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本书的主编罗伯特·J·斯腾伯格(Robert J.Steinberg)鉴于爱情研究领域的充分进展,认为有必要编写一部爱情心理学的著作。1988年,《爱情心理学》一书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发行。该书是由罗伯特·斯腾伯格和迈克尔·巴恩斯编写的。它共有16章内容,基本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爱情理论。这些年来,这部著作非常热销;对于那些渴望将探讨爱情本质的理论一览无遗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有用的参考书。本书不仅介绍了理论,还提供了用来支持这些理论的数据资料。
在21世纪来临之际,本书显得有些过时。学者已经提出了新的理论,即便是那些在1988年就存在的旧理论,其中一些理论也得到了修正。一些旧理论的魅力已经远不如当年。另一些仍然引人注意的理论也得到了1988年之后新数据的支持。曾经参加编写《爱情心理学》的第二作者迈克尔·巴恩斯当年还是研究生,如今他已经离开了心理学界,于是斯腾伯格与现就读于海德堡大学的研究生凯琳·斯腾伯格通力合作,着手开始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罗伯特·J·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是塔夫茨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也是海德堡大学的心理学荣誉教授。斯腾伯格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拥有11个荣誉博士头衔。他从事爱的研究已有25年。
凯琳·斯腾伯格(Karin Sternberg),是斯腾伯格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的共同负责人。她从德国的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康涅狄格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
运用科学心理学范式探讨爱情这一浪漫而神秘的人类活动主题,是对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个新兴领域的创建与发展,需要研究者拓荒的勇气和智慧。本书正是汇集了当今国际爱情心理学的新进展,可谓名家荟萃。在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将本著作引入我国,意义非同寻常,必将有助于建设中国人的幸福生活与和谐家庭!
——沈德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会长,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
本书从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近二十年来爱情心理学理论的新进展,不仅带给人们一种崭新的认识和体验,而且必定是研究爱情心理学的后继者们无法绕过、只能越过的里程碑之作!
——乐国安(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
爱情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也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与其爱情历程有关。虽然爱情究竟是什么,需要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心灵和生命去体验,但是,科学爱情心理学的知识积累,无疑会帮助人们理解爱情的本质,并珍惜和体验真爱,这也正好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金盛华(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凯琳·斯腾伯格(Karin Steinberg)
第一部分 生物学说
第二章 爱的动态进化观
道格拉斯·T·肯里克(Douglas T.Kenrick)
第三章 浪漫之爱关系中的行为系统:依恋、呵护与性
菲利普·R·薛佛(Phillip R.Shaver)
马里奥·米库利茨(Mario Mikulincer)
第四章 爱情的进化
大卫·M·巴斯(David M.Buss)
第五章 爱情的内驱力:择偶的神经机制
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
第六章 依恋和连结的生物行为模型
詹姆斯·F·莱克曼(James G.Leckman)
莎拉·B·赫尔迪(Sarah B.Hrdy)
埃里克·B·凯维纳(Eric B.Keverne)
C.苏·卡特(C.Sue Carter)
第二部分 爱情类型
第七章 浪漫之爱的风格
克莱德·亨德里克(Clyde Hendrick)
苏珊·s·亨德里克(Susan S.Hendrick)
第八章 探索“爱”的真谛
埃伦·伯奇德(Ellen Berscheid)
第九章 爱情的二重理论
罗伯特·J-斯腾伯格(Robert J.Steinberg)
第十章 爱即“共有应答性”的给予和接受
玛格丽特·S·克拉克(Margaret S.Clark)
琼·K·莫南(Joan K.Monin)
第三部分 内隐理论
第十-章爱情研究的原型说
贝费利·费荷(Beverley Fehr)
第四部分 文化学说
第十二章 爱情的进化与跨文化观点:性别、人格和当地生态
对恋爱关系中情感投资的影响
大卫·P·施密特(David P.Schmitt)
第十三章 激情之爱:跨文化与进化观点
黛布拉·雷博曼(Debra Lieberman)
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
第十四章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和爱情心理学
卡伦·K·迪恩(Karen K.Dion)
肯尼思·L·迪恩(Kenneth L.Dion)
第十五章 结论:各种爱情理论的本质及相互关系
凯琳·斯腾伯格(Karin Sternberg)
参加撰写人员
译后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鉴于爱的类型多种多样,本能这个词也具有多重含义。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90)把本能看做一种先天固有的能力,表现为“在没有结果预期,也不对行为表现进行早期教导的情况下,仍产生结果”(第二卷,383页)。詹氏的本能原型是打喷嚏——由某些感觉刺激物(这里是嗅觉刺激)自动引发的反射冲动。詹姆士的确把他的本能概念扩展到更加复杂和更易感知的程度,其中包括社会偏好,如他提出的著名问题:“一旦少年喜欢一位少女,那么这个世界上似乎就没有什么事物比与少女有关的一切更重要和更有意义了,这是为什么呢?”(第二卷,第386页)
威廉·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1908)对本能的解释更接近于现代对情绪的定义:“是一种遗传或先天的心理生理状态,决定了哪类事物会引起个体的感知和注意,对这类事物引发哪种情绪体验,以及采取哪种特定行为,或者至少产生采取哪类行为的冲动。”(第29页)麦独孤认为有七种强烈的情绪和本能相联系:(1)恐惧,(2)厌恶,(3)惊讶(与好奇相关),(4)愤怒,(5)屈从(羞耻或尴尬),(6)得意(骄傲),(7)父母本能(亲切、共情)。此外,他还提出了两个与情绪无关的社会动机——生殖本能和交往本能。
人们从来没有否认过本能对环境刺激物的不灵活性或麻木不仁。恰恰相反,詹姆士相信本能“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第二卷,第389页),实际上,“动物记忆中的任何一种本能活动在重复过程中必须摆脱‘盲目’的照搬照抄”,如果不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脱离了环境的评价尺度,先天的反应系统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尽管20世纪的一些社会科学家认为本能和学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无论应用于人类还是其他动物,这样的结论都是行不通的(Alcock,2001)。
本能的行为活动往往不是简单的“刺激一情绪一反应”链,而是随时间的变化逐渐积累的复杂结果。例如,莱尔曼(Lehrman,1965)指出斑尾林鸽的求偶过程包含一系列步骤:在求偶初期,一组刺激引发某些激素变化和行为反应,继而出现生理变化,导致鸟类专注于不同的刺激并引发不同的行为反应。
……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本书的第一主编罗伯特·J·斯腾伯格(Robert J.Steinberg)鉴于爱情研究领域的充分进展,认为有必要编写一部爱情心理学的著作。1988年,《爱情心理学》一书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发行。该书是由罗伯特·斯腾伯格和迈克尔·巴恩斯编写的。它共有16章内容,基本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爱情理论。这些年来,这部著作非常畅销;对于那些渴望将探讨爱情本质的理论一览无遗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有用的参考书。本书不仅介绍了理论,还提供了用来支持这些理论的数据资料。
在21世纪来临之际,《爱情心理学》这本书显得有些过时。学者已经提出了新的理论,即便是那些在1988年就存在的旧理论,其中一些理论也得到了修正。一些旧理论的魅力已经远不如当年。另一些仍然引人注意的理论也得到了1988年之后新数据的支持。曾经参加编写《爱情心理学》的第二作者迈克尔·巴恩斯当年还是研究生,如今他已经离开了心理学界,于是斯腾伯格与现就读于海德堡大学的研究生凯琳·斯腾伯格通力合作,着手开始了《爱情心理学》(最新版)的编写工作。他们共同制定了本书的写作计划,为不同的章节遴选作者,并完成了统稿定稿工作。
我们非常乐意介绍一下《爱情心理学》(最新版)。每一章内容都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展开:
1.你如何定义爱情?
2.你提出或者运用的爱情理论是什么?
3.有什么论据(1)支持该理论?
从书脊的设计来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依恋理论”的探讨是否能超越经典的“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的简单划分,而是深入到如何识别和调节我们在压力下的反应模式。在我的观察中,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被童年留下的情感底色所驱使,做出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亲密行为。我希望这本书能清晰地描绘出这些深层驱动力是如何在我们成年后的伴侣选择和相处模式中反复上演的“剧本”。更进一步说,我希望它能提供具体的练习,指导我们如何从一个“不安全”的依恋模式,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意识,逐步走向更高质量的依恋关系。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对我来说是最有价值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将成为我梳理个人情感历史、规划未来关系形态的一份不可替代的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人心,那种带着一点点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色调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似乎让深入了解“爱”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奢侈。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引路人,带领我穿越那些关于吸引力、依恋模式以及情感维护的迷雾。从书名上来看,它似乎承诺了一种更科学、更贴近实际的视角,而不是那种空泛的浪漫主义叙事。我希望作者能够摒弃那些陈词滥调,真正用心理学的严谨去剖析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情感现象。比如,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在重复相似的错误关系?或者,在一段长期关系中,激情褪去后,真正支撑两个人走下去的内在机制到底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工具和思维模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在未来的关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觉”的层面。这种对深度解析的渴望,是吸引我翻开这本书的首要动力。我甚至已经想象到,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沉浸在这本书带来的思考之旅中的情景了。
评分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比较挑剔的,我需要作者的叙事风格是既充满人文关怀,又具备足够学术支撑的。我非常不喜欢那种居高临下地评判读者情感选择的论调。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共情式引导”就更好了。我想知道,当我们面对“不完美”的爱情,或者当我们不得不承认某段关系已经走到尽头时,心理学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撑和重建机制?我们如何进行“有尊严的”分手或修复?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获得”爱,更是关于如何“处理”失去和痛苦。我希望书中能有关于情感创伤的愈合过程的详尽描述,也许是一些成熟的应对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时间会治愈一切”。毕竟,如何科学地处理负面情绪,如何将失败的经历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才是衡量一本心理学著作价值的关键所在。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温柔但又坚定的口吻,帮助读者直面那些最脆弱的自我。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分量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厚度,更像是内容上承载的深度。我通常阅读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时,最怕的就是那种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起来的“故作高深”。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透着一股平易近人的气息,这让我对它的内容产生了更高的期待值。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用生动的案例或者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述的作者。我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关系中的权力动态”。在亲密关系中,谁在主导?这种主导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随着时间演变的?是资源、是情感投入的差异,还是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感在起作用?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微妙的互动模式,并提供一些打破不健康循环的策略,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消遣读物,而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关系急救包”了。我希望它能帮我识别出那些潜藏在日常对话和行为背后的权力博弈,让我能够更加坦诚和平衡地处理与伴侣之间的分歧。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实践的智慧。
评分我对“最新版”这三个字非常敏感,因为情感世界的变化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日益介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紧跟时代,探讨数字化时代下的爱情形态。比如,在线交友平台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择偶标准?“即时满足”的文化对建立长期承诺的意愿产生了哪些冲击?过去的研究可能侧重于面对面的互动,但现在,屏幕上的表情符号、短暂的聊天记录,甚至是未读的“已读回执”,都成为了情感交流的新战场。我期待作者能够拿出全新的视角来解析这些新的“爱语”,并告诉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避免被虚拟世界的幻象所迷惑,从而坚守住真实情感连接的内核。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建立健康界限的指南,那就太棒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在保留经典爱情理论框架的同时,注入这股“数字时代”的新鲜血液的。
评分1
评分不错哦
评分很好,很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囤书中,还没有看,价格优惠很多
评分一个字:好!(此评价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淋漓尽致的描述出了买家内心对产品深深的热爱之情,完美的诠释了千言万语只归一个字的至高文学层次,突显了买家那非同小般的文学功底,真可谓意境深远,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好评价。再加上回复以感叹号收尾,更是为整个评价添上点睛之笔,在照应全文的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灵魂深处的共鸣。可以说,有了这个感叹号后,整个评价在层次上又爬高了另一个层次,其精妙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不乱评价。京东发货快,比实体店便宜!
评分嗯
评分挺好的,很喜欢,很不错的一次购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