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重庆中国哲学史(上下)全套2册 |
| isbn号: | 7229012635/9787229012632 |
| 作者: | 冯友兰 著 |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9-11-1 |
| 丛书名: | |
| 装帧: | 平装 |
| 页数: | 共两册 |
| 图书定价: | 80.00 |
| 内容简介 | |
|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
| 作者简介 | |
|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
| 图书目录 | |
| 中国哲学史上: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 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轻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惠施与庄子 三、《天下篇 》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 》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对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学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七、礼论、乐论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二、法家之历史观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与韩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实 七、严赏罚 八、性恶 九、无为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六、关于孝之理论 七、《大学》 八、《中庸》 九、《礼运》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二、八卦及阴阳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五、易象与人事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一、儒家之六艺论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中国哲学史上:下 |
这套书对于现代人构建世界观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坐标系,让我们在面对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的思潮和价值冲突时,不至于迷失方向。当我们在讨论“何为正义”、“如何修身”这些永恒命题时,这本书就像一个灯塔,指引我们回溯到思想的源头,看看那些最根本的提问是如何被提出的。我发现,越往后读,对当下新出现的各种思潮的理解力似乎也增强了,因为很多看似新颖的观点,其实都能在古代哲学体系中找到其逻辑的根基或对立面。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某位哲人的某个观点,而是学会如何像哲人一样去思考问题——系统性、批判性、以及对根本假设的不断质疑。这套书,与其说是工具书,不如说是一份深厚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用时间去细细品味和内化。
评分坦白说,我对古代的玄学和魏晋风度一直感到有些朦胧和疏离,觉得那似乎是另一个遥不可及的时代。然而,翻开到论述这一部分时,我感到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没有将他们描绘成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清谈者,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索和对僵化礼教的反抗精神。他巧妙地将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与他们的思想内核联系起来,使得我们能理解,为什么在那样一个时代,会出现那样一种“越名教而语(越)性”的思潮。这种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使得原本枯燥的学派更迭,变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史诗。我甚至能想象出,在那个时代,士人们是如何在竹林下把酒言欢,探讨着“自然无为”的终极奥义。这种历史的画面感,是其他许多纯粹的理论书籍所无法给予的。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奇特的“代入感”。作者在梳理儒家思想的演变时,常常会穿插一些非常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小例子,使得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典籍中的理论,仿佛一下子跳了出来,成为了我们日常可以讨论的话题。比如,他对“中庸”之道的阐释,远超出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和稀泥”的肤浅概念,而是深入到了动态平衡与个体实践的哲学层面。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哲学门槛,让即便是哲学初学者,也能从中汲取到营养。更难得的是,作者的笔锋中带着一种克制的赞美和批判的审慎,他从不肆意贬低任何一家学说,而是客观地分析其历史背景、核心论点及其局限性。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高阶的哲学修养的体现,让人在阅读中学会了如何更全面、更少偏见地看待不同的思想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是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打捞上来的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毕竟要面对的是跨越千年的思想流变,那些古老的术语和概念如同迷宫一般。但一旦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其中,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今日的许多困惑与思考,早在千年前的先哲那里便已有了端倪。冯友兰先生的功力,绝非等闲之辈,他没有将哲学史写成冰冷的年代记录,而是赋予了那些古老的思想以鲜活的生命力。他擅长捕捉不同学派之间的细微差异,如同高明的园丁,精准地修剪着思想的枝丫,让每一个流派的脉络都清晰可见。读到他对某个特定时期的阐释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那种将复杂系统抽丝剥茧,最终呈现出清晰逻辑图景的能力,实在令人叹服。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引导着读者去追问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去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逻辑。
评分我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着实让人爱不释手。拿到手的那一刻,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就预示着内里的内容绝非轻薄之作。内页的排版处理得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强烈的疲劳。尤其赞赏的是,在处理那些涉及原文引用的部分时,出版社的处理方式非常到位,使得引用与作者的论述能够自然地衔接起来,避免了生硬的跳跃感。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研读的学术性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可以说,从触感到视觉体验,这本书都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愿意珍藏在书架上,并时常拂去灰尘,重温其中的智慧光芒。
评分好
评分一般一般一般,书送到没有笔挺
评分包裹没有包好啊,书角磨损了
评分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
评分包裹没有包好啊,书角磨损了
评分好
评分包裹没有包好啊,书角磨损了
评分经典书籍
评分一般一般一般,书送到没有笔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