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書名: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5本 | 作者: | 定價:163.00 |
| ISBN: |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年11月 |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 重量: | 字數:1 | 平裝:平裝 |
| 溫馨提示:齣版時間超過3年的圖書,因長時間儲存可能會産生紙張缺陷或封麵顯舊,敬請諒解!(以實物為準) | ||
| 套裝目錄 (以實物為準) | ||||
| 序號 | ISBN | 書名 | 單價(元) | 作者 |
| 1 | 9787513224819 | 任應鞦 | 49.00 | 任廷革 |
| 2 | 9787513227865 | 楊瑩潔 | 39.00 | 萬英 |
| 3 | 9787513227896 | 陸乾甫 | 39.00 | 楊俐,侯文婕,陸希 |
| 4 | 9787513227889 | 徐廷翰 | 32.00 | 毛紅 |
| 5 | 9787513227872 | 傅燦冰 | 45.00 | 傅健 |
| 內容簡介 | |
任應鞦 “曆史往往有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當他健在的時候,人們或許還不能認識他在某一領域裏具有的卓越價值和重要意義,而當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人們纔一下醒悟過來:他的永遠離去,給這個領域造成的損失是多麼巨大,以緻在一個曆史時期內無法彌補這一領域的空白。任應鞦先生的離去正是如此。任應鞦先生學識淵博,集文、史、哲、醫於一身,以執醫為終身之業;他長於臨床,而以著述與研究冠冕當代;他不以學者自限,終日伏案於窗下,而以振興中醫為己任而奔走呼號。嗚呼,斯人之隕,痛何如之!謹撰此文,以誌哀思。”這是在父親過世一年後(1985年)錢超塵先生的一段話,極能錶達作者此刻的心境,謹以此為《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任應鞦》編寫說明的開端。 2011年,作者去英國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恰巧父親的弟子們從世界各地鹹集於倫敦,於是作者們做客一酒傢,商議為紀念恩師誕辰百年齣一“文集”,包括紀念性和學術性兩部分。因接受瞭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的盛情邀請,便將兩部分分開來編輯,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之《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任應鞦》是以學術性為主的部分,在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指導和資助下,得以呈現於讀者,在此緻以深深的謝意。1982年底,作者作為北中醫七七級的學生剛剛結束學業,1983年初,父親就病倒瞭。病來得很突然,以緻他自己都毫無準備,忘作者地、超負荷地工作使他的身體早已大大地透支瞭。1984年10月17日,肺癌奪走瞭他的生命。父親過世後,作者一直埋頭於中醫學信息的研究,幾乎無暇整理父親留下的諸多文稿。2005年,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開展瞭搶救和振興中醫藥事業的係列工程,“任應鞦名傢研究室”掛牌成立。幾年來,每年都得到瞭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的大力資助。作者們從收集、整理,到發掘、研究,開展瞭一係列關於任應鞦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研究,相繼齣版瞭相關學術和臨床經驗的幾部著作。 這本文集由馬伯英、硃勉生、魯兆麟、錢超塵擔任學術顧問,書中的“學術思想研究”部分,大多是父親的弟子們寫的,由於任應鞦的學術思想涉及的學科較多,大傢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他的學術成就和曆史貢獻,包括中醫理論、中醫教育、讀書之道、治學方法、臨床實踐、醫史文獻、各傢學說、仲景學術、《內經>研究等。難得的是,還包括國外學者、社會學學者,從人類學、哲學角度的分析和探討。尤其是英國皇傢醫學會終身院士“馬伯英”教授,在百忙之中還為《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任應鞦》寫瞭序。作者為父親有這樣的弟子、同事、朋友而深受感動。 正是有瞭這許多人的介入,使《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任應鞦》具有瞭非常好的可讀性,不僅把任應鞦的學術麵貌全方位地勾畫齣來,將其勤奮耕耘的一生展現齣來,更重要和令人欣喜的是他的學術在傳承、他的精神在發揚,中醫學正在以創新的姿態走嚮世界。 所有參與此書的編寫者有一個共同的心願:謹以《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任應鞦》獻給任應鞦誕辰百年的紀念。
楊瑩潔 楊瑩潔先生,享年96歲,從醫70餘載,長期從事醫療、科研、教學工作,曾進行中醫藥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鈎端螺鏇體病、慢性腎炎、小兒厭食癥等研究,中醫理論造詣頗深,臨床經驗豐富,對內科、兒科疾病及雜病均有建樹,享譽蜀中。萬英的《楊瑩潔》收集整理瞭楊瑩潔先生的臨床經驗及學術思想,力求真實反映其從醫生涯、人文風采。 《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楊瑩潔》分為五部分:①生平簡介;②臨床經驗,包括醫案、醫話、常用獨特方劑及藥物;③學術思想,包括楊瑩潔先生對中醫基礎理論如《內經》《傷寒》《金匱》及溫病等的認識和臨證辨治,以及對兒科疾病、脾胃病、黃疸、內科雜病等的診治經驗;④提要;⑤學術年譜。
陸乾甫 川派名醫陸乾甫,四代從事中醫,臨床擅治內科疾病,又涉及婦、兒各科,尤其對治療高血壓性心髒病、肺心病、冠心病及肝硬化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獨到的學術見解和突齣的臨床療效。多次受邀赴日本講學和進行學術探討。《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陸乾甫》全麵整理瞭陸乾甫的臨證經驗、學術思想、醫案醫話及學術傳承。對其重視陰陽邪正、八綱辨證、整體協調、中西互參、用藥精專、知常達變等學術觀點進行瞭係統整理。 《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陸乾甫》是《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之一,可供中醫院校學生、臨床醫生和中醫愛好者參閱學習。
徐廷翰 《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徐廷翰》真實地記錄瞭已故徐廷翰教授從醫40餘年來在痔瘻學科方麵的研究成果、學術成就和特色療法;忠實地反映瞭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創新的敬業精神和高尚的醫德醫風。全書內容主要包括徐廷翰教授的生平簡介、臨床經驗、、學術思想、學術傳承以及論著提要等。總結瞭徐教授的學術思想,多種創新術式和中醫特色治療方法;同時收集整理瞭徐廷翰教授的生前工作照、生活照以及國傢知識産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等相關圖片資料。 《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徐廷翰》對從事肛腸外科工作的青年醫師學習和弘揚名老中醫的經驗頗有裨益。
傅燦冰 《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傅燦冰》為《川派中醫名傢係列叢書》之一,是名老中醫傅燦冰從醫50餘年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的集成之作。全書共分6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傅燦冰生平事跡簡介;第二部分重點介紹瞭傅燦冰治療慢性腎炎、尿毒癥、腎盂腎炎等腎病及疑難雜病的獨到辨治經驗,內、兒、外科典型醫案及精選常用獨特方劑的運用;第三部分從9個方麵詳細介紹瞭傅燦冰的學術思想;第四部分介紹瞭傅氏中醫世傢學術傳承;第五部分介紹瞭傅燦冰撰寫的主要論文及《認癥心要》《溫病歌訣》手稿;第六部分為傅燦冰學術年譜。 《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傅燦冰》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全書共計醫案116例),全麵真實地介紹瞭傅燦冰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可師可法,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和實用價值,可供廣大中醫臨床醫師閱讀參考。 |
| 目錄 | |
任應鞦
生平簡介 代錶論著 一、《任氏傳染病學》(1943年) 1.內容提要 2.自序 二、中醫各科精華·內科學(1947年) 1.內容提要 2.自序 三、中醫各科精華·內科治療學(1952年) 1.編寫大意 2.自序 四、脈學研究十講(1952年) 1.內容提要 2.自序 五、中國醫學史略(1955年) 1.內容提要 2.自序 六、中醫病理學概論(1955年) 1.內容提要 2.自序 七、《傷寒論語譯》(1956年) 1.內容提要 2.自序 八、《金匱要略語譯》(1957年) 1.內容提要 2.自序 九、《傷寒論證治類詮》(1957年) 1.內容提要 2.自序 十、《陰陽五行》(1959年) 1.內容提要 2.敘例 十一、《運氣學說》(1959~1982年) 1.內容提要 2.敘例 3.增訂序言 十二、《中醫各傢學說》(1961~1980年) 1.內容提要 2.編寫說明 十三、《病機臨證分析》(1962年) 1.內容提要 6.學說實踐 7.感恩先生 學術傳承 1.硃勉生 2.張兆雲 3.張朝和 4.陳文國 5.秦玉龍 6.李曉海 7.高春媛 8.嚴季瀾 9.彭建中 10.程昭 11.王育林 12.任廷革 學術年譜
楊瑩潔
生平簡介 臨床經驗 一、醫案 (一)內科醫案 1.氣虛外感 2.濕熱咳嗽 3.恙蟲過敏性哮喘 4.氣陰兩虛之心悸 5.濕熱心悸 6.稟賦不耐之胸悶 7.氣陰兩虛之胸痹 8.氣陰兩虛之嘈雜 9.腎虛水泛之嘔吐 10.虛實夾雜之泄瀉 11.錶虛不固之汗證 12.氣虛外感之頭痛 13.眩暈 14.復發性口瘡 (二)兒科醫案 1.暑熱感冒 2.風寒化熱之咳嗽 3.寒熱錯雜之咳嗽 4.哮喘 5.胃脘痛 6.脾虛肝旺之厭食 7.傷食泄瀉 8.脾虛泄瀉 9.脾腎陽虛之泄瀉兼目疾 10.水腫 11.胃陰不足之遺尿 12.慢驚風陰寒格拒 13.眩暈 14.爛乳蛾 15.鼻衄 16.水痘 17.土風瘡 (三)黃疸醫案 1.濕熱黃疸1 2.濕熱黃疸2 3.濕熱黃疸3 4.濕熱黃疸4 5.濕熱黃疸5 6.濕熱黃疸6 7.濕熱傷陰 8.黃疸兼錶證l 9.黃疸兼錶證2 10.黃疸兼錶證3 11.陽明發黃 12.少陽發黃 13.少陽陽明同病1 14.少陽陽明同病2 15.濕熱黃疸伴蛔蟲癥 16.濕熱黃疸伴血虛脅痛 17.濕熱黃疸伴麵癱 18.陰黃1 19.陰黃2 20.陰黃3 21.陰黃伴腫脹1 22.陰黃伴腫脹2 23.單腹脹 24.黃疸之寒熱虛實轉變 25.慢性黃疸 26.黃疸恢復期l 27.黃疸恢復期2 28.黃疸恢復期3 29.黃疸恢復期4 二、醫話 1.如何學好中醫 2.醫學古籍的學習方法 3.談中醫診斷 4.診脈及小兒指紋 5.溫法和補法的應用 6.痰厥急救法 7.《肘後備急方》學習體會 8.醫者意也 9.治病求因 10.談醫德醫風 三、常用獨特方劑及藥物 (一)方劑 1.養肝息風湯 2.健胃糕、健胃糖漿 3.腎虛腰痛藥酒 (二)藥物 1.五味子 2.甘草 3.花斑竹 4.升麻 學術思想 一、宗《內經》辨治 1.溫病熱之高低,乃陰陽之變化 2.火熱之辨,可分可閤,當辨五行髒腑 3.治痿者非獨取陽明,還須滋補肝腎 二、宗《傷寒》《金匱》辨治 1.六經辨證乃外感病隨證治療之治則 2.善治者治皮毛,病在太陽愈於太陽 3.善用理中,異病同治 三、宗溫病辨治 1.入營猶可透營轉氣 2.濕溫濕偏重者,必待化熱而清 3.暑溫首辨熱濕,論治側重氣分 四、兒科疾病辨治 1.脾胃之陰,重在清養 2.麻疹論治,清輕疏透 3.疳積論治,重在脾胃 4.慢驚證治當辨虛實緩急,善後不拘溫涼消補 5.六淫外感,宜解錶導滯,給邪以齣路 五、內婦雜病辨治 1.燥熱不寐,治以養陰清熱 2.濕熱遏鬱之帶狀皰疹,治以清熱宣濕 3.陰虛痹證,以育陰養液為主 4.虛中夾熱之血崩,補劑中適當加入苦寒涼血之品 六、脾胃病辨治 1.善用理中,溫理脾陽 2.陰寒格拒,分清緩急 3.陽虛水泛,溫藥和之 4.脾陰虛甘淡實脾,胃陰虛甘涼濡潤 5.胃脘結滯,古方奇效 6.補後天之本,巧治目疾 七、黃疸辨治 1.濕熱黃疸,六經辨治 2.寒濕陰黃,溫補脾腎 3.恢復期辨治,健脾和中,養肝柔肝 4.紛雜伴癥,隨癥加減 5.花斑竹治黃疸,濕熱早期效佳 6.辨體質以分虛實陰陽 7.平肝之“平”乃陰陽平衡 論著提要 一、論文簡介 1.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的體會(1980年) 2.讀張石頑治汪姓案的分析和體會(1982年) 3.對“成都名醫外傳瀋紹九”一文的意見(1982年) 4.讀《韓氏醫通》記(1983年) 5.讀摺肱漫錄記(1985年) 6.恙蟎性哮喘治驗(1986年) 7.健兒散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研究(1987年) 二、著作簡介 1.瀋紹九醫話(1975年) 2.增補瀋紹九醫話(1995年) 3.潔廬醫學叢談(1998年) 學術年譜 主要參考文獻
陸乾甫
生平簡介 一、個人簡曆 二、擔任職務 三、科研與教學 四、代錶論著 五、學術主張及經驗 六、海外交流 臨床經驗 一、醫案 (一)病毒性腦炎 (二)慢性咽炎 (三)全身性係統性硬皮病 (四)風濕性心髒病 (五)陽痿 (六)溫病 1.風溫 2.濕溫 (七)無脈癥 (八)腹瀉 1.風寒夾濕泄瀉 2.濕熱泄瀉 3.脾虛寒濕泄瀉 4.肝脾不和泄瀉 (九)腦炎後遺癥——腦萎縮 (十)功能性子宮齣血 (十一)網狀細胞增生癥 (十二)癲狂證 (十三)子宮肌瘤 (十四)子宮肉瘤 (十五)肝病的常用治法在婦科臨床上的應用 (十六)吳茱萸湯證案 二、醫話 (一)淺談冠心病 1.中醫對冠心病的認識 2.陸老治療冠心病的基本原則 (二)月經諸病淺說 1.經閉 2.崩漏 3.月經不調諸癥 (三)婦科經帶胎産證治歌括 1.月經正常與異常 …… 學術思想 診餘趣聞 學術傳承 附錄
徐廷翰
生平簡介 臨床經驗 醫案 便血病證治療醫案 大承氣湯治療痔術後大便嵌塞醫案 醫話 走中西醫結閤之路大有作為 常用獨特方劑及藥物 方劑 扶正潤腸丸(經驗方) 消痔閤劑(經驗方) 消炎止痛膏(經驗方) 濕疹膏(經驗方) 復方紫草油紗條(經驗方) 痔瘡膏(經驗方) 消炎洗散(經驗方) 藥物 化痔易粉針劑(1996年由徐教授自創) 常用特色技術 腰奇穴麻醉(徐教授的獨特經驗) 柱狀扇形雙層注射法(1990年由徐教授首創) 翼形切縫結紮內注術(1998年由徐教授首創) 扁菱形切縫結紮內注術(1998年由徐教授首創) 黏膜肌瓣下移封閉壓墊多切口引流術(2007年由徐教授首創) 掛綫多切口引流術(2007年由徐教授首創) 肛裂切除擴肛皮瓣上覆縫閤矯形術(2007年由徐教授首創) 肛腸科術後中藥熏洗治療(DFQWS-A-5Y型熏蒸坐浴椅) 學術思想 痔瘡的注射療法和手術治療方法研究的探索 復雜性肛瘻的根治和功能保護 肛瘻不愈與復發的常見原因 肛瘻根治的關鍵和處理辦法 中西醫結閤治療高位復雜性肛瘻 保護肛門功能的方法和措施 肛周膿腫診治的五要素 中西醫結閤診治肛周膿腫經驗 熏洗療法在臨床中的應用 肛門直腸墜脹疼痛的病因與處理 學術傳承 毛紅 李薇 張曉華 論著提要 《中西醫結閤肛腸病學研究進展》 《中國痔瘻診療學》 主要參考文獻
傅燦冰
生平簡介 臨床經驗 一、治療腎病經驗及典型醫案 1.慢性腎炎中醫辨證施治臨床研究 附:慢性腎炎研究十年規劃(1963~1972)(初稿) 2.慢性腎炎高血壓的中醫辨治 3.疏肝在慢性腎炎治療中的運用 4.治療慢性腎炎學術經驗 5.急性腎炎水腫治驗 附:腎炎講稿 6.慢性腎炎腎衰竭辨證施治臨床研究 7.中西醫結閤治療尿毒癥經驗 8.腎盂腎炎辨治經驗 9.腎病醫案 二、治療疑難雜病經驗及典型醫案 1.從濕熱辨治膽道疾患經驗 2.辨治血證經驗 3.咳嗽辨治經驗 4.運用小柴鬍湯治療雜病經驗 5.復發性口瘡治驗 6.巴特綜閤徵治驗 7.舌部血管瘤治驗 8.皮肌炎治驗 9.久痢治驗 10.瘀斑治驗 11.癲癇治驗 12.胃、十二指腸潰瘍治驗 13.蛛網膜下腔齣血治驗 14.梅尼埃病治驗 15.牙痛治驗 三、內科醫案 1.濕溫案一 2.濕溫案二 3.濕溫案三 4.春溫發斑 5.咳嗽案一 6.咳嗽案二 7.肺癰 8.吐瀉案一 9.吐瀉案二 10.吐瀉案三 六、常用獨特方劑 1.首珍湯 2.養血滋腎湯 3.參丹飲 4.滋脾飲 5.金茵湯 6.三花散 7.咳血方 學術思想研究 學術傳承 論著提要 學術年譜 |
第三段: 我一直對川派中醫藥的曆史和發展脈絡很感興趣,這套“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係統地展現瞭川派中醫藥幾百年來薪火相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每一位名傢學術思想的梳理,不是簡單地概括,而是深入挖掘其核心理念,並通過大量的醫案來印證。比如,關於一位名傢如何將“辨證論治”的精神運用到日常診療中,書中給齣瞭非常詳盡的闡釋,讓我對這一中醫藥的核心原則有瞭全新的認識。此外,書中還收錄瞭一些珍貴的醫傢手跡和文獻資料,這些都是極具曆史價值的,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真實。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第五段: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情感的讀者,這套“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醫學知識本身。它讓我感受到一種濃厚的學術氛圍和人文關懷。書中對每一位名傢的生平事跡,都充滿瞭敬意,並且挖掘齣瞭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書中描述某位名傢如何不辭辛勞,跋涉韆裏為貧苦百姓義診,這種精神讓我深受感動。同時,書中還穿插瞭對當時社會風俗、民情習慣的描述,使得閱讀過程如同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年代。這本書不僅讓我學習到瞭中醫藥的知識,更讓我體會到瞭醫者仁心的高尚品德,以及中醫藥文化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它是一套集學術性、曆史性、人文性於一體的優秀著作。
評分第四段: 這套“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的編纂水平確實很高。從選取的名傢來看,都代錶瞭川派中醫藥的不同發展時期和學術流派,具有很強的代錶性。書中對於每位名傢的學術思想,不僅進行瞭條理清晰的闡述,還著重分析瞭其學術思想的淵源和傳承。這一點我特彆喜歡,因為這讓我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醫學成就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而且,書中對於一些經典方劑的講解,也十分到位,不僅僅是藥物組成和用法,更是深入分析瞭方劑的配伍機理和功效。讀來讓人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們是真正懂中醫藥,並且下瞭很多功夫去研究的。
評分第一段: 剛收到這套“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沉甸甸的,感覺很有分量。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本,就被裏麵詳實的記載深深吸引瞭。書中對曆代川派名醫的生平、學術思想、臨證經驗都做瞭極其細緻的梳理。比如,書中對某位名傢在治療疑難雜癥時,如何辨證施治,如何巧妙運用方藥,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不僅僅是羅列醫案,更是深入淺齣地分析瞭這些醫案背後的理論依據和思維方式,讓你不僅知道“怎麼治”,更理解“為什麼這麼治”。這種探究式的寫法,讓讀者仿佛置身於當時的診室,與名傢一同探討醫理。而且,書中配有大量的古籍插圖和珍貴的老照片,使得文字不再枯燥,而是變得生動形象,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醫藥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套書不僅是學習的寶庫,更是一種精神的啓迪。它讓我看到瞭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手中的經典著作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第二段: 這套“川派中醫藥名傢係列叢書”絕對是中醫藥愛好者的福音。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某幾位名傢“臨證感悟”的部分,簡直是醍醐灌頂。書中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充滿瞭鮮活的臨床經驗。我記得其中有一位名傢,在治療小兒疾病方麵有獨到的見解,書中詳細闡述瞭他對於小兒“髒腑嬌嫩、形氣未充”的認識,以及如何根據小兒的不同年齡、不同癥狀,靈活調整方藥。讀來讓人豁然開朗,感覺那些睏擾已久的臨床難題似乎都找到瞭解決的鑰匙。更讓我贊嘆的是,書中還穿插瞭大量對當時社會背景、人文風情的描寫,這些都與醫學的發展息息相關,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也讓我們能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那些樸實而深刻的語言,充滿瞭智慧的火花,讓我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