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与家具风格

中外建筑与家具风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福厚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
  • 家具
  • 风格
  • 中式建筑
  • 西式建筑
  • 室内设计
  • 装饰艺术
  • 历史
  • 文化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827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533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和提高提高设计师们的素质,《中外建筑与家具风格》作者花两年多的时间,将中国和外国的建筑与家具,按时间顺序、将其风格特点、用材、构造与装饰特点及手法等,整理编写成《中外建筑与家具风格》一书,其中有作者手绘墨线图、彩图5100多幅,文字叙述简明扼要,是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不可多得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装饰装修设计的快速发展,仿欧式或其他外国历史风格的设计逐渐增多。但由于这方面中文出版十分缺乏,加之许多设计师不熟悉中外建筑与家具风格,所以在设计中(门面装修、室内装修、影视作品等)就出现不少胡乱拼凑、张冠李戴的现象,成为外国人的笑柄。为了扭转这种情况和提高提高设计师们的素质,本书作者花两年多的时间,将中国和外国的建筑与家具,按时间顺序、将其风格特点、用材、构造与装饰特点及手法等,整理编写成《中外建筑与家具风格》一书,其中有作者手绘墨线图、彩图5100多幅,文字叙述简明扼要,是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不可多得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林福厚,男,1936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祖籍山东省掖县,1956年考取留学去捷克,学习环艺设计、展示设计与工业设计专业。1961年毕业于捷克布拉格工艺美院,同年回国被分配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教育工作,现职称为正教授,曾被借调主持设计全国大型展览及外省市重大展览。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展示艺术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中国科学技术馆二期设计艺术顾问、任中国国际招标总公司、北京科技招标公司评委、研究生导师,生平与业绩被《世界文化华人辞海华人卷》、《中国画家大词典》、《中国专家人名经典》等十余部专书收录。

目录

前言
序篇 风格及其成困
第1篇 无古的建筑(公元前25万年—前8000年)
第2篇 古埃及建筑与家具(公元前3500年—前30年)
第3篇 古代西亚、小亚与中亚建筑(公元前4000年—公元640年)
第4篇 古希腊建筑与家具(公元前1100年—公元27年)
第5篇 古罗马建筑与家具(公元前300年—公元476年)
第6篇 拜占庭建筑与家具(公元4—15世纪)
第7篇 伊斯兰建筑与家具(公元7—17世纪)
第8篇 印度古代建筑(公元前25世纪—17世纪)
第9篇 拉古美洲古建筑(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
第10篇 俄罗斯古建筑(公元10—18世纪)
第11篇 仿罗马式建筑与家具(公元8—12世纪)
第12篇 哥特式建筑与家具(公元12—16世纪)
第13篇 文艺复兴建筑与家具(意大利公元1420—1580年,其他欧洲国家约晚一百年)
第14篇 巴洛克与洛可可式建筑与家具
第15篇 古典主义建筑与家具(公元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第16篇 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建筑与当时的家具
第17篇 新艺术派建筑与家具(公元188年—公元1917年)
第18篇 20世纪的建筑与家具
第19篇 中国古代建筑与家具(公元前5500年—公元1911年)
第20篇 日本古代建筑与家具(公元6世纪中—19世纪中)
第21篇 世界园林流派简介
第22篇 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前言/序言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一部关于“空间叙事”的史诗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明的潮水激荡起无数的艺术浪花。在人类漫长而辉煌的创造历程中,建筑与家具,作为承载着居住、生活、信仰与审美的物质载体,无疑是最为直观且深刻的见证者。它们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更是民族性格、时代精神与文化观念的缩影。本书并非简单的风格梳理,而是试图剥离那些表面的装饰语汇,深入探究隐藏在建筑与家具背后,东西方文明在漫长岁月中,如何相互观照、借鉴、融合,最终形成各自独特而又千丝万缕的“空间叙事”。 我们将穿越古老的丝绸之路,踏足宏伟的宫殿,穿梭于静谧的庭院,感受那跨越山海的智慧之光。我们不以国界为限,不以年代为牢,而是以“空间”为叙事的主线,探寻不同文化在塑造居住环境时的共通之处与各自的精妙之处。 第一篇:根植于自然的东方意境——天人合一的哲学图景 东方,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审美哲学。在中国,建筑与家具的根基深植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之中。我们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之共生。 中国篇:诗意的栖居 建筑: 从秦汉的磅礴大气,到唐宋的雍容华贵,再到明清的精致典雅,中国古代建筑始终追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本书将重点解析其“以人为本”的空间布局,如围合式的院落,如何创造出内向而宁静的私人领域,同时又巧妙地引入自然光影,使建筑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斗拱”这一精妙的结构,并非仅仅是承重,更是中华民族对力学美学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建筑“精神”的赋予。我们还将探讨“风水”学说在建筑选址与布局中的影响,它并非迷信,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应用,旨在创造一个阴阳平衡、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从北京故宫的恢弘,到苏州园林的玲珑,再到徽派民居的写意,我们将细致描绘这些建筑空间如何通过“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等手法,将山水自然“借”入室内,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意境界。 家具: 中国古典家具,以其“文人气质”著称。它们不是单纯的日用品,更是承载着士大夫阶层生活情趣与审美品味的艺术品。本书将深入剖析明清家具的“气韵生动”。在材质的选择上,黄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材,因其温润的质感和天然的纹理,被赋予了生命。在造型上,流畅的线条,简洁的结构,以及巧妙的榫卯连接,体现了“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一把圈椅,不仅是舒适的座椅,更是文人雅士品茗论道的最佳伴侣;一张方桌,不仅是餐具的载体,更是家庭团聚、情感交流的中心。我们将从“腿足”、“束腰”、“搭脑”等细节处,解读家具的比例与尺度如何呼应人体工程学,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儒家“礼”与道家的“自然”精神。 日本篇:侘寂与禅意 建筑: 日本的建筑,尤其是传统民居,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追求“侘寂”(Wabi-sabi)之美——一种在不完美、不持久和不完整的状态中发现美的哲学。本书将呈现日本传统建筑如何通过对“空”的运用,创造出极简而富有张力的空间。例如,“缘侧”(Engawa)的设计,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让自然成为居住空间的延伸。障子(Shoji)纸隔扇,柔和了光线,营造出宁静而富有层次感的空间氛围。屋顶的坡度、材质的选择,都力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家具: 日本传统家具,如“座卓”(Zataku)、“蒲团”(Futon),强调“在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与地面空间产生了更紧密的连接。其设计简洁、轻巧,便于收纳和移动,体现了日本人对空间高效利用的智慧。木材的原始质感、竹的天然纹理,以及对“未完成”状态的欣赏,构成了日本家具独特的审美语言。本书将探讨这些家具如何与榻榻米(Tatami)这种独特的地面材料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一种朴素、宁静、回归本真的生活氛围。 印度篇:繁复与神性 建筑: 印度古代建筑,从宏伟的寺庙到精美的宫殿,充满了宗教的虔诚与对神性的崇拜。本书将聚焦于其“多神教”信仰如何在空间中得到体现。复杂的雕刻、繁复的装饰、以及对色彩的大胆运用,都在诉说着古老的神话故事与宗教仪式。从凯里·哈拉神庙的神秘,到泰姬陵的浪漫,我们将深入解读建筑结构与装饰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引导信徒的朝拜路径,以及如何运用光影和声音来营造庄严神圣的氛围。 家具: 印度传统家具,往往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宗教色彩。手工雕刻、镶嵌工艺,将木材变成了艺术品。本书将呈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具,如低矮的木质座椅、精美的床榻,以及装饰性的屏风。这些家具的设计,往往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统一,同时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 第二篇:理性与力量的西方探索——秩序、比例与功能 西方文明,则以其理性、秩序和对功能的追求,在建筑与家具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从古希腊的和谐比例,到罗马的宏伟工程,再到哥特式的垂直张力,以及文艺复兴的古典复兴,无不体现出对逻辑、结构与形式的严谨探索。 古希腊与古罗马篇:古典的基因 建筑: 古希腊人对“美”的理解,在于和谐、比例与对称。本书将分析帕特农神庙等建筑,如何运用黄金分割等数学原理,创造出视觉上的完美。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柱式的演变,不仅是建筑的装饰语言,更是承载着不同时代审美取向的哲学符号。古罗马人则将建筑的实用性与宏伟性推向了新的高度。万神殿的穹顶、斗兽场的规模,都展现了其精湛的工程技术和对大规模空间营造的渴望。本书将探讨拱券、穹顶等结构在罗马建筑中的突破性运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建筑的发展。 家具: 古希腊罗马的家具,虽然留存至今的实物不多,但从壁画、雕塑中,我们可以窥见其端倪。简洁的造型,对功能性的重视,以及对材质(如木材、青铜)的合理运用,都奠定了西方家具的基础。本书将尝试复原这些早期家具的可能形态,并分析它们在古希腊罗马社会中的地位与用途。 中世纪与哥特篇:信仰与向上 建筑: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的力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自然也不例外。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与稳固,哥特式建筑的轻盈与向上,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性的渴望和对天堂的向往。本书将着重分析哥特式建筑的“垂直性”,如尖拱、飞扶壁等结构,如何将人们的视线和精神引向天空。彩色玻璃窗,不仅是装饰,更是讲述圣经故事的“光之语言”。 家具: 中世纪的家具,因应城堡的居住需求,显得粗犷而坚固。大型的木桌、长凳、以及带有储物功能的箱体家具,是其主要代表。本书将展示这些家具如何体现当时的社会阶层和生活方式。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篇:人文与张力 建筑: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风格的“复兴”,但又注入了新的人文主义精神。本书将探讨以布鲁内莱斯基、阿尔贝蒂为代表的建筑师,如何将数学、几何与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更为理性、和谐的建筑空间。透视法的运用,使得建筑空间更加真实、立体。巴洛克风格则在古典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动感与华丽。本书将分析其曲线、曲线的运用,以及对光影的强烈运用,如何在空间中营造出一种情感上的冲击力。 家具: 文艺复兴时期的家具,开始更加注重装饰的细节与工艺的精湛。雕刻、镶嵌等工艺被广泛运用,家具也逐渐从简单的实用功能,转向了体现主人的品味与地位。巴洛克家具则进一步将奢华与动态发挥到极致,曲线、卷曲的扶手,以及华丽的织物,共同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氛围。 启蒙运动至今:功能、形式与现代性的演进 建筑: 从新古典主义的严谨,到工业革命带来的材料与技术的革新,再到现代主义对“形式追随功能”的倡导,以及后现代主义对多元风格的拥抱,西方建筑一直在不断地自我革新与突破。本书将梳理这一过程,探讨玻璃、钢铁等新材料如何改变了建筑的面貌,以及不同思潮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家”的理解。 家具: 工业革命催生了批量生产,使得家具的设计更加普及和多样化。从装饰艺术(Art Deco)的优雅,到包豪斯(Bauhaus)的极简实用,再到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自然与人性化,西方的家具设计一直在追求功能、形式与美感的平衡。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在设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家具,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迁与审美潮流。 第三篇:文明的对话与融合——跨越时空的“空间对话” 本书的第三篇,将是对前两篇内容的高度提炼与升华。我们不再孤立地看待东方与西方,而是试图展现两者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与“融合”。 “东渐”与“西学”: 从17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欧洲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艺术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出现了“中国风”(Chinoiserie)和“日本风”(Japonisme)等艺术潮流。本书将探讨这些“东渐”现象如何影响了西方建筑与家具的设计,例如,对东方园林意境的模仿,对东方家具造型的借鉴,以及对东方哲学思想的解读。反之,西方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东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东方国家在建筑与家具的设计上也开始了学习与融合,出现了许多融合东西方元素的建筑与家具。 “后殖民”语境下的空间叙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本书将探讨在“后殖民”语境下,如何理解和创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同时,又能与国际潮流接轨的空间。这是一种在尊重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表达。 当下的“空间叙事”: 在当代,建筑与家具的设计,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风格模仿。它们更加关注人的体验、可持续性、以及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本书将以一些当代建筑和家具设计案例,来印证这种“空间叙事”的演进,以及东西方文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继续碰撞出新的火花。 结语: 《中外建筑与家具风格》并非提供一套简单的“风格指南”,而是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们试图通过对建筑与家具的深入解读,来理解不同文明的智慧、审美与哲学。这些“空间叙事”,不仅仅是静态的物件,更是流动的历史,是人类创造力与生存智慧的永恒回响。希望本书能够激发您对“家”的思考,对“空间”的感悟,以及对人类文明多元性与共通性的深刻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是一部行走在历史长廊中的视觉盛宴。作者的功力深厚,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母题都有着极为精准的捕捉。我个人对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深感着迷,而书中对希腊柱式、罗马拱券的剖析,结合了结构力学和美学原则,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将焦点扩展到了非西方世界,比如对传统日式建筑中“留白”艺术的阐述,那种与自然融合的侘寂之美,与西方对空间填充的偏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跨文化视角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书中提到的那些大师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这表明作者提供的信息密度非常高,但组织结构又非常清晰,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纯粹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能激发深度思考的读物,它教会我们如何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每天呼吸的空间。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偏向学术性的书籍有些畏惧,担心会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难以理解的理论模型。然而,翻开《中外建筑与家具风格》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并没有急于求成地把所有知识点一股脑抛给你,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一步步带领读者走进建筑和家具设计的殿堂。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功能与形式统一”这一核心理念的探讨。书中通过剖析包豪斯学派如何颠覆传统,强调实用至上,再对比同期其他流派的探索,使得读者能清晰地理解设计思想是如何受到时代需求的驱动的。特别是关于材料学的讨论,如何从黏土、木材发展到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这种技术的飞跃直接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世界的轮廓。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即便是描述18世纪洛可可风格那种繁复的装饰,也绝非单纯的堆砌,而是点明了其背后贵族阶层对精致生活追求的心理动机。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框架,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审美认知体系,不再只是“好看”或“不好看”的简单判断。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虽然我本来对室内设计和建筑历史了解得不多,但它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美学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在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如何融入新的设计理念时,那种从古典向现代过渡的张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记得有一章节专门讲了不同时期家具的演变,特别是材料和工艺上的革新,比如从笨重的实木到轻盈的金属框架,每一种变化背后都隐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读起来非常有意思。作者没有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和案例分析,将抽象的设计理论变得具象化。比如,书中对新艺术运动风格家具中那些流畅、有机的线条的描述,简直如同诗歌一般,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种自然灵动的质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东西方设计哲学差异的对比分析,这不仅仅是风格上的不同,更是两种文化对“家”和“人与空间关系”的不同理解。读完之后,再去观察身边的环境,总能发现一些过去忽略的细节,这种提升了审美情趣的体验,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视觉导向的读物来说至关重要。大量的黑白线稿与高清晰度的彩色照片交相辉映,确保了即便是对一些复杂的建筑剖面图,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那种模糊不清的扫描件带来的阅读挫败感。内容上,它成功地避免了将“中外”二字变成简单的并列罗列,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章节过渡,展现了全球设计思想的互动与融合。比如,当讲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时,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东方哲学对光影和空间的理解,如何影响了密斯·凡德罗等大师的设计理念,这种相互渗透的过程被描绘得十分生动。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审美体验,它鼓励读者去感受空间的时间维度,去体会不同时代工匠们倾注的心血。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品味和眼界的培养,让你在面对任何设计作品时,都能从容地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收获远超预期的满足感。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风格的书,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如何通过物质形态来表达自身精神追求的编年史。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宏大,它将建筑与家具视为同一文化现象的两个侧面进行联动解读,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举个例子,书中阐述了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标准化生产,这不仅影响了工厂的布局,也直接决定了家具设计开始走向批量化和功能化,连窗户的尺寸和房间的层高都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层层递进的逻辑链条,构建了一个非常严密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当代设计时所持有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戏仿,书中没有一味赞颂,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风格对传统美学边界的冲击与重塑,引发了我对“什么是原创性”的深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在欣赏一件漂亮的椅子或一栋宏伟建筑时,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而是能洞察到其背后的社会土壤和思想根基。

评分

uuuuuuuuuuuuiii

评分

有一点点小失落,好像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而且排版很奇怪,不方便阅读。但是还行吧,内容还是比较充实的。

评分

超棒的一本书

评分

当工具书不错00000000

评分

有一点点小失落,好像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而且排版很奇怪,不方便阅读。但是还行吧,内容还是比较充实的。

评分

一本好书,值得拥有,京东价,实惠。

评分

当工具书不错00000000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