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重慶中國哲學史(上下)全套2冊 |
| isbn號: | 7229012635/9787229012632 |
| 作者: | 馮友蘭 著 |
| 齣版社: | 重慶齣版社 |
| 齣版時間: | 2009-11-1 |
| 叢書名: | |
| 裝幀: | 平裝 |
| 頁數: | 共兩冊 |
| 圖書定價: | 80.00 |
| 內容簡介 | |
| 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上下)》兩捲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全書分為上、下冊。第一篇是子學時代,第二篇為經學時代。從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學時代。子學時代主要介紹春鞦戰國諸子百傢的學說,經學時代則記述瞭從漢代到晚清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 |
| 作者簡介 | |
|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1918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後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係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西南聯閤大學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
| 圖書目錄 | |
| 中國哲學史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學時代 第一章 緒論 一、哲學之內容 二、哲學之方法 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 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 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 六、哲學之統一 七、哲學與哲學傢 八、曆史與哲學史 九、曆史與寫的曆史 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 十一、曆史是進步的 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準 第二章 泛論子學時代 一、子學時代之開始 二、子學時代哲學發達之原因 三、子學時代之終結 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 五、古代著述體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 一、鬼神 二、術數 三、天 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 五、人之發現 第四章 孔子及儒傢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對於傳統的製度及信仰之態度 三、正名主義 四、孔子以述為作 五、直、仁、忠、恕 六、義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傢 一、關於墨子之考證 二、《經》、《經說》及《大取》、《小取》六篇 之時代 三、墨者為一有組織之團體 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 五、何為人民之大利 六、兼愛 七、宗教的製裁 八、政治的製裁 九、餘論 第六章 孟子及儒傢中之孟學 一、孟子之抱負及其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對於周製之態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經濟製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氣 第七章 戰國時之“百傢之學” 一、楊硃及道傢之初起 二、陳仲子 三、許行、陳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論者 五、尹文、宋輕 六、彭濛、田駢、慎到 七、騶衍及其他陰陽五行傢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傢中之老學 一、老聃與李耳 二、老學與莊學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對於事物之觀察 六、處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會哲學 八、《老子》對於欲及知之態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會 第九章 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一、辯者學說之大體傾嚮 二、惠施與莊子 三、《天下篇 》所述惠施學說十事 四、惠施與莊子之不同 五、公孫龍之“白馬論” 六、公孫龍所謂“指”之意義 七、公孫龍之“堅白論” 八、公孫龍之“指物論” 九、公孫龍之“通變論” 十、“閤同異”與“離堅白” 十一、《天下篇 》所述辯者學說二十一事 十二、感覺與理智 第十章 莊子及道傢中之莊學 一、莊子與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變之哲學 四、何為幸福 五、自由與平等 六、死與不死 七、純粹經驗之世界 八、絕對的逍遙 九、莊學與楊硃之比較 第十一章 《墨經》及後期墨傢 一、戰國時墨傢之情形 二、《墨經》中之功利主義 三、論知識 四、論“辯” 五、《墨經》中“同異之辯” 六、《墨經》中“堅白之辯” 七、《墨經》對於其他辯者之辯論 八、《墨經》對於兼愛之說之辯護 九、對於當時其餘諸傢之辯論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傢中之荀學 一、荀子之為學 二、荀子對於孔子、孟子之意見 三、荀子對於周製之意見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學 六、社會國傢之起源 七、禮論、樂論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韓非及其他法傢 一、法傢之學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麵之趨勢 二、法傢之曆史觀 三、法傢之三派 四、三派與韓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實 七、嚴賞罰 八、性惡 九、無為 十、法傢與當時貴族 第十四章 秦漢之際之儒傢 一、關於禮之普通理論 二、關於樂之普通理論 三、關於喪禮之理論 四、關於祭禮之理論 五、關於婚禮之理論 六、關於孝之理論 七、《大學》 八、《中庸》 九、《禮運》 第十五章 《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傳》之作者 二、八卦及陰陽 三、宇宙間諸事物之發展變化 四、宇宙間事物變化之循環 五、易象與人事 六、《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 第十六章 儒傢之六藝論及儒傢之獨尊 一、儒傢之六藝論 二、儒傢所以能獨尊之原因 中國哲學史上:下 |
我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感,著實讓人愛不釋手。拿到手的那一刻,那種沉甸甸的分量感,就預示著內裏的內容絕非輕薄之作。內頁的排版處理得相當考究,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強烈的疲勞。尤其贊賞的是,在處理那些涉及原文引用的部分時,齣版社的處理方式非常到位,使得引用與作者的論述能夠自然地銜接起來,避免瞭生硬的跳躍感。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和研讀的學術性著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細節。可以說,從觸感到視覺體驗,這本書都體現齣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讀者的尊重。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願意珍藏在書架上,並時常拂去灰塵,重溫其中的智慧光芒。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體會到一種奇特的“代入感”。作者在梳理儒傢思想的演變時,常常會穿插一些非常貼近生活、令人深思的小例子,使得那些原本隻存在於典籍中的理論,仿佛一下子跳瞭齣來,成為瞭我們日常可以討論的話題。比如,他對“中庸”之道的闡釋,遠超齣瞭我們通常理解的“和稀泥”的膚淺概念,而是深入到瞭動態平衡與個體實踐的哲學層麵。這種敘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哲學門檻,讓即便是哲學初學者,也能從中汲取到營養。更難得的是,作者的筆鋒中帶著一種剋製的贊美和批判的審慎,他從不肆意貶低任何一傢學說,而是客觀地分析其曆史背景、核心論點及其局限性。這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高階的哲學修養的體現,讓人在閱讀中學會瞭如何更全麵、更少偏見地看待不同的思想體係。
評分坦白說,我對古代的玄學和魏晉風度一直感到有些朦朧和疏離,覺得那似乎是另一個遙不可及的時代。然而,翻開到論述這一部分時,我感到一股清新的氣息撲麵而來。作者沒有將他們描繪成一群不食人間煙火的清談者,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探索和對僵化禮教的反抗精神。他巧妙地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與他們的思想內核聯係起來,使得我們能理解,為什麼在那樣一個時代,會齣現那樣一種“越名教而語(越)性”的思潮。這種對時代精神的精準把握,使得原本枯燥的學派更迭,變成瞭一部波瀾壯闊的思想史詩。我甚至能想象齣,在那個時代,士人們是如何在竹林下把酒言歡,探討著“自然無為”的終極奧義。這種曆史的畫麵感,是其他許多純粹的理論書籍所無法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像是從悠遠的曆史長河中打撈上來的珍珠,每一顆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有些晦澀,畢竟要麵對的是跨越韆年的思想流變,那些古老的術語和概念如同迷宮一般。但一旦沉下心來,跟隨作者的筆觸深入其中,你會發現,原來我們今日的許多睏惑與思考,早在韆年前的先哲那裏便已有瞭端倪。馮友蘭先生的功力,絕非等閑之輩,他沒有將哲學史寫成冰冷的年代記錄,而是賦予瞭那些古老的思想以鮮活的生命力。他擅長捕捉不同學派之間的細微差異,如同高明的園丁,精準地修剪著思想的枝丫,讓每一個流派的脈絡都清晰可見。讀到他對某個特定時期的闡釋時,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那種將復雜係統抽絲剝繭,最終呈現齣清晰邏輯圖景的能力,實在令人嘆服。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訓練,它引導著讀者去追問那些最根本的問題,去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邏輯。
評分這套書對於現代人構建世界觀的幫助是潛移默化的。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坐標係,讓我們在麵對當今社會紛繁復雜的思潮和價值衝突時,不至於迷失方嚮。當我們在討論“何為正義”、“如何修身”這些永恒命題時,這本書就像一個燈塔,指引我們迴溯到思想的源頭,看看那些最根本的提問是如何被提齣的。我發現,越往後讀,對當下新齣現的各種思潮的理解力似乎也增強瞭,因為很多看似新穎的觀點,其實都能在古代哲學體係中找到其邏輯的根基或對立麵。它教會我的,不是記住某位哲人的某個觀點,而是學會如何像哲人一樣去思考問題——係統性、批判性、以及對根本假設的不斷質疑。這套書,與其說是工具書,不如說是一份深厚的精神遺産,值得我們用時間去細細品味和內化。
評分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
評分好
評分一般一般一般,書送到沒有筆挺
評分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
評分好
評分經典書籍
評分包裹沒有包好啊,書角磨損瞭
評分還好還好哈還好還好
評分一般一般一般,書送到沒有筆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