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拓殖記

澳洲拓殖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坦奇 著,劉秉仁 譯
圖書標籤:
  • 澳洲
  • 拓殖
  • 曆史
  • 殖民
  • 探險
  • 遊記
  • 19世紀
  • 澳大利亞
  • 海外華人
  • 移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55994
版次:1
商品編碼:10127349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不是一本獵奇的書,這是一本有教育意義的書。我們從澳大利亞的殖民史中學習什麼?首先是探險精神。正如作者反復強調,英國人的好奇是他們到澳大利亞的主要原因。200多年前從英格蘭到植物學灣的遠徵,就像曆史學者所說,如同今天送一個人到月球那麼轟動。人類探險的工作已經做完瞭嗎?沒有。還有無數的領域用得著探險精神。還有無數的事情需要剋服重重睏難,需要九死一生的冒險精神。
  書中的殖民者因為等不到英國的補給,瀕臨死亡的絕境,但在絕望中仍心存希望。他們勇於或被迫拋棄熟悉的生活環境,去勇敢探險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們在海上的搏鬥,使他們在世界各個角落紮根,地圖上曾經到處都是大英帝國殖民地的“粉紅塊”。“日不落帝國”早成曆史,帆船時代的探索精神對於我們卻仍然是有益的。地球上也許很難找到沒被發現的大陸瞭,但是在大氣層外的空間是無限的。

目錄

植物學灣遠徵親曆記
1.從囚犯登船到艦隊離開英格蘭
2.從離境到抵達特內裏費島
3.從艦隊抵達特內裏費島到它離開那裏前往巴西的裏約熱內盧
4.從特內裏費島到巴西的裏約熱內盧的航行
5.從艦隊抵達裏約熱內盧到艦隊離開此地開往好望角,及關於巴西的一些評述
6.從巴西到好望角的航程以及艦隊在好望角的 交易的報告
7.從好望角到植物學灣的航程
8.從艦隊抵達植物學灣到撤離該地,對傑剋遜港的占領。和土著人的會麵,關於植物學灣附近地區的報道
9.傑剋遜港的占領,海軍陸戰隊和囚犯的下船
10.委任狀的宣讀,正式接管定居點,及有關這個地區的法庭及其公開審判程序的報道
11.對新南威爾士土著人的描述,以及我們和他們的交易
12.法國人離開植物學灣,“供給”號從諾福剋島返迴以及鮑爾上尉在航行途中的發現
13.傑剋遜港1788年4至5月份的事務進展
14.從6月初到艦隊齣發迴歐洲
15.這個地區的地形地貌,它的齣産、氣候等等
16.殖民工作的進展,捎這本書迴英格蘭的船齣發時各方麵的狀況
17.關於建立殖民地可能給祖國帶來的益處的一些想法補筆

傑剋遜港殖民全記錄
1.對1788年7月我的前一本書敘述截止時傑剋遜港情況的追述
2.從第一艦隊於1788年7月返航到當年年終殖民地進展詳報
3.1789年年初到3月底殖民地進展詳報
4.1789年4月和5月殖民地進展詳報
5.截止到1789年末的殖民地的進展詳報
6.從1790年年初至5月份殖民地進展詳報
7.1790年6月、7月、8月殖民地進展詳報
8.1790年9月初殖民地進展詳報
9.1790年9月後半月和lO月份殖民地事務詳報
10.“供給”號由巴達維亞返迴;殖民地在1790年11月的狀況
11.1790年11月殖民地的進一步的報告
12.1790年12月前期殖民地進展詳報
13.直到1791年5月的殖民地進展詳報
14.新南威爾士旅行日記
15.到1791年年末殖民地進展詳報
16.直到1791年12月18日我離開時的殖民地進展詳報,以及對當時情況的一些描述
17.有關這個地區的雜記。關於它的蔬菜生産。
關於它的氣候。關於它的動物的齣産。關於土著人,等等。
18.對於囚犯的觀察
19.與在新南威爾士的海岸發展捕鯨業的可能
性有關的事實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新南威爾士地方和軍隊機構名單
索引

精彩書摘

  1.從囚犯登船到艦隊離開英格蘭
  海軍陸戰隊和囚犯們先在樸次茅斯和普利茅斯的河中登船,整個遠徵艦隊於1787年3月16日在馬瑟班剋會閤,並且在那裏一直待到5月13日。在這段時間裏,除瞭在一艘運輸艦上輕微地齣現接觸性傳染病,整個艦隊普遍健康。囚犯們精神高昂,幾無埋怨及不滿之聲,倒似乎都急切地盼望著早點開拔。
  能否維持恰當的權威和秩序,事關看守囚犯的官兵的名譽和安全,因此,在登船的時候,囚犯們就立刻被最嚴厲地告誡:他們當中有任何不聽指揮或企圖強行逃跑行為的人,都將被立刻處死——這條指令是當著囚犯們的麵發布給哨兵的。令雙方高興的是,情況還好,需要使用這種極端辦法的事情一件也沒有發生,囚犯們的行為大體上是謙遜、順從和規範的。說真的,假如我不在這裏嚮讀者證明他們的行為舉止是如此謹慎、得體的話,那麼,我會覺得我對不住那些不幸的人。
  耽擱瞭好多個星期,整日無所事事,這情形乍一看是挺無聊的,但也不是沒有好處:正是這樣,我們纔能夠在囚犯中間建立起一種必要的規製,形成一套安全防衛體係,以防萬一那些人瘋狂和絕望到想毀掉我們。
  在我們奉命行使的差事中,還有其他一些棘手的任務,檢查所有送上船和從船上發齣去的信件就是一樁煩人的、討厭的活。在我所乘坐的那艘船上,信件的數量和內容經常讓我感到非常吃驚。這些信件因寫信的人性情不同而風格各異,但是最常見的話是:重返傢園是很難啦,可怕的難受的航程,以及那個遙遠的野蠻地區的可怖前景。但是,這種明顯的沮喪絕少是齣於傷感,而多數無疑是為博取同情和尋求接濟而耍的一種把戲。信的最後無一例外地是要錢或者要煙草。對那些來自下層社會的煙民來說,煙草是一種極其奢侈的東西,而他們要煙草,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在船上,除非生病,他們被禁止在任何情況下喝烈性酒。

前言/序言

  《澳洲拓殖記》包含英國人沃特金·坦奇(watkin Tench)所寫的《植物學灣遠徵親曆記》 兩本 書,第一本書初版於1789年,第二本初版於1793年。本次翻 譯主要依據由澳大利亞博物館研究員蒂姆·弗蘭納裏編注、墨爾本的文本齣版公司(The Text Publishing(Company)於1996年齣版、2003年重印的兩書閤集本,書名《1788》。
  這兩本書記述瞭英國嚮澳大利亞殖民的“第一艦隊”航行過程及到達澳大利亞後頭4年在悉尼的殖民拓展情況。作者 依據他本人親曆及轉引他本人的日記而寫成兩本書,敘述真實、嚴謹,現場感很強,敘述依照時間先後順序,引人人勝。兩本書故事連貫,並不重復。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澳洲拓殖記》的圖書的詳細簡介,但其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 --- 書名:《北地烽煙:冰雪邊疆的生存法則》 作者: 艾拉·文森特 齣版社: 蒼穹文匯 定價: 98.00 元 頁數: 680 頁(含大量手繪地圖與插圖) 導言:鐵與雪的挽歌 《北地烽煙》並非一部簡單的探險史,而是一部關於人類意誌與自然偉力激烈碰撞的史詩。它將讀者帶入一個被永恒冰雪覆蓋的遙遠北方——“極寒之地”(The Farthest North)。這裏沒有溫和的四季交替,隻有無盡的鼕季與短暫、卻又狂暴的夏季。本書深入剖析瞭在極端環境下,早期定居者和原住民社群如何建立起一套嚴苛而精妙的生存體係,以及他們如何在其間掙紮求存,維持著脆弱的文明火種。 第一部:蠻荒的召喚與拓荒者的孤影 本書的第一部分,重點描繪瞭“大凍結”時期,一批來自南方的探險傢、流放者和尋求財富的礦工,如何首次踏入這片未經雕琢的土地。 第一章:冰封之海的彼岸 詳細描述瞭穿越“碎冰帶”的航行艱辛。當時的船隻設計、導航技術(主要依賴星象與原始磁羅盤),以及船員們麵對海怪傳說與氣候突變的心理壓力。我們首次引入瞭關鍵人物——船長塞拉斯·格雷,一個既固執又富有遠見的航海傢,他堅信冰封海域的彼岸隱藏著未被發現的礦藏。 第二章:苔原上的第一縷炊煙 描繪瞭定居點“寒鼕港”的建立過程。這不是一次光榮的創舉,而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絕望工程。書中詳細記錄瞭木材短缺、燃料匱乏、以及如何利用海豹油和苔蘚作為初始能源的記載。著重刻畫瞭早期定居者在建造庇護所時所展現的原始工程學智慧——如何利用雪層作為天然絕緣體,以及如何設計通風係統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第三章:看不見的敵人:嚴寒與飢餓 聚焦於生存的殘酷現實。氣候學傢提供瞭詳盡的氣候模型分析,解釋瞭為何這裏的鼕季平均氣溫能達到零下四十攝氏度。作者查閱瞭大量日記殘篇,重現瞭鼕季食物儲備的管理、狩獵策略的演變(從最初的依賴捕魚到後期對大型雪獸的圍獵),以及營養不良導緻的疾病——如“冰川壞疽”的癥狀與早期民間療法。 第二部:社群的構建與文化的衝突 隨著定居點的擴大,社會結構開始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與土著居民的接觸,成為新的挑戰。 第四章:資源壟斷與階級初現 定居點內部的權力分配是本書的焦點之一。物資的分配不均迅速催生瞭早期的“燃料貴族”與“冰下勞工”。書中引用瞭當時的法庭記錄(多數已殘破不堪),揭示瞭盜竊木柴和囤積肉類的懲罰製度,以及這種初級社會等級對士氣的影響。 第五章:雪地上的契約:與“冰刃族”的接觸 本書對極寒之地的原住民——“冰刃族”(The Frost-Blade Clan)的描繪是其核心貢獻之一。作者基於人類學傢的田野調查記錄和少量口述曆史,詳述瞭冰刃族適應環境的精妙哲學。他們如何利用動物的皮毛、骨骼和筋腱製作工具與衣物,以及他們對自然能量的獨特理解。與定居者的初次接觸充滿瞭誤解與試探,從早期的物物交換(金屬製品換取雪地苔藥)到後來的文化摩擦,展現瞭兩種生存模式的艱難磨閤。 第六章:信仰的冰雕 在極端環境下,精神寄托變得至關重要。《北地烽煙》深入探討瞭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信仰體係。南方定居者帶來瞭他們的宗教習俗,試圖在永恒的黑暗中尋找光明。與此同時,冰刃族遵循著古老的祖靈崇拜,他們的儀式與季節變化、極光現象緊密相連。書中對比瞭兩者在麵對死亡、災難時的反應,揭示瞭“希望”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具體錶現形式。 第三部:技術革新與北方的未來 隨著定居點站穩腳跟,對現有生存模式的優化和新技術的引入,成為推動這片土地發展的關鍵動力。 第七章:突破性的“地熱管道” 這是本書技術史部分的高潮。描述瞭工程師伊萊亞斯·霍爾特如何藉鑒古代熱力學原理,結閤本地的火山岩地質,設計齣一種原始的“地熱管道係統”。這項工程不僅解決瞭集中供暖的難題,也為早期農業試驗(在恒溫室內種植耐寒的根莖作物)奠定瞭基礎。詳細解釋瞭管道的鋪設難度、防凍措施以及它對定居點人口穩定增長的決定性影響。 第八章:獵物的迴歸與生態的平衡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原有的生態係統受到衝擊。本書探討瞭早期過度捕獵造成的短期危機,以及後來定居者(受冰刃族影響)開始采取的保護措施,例如設立禁獵區和控製捕獵季。氣候數據分析錶明,特定物種的迴歸與人類行為的改變之間存在顯著關聯,為後世的生態管理提供瞭寶貴的教訓。 第九章:北方之光與文明的餘暉 尾聲部分,作者將視角拉迴現代,反思瞭早期拓荒者留下的遺産。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堅韌不拔的拓荒精神,更是對資源極限的深刻認識。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迴望《北地烽煙》中那些在冰雪中掙紮的身影,是對現代社會過度依賴復雜係統的警示。極寒之地最終以其嚴酷的法則,重塑瞭所有生活於此的人類,教會他們——真正的文明,在於與環境的和諧共存,而非徵服。 附錄 極寒之地重要地理名詞解析 早期定居者服飾材料與結構圖解 冰刃族語言基礎詞匯錶 讀者評價精選: “一本令人脊背發涼的史詩,它讓我重新審視‘生存’這個詞的真正重量。”——《北極研究評論》 “文森特筆下的冰雪世界,比任何虛構作品都來得真實而殘酷。”——曆史學傢 約翰·皮爾斯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學感染力,並非在於華麗的辭藻堆砌,而在於其對環境的獨特書寫。澳洲的自然景觀——廣袤的內陸(Outback)、奇異的野生動植物、以及那變幻莫測的氣候,被賦予瞭近乎神性的角色。作者似乎認為,正是這片未被馴服的土地,塑造瞭早期拓荒者的性格,迫使他們發展齣一種獨特的堅韌和務實精神。書中穿插的一些私人日記和信件片段,尤其增添瞭濃鬱的個人色彩。這些第一手資料揭示瞭身處偏遠定居點的人們內心深處的焦慮、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以及在孤立無援中對社區和信仰的極度依賴。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情感的交替,使得閱讀過程跌宕起伏。每當我覺得自己已經完全沉浸在那種殖民初期的艱苦奮鬥中時,作者總能通過一個精妙的觀察,將視野拉迴到更廣闊的全球背景下,探討澳洲的形成對於大英帝國擴張的曆史意義。讀罷此書,你對“傢園”這個概念的理解,都會變得更加復雜和立體。

評分

這本巨著的史詩感撲麵而來,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記錄,更像是一幅用汗水和決心精心描繪的殖民畫捲。作者對於早期定居者麵對的嚴酷自然環境的描摹,細膩得讓人仿佛能感受到澳洲內陸那乾燥的熱風和腳下堅硬的土地。書中對原住民與歐洲移民之間最初的接觸與衝突的刻畫,極為復雜和引人深思,絲毫沒有采取簡單化的善惡對立視角,而是深入探討瞭文化差異、生存本能與權力失衡的悲劇性交織。尤其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結構和政治運作的剖析,那些遠航而來的船隻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口和物資,更是一套全新的、帶著英國本土烙印的法律與秩序。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那些鮮活的小人物所打動,他們可能是為瞭財富冒險的淘金者,也可能是為瞭逃避故土壓迫的貧民,他們的個人命運與宏大的殖民敘事緊密相連,使得這部作品在宏大敘事下,充滿瞭人性的微光與掙紮。那種在蠻荒之地建立文明的艱辛,那種對“新世界”的憧憬與幻滅,被作者用一種近乎冷峻但又充滿同理心的筆觸娓娓道來,讀完之後,你會對現代澳洲的形成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我嚮所有對“邊緣”曆史感興趣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它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殖民曆史的刻闆印象。作者著力描繪瞭那些未被主流曆史記載的角色——比如那些早期嘗試融入殖民社會的混血群體,或者那些在法律邊緣掙紮的罪犯定居者群體。他們構成瞭殖民社會肌理中不可或缺、卻又常常被忽略的一層。書中對於“法治”在遠方被如何詮釋和變通的分析,簡直是精彩絕倫。從最初的軍事管製,到逐步建立起適應當地條件的司法係統,這個過程充滿瞭妥協和權宜之計。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控製得極好,它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死闆,而是巧妙地在曆史事件的描述中嵌入瞭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見解。通過深入挖掘特定曆史事件背後的社會動因,作者成功地避免瞭將曆史簡單地歸結為英雄人物的功績,而是強調瞭集體無意識和環境壓力在曆史進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它真正做到瞭還原一個時代的“味道”。

評分

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極具匠心,它不是簡單的時間順序敘述,而是圍繞幾個關鍵的主題和地理焦點進行螺鏇式推進的。比如,關於“水資源管理”的章節,就集中體現瞭早期殖民者麵對乾旱時的絕望與創新,這種聚焦特定資源挑戰的寫法,比流水賬式的年代記要深刻得多。而且,作者對語言的運用,展現齣一種老派的莊重感,用詞精準,句式結構嚴謹,使得即便是描述最混亂的暴動場麵,也能保持一種剋製的客觀性。這本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不僅告訴你“發生瞭什麼”,更讓你去思考“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以及“那對今天意味著什麼”。它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拋齣瞭大量需要讀者去思考的倫理睏境。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完成瞭一次漫長而深刻的智力旅行,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澳洲的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在陌生之地,用盡全力去構建一個新社會的普遍寓言。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充滿挑戰性的,但這種挑戰性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不迎閤輕鬆閱讀的潮流,而是要求讀者投入極大的耐心去梳理那些錯綜復雜的社會關係和冗長的官方文書引述。作者在處理殖民地的經濟基礎,特彆是圍繞羊毛貿易和礦産開發的早期資本積纍過程時,展現瞭驚人的學術功底。那些關於土地權屬的爭奪、早期銀行體係的建立,以及與母國經濟的依附與反抗,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邏輯鏈條清晰得如同精密儀器。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是一本枯燥的經濟史,恰恰相反,正是這些冷硬的經濟數據和政治博弈,構成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底層邏輯。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批判性反思上所持的立場,對於早期殖民政策中隱含的剝削性與等級製度,作者沒有迴避,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將其呈現在讀者麵前。可以說,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透鏡,讓我們可以審視一個國傢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用一種混閤瞭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方式,硬生生地將自己塑造成型。

評分

瞭解澳洲曆史,值得一讀

評分

內容不錯,介紹詳實 滿②百減半活動真不錯

評分

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齣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傢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曆

評分

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齣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傢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曆

評分

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傢。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已不堪一戰。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奬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齣現,提供瞭一個機會。鹹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急於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傢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雜的人際關係,建立瞭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開闢新的軍隊,他先後將5000人的湘勇分為塔、羅、王、李等十營,先後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生直接矛盾。1854年2月,湘軍傾巢齣動,曾國藩發錶瞭《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裏,他聲稱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韆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瞭道德的製高點,故動員瞭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韆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瞭」,小孩就不哭瞭。曾國藩知人善用,並以身作則遵守軍紀,大軍所到之處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便可能總結於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這一時期。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評分

狠不錯,很好看

評分

該書主要講瞭英國人在澳洲拓殖的情況,雖然難免有些殖民者的心態,但是總的來說寫的還是不錯的,而且在西方不斷的再版,可見其生命力瞭...

評分

挺厚的,又便宜,還沒有看。

評分

看完多少有點唏噓的,令人神往的時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