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品与资本、技术、信息和服务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和程度日益深化,作为全球一体化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它通过国际、区际分工,在区域市场和世界市场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国家层面,即一国之内的区域开放与发展问题,也因为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充满变数:不同区域参与国际市场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其发展速度的不同,两者又会不断地互相强化、循环发展,对一国内部整体的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挑战。
基于上述原因,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和不同区域间的协调与整合,更进一步讲,区域经济的国际化与区际化之间的关系特征,尚待作深入考察。就其本质而言,区域经济的国际化是中国总体经济国际化的原动力,而区域经济的区际化是我国内部统一市场形成与整合的基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原有分层格局,因而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已然卷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条件下,在中国区域经济新的分层格局下,如何把握区际经济互动中的竞争与融合,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经济运行离不开制度环境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开放与发展也不能例外,甚至更易于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中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区域发展梯度现象有力地显示出,政府的决策和发展战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与作用。在整个国家层面的改革和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条件下,在政府提出了诸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具体的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看待区域开放、制度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三个层面之间的链条联系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区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三节 成长三角、区域经济圈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及其理论解释
第四节 新空间经济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圈综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五节 成长三角/区域经济圈的机制和结构
第六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结构框架和基本属性
补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的分类和构成
第二章 要素流动和企业跨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雁行模式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大山模型和产业转移
第四节 国际生产综合论和国际投资发展论
第五节 企业跨区域发展理论
第六节 中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发生机制
附录: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一个数学模型
第三章 东亚地区的产业区域转移
第一节 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转移
第二节 日韩模式与中国台湾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 对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的战略借鉴
第四章 欧盟发展及其评价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历史环境和发展进程
第三节 欧盟发展成果
第四节 欧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分歧
第五节 借鉴与启示
第五章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及其评价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成果
第四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中的局限
第五节 借鉴与启示
下篇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结构演化和区域创新
第六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与前景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上海与江浙地区的区域经济关系——垂直分工的一体化体系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上海经济区时期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二阶段——浦东开发开放时期
第四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三阶段
第五节 关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分析
第七章 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
第三节 实证检验
第四节 基于垂直分工的长三角内部制造业产业优势比较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微观基础——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企业内地域分工的形成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企业跨区域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企业跨区域发展的互动机制的形成
第四节 长三角地区企业内地域分工模式分析
第五节 浙江民营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地理和历史缘由
第六节 总结和结论
第九章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机理
第二节 浙沪间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有关浙江和上海之间产业区域转移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沪浙间产业转移的原因和路径
第五节 浙江企业转移上海的状态、形式、特征和原因
第六节 浙江企业转移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内部的“雁形状态
第十章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创新中心的创出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已有的研究和分析的框架
第三节 长三角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第四节 长三角的制度创新及其内在优势
第五节 区域创新能力形成的机理分析
第六节 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创新机制,打造中国的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从三个层面上对中国经济全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通过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中国经济的核心区域实现“强强联合”,产生具有国际意义的产业经济集聚效应,进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激发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第二,解决现实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分割及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推进政企分离,加快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第三,形成了中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雁行模式”格局,并成为推动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动力源。但是在理论层面,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中国经济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至今还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从政策研究和对策研究层面推进到更为一般化的应用理论研究层面?如何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中纷繁复杂,且看来是各不相关的众多现实问题的研究聚焦在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系统性分析框架之中?应该承认,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过程中.理论界具有先天的不足,首先是没有合适的理论工具。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欧洲一体化现象,但用来解释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区域经济学在国际上还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人们曾经尝试着用区域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来确定长三角内部上海和江浙地区之问的关系,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合适的。城市地理学可以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理经济现象,如城市群和城市带现象,但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形成的最重要的动力因素、人的行为、人的趋利行为的研究就有束手无策之感。产业经济学和产业分工理论也不能简单地用来说明所谓的“产业同构”问题.等等。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年的研究积累,同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不断推进,使得我们已经有可能不用依靠传统的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的理论来进行对号入座式的简单解读,而从研究对象自身的问题研究人手,通过系统的归纳、整理和提炼,聚焦我们的研究问题,形成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最终构建起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的研究平台,以便能够使我们在研究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时能有相对完整的分析工具,更能将它推广到一般层面上。
前言/序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品与资本、技术、信息和服务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和程度日益深化,作为全球一体化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它通过国际、区际分工,在区域市场和世界市场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国家层面,即一国之内的区域开放与发展问题,也因为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充满变数:不同区域参与国际市场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其发展速度的不同,两者又会不断地互相强化、循环发展,对一国内部整体的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挑战。
基于上述原因,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和不同区域间的协调与整合,更进一步讲,区域经济的国际化与区际化之间的关系特征,尚待作深入考察。就其本质而言,区域经济的国际化是中国总体经济国际化的原动力,而区域经济的区际化是我国内部统一市场形成与整合的基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原有分层格局,因而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开放与发展已然卷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条件下,在中国区域经济新的分层格局下,如何把握区际经济互动中的竞争与融合,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经济运行离不开制度环境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开放与发展也不能例外,甚至更易于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中由政府主导而形成的区域发展梯度现象有力地显示出,政府的决策和发展战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与作用。在整个国家层面的改革和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条件下,在政府提出了诸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具体的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看待区域开放、制度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三个层面之间的链条联系亦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外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书名:《星辰的低语:古老文明的兴衰密码》 简介: 这部厚重的历史地理学专著,试图剥开“现代经济学”的框架,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在不同地理尺度上,由环境驱动、文化塑造而产生的宏大兴衰轨迹。本书并非关注当代跨国资本的流向,而是聚焦于古代社会中,那些看似微小却决定命运的“要素”——水文、气候、土壤肥力以及知识的代际传递——如何作用于文明的生命周期。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二章。作者团队耗费二十余载心血,结合考古学发现、古气候学证据与文本解读,构建了一个跨越欧亚大陆主要文明摇篮的宏观比较研究体系。 第一卷:地理基石与文明的萌芽(约7500字) 第一章:“水之印记”:尼罗河谷与两河流域的灌溉革命 本章深入分析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明的诞生并非仅仅是人口压力下的自然选择,而是对特定水文条件的精妙适应。我们详尽考察了堤坝、运河系统的复杂性如何要求中央集权的出现,并讨论了泥沙淤积速率与政治稳定性的微妙关系。书中通过对古巴比伦文献中水权纠纷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水资源管理如何成为早期法律和官僚体系的“第一推动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出了一个“水力临界点”理论,用以解释某些古老帝国在气候波动面前表现出的脆弱性。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呼吸:风蚀沉积与早期国家形态 本章的视角转向东方。与依赖稳定大河灌溉的美索不达米亚不同,黄土高原的文明演化与间歇性的季风降雨和风沙侵蚀紧密相连。我们利用孢粉学数据重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植被覆盖变化,论证了农业技术的迭代——从刀耕火种到早期垄作法的推广——是如何与土壤保持能力的变化同步进行的。书中详细梳理了“天命”观念在这一环境中产生的文化心理基础,强调了对不可预测自然力量的敬畏如何内化为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第三章:地中海的“破碎性”:航运、贸易与城邦的诞生 本章聚焦于爱琴海及周边区域。我们辩证地看待了地中海贸易的“开放性”。与内陆帝国的集中发展不同,地中海的岛屿和多山地形促成了分散化、专业化的城邦结构。本书强调了木材、橄榄油和陶器的“轻量化”要素流动在塑造希腊城邦政治结构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对腓尼基航线网络的重新测绘,展示了知识和技术的“溅射效应”远比物质财富的积累对早期民主实践的影响更为深远。 第四章:高地的遗产:安第斯山脉的垂直农业生态学 本章考察了美洲文明的特殊性。在缺乏轮子和大型役畜的条件下,印加文明如何成功地管理了垂直生态带上的资源梯度。我们详细描述了“三层管理”系统——从山麓谷地的玉米种植到高山草甸的羊驼畜牧——以及“奇帕”(Chasquis,信使系统)在协调这种空间分离的生产模式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认为,印加的“横向整合”能力是其超越其他同时代美洲文明的关键,而非单纯的军事扩张。 第二卷:知识的迁移与文明的冲突(约7500字) 第五章:书写系统的演化与信息存储的密度 知识作为一种关键的非物质要素,其载体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文明的复杂度。本章比较了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汉字在信息存储密度、传播成本和官僚体系适配性上的差异。我们提出,特定书写系统的“学习门槛”直接限定了精英阶层的构成及其对信息流的控制能力,这反过来塑造了法律、宗教和技术创新的速度。 第六章:草原上的“技术扩散”: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互动 本章拒绝将游牧民族简单视为“破坏者”。我们分析了匈奴、蒙古等群体在征服过程中对农耕技术(如冶铁、水利工程设计)的吸收和改良,以及他们对既有贸易路线的重组。书中特别关注了马匹这一“生物性要素”在战争效率和信息传递速度上的革命性作用,以及它如何迫使定居文明调整其防御和行政策略。 第七章:丝绸之路的“非中心化”:中间地带的文化熔炉 丝绸之路并非单一的线性通道,而是无数交叉的“中间地带”。本章重点分析了粟特人、粟特语在欧亚大陆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在缺乏强大中央政权背书的情况下,一套共同的商业惯例、契约精神和风险分担机制是如何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建立并维持的。这部分内容探讨了商业信用在古代跨文化交流中的“隐形基础设施”作用。 第八章:宗教与地理的耦合:信仰传播的路径依赖 宗教的扩张往往遵循特定的地理阻力最小化路径。本书研究了佛教、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应当地的语言、仪式和政治结构。例如,佛教进入中国后,其对因果报应的强调如何与中国传统的宗法伦理巧妙结合,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本土化形态。我们认为,成功的宗教传播,是其“要素(教义)”与当地社会“土壤(文化结构)”完美适配的结果。 第九章:大航海时代的“生态冲击”:物种交换与文明的重塑 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近代转型前夜。哥伦布大交换不仅仅是贵金属的流入,更是生物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部署。我们细致分析了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的传入对旧大陆人口结构、土地利用模式乃至社会阶层固化的深远影响。我们认为,这种全球性的“要素重组”是驱动后续全球不平等格局形成的根本动力之一。 结论:周期的必然与选择的可能 总结部分,作者们提炼出文明兴衰的四个普遍性阶段:环境适应、要素集中、结构僵化与生态失衡。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尽管地理环境设定了文明发展的基本边界和初始条件,但人类对于知识、制度和信用的管理,才是决定其能否突破“临界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变量。本书试图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一套深植于具体地理场景,又超越短期经济波动的分析工具。 --- 本书适合历史地理学、古典考古学、文明比较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及对宏大叙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