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书名: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5本 | 作者: | 定价:163.00 |
| ISBN: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 重量: | 字数:1 | 平装:平装 |
|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可能会产生纸张缺陷或封面显旧,敬请谅解!(以实物为准) | ||
| 套装目录 (以实物为准) | ||||
| 序号 | ISBN | 书名 | 单价(元) | 作者 |
| 1 | 9787513224819 | 任应秋 | 49.00 | 任廷革 |
| 2 | 9787513227865 | 杨莹洁 | 39.00 | 万英 |
| 3 | 9787513227896 | 陆干甫 | 39.00 | 杨俐,侯文婕,陆希 |
| 4 | 9787513227889 | 徐廷翰 | 32.00 | 毛红 |
| 5 | 9787513227872 | 傅灿冰 | 45.00 | 傅健 |
| 内容简介 | |
任应秋 “历史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当他健在的时候,人们或许还不能认识他在某一领域里具有的卓越价值和重要意义,而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们才一下醒悟过来:他的永远离去,给这个领域造成的损失是多么巨大,以致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无法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任应秋先生的离去正是如此。任应秋先生学识渊博,集文、史、哲、医于一身,以执医为终身之业;他长于临床,而以著述与研究冠冕当代;他不以学者自限,终日伏案于窗下,而以振兴中医为己任而奔走呼号。呜呼,斯人之陨,痛何如之!谨撰此文,以志哀思。”这是在父亲过世一年后(1985年)钱超尘先生的一段话,极能表达作者此刻的心境,谨以此为《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任应秋》编写说明的开端。 2011年,作者去英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恰巧父亲的弟子们从世界各地咸集于伦敦,于是作者们做客一酒家,商议为纪念恩师诞辰百年出一“文集”,包括纪念性和学术性两部分。因接受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盛情邀请,便将两部分分开来编辑,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之《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任应秋》是以学术性为主的部分,在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和资助下,得以呈现于读者,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1982年底,作者作为北中医七七级的学生刚刚结束学业,1983年初,父亲就病倒了。病来得很突然,以致他自己都毫无准备,忘作者地、超负荷地工作使他的身体早已大大地透支了。1984年10月17日,肺癌夺走了他的生命。父亲过世后,作者一直埋头于中医学信息的研究,几乎无暇整理父亲留下的诸多文稿。2005年,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了抢救和振兴中医药事业的系列工程,“任应秋名家研究室”挂牌成立。几年来,每年都得到了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资助。作者们从收集、整理,到发掘、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任应秋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研究,相继出版了相关学术和临床经验的几部著作。 这本文集由马伯英、朱勉生、鲁兆麟、钱超尘担任学术顾问,书中的“学术思想研究”部分,大多是父亲的弟子们写的,由于任应秋的学术思想涉及的学科较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他的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包括中医理论、中医教育、读书之道、治学方法、临床实践、医史文献、各家学说、仲景学术、《内经>研究等。难得的是,还包括国外学者、社会学学者,从人类学、哲学角度的分析和探讨。尤其是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马伯英”教授,在百忙之中还为《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任应秋》写了序。作者为父亲有这样的弟子、同事、朋友而深受感动。 正是有了这许多人的介入,使《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任应秋》具有了非常好的可读性,不仅把任应秋的学术面貌全方位地勾画出来,将其勤奋耕耘的一生展现出来,更重要和令人欣喜的是他的学术在传承、他的精神在发扬,中医学正在以创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所有参与此书的编写者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谨以《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任应秋》献给任应秋诞辰百年的纪念。
杨莹洁 杨莹洁先生,享年96岁,从医70余载,长期从事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曾进行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慢性肾炎、小儿厌食症等研究,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对内科、儿科疾病及杂病均有建树,享誉蜀中。万英的《杨莹洁》收集整理了杨莹洁先生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力求真实反映其从医生涯、人文风采。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杨莹洁》分为五部分:①生平简介;②临床经验,包括医案、医话、常用独特方剂及药物;③学术思想,包括杨莹洁先生对中医基础理论如《内经》《伤寒》《金匮》及温病等的认识和临证辨治,以及对儿科疾病、脾胃病、黄疸、内科杂病等的诊治经验;④提要;⑤学术年谱。
陆干甫 川派名医陆干甫,四代从事中医,临床擅治内科疾病,又涉及妇、儿各科,尤其对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冠心病及肝硬化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独到的学术见解和突出的临床疗效。多次受邀赴日本讲学和进行学术探讨。《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陆干甫》全面整理了陆干甫的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医案医话及学术传承。对其重视阴阳邪正、八纲辨证、整体协调、中西互参、用药精专、知常达变等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整理。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陆干甫》是《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之一,可供中医院校学生、临床医生和中医爱好者参阅学习。
徐廷翰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徐廷翰》真实地记录了已故徐廷翰教授从医40余年来在痔瘘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成就和特色疗法;忠实地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徐廷翰教授的生平简介、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学术传承以及论著提要等。总结了徐教授的学术思想,多种创新术式和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同时收集整理了徐廷翰教授的生前工作照、生活照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等相关图片资料。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徐廷翰》对从事肛肠外科工作的青年医师学习和弘扬名老中医的经验颇有裨益。
傅灿冰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傅灿冰》为《川派中医名家系列丛书》之一,是名老中医傅灿冰从医50余年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集成之作。全书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傅灿冰生平事迹简介;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傅灿冰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盂肾炎等肾病及疑难杂病的独到辨治经验,内、儿、外科典型医案及精选常用独特方剂的运用;第三部分从9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傅灿冰的学术思想;第四部分介绍了傅氏中医世家学术传承;第五部分介绍了傅灿冰撰写的主要论文及《认症心要》《温病歌诀》手稿;第六部分为傅灿冰学术年谱。 《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傅灿冰》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全书共计医案116例),全面真实地介绍了傅灿冰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可师可法,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可供广大中医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
| 目录 | |
任应秋
生平简介 代表论著 一、《任氏传染病学》(1943年) 1.内容提要 2.自序 二、中医各科精华·内科学(1947年) 1.内容提要 2.自序 三、中医各科精华·内科治疗学(1952年) 1.编写大意 2.自序 四、脉学研究十讲(1952年) 1.内容提要 2.自序 五、中国医学史略(1955年) 1.内容提要 2.自序 六、中医病理学概论(1955年) 1.内容提要 2.自序 七、《伤寒论语译》(1956年) 1.内容提要 2.自序 八、《金匮要略语译》(1957年) 1.内容提要 2.自序 九、《伤寒论证治类诠》(1957年) 1.内容提要 2.自序 十、《阴阳五行》(1959年) 1.内容提要 2.叙例 十一、《运气学说》(1959~1982年) 1.内容提要 2.叙例 3.增订序言 十二、《中医各家学说》(1961~1980年) 1.内容提要 2.编写说明 十三、《病机临证分析》(1962年) 1.内容提要 6.学说实践 7.感恩先生 学术传承 1.朱勉生 2.张兆云 3.张朝和 4.陈文国 5.秦玉龙 6.李晓海 7.高春媛 8.严季澜 9.彭建中 10.程昭 11.王育林 12.任廷革 学术年谱
杨莹洁
生平简介 临床经验 一、医案 (一)内科医案 1.气虚外感 2.湿热咳嗽 3.恙虫过敏性哮喘 4.气阴两虚之心悸 5.湿热心悸 6.禀赋不耐之胸闷 7.气阴两虚之胸痹 8.气阴两虚之嘈杂 9.肾虚水泛之呕吐 10.虚实夹杂之泄泻 11.表虚不固之汗证 12.气虚外感之头痛 13.眩晕 14.复发性口疮 (二)儿科医案 1.暑热感冒 2.风寒化热之咳嗽 3.寒热错杂之咳嗽 4.哮喘 5.胃脘痛 6.脾虚肝旺之厌食 7.伤食泄泻 8.脾虚泄泻 9.脾肾阳虚之泄泻兼目疾 10.水肿 11.胃阴不足之遗尿 12.慢惊风阴寒格拒 13.眩晕 14.烂乳蛾 15.鼻衄 16.水痘 17.土风疮 (三)黄疸医案 1.湿热黄疸1 2.湿热黄疸2 3.湿热黄疸3 4.湿热黄疸4 5.湿热黄疸5 6.湿热黄疸6 7.湿热伤阴 8.黄疸兼表证l 9.黄疸兼表证2 10.黄疸兼表证3 11.阳明发黄 12.少阳发黄 13.少阳阳明同病1 14.少阳阳明同病2 15.湿热黄疸伴蛔虫症 16.湿热黄疸伴血虚胁痛 17.湿热黄疸伴面瘫 18.阴黄1 19.阴黄2 20.阴黄3 21.阴黄伴肿胀1 22.阴黄伴肿胀2 23.单腹胀 24.黄疸之寒热虚实转变 25.慢性黄疸 26.黄疸恢复期l 27.黄疸恢复期2 28.黄疸恢复期3 29.黄疸恢复期4 二、医话 1.如何学好中医 2.医学古籍的学习方法 3.谈中医诊断 4.诊脉及小儿指纹 5.温法和补法的应用 6.痰厥急救法 7.《肘后备急方》学习体会 8.医者意也 9.治病求因 10.谈医德医风 三、常用独特方剂及药物 (一)方剂 1.养肝息风汤 2.健胃糕、健胃糖浆 3.肾虚腰痛药酒 (二)药物 1.五味子 2.甘草 3.花斑竹 4.升麻 学术思想 一、宗《内经》辨治 1.温病热之高低,乃阴阳之变化 2.火热之辨,可分可合,当辨五行脏腑 3.治痿者非独取阳明,还须滋补肝肾 二、宗《伤寒》《金匮》辨治 1.六经辨证乃外感病随证治疗之治则 2.善治者治皮毛,病在太阳愈于太阳 3.善用理中,异病同治 三、宗温病辨治 1.入营犹可透营转气 2.湿温湿偏重者,必待化热而清 3.暑温首辨热湿,论治侧重气分 四、儿科疾病辨治 1.脾胃之阴,重在清养 2.麻疹论治,清轻疏透 3.疳积论治,重在脾胃 4.慢惊证治当辨虚实缓急,善后不拘温凉消补 5.六淫外感,宜解表导滞,给邪以出路 五、内妇杂病辨治 1.燥热不寐,治以养阴清热 2.湿热遏郁之带状疱疹,治以清热宣湿 3.阴虚痹证,以育阴养液为主 4.虚中夹热之血崩,补剂中适当加入苦寒凉血之品 六、脾胃病辨治 1.善用理中,温理脾阳 2.阴寒格拒,分清缓急 3.阳虚水泛,温药和之 4.脾阴虚甘淡实脾,胃阴虚甘凉濡润 5.胃脘结滞,古方奇效 6.补后天之本,巧治目疾 七、黄疸辨治 1.湿热黄疸,六经辨治 2.寒湿阴黄,温补脾肾 3.恢复期辨治,健脾和中,养肝柔肝 4.纷杂伴症,随症加减 5.花斑竹治黄疸,湿热早期效佳 6.辨体质以分虚实阴阳 7.平肝之“平”乃阴阳平衡 论著提要 一、论文简介 1.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体会(1980年) 2.读张石顽治汪姓案的分析和体会(1982年) 3.对“成都名医外传沈绍九”一文的意见(1982年) 4.读《韩氏医通》记(1983年) 5.读折肱漫录记(1985年) 6.恙螨性哮喘治验(1986年) 7.健儿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1987年) 二、著作简介 1.沈绍九医话(1975年) 2.增补沈绍九医话(1995年) 3.洁庐医学丛谈(1998年) 学术年谱 主要参考文献
陆干甫
生平简介 一、个人简历 二、担任职务 三、科研与教学 四、代表论著 五、学术主张及经验 六、海外交流 临床经验 一、医案 (一)病毒性脑炎 (二)慢性咽炎 (三)全身性系统性硬皮病 (四)风湿性心脏病 (五)阳痿 (六)温病 1.风温 2.湿温 (七)无脉症 (八)腹泻 1.风寒夹湿泄泻 2.湿热泄泻 3.脾虚寒湿泄泻 4.肝脾不和泄泻 (九)脑炎后遗症——脑萎缩 (十)功能性子宫出血 (十一)网状细胞增生症 (十二)癫狂证 (十三)子宫肌瘤 (十四)子宫肉瘤 (十五)肝病的常用治法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十六)吴茱萸汤证案 二、医话 (一)浅谈冠心病 1.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陆老治疗冠心病的基本原则 (二)月经诸病浅说 1.经闭 2.崩漏 3.月经不调诸症 (三)妇科经带胎产证治歌括 1.月经正常与异常 …… 学术思想 诊余趣闻 学术传承 附录
徐廷翰
生平简介 临床经验 医案 便血病证治疗医案 大承气汤治疗痔术后大便嵌塞医案 医话 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大有作为 常用独特方剂及药物 方剂 扶正润肠丸(经验方) 消痔合剂(经验方) 消炎止痛膏(经验方) 湿疹膏(经验方) 复方紫草油纱条(经验方) 痔疮膏(经验方) 消炎洗散(经验方) 药物 化痔易粉针剂(1996年由徐教授自创) 常用特色技术 腰奇穴麻醉(徐教授的独特经验) 柱状扇形双层注射法(1990年由徐教授首创) 翼形切缝结扎内注术(1998年由徐教授首创) 扁菱形切缝结扎内注术(1998年由徐教授首创) 黏膜肌瓣下移封闭压垫多切口引流术(2007年由徐教授首创) 挂线多切口引流术(2007年由徐教授首创) 肛裂切除扩肛皮瓣上覆缝合矫形术(2007年由徐教授首创) 肛肠科术后中药熏洗治疗(DFQWS-A-5Y型熏蒸坐浴椅) 学术思想 痔疮的注射疗法和手术治疗方法研究的探索 复杂性肛瘘的根治和功能保护 肛瘘不愈与复发的常见原因 肛瘘根治的关键和处理办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保护肛门功能的方法和措施 肛周脓肿诊治的五要素 中西医结合诊治肛周脓肿经验 熏洗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肛门直肠坠胀疼痛的病因与处理 学术传承 毛红 李薇 张晓华 论著提要 《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研究进展》 《中国痔瘘诊疗学》 主要参考文献
傅灿冰
生平简介 临床经验 一、治疗肾病经验及典型医案 1.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临床研究 附:慢性肾炎研究十年规划(1963~1972)(初稿) 2.慢性肾炎高血压的中医辨治 3.疏肝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运用 4.治疗慢性肾炎学术经验 5.急性肾炎水肿治验 附:肾炎讲稿 6.慢性肾炎肾衰竭辨证施治临床研究 7.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经验 8.肾盂肾炎辨治经验 9.肾病医案 二、治疗疑难杂病经验及典型医案 1.从湿热辨治胆道疾患经验 2.辨治血证经验 3.咳嗽辨治经验 4.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杂病经验 5.复发性口疮治验 6.巴特综合征治验 7.舌部血管瘤治验 8.皮肌炎治验 9.久痢治验 10.瘀斑治验 11.癫痫治验 12.胃、十二指肠溃疡治验 13.蛛网膜下腔出血治验 14.梅尼埃病治验 15.牙痛治验 三、内科医案 1.湿温案一 2.湿温案二 3.湿温案三 4.春温发斑 5.咳嗽案一 6.咳嗽案二 7.肺痈 8.吐泻案一 9.吐泻案二 10.吐泻案三 六、常用独特方剂 1.首珍汤 2.养血滋肾汤 3.参丹饮 4.滋脾饮 5.金茵汤 6.三花散 7.咳血方 学术思想研究 学术传承 论著提要 学术年谱 |
第五段: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这套“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医学知识本身。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书中对每一位名家的生平事迹,都充满了敬意,并且挖掘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书中描述某位名家如何不辞辛劳,跋涉千里为贫苦百姓义诊,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书中还穿插了对当时社会风俗、民情习惯的描述,使得阅读过程如同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年代。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习到了中医药的知识,更让我体会到了医者仁心的高尚品德,以及中医药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它是一套集学术性、历史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
评分第一段: 刚收到这套“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本,就被里面详实的记载深深吸引了。书中对历代川派名医的生平、学术思想、临证经验都做了极其细致的梳理。比如,书中对某位名家在治疗疑难杂症时,如何辨证施治,如何巧妙运用方药,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医案,更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些医案背后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方式,让你不仅知道“怎么治”,更理解“为什么这么治”。这种探究式的写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诊室,与名家一同探讨医理。而且,书中配有大量的古籍插图和珍贵的老照片,使得文字不再枯燥,而是变得生动形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医药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套书不仅是学习的宝库,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手中的经典著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第三段: 我一直对川派中医药的历史和发展脉络很感兴趣,这套“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系统地展现了川派中医药几百年来薪火相传、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位名家学术思想的梳理,不是简单地概括,而是深入挖掘其核心理念,并通过大量的医案来印证。比如,关于一位名家如何将“辨证论治”的精神运用到日常诊疗中,书中给出了非常详尽的阐释,让我对这一中医药的核心原则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些珍贵的医家手迹和文献资料,这些都是极具历史价值的,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真实。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第二段: 这套“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绝对是中医药爱好者的福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几位名家“临证感悟”的部分,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临床经验。我记得其中有一位名家,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认识,以及如何根据小儿的不同年龄、不同症状,灵活调整方药。读来让人豁然开朗,感觉那些困扰已久的临床难题似乎都找到了解决的钥匙。更让我赞叹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对当时社会背景、人文风情的描写,这些都与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我们能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那些朴实而深刻的语言,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第四段: 这套“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的编纂水平确实很高。从选取的名家来看,都代表了川派中医药的不同发展时期和学术流派,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书中对于每位名家的学术思想,不仅进行了条理清晰的阐述,还着重分析了其学术思想的渊源和传承。这一点我特别喜欢,因为这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医学成就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而且,书中对于一些经典方剂的讲解,也十分到位,不仅仅是药物组成和用法,更是深入分析了方剂的配伍机理和功效。读来让人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们是真正懂中医药,并且下了很多功夫去研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