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关于“苏麻离青”与“国产料”相互博弈的那几章。这部分的论述结构极其精妙,它不像传统的文献那样平铺直叙地罗列优缺点,而是采用了“对话式”的比较分析。作者将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钴料,在特定的釉层和窑温下所表现出的细微色差,描绘得如同品鉴顶级茶品一般考究。比如,他对“黑斑”的描述,不是简单地定义为瑕疵,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不同光照角度下的“晕散”效果,甚至引述了当时文献中对这种“斑点”的模糊记载,试图还原古人对这种色彩变化的初始观感。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和对美学层次的深挖,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元代青花的“美”并非单一的蓝色,而是一个由钴料纯度、铁杂质含量、以及窑火的“脾气”共同谱写出的复杂交响乐章。读完后,我对所有见过的元青花图片都产生了重新审视的冲动,仿佛以前的观看都是浮光掠影。
评分书中对于元代官窑与民窑在呈色倾向上的差异分析,简直是一部社会等级制度在陶瓷上的隐形投影。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从一抹蓝色中解读出朝廷的意志和市场的需求。他详细阐述了官窑如何追求一种稳定、内敛、近乎“冰冷”的纯净钴蓝,以彰显皇家的威仪和规制;而民窑则显得更为奔放和实验性,常常出现带有“铁锈斑”或略微偏灰的色调,这些“不完美”恰恰成为了那个时代民间审美活力的证明。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有一节专门讨论了出口至伊斯兰地区的瓷器,其用料和纹饰在色彩上如何迎合异域市场的偏好,这展示了元代青花作为一项重要贸易品的全球视野。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这本书跳脱出了纯粹的艺术史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技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编年史。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探讨“审美变迁”时的那种哲学思辨深度。它不仅仅在“展示”元青花是什么颜色,更在追问“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作者将元青花的钴蓝定位为一种“过渡性的色彩哲学”:它既是对宋代单色釉极致的告别,也是对明代永乐、宣德时期那种更为饱和、装饰性更强的蓝色的铺垫。这种颜色,带着辽阔草原的苍茫、大海的深邃,以及游牧民族强悍的生命力,它所呈现的沉郁与辉煌并存的特质,恰恰是元代这个伟大而短暂的王朝留给后世最深刻的视觉印记。阅读全书,就像是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漫游,最终领悟到,青花的“奥秘”不仅在于钴料的化学分子式,更在于它完美地封装了一个时代的气韵与灵魂。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构建元青花烧造技术图景时的那种严谨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对当时制瓷流程中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探讨都极其扎实,从高岭土的选择、胎体的淘洗、釉料的配比,到对窑炉结构、燃料选择(如松木与硬木的比例对火焰气氛的影响)的论述,都提供了大量的佐证材料,很多是基于现代考古和化学分析的最新成果。我尤其欣赏他处理“釉下彩低温氧化烧成”这一难题时的论证方式——他并没有给出铁口一盆的定论,而是列举了数种可能的“气氛控制”模型,并辅以近现代复烧实验的数据对比,让读者体会到古人掌握火候的难度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世代经验的积累和对材料科学近乎本能的理解之上。这种对“不可复制性”的深刻剖析,让人对那些穿越了七百年风霜的器物,生出更深的敬畏。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籍,光是翻开首页,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尘烟和匠心独运的艺术气息就足以让人沉醉。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于技术分析或者考古报告的工具书,毕竟“呈色奥秘”听起来就非常专业。然而,它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元代景德镇制瓷工匠们的心路历程。他没有直接跳入化学配比,而是先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入手,详述了元朝统一后,南北方瓷业资源的整合如何催生了青花这一“横空出世”的品类。特别是书中对景德镇窑址出土的早期残片进行的翔实描述,那些尚显稚嫩却已孕育着无限可能的钴料斑点,被文字赋予了生命,让人仿佛能亲手触摸到泥土的粗粝和烧制时的火光。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工艺探讨变得充满人情味和史诗感,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伟大的艺术成就背后,是怎样一群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和探索。
评分此外,还有鼎、水盂、香炉、观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壶春瓶、罐、梅瓶和大盘五种造型为最多。
评分本书图文并茂,所附图片几百张,均为作者自摄。对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不无帮助。青花瓷器是指用钴料在瓷坏上描绘纹饰,再施以透明釉,然后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碎片纹饰是研究青花瓷整器极为重要的部分,对历代青花瓷器纹饰的了解,确是所有青花瓷器收藏者的必备常识。《青花瓷片纹饰图鉴》即是笔者多年倾心搜集,并对其加以研究的结果。《青花瓷片纹饰图鉴》的特点是:1 以较完整的纹饰为参照物;2 对明清年间较常见的青花瓷碎片上的纹饰,进行有序分类;3 按人物、动物、花卉及吉祥字排列;4 对不同年代的纹饰,标明大约年代;5 有极为真实的碎瓷片,经拍照、高精度电子扫描、调色彩印,形成一本极具真实感的的鉴赏手册,供青花瓷研究的收藏者参考。在鉴定整器时,可用作对比,参照。
评分元代青花很少,书印刷好,难得
评分在以往的有关元青花瓷器的论著中,对于元青花瓷器固有的“晕散”、“黑斑”、“铁斑”、“下凹”、“串珠状凝聚”、“锡光”、“冰挂”和“天坑”等现象特征,或者廖廖数语,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没有论述,或者因历史原因和著者的文化结构,不能就这些特征的形状、色差和形成机理做出较为详尽的科学描述。
评分壶类:见于著录的主要有3种,分别是凤流壶、梨式壶、执壶,均制作精巧。
评分本书的作者,一为考古硕士,一为冶金工程师。十余年来走访了国内数十家博物馆,拜访了不少民间藏家,悉心研究元青花瓷器,使该书成为以独特视角,用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结合,集中解释元青花呈色特征的原创之作。
评分本书图文并茂,所附图片几百张,均为作者自摄。对元青花瓷器的鉴定,不无帮助。
评分本书的作者,一为考古硕士,一为冶金工程师。十余年来走访了国内数十家博物馆,拜访了不少民间藏家,悉心研究元青花瓷器,使该书成为以独特视角,用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结合,集中解释元青花呈色特征的原创之作。
评分碗类:大致分两种,一种为高足碗(有敞口、敛口),一种为大碗,口径达40厘米以上。高足杯体形较小,高仅为10厘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称。大碗口径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