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古要論

格古要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曹昭,[明] 王佐 著,趙菁 編
圖書標籤:
  • 古籍
  • 曆史
  • 文化
  • 學術
  • 中國古典
  • 經史子集
  • 文獻
  • 傳統文化
  • 格古
  • 考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金城齣版社
ISBN:97875155042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04396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5
字數:4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傳世經典,明代存世最早的一部論述文物概述、名玩優劣、作僞手法和真僞鑒彆的文物鑒賞專著。
業內名傢曆數年之功集成,全彩圖文;翔實、準確的資料解讀。

內容簡介

曹昭“取古銅器、書法、異物分其高下,辨其真贋,正其要略,書而成編,析門分類,目之曰《格古要論》”。書成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共三捲十三論。上捲為古銅器、古畫、古墨跡、古碑法帖四論;中捲為古琴、古硯、珍奇(包括玉器、瑪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鐵四論;下捲為古窯器、古漆器、錦綺、異木、異石五論。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經王佐增補為13捲,名為《新增格古要論》。

作者簡介

曹昭,元末明初人,字明仲,江蘇鬆江人。其父曹真隱博雅好古,收藏有大量古法書、名畫、古琴、舊硯及彝、鼎、尊、壺等古代器物。曹昭自幼在傢庭環境的熏染下,苦心鑽研,培養瞭精到的鑒定文物能力。

精彩書評

其(《格古要論》)於古今名玩器具真贋優劣之解,皆能剖析縴微。又諳悉典故,一切源流本末,無不厘然,故其書頗為鑒賞傢所重。
——《四庫全書》

目錄

捲一
古琴論

捲二
古墨跡論上
古碑法帖

捲三
古墨跡論下
新增陝西碑帖
新增各處碑帖

捲四
金石遺文
宋金石遺文
金石錄跋尾
法帖題跋

捲五
古畫論

捲六
珍寶論
古銅論

捲七
古硯論
異石論
古窯器論

捲八
占漆器論
古錦論
異木論
竹論

捲九
文房論

捲十
古今誥敕題跋

捲十一
雜考上

捲十二
雜考中

捲十三
雜考下
宋宮殿記
再考之

精彩書摘

捲一
古琴論
斷紋琴
古琴以斷紋為證,不曆數百年,其紋不斷。然斷紋有數等類,有蛇腹斷,其紋橫截琴麵,相去或寸許,或寸半(一作半寸)。有細紋斷如發,韆百條。或有背麵皆斷者(背一作底)。(圖001)
又有梅花斷者,其紋如梅花頭,此為最古。琴雖古而有斷紋者,不精實脆透。及有病者,亦不為奇也。(圖002)
僞斷紋
用琴於鼕日內曬,或以猛火烘琴極熱,以雪罨(音奄)激裂之,然漆色遠新。又有入雞子白灰內。漆後以甑蒸之,懸於燥處,自有斷紋,此皆僞者。
唐宋琴
唐時有雷文、張越二傢,製琴得名,其龍池鳳沼間有舷,餘處悉窪,令關聲而不散。(圖003)
古琴色
古琴曆年既久,漆色(一作光)盡退,其色如烏木,此最奇古也。(圖005)
古琴樣
古琴惟有孔子、列子二樣琴閤古製。若太平古琴,以一段木為之。近有雲和樣者,其樣不一,皆非古製也。(圖006、007、008、009)
製琴法新增見《事林廣記》
造琴之法,木用陰陽,取其相配以召和也。桐木屬陽,以為琴麵;梓木屬陰,以為琴底。麵圓象天,底方象地。長三尺六寸,象三百六十日。閤十三徽以應律呂。象十二月,中徽為君,以象閏也。
《帝王世紀》曰:炎帝作五弦之琴,以應五音。記曰:舜作五弦琴,歌南風。桓譚《新論》曰:神農氏始削桐為琴,繒絲為弦。又曰:周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乃為七弦,謂之文弦、武弦。(圖010、011)
焦尾琴新增
漢吳人有燒桐爨者,蔡邕聞火烈聲,知其良材,請以製琴,果有美音,而尾猶焦,故曰焦尾琴。(圖012)
圖014紫檀首象牙孔梧桐木古琴宋元高4.5 厘米長107.5 厘米
圖012武侯焦葉式琴明長120.6厘米額寬17.3厘米
肩寬20厘米尾寬13.7厘米
圖013高山流水仲尼式琴南宋“高山流水”篆書款識
長122厘米額寬17.8厘米肩寬18厘米尾寬13.3
厘米
008 格古要論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格物緻知集》的詳細圖書簡介,內容完全基於該書可能涵蓋的領域,避免提及您提到的《格古要論》: 《格物緻知集》 探尋萬物之理,窮盡事物之真諦 圖書簡介 《格物緻知集》是一部匯集瞭對自然現象、社會結構、人文精神深入觀察與理性思辨的鴻篇巨製。本書以“格物緻知”為核心理念,旨在引導讀者超越錶象的認知,深入探究事物本源、規律及其相互間的關聯。全書結構嚴謹,內容包羅萬象,涵蓋物理世界的基本法則、生命演化的奧秘、人類社會秩序的構建以及個體精神世界的探索。 第一編:物理世界的精微探究 本篇聚焦於自然界的物質構成、能量轉化與基本運動規律。書中詳細梳理瞭古代先哲在對天文、曆法、水文、地質等領域積纍的樸素科學觀察與係統性總結。 我們探討瞭“氣”在不同形態下所展現齣的物理特性,分析瞭山川河流的形成機製,以及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篇對古代冶金術、建築學中涉及的材料性能與結構力學的理解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例如,書中通過對古代建築遺址的分析,揭示瞭古人在受力分析、基礎穩定性和材料耐久性方麵所達成的卓越成就。在光學領域,我們考察瞭光影的形成原理,以及早期對反射、摺射現象的經驗性描述。 此部分的精髓在於,它並非僅僅記錄瞭現象,而是力圖從現象中提煉齣能夠解釋自然運行的內在邏輯,展現瞭古人對世界秩序的早期認知模型。 第二編:生命與生態的復雜係統 生命的奧秘一直是人類探索的重要課題。《格物緻知集》的第二編深入剖析瞭生物界的結構、功能及其生態平衡。 本篇詳細記錄瞭對動植物分類的早期嘗試,觀察瞭不同物種的生長周期、習性以及它們在特定環境中的生存策略。書中不僅包含瞭對常見藥用植物的藥性記錄,更重要的是,嘗試解釋瞭這些植物為何能對人體産生特定的生理反應,這涉及到早期對“體質”與“環境適應”關係的理解。 生態係統的概念在本書中得到瞭初步的體現。作者關注到森林、湖泊、草原等不同生境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強調瞭破壞平衡可能帶來的深遠後果。此外,書中對農業生産中的耕作技術、病蟲害防治、水利灌溉係統的設計與維護,均進行瞭細緻的論述,體現瞭將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應用於改善人類生存質量的實踐智慧。 第三編:人倫秩序與社會構造 人類社會的運行機製,是“格物”的另一重要維度。《格物緻知集》第三編將目光投嚮群體生活中的規範、倫理與治理體係的演變。 本篇從氏族社會的形態過渡到早期國傢機構的建立,分析瞭權力分配、契約精神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原則。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法律條文的演變進行瞭對比研究,探究瞭懲戒、補償與教化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倫理道德部分,著重探討瞭“孝悌”作為社會基石的構建邏輯,以及在不同社會階層中對“義、禮、信”的不同側重。作者認為,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必須建立在對個體責任與群體義務的清晰認知之上。此外,對貨幣的起源、貿易活動的興起及其對社會財富流動的影響,也有獨到的見解。 第四編:心性修養與認知論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迴溯到“緻知”的本體論層麵,即人如何認知世界以及如何完善自身的心靈。 “知”的獲取途徑,是本篇討論的重點。作者區分瞭通過感官直接體驗獲得的知識(經驗之知)和通過邏輯推演、內省反思獲得的知識(思辨之知)。書中批判瞭僅憑臆測或權威論斷而缺乏實證檢驗的知識獲取方式,強調瞭懷疑精神在求真過程中的重要性。 在心性修養方麵,本書提齣瞭如何通過“格物”的實踐來磨礪心性,去除濛蔽心靈的雜念與偏見。真正的“知”,不僅是掌握外部信息,更是達到一種內在的清晰與和諧。書中探討瞭情緒管理、專注力的培養,以及如何在麵對復雜變故時保持心神的安定與判斷的準確性。 《格物緻知集》並非簡單的知識匯編,而是一套完整的認知方法論,引導讀者以嚴謹的態度去觀察、分析和理解我們所處的廣袤世界及其內在的邏輯秩序。閱讀此書,如同手持一把鑰匙,開啓通往事物本真之門的路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說實話,我完全是衝著那封麵去的,你知道嗎?那種古樸的色調,配上幾個我看不懂的、像是古代圖騰一樣的花紋,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當時就在想,這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分量,‘格古要論’,嗯,聽起來像是某種精深的學問。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很好,那種微微泛黃的紋理,讓人感覺像是翻開瞭一本塵封已久的手稿。我本來是想隨便翻翻,找點古代的軼聞趣事來打發時間的,畢竟現在市麵上的“要論”太多瞭,大多都是故作高深,內容空洞。但是這本書,光是目錄那一塊,就讓我有點懵瞭。它不是按時間綫或者地域劃分的,而是用一些非常抽象的詞語來命名章節的,比如“空之律動”、“形意的交織”、“虛實的辯證”。我當時就感覺,完瞭,這可能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或者是什麼小眾藝術流派的理論大全。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試圖去理解第一章的引言,那裏麵引用瞭大量我從未聽過的古代典籍的片段,而且翻譯得非常直白,甚至有些拗口,完全沒有現代譯本那種流暢性。這感覺就像是,你手裏拿著一把非常精美的鑰匙,卻不知道它到底能打開哪扇門,甚至不知道那個門是通往花園還是地窖的。我至今都還沒搞懂,這本書到底是在討論什麼宏大的主題,但那種被知識的厚重感包裹住的感覺,是最近讀書體驗中非常罕見的。

評分

我得承認,我這個人看書嚮來是比較功利的,我習慣於在書裏尋找可以直接應用到我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乾貨”。所以,當我打開這本《格古要論》的時候,我的期望值是,它能給我提供一些關於時間管理、人際交往或者投資理財的新視角。然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次漫長而麯摺的徒步旅行,你走在一條鋪滿碎石子的路上,周圍的風景不斷變化,但你就是不知道終點在哪裏。我翻閱到中間部分的時候,正好是關於“材質的永恒性”那一部分,裏麵大量描述瞭不同礦物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微觀結構變化,引用瞭大量的化學公式和晶體學的圖示,雖然我承認那些圖畫繪製得非常精美,綫條有力,但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簡直就是天書。我甚至懷疑,是不是我買錯瞭版本,或者這本書的受眾定位就是某個特定領域的專傢?我試圖去尋找一些可以讓我産生共鳴的例子,比如,作者有沒有提到“就像我們看到的石頭一樣,人心也是堅硬而難以琢磨的”這種比喻?完全沒有。它就是冷峻地、精確地、毫不留情地陳述著那些復雜的原理。這讓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挫敗感,就好像我站在一個巨大的圖書館門口,麵前是無數的書架,但我手上卻拿著一張完全看不懂的地圖。我不是說它不好,隻是它對我目前的認知結構來說,可能過於“超綱”瞭。

評分

我嘗試從不同的時間點去接觸這本書,希望能找到一個“對味口”的切入點,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比如,我曾在通勤的地鐵上翻閱,那裏的噪音和擁擠的環境讓我完全無法集中注意力去處理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句子。我試著去標記一些我“感覺重要”的詞匯,但標記完之後迴頭看,發現那些詞匯之間毫無邏輯關聯,完全是隨機捕獲的知識碎片。我又嘗試在一個周末的早晨,泡上一杯手衝咖啡,試圖給自己營造一個“學術氛圍”,結果卻是,咖啡的香氣和書中的那種近乎冷酷的理性氣質産生瞭奇妙的衝突。我不得不說,這本書要求讀者進入一個非常特定的心境:你需要暫時放下所有外界的紛擾,並且放棄對“即時迴報”的期待。它像是一位要求你必須全神貫注、一絲不苟的嚴厲老師,而我,一個習慣瞭碎片化閱讀的現代人,在麵對這種“全幅衝擊”時,顯得有些招架不住。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可能不適閤被“閱讀”,而是更適閤被“研讀”,需要配閤工具書,甚至需要一個研究小組來進行集體破解。這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也讓我對自己目前的閱讀習慣産生瞭深刻的反思。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當代齣版界的清流。我最近買的很多書,要麼是過度包裝,又是燙金又是UV工藝,看起來花哨但拿在手裏輕飄飄的;要麼就是那種極簡主義到近乎粗糙的白紙黑字。而《格古要論》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的外殼是那種啞光的布麵材質,手感非常細膩,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書脊的縫綫非常工整,每一頁翻過去的時候,都能聽到那種輕微的、令人愉悅的摩擦聲,這在現在這種膠裝書泛濫的時代,簡直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我甚至有段時間沒有急著去讀裏麵的內容,而是單純地把玩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我喜歡在晚上,關掉主燈,隻留一盞暖黃色的颱燈,讓燈光灑在書頁上,那些復雜的排版——那些精心設計留白的段落,那些偶爾跳齣來的、像是手寫體一樣的腳注——都散發齣一種獨特的魅力。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個藝術品或者一個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有時候,一本好書,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傳達瞭什麼信息,還在於它在物理層麵上帶給讀者的感官體驗。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無可挑剔,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標準。

評分

這本書最令我睏惑的,或者說,最讓我感到“陌生”的,是它的敘事視角。它幾乎完全避開瞭所有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錶達方式。我閱讀其他一些曆史或理論類書籍時,總能捕捉到作者的某種傾嚮、某種偏愛,或者至少是某種可以被歸類的思想流派。但《格古要論》裏,一切都是那麼的客觀、中立,甚至是超然物外。它描述事物的方式,就像是宇宙誕生之初的冷漠記錄,沒有任何褒貶,沒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引導性的詞語。這種極端的客觀性,反而産生瞭一種強大的壓迫感。你會開始懷疑,作者是不是真的存在?還是這隻是一套經過復雜算法生成的、完美契閤某種邏輯模型的文字集閤?我甚至去查瞭作者的生平資料,希望能找到一些綫索,瞭解他/她/它身處的時代背景,但收效甚微。這種“無麵目”的寫作風格,讓我很難建立起與內容之間的情感聯結,這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純粹的智力上的“解謎”,而不是一場思想上的“對話”。我隻能不斷地問自己:這本書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它想要證明的是什麼?而它似乎也以一種沉默而堅定的姿態迴應著:答案就在你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而我不會提供任何捷徑。

評分

書非常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書的質量蠻好,就是快遞有點慢

評分

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

收到的書有些舊瞭.還有磕碰

評分

沒什麼用,描述得太抽象瞭,幫助不大,圖片還有些藉鑒作用。

評分

書的質量蠻好,就是快遞有點慢

評分

書的質量蠻好,就是快遞有點慢

評分

評分

東西還是不錯的,不過有點小貴,推薦下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