

用戶評價

評分

一拿到這本書,就感覺沉甸甸的,不是指它有多厚,而是它所承載的曆史分量。我一直對明末清初那段跌宕起伏的時代頗感興趣,而顧炎武,這位被譽為“清學開山祖師”的人物,無疑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讀他的生平,就像是在翻閱一部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從他少年時代的傢國情懷,到中年之後的顛沛流離,再到晚年潛心學術,每一段經曆都充滿瞭傳奇色彩。作者在書中細緻地描繪瞭顧炎武在那個亂世中的掙紮與堅守,他不僅僅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矢誌報國的誌士。從他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深刻闡釋,到他身體力行的調查研究,都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他那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書中對於他學術思想的梳理也十分到位,比如他對“經世緻用”的強調,對實學研究的推崇,以及他對音韻、方言、金石等諸多領域的貢獻,都展現瞭他博大精深的學識。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這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

評分

翻開這本書,仿佛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戶,看到瞭一個鮮活而偉大的靈魂。顧炎武,這個名字,在中國知識分子的曆史上,是繞不開的豐碑。這本書以其史料翔實、論述深刻的特點,為我們展現瞭一個立體、豐滿的顧炎武。我被書中對他生平經曆的細緻描繪所吸引,從他的少年勵誌,到他投身抗清鬥爭,再到他後來隱居講學,每一段都扣人心弦。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未止步於敘事,而是深入剖析瞭顧炎武的學術思想,特彆是他“重實學,求實效”的思想主張,以及他對經學、史學、音韻學等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讀這本書,讓我對明末清初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顧炎武這位“啓濛先驅”的深遠影響有瞭更深的感悟。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學者,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更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擔當。

評分

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智慧與風骨的殿堂。顧炎武其人,本身就是一個傳奇,而這本書,則將這個傳奇以最鮮活、最真實的麵貌展現在讀者麵前。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一個人的生平事跡,更是深入挖掘瞭他思想的根源和閃光點。從他開創“實學”的理念,到他對中國古代學術體係的革新,再到他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深刻剖析,都讓我看到瞭一個超越時代的思想傢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書中對於他學術貢獻的論述,並非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融入瞭生動的故事情節,讓我能夠輕鬆理解他的思想精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顧炎武晚年生活時的筆調,那種在寜靜中蘊含的智慧,那種在寂寥中散發的光芒,都讓人動容。這本書讓我對“學以緻用”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曆史人物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人的教科書。顧炎武的一生,是為“真”字而活的一生。他對學術的嚴謹,對事實的求證,對真理的追求,都讓我由衷的欽佩。書中對他如何從一個文弱書生,一步步成長為一代大傢的過程,描繪得非常細緻。我看到他為瞭求證一處古跡,跋山涉水,不辭辛勞;我看到他為瞭考訂一字一句,翻閱史料,殫精竭慮。這種精神,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學問,需要付齣巨大的努力和代價,也需要一顆寜靜而專注的心。書中對於顧炎武思想的闡釋,讓我看到瞭他如何將個人對知識的熱愛,轉化為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學識”與“品德”的關係,也讓我對“擔當”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傳記,不如說是一次深入骨髓的靈魂觸碰。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堅持自我,如何保持獨立思考的“人”。顧炎武的經曆,並非一帆風順,充滿瞭坎坷與磨難,但正是這些經曆,打磨齣瞭他堅韌不拔的品格和洞察世事的智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他內心世界的描繪,那種在國傢危難之際的憂憤,在學術探索中的沉醉,以及在人生低榖時的反思,都刻畫得淋灕盡緻。它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學者,不應是閉門造車的書齋之人,而應是心係傢國、情牽百姓的實踐者。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將顧炎武的日常生活,他的交遊,他的思考,都娓娓道來,仿佛我能看到他在寒燈下伏案疾書的身影,能聽到他在田間地頭與百姓交流的聲音。這本書所傳遞齣的,是一種超越時代的精神力量,一種對知識的敬畏,一種對責任的擔當,一種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評分

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摺射一個世界。“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瞭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纍,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評分

比較滿意,還沒發現有什麼缺點。。。。。。。。。。。。

評分

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敘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摺射一個世界。“讀萬捲書,行萬裏路”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懸梁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最優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瞭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纍,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評分

比較滿意,還沒發現有什麼缺點。。。。。。。。。。。。

評分

比較滿意,還沒發現有什麼缺點。。。。。。。。。。。。

評分

書比較薄,買來一天就讀完瞭。個人感覺不是很精彩。也許要細看纔知。不吸引我

評分

陳祖武先生是研究清代學術和學術人物的第一流學者,他的《顧炎武評傳》是第一流的學術人物評傳,全書眼光博大,上下韆古,對傳主顧炎武所處的天崩地裂的時代,他一生豐富復雜的經曆,他學術思想的形成,以及他一係列光輝史冊的著作,作瞭精湛深刻的介紹與評價,是我所看到過的有關顧炎武的研究著作中最齣色的一種。稱得上是研究中國思想史、學術史、文化史、清代乾嘉學派的學者,不可不讀,不可不備之書!

評分

評分

比較滿意,還沒發現有什麼缺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