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现存的早眼科专著,早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白居易在眼病诗中曾提及“龙树论”和治疗乌风内障的“决明丸”。故成书年代,晚在公元7世纪以前,该书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医疗教学的纲领性论著,引领着我国唐、宋、元、明四代一千余年的眼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亦为近代中医眼科的继承和创新,提示了许多思路和方法,是一部不可不读的重要临床参考书。
《秘传眼科龙木论》,是我国早的著名古代眼科专著。经整理后全书共有11卷。其中卷首为龙木总论。卷一至卷六为七十二证方论。每一方论下皆附有“审的歌”及方剂。卷七为“诸家秘要名方”。卷八为针灸经,卷九至卷十为辨论药性。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一卷,以七十二问形式,阐述眼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治、处方用药等内容。
本次整理以明万历乙亥黄刻本书业堂藏校木刻大字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方剂索引与药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主要适用于从事中医眼科科研、教学及临床工作人员。
从《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秘传眼科龙木论》的序言部分,我感受到了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张力。作者在开篇并非直白地介绍全书内容,而是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勾勒出了“龙木”之名在眼科领域流传的脉络,以及历代医家对其的理解和发展。这种“写意”式的开篇,颇具匠心,它没有直接展示具体的医学技术,而是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氛围。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秘传”二字印象深刻,这似乎暗示着书中可能包含了一些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却极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在序言中,也表达了对前人医家智慧的敬仰,并提出了将这些“秘传”之法加以整理和发扬的愿望。这种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陈规的治学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我期待着在书中能够看到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却又充满新意和创造力的眼科疗法。
评分我最近拜读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秘传眼科龙木论》,虽未深入其奥秘,但书中那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精妙的论述,已让我如痴如醉。尤其是在卷首关于眼科发展史的溯源部分,作者旁征博引,将古代医家对眼疾认识的演变历程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与探索的时代。从《黄帝内经》中简略的论述,到历代医家在辨证论治上的精进,再到书中提及的那些已然失传或鲜为人知的秘法,每一处都闪烁着古代中医的智慧光芒。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神光内视”和“目为肝之外候”的解读印象深刻。虽然书中这部分内容并未详尽展开,但其暗示的对眼睛与五脏六腑、尤其是肝脏之间微妙联系的深刻洞察,足以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种对理论根基的重视,让我在阅读时,不单单停留在具体的方剂或治法,更能感受到中医整体观在眼科领域的体现,这种对根源的追溯,远比直接灌输技能来得更加深刻和有价值。我深信,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眼科医者不可或缺的基石,而《秘传眼科龙木论》无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平台。
评分在翻阅《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秘传眼科龙木论》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关于“龙木”之名的由来及其象征意义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在开头部分,并非直接切入疾病的论治,而是花费了大量笔墨,阐述了“龙木”二字在中医眼科传统中的分量。这种“题眼”的设定,别出心裁,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书中对“龙”的阳刚、向上,以及“木”的生发、舒展的象征意义与眼科疾病的联系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联想。例如,作者提到,许多眼疾的发生与肝气的郁结、疏泄失常有关,而肝在中医五行属木,这似乎与“龙木”之名暗合。再者,书中还隐约提及了“龙木”所代表的某种特异性眼病,其病机、病性可能与众不同,需要特殊的辨识和治疗手法。虽然这部分内容并非详细的病症介绍,但这种哲学性的思辨和对命名背后深层含义的挖掘,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文化底蕴和学术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讲授临床技能的书,更是一本蕴含中医古老智慧和哲学思考的著作,让人在阅读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收获了对中医文化的感悟。
评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秘传眼科龙木论》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经典文献的尊重。书中在阐述任何观点之前,都必然会追溯其源头,引用大量的古籍文献作为佐证。这种“言必有据,据必证之”的写作风格,让我对书中所传达的内容深感信服。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在“眼科龙木论”这个主题的开篇,大量引用了《灵枢》、《素问》等经典著作中关于眼疾的零散记载,并对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细致的分析,将这些看似孤立的论述,串联成一条完整的学术脉络。这种对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和解读,让我看到了作者在眼科领域的深厚造诣。其中关于某个古代医家对某种眼疾“独具慧眼”的论述,即便只是片段,也足以让我感受到当年中医研究的严谨和刨根问底的精神。这种对学术渊源的重视,无疑为我们这些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也让我们更加敬畏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我对《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秘传眼科龙木论》的初步印象,来源于其开篇所展现的对“眼”这一概念的宏大视角。作者没有将眼睛仅仅视为一个孤立的器官,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生命体系中进行审视。书中关于“目得神则能视,形离神则目盲”的论述,就将“神”这一概念引入,阐释了眼睛的视觉功能与生命精气神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点尤其让我觉得新颖,因为在很多现代医学的语境下,“神”的概念往往被忽略。书中也提及了其他一些古代医籍中对眼睛生理功能的描述,比如“目者,心之苗”、“肝开窍于目”等,但在此基础上,作者似乎进一步拓展了思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生命哲学。这种从“神”到“形”,再到“心”、“肝”的层层递进,展现了一种 Holistic(整体的)的医学观。我对于书中在“神”与“视”之间建立的联系,感到尤其好奇,这似乎预示着书中可能包含了许多关于“神”的调养,以及通过调整“神”来改善视力的独特疗法。虽然具体方法尚未提及,但这种高度概括和哲学化的引言,已然勾起了我深入探索的兴趣。
评分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评分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but also
评分一口气买了很多书,没事看看,都挺好的!
评分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80多岁时,活动越来越困难,靠着大把的药维持生命。
评分《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的代表作,在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必读之书。李东垣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贡献卓著,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他从损伤脾胃之气加以论述,独树一帜地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
评分这是我买的第一本伤科专书,感觉不错,!通俗易懂!
评分挺厚的一本书,可惜没有包装,就像二手书一样,希望内容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