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线性经济的递归模型 [Recursive Models of Dynamic Linear Economies]

动态线性经济的递归模型 [Recursive Models of Dynamic Linear Econom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拉尔斯·彼得·汉森 著,王道平,陈雷 译
图书标签:
  • 动态线性经济模型
  • 递归方法
  • 经济动态学
  • 时间序列分析
  • 计量经济学
  • 模型构建
  • 经济预测
  • 优化理论
  • 不确定性
  • 金融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52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685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外文名称:Recursive Models of Dynamic Linear Econom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宏观经济学师生

?华章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厉以宁、何帆专文推荐。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拉尔斯?彼得?汉森和托马斯 J. 萨金特24年磨一剑,运用竞争性均衡构建完全市场线性动态经济模型。经济学领域必备必读之书!

内容简介

《动态线性经济的递归模型》写作长达24年,是一部关于运用竞争性均衡来构建完全市场线性动态经济模型的书。用递归方法打造了各种反映现实问题的模型,展示了这类模型用途广泛、易于处理的特点。虽然本书中的例子有些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本书主要还是基于Tobin and Rosen视角下的宏观经济学,阐述以某个代表性消费者为背景的模型。现代资本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的许多版本都能用本书的框架表示。竞争均衡求解变得如此简化,因此读者有机会能很快想出新的模型,来预测和分析当今社会的宏观经济问题。

作者简介

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

著名宏观经济学家,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芝加哥大学经济和社会科学资深讲座教授,专注于金融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利用稳健控制理论和递归经济学理论研究风险在定价和决策中的作用,因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方面的杰出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托马斯 J. 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

美国经济学家,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性预期学派领袖人物。

擅长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时间序列等领域。执教于纽约大学,并自1987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萨金特对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大部分领域都有深入的了解,其学术专长是动态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精彩书评

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

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


这将是国内zui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何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


目录

目录

丛书序一

丛书序二

序言

致谢

第Ⅰ部分 概 述 篇

第1章 // 2

理论与计量经济学

1.1 引言 // 2

1.2 经济模型 // 4

1.3 计算程序 // 6

1.4 本书结构 // 6

1.5 反复出现的数学思想 // 9

第Ⅱ部分 工具篇

第2章 // 14

线性随机差分方程

2.1 引言 // 14

2.2 符号说明与基本假设 // 14

2.3 预测理论 // 16

2.4 求解动态的转换变量 // 18

2.5 结束语 // 31

第3章 // 32

有效计算

3.1 引言 // 32

3.2 最优线性调节器问题 // 33

3.3 消除贴现因子和向量积的转换 // 35

3.4 稳定性条件 // 36

3.5 不变子空间方法 // 37

3.6 倍增算法 // 40

3.7 分割状态向量 // 43

3.8 周期性最优线性调节器 // 46

3.9 周期性倍增算法 // 47

3.10 线性指数二次高斯控制 // 51

附录3A 线性控制理论的相关概念 // 54

附录3B 辛矩阵 // 55

附录3C 里卡蒂方程的替代形式 // 57

第Ⅲ部分 经济体构成篇

第4章  // 60

经济环境

4.1 信息 // 60

4.2 偏好与技术冲击 // 61

4.3 生产技术 // 61

4.4 生产技术举例 // 63

4.5 家庭技术 // 71

4.6 家庭技术举例 // 72

4.7 平方可和性 // 77

4.8 小结 // 78

第5章 // 80

资源最优配置

5.1 规划问题 // 80

5.2 拉格朗日乘子 // 81

5.3 动态规划 // 87

5.4 值函数的梯度:拉格朗日乘子 // 90

5.5 线性调节器:规划问题 // 92

5.6 五大经济模型的最优配置问题 // 96

5.7 Hall模型 // 101

5.8 较高的调整成本 // 108

5.9 更改增长条件 // 110

5.10 Jones-Manuelli(1990)经济模型 // 112

5.11 耐用消费品 // 114

5.12 小结 // 115

附录5A 综合线性调解器 // 116

附录5B Brock-Mirman(1972)模型或Hall(1978)模型 // 119

第6章  // 131

商品空间

6.1 估值 // 131

6.2 线性泛函:定价体系 // 131

6.3 确定性条件下的单期模型 // 132

6.4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单期模型 // 132

6.5 无限期与不确定性 // 133

6.6 拉格朗日乘子 // 135

6.7 小结 // 135

附录6A 数学推导细节 // 136

第7章 // 138

竞争性经济

7.1 引言 // 138

7.2 家庭 // 140

7.3 第Ⅰ类企业 // 140

7.4 第Ⅱ类企业 // 141

7.5 竞争性均衡 // 141

7.6 拉格朗日乘子 // 141

7.7 均衡价格系统 // 144

7.8 资产定价 // 147

7.9 利率期限结构 // 150

7.10 重新开放市场 // 151

7.11 非高斯的资产价格 // 152

7.12 资产定价举例 // 153

第Ⅳ部分 方程与属性

第8章 // 160

统计表示

8.1 卡尔曼滤波 // 161

8.2 新息表示 // 164

8.3 收敛 // 165

8.4 似然函数的因子分解 // 167

8.5 谱因子分解恒等式 // 169

8.6 沃尔德和自回归表示 // 170

8.7 频域估计 // 171

8.8 逼近理论 // 173

8.9 时间的聚合 // 175

8.10 模拟估计 // 179

附录8A 卡尔曼滤波的初始化 // 181

附录8B 特征多项式的零值 // 187

附录8C 序列相关的测量误差 // 188

附录8D wt+1和ηt+1的函数:yt+1的新息 // 192

附录8E 长期收入模型中的新息 // 193

第9章 // 201

标准家庭技术

9.1 引言 // 201

9.2 标准家庭技术的定义 // 201

9.3 动态需求方程 // 202

9.4 经典方程的求解 // 207

9.5 算子恒等价 // 211

9.6 Becker-Murphy的理性成瘾模型 // 212

附录9A 傅里叶变换 // 215

第10章  // 227

举例

10.1 局部均衡 // 227

10.2 设定 // 227

10.3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均衡投资 // 231

10.4 住房模型 // 232

10.5 养牛周期 // 234

10.6 就业选择和工资模型 // 238

附录10A 家庭分散化模型 // 242

第11章  // 244

永久收入模型

11.1 技术 // 244

11.2 两个推断 // 246

11.3 分配法则 // 248

11.4 确定性稳态 // 253

11.5 协整 // 255

11.6 收入的边际效应不变 // 256

11.7 消费的外部性 // 260

附录11A 国外税收平滑模型 // 262

第12章 // 264

Gorman异质家庭

12.1 引言 // 264

12.2 Gorman加总(静态) // 265

12.3 异质消费者经济体 // 270

12.4 分配 // 271

12.5 风险分担 // 274

12.6 有限市场分配原则的实施 // 274

附录12A 计算举例 // 276

第13章 // 280

完全市场加总

13.1 引言 // 280

13.2 偏好、家庭与技术 // 281

13.3 帕累托问题 // 282

13.4 竞争性均衡 // 287

13.5 均衡的求解 // 288

13.6 完全市场的加总 // 290

13.7 完全市场加总的编程问题 // 293

13.8 小结 // 300

13.9 加总偏好冲击过程 // 300

13.10 初始条件 // 301

第14章 // 303

季节性周期模型

14.1 三个季节性模型 // 303

14.2 周期性经济 // 304

14.3 资产定价 // 309

14.4 预测理论 // 311

14.5 利率的期限结构 // 313

14.6 条件协方差 // 313

14.7 堆栈式与跳样式系统 // 315

14.8 堆栈式与跳样式过程的协方差 // 320

14.9 Tiao-Grupe方程式 // 322

14.10 周期性Hall模型 // 328

14.11 一个周期性模型的周期性新息表示 // 332

附录14A 变相的周期性 // 333

附录A MATLAB编程 // 343

参考文献 // 383


前言/序言

丛书序一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机械工业出版社经过长期的策划和细致的组织工作,推出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该丛书预计出版经济学获奖者的专著数十种,精选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成果,计划在三四年内面世。我以为这是国内经济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要知道,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学领域内名家辈出,学术方面的争论一直不断,许多观点令经济学研究者感到耳目一新。这既是一个怀疑和思想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不同的经济学说激烈交锋的时期,还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断探索和在理论上寻找新的答案的时期。人们习惯了的经济生活和政府用惯了的经济政策及其效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学家普遍感到有必要探寻新路,提出新的解释,指明新的出路。经济学成为各种人文学科中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难怪不少刚刚步入这个领域的经济学界新人,或者感到困惑,或者感到迷茫,感到不知所措。怎样才能在经济学这样莫测高深的海洋中摆对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应当从何处入门,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这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等于提供了一个台阶,也就是说,这等于告诉初学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各位经济学家是怎样针对经济学中的难题提出自己的学说和政策建议的,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立论、如何探寻新路的。这就能够给后来学习经济学的年轻人以启发。路总是有人探寻的,同一时期探寻新路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有机会进入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呢?经济学重在思考、重在探索,这就是给后学者最大的鼓励、最重要的启示。

正如其他人文学科一样,经济学研究也必须深入实际,立足于实际。每一个新的经济观点的提出,每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形成,以及每一种新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倡导,都与实际有关。一个经济学家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在经济学方面有重大进展,因为经济学从来都是致用之学。这可能是经济学最大的特点。就以“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所选择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为例,有哪一本不是来自经济的实践,不是为了对经济现象、经济演变和经济走向有进一步的说明而进行的分析、论证、推理?道理是很清楚的,脱离了经济的实际,这些分析、论证、推理全都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即经济学的验证经验是滞后的,甚至可以说,古往今来凡是经济学中一些有创见的论述,既在验证方向是滞后的,而在同时代涌现的众多看法中又是超前的。验证的滞后性,表明一种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思路也许要经过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间隔才能被变化后的形势和经济的走向所证实。观点或者论述的超前性,同样会被经济的实践所认可。有些论断虽然至今还没有被完全证实,但只要耐心等待,经济演变的趋势必然迟早会证明这些经济学中的假设一一都会被人们接受和承认。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历和学术界对他们著作评价的变化,难道不正如此吗?

经济学同其他学科(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也包括自然学科)一样,实际上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赛跑。后人是有幸的,为什么?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前人已经在学科探索的道路上做了不少努力。后人总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即使前任在前进过程中有过疏漏,有过判断的失误,那也不等于后人不能由此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或得出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机械工业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会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经济学的进展,促进中国经济学界的研究的深化,并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4年9月21日

◆ 丛书序二 ◆

丛书序二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是经济学家人才辈出的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于其成立300周年的时候设立,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这一奖项被视为经济学的最高奖。截至2014年,共有75名经济学家获奖。

我们当然不能仅仅以诺贝尔奖论英雄。有些经济学家英年早逝,未能等到获奖的机会。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是授予一个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但有些领域热门,有些领域冷门,博弈论是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领域,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有很多高手,可惜不能都登上领奖台。有时候,诺贝尔奖的授奖决定会引起争议,比如1974年同时授给左派的缪尔达尔和右派的哈耶克,比如2013年同时授予观点相左的法玛和席勒。尽管同是得奖,得奖者的水平以及学术重要性仍存在较大的方差。但是,总体来看,可以说,这75位经济学家代表了20世纪经济学取得的重大进展。

经济学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学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从基本的假设出发,采用严密的逻辑,推导出清晰的结论。受过严格训练的经济学家会发现和同行的学术交流变得非常方便、高效,大家很快就能够知道观点的分歧在哪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经济学形成了一个分工细密、门类齐全的体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是经济学的旗舰,后面跟着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主力,以及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新兴或交叉学科;经济学提供了一套规范而标准化的训练,不管是在波士顿还是上海,是在巴黎还是莫斯科,甚至是在伊朗,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使用的大体上是同样的教材,做的是同样的习题。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经济学训练拾级而上,由易入难,由博转精;经济学还值得骄傲的是,它吸收了最优秀的人才,一流大学的经济系往往国际化程度最高,学生的素质也最高;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家对经济政策有重大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里有经济学家,大众媒体上经常见到活跃的经济学家,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经常会到经济学的殿堂里接受培训,然后回到自己的阵地传播经济学的火种。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经济学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多“瓶颈”,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整齐划一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单调乏味。有很多人指责经济学滥用数学,这种批评有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击中要害。经济学使用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数学,即极值方法。消费者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他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资源的约束下寻找利润的最大化。政府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它们在预算的约束下寻找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经济学的进步,无非是将极值方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单个个体的最大化发展到同时考虑多个个体的最大化(博弈论),从确定条件下的极值发展到不确定下的极值,等等。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学、生物学也大量地使用数学工具,但它们所用的数学工具多种多样,变化极快,唯独经济学使用的数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地。

经济学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较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经济学家原本也是各执一词,争吵激烈,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还是要“和平共处”。20世纪70年代之后,经济学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统一”了,思想上也要“统一”,经济学界对异端思想表现得格外敏感,如果你跟主流的思想不一致,很可能会被边缘化,被发配到海角天涯,根本无法在经济学的“部落”里生存。这种力求“统一思想”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经济学的自我批判、自我更新。

经济学常常被批评为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者”,这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常会渗透到其他学科,更主要的是因为经济学和其他社会学科的交流并非双向而平等的,别的学科向经济学学习的多,而经济学向其他学科学习的少。经济学变得日益封闭和自满,讨论的问题“玄学”色彩越来越浓厚,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经济学的其他领域的学者都不知道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就更加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现实的挑战。20世纪中叶经济学的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战后重建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回应。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引起了经济学的又一次革命。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阶段,经济增长前景不明,金融风险四处蛰伏,收入分配日益恶化,这些复杂的问题给经济学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学或将进入一个反思、变革的新阶段,有可能迎来一次新的“范式革命”,年轻一代学者将在锐意创新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创新来自继承,也来自批判。机械工业出版社拟推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出版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的各类著作,其中既有精妙深奥的基础理论,又有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还有一些是经济学家们对自己成长道路的回忆。有一些作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有一些是过去大家了解不多,甚至已经淡忘的。这将是国内最为齐全的一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系列丛书,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的经济学做出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眺望21世纪经济学的雄伟殿堂。


2014年12月12日

◆ 序  言 ◆

1992年,卡洛琳·萨金特(Carolyn Sargent)说道:“你这本书的第1版都还没有发行,就开始写第2版了呀。”她说的没错。我们这本书90%的内容完成于1988~1994年,但彻底完稿却是2012年的事了。我们原本打算多方完善后再出版此书,但理查德·布兰戴尔(Richard Blundell)邀请我们在伦敦大学学院开设戈尔曼系列讲座,他说服我们打消了这一念头。

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说过,宏观经济学——他也喜欢称之为总量经济学(aggregate economics),是一门不重视分配效应的学科。托宾提到了关于价格、利率、加总量的理论,这些量是独立的,能约束总量而不限制其分配。伟大的经济学家舍温·罗森(Sherwin Rosen)说过:“经济学的主题就是可恶的宏观经济学。”他的小幽默恰到好处地描述了舍温的羊群、家庭和工人市场模型,这些模型都是用供给需求函数计算的,最好将其视为对典型代理人的行为描述。宏观经济学的大部分,并非全部,在托宾和罗森的分析惯例中仍然忽视分配效应(各个消费者与企业的异质性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这类宏观经济模型的介绍参见Ljungqvist and Sargent (2012))。

虽然本书中的例子有些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但本书主要还是基于托宾和罗森视角下的宏观经济学,阐述以某个代表性消费者为背景的模型。这类模型有用,也存在局限性。为了便于分析总数量和总价格,本书中广泛使用了某类典型家庭结构,但是常见的结构中由于异质消费者的存在而不使用此类典型家庭。本书展示了可以进行总量分析情况下分析的好处,同时也说明了存在这种典型家庭从而可以合理使用纯粹的总量分析这一假设是多么具有局限性。

因此,本书在我们认为最有趣的部分中安排了两章,来讲述如何加总典型家庭和异质家庭的偏好以及它们能否合理地进行总量经济学分析。这两章中我们将W.M.戈尔曼(W.M.Gorman)的想法延伸为一个动态设定。我们唯有深入思考W.M.戈尔曼的想法,才能向其致敬。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动态线性经济的递归模型 [Recursive Models of Dynamic Linear Economies]》构思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模拟一个专业学术书籍的风格,并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内容轮廓。 经济计量、高级宏观与动态系统分析:时间序列模型的演进与应用 作者: [此处留空,模拟学术专著] 出版社: [此处留空] 页数: 约 750 页 定价: [此处留空]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经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石——时间序列分析与动态系统建模。我们不再局限于对静态均衡的描述,而是将焦点置于经济变量随时间演变的复杂机制、系统反馈环路以及长期趋势的形成过程。全书的组织结构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严谨框架,特别关注那些需要通过概率论、优化理论与随机过程来精确捕捉经济行为路径的模型。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经典计量经济学到现代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构建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与概念。 --- 第一部分:经济动态分析的基础:随机过程与时间序列回顾 本部分旨在为后续的复杂模型构建奠定坚实的数学与统计学基础。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时间序列模型的结构,重点讨论了平稳性、协整关系以及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识别问题。 核心议题包括: 随机过程的遍历性与鞅差序列: 对未来期望与当前信息集的依赖关系进行严格定义,这是理解最优决策制定的前提。 格兰杰因果关系的重新审视: 结合高频数据的优势,探讨传统因果检验在面对内生性与结构突变时的局限性。 状态空间表示法在时间序列中的初步应用: 引入卡尔曼滤波器的基本原理,用以估计隐藏状态变量,为引入未观测的经济主体偏好或技术冲击做铺垫。 --- 第二部分:跨期优化:理性预期与拉格朗日函数的方法论转变 本部分转向经济理论的核心——跨期优化行为。我们详尽分析了代表性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如何形成理性预期,并据此制定消费、投资和储蓄的动态决策规则。 关键内容解析: 欧拉方程的推导与求解: 详细阐述了随机贴现因子在最优控制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一阶条件导出经济主体的动态约束。 动态规划与贝尔曼方程: 重点分析了动态规划原理在求解连续时间与离散时间优化问题中的应用。不同于求解简单的静态均衡,这里探讨了如何处理随时间变化的约束集和折现因子。 跨期替代弹性与跨期风险厌恶: 对关键参数的识别策略进行了探讨,阐明了这些参数如何决定经济系统在面对宏观冲击时的响应速度与幅度。 ---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的系统动力学:非线性与复杂性 现代经济系统充斥着非线性反馈、制度约束和异质性代理人。本部分将理论扩展到超越线性近似的范围,探究非线性对经济轨迹的影响。 专题讨论: HJB (汉密尔顿-雅可比-贝尔曼) 方程的数值解法: 鉴于高维状态空间下解析解的稀缺性,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投影法、配点法等数值技术求解复杂的非线性动态规划问题。 经济周期的内生化: 分析了在没有外部冲击下,模型如何通过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投资或粘性价格机制内生地产生超越随机波动的确定性周期性。 异质性代理人的影响(HANK模型初探): 引入了具有异质性禀赋和约束的代理人模型框架,讨论其如何改变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传统代表性个体假设的失效点。 --- 第四部分: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动态影响评估 本部分将前述的理论工具应用于具体的政策分析。我们关注的是政策规则本身作为系统组成部分,如何塑造经济的动态路径。 政策分析框架: 泰勒规则的内生性: 探讨中央银行如何根据对未来通胀和产出缺口的预期来设定利率规则,并分析不同规则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代际效应: 运用世代交叠模型(OLG)的视角,评估政府债务累积对未来世代消费决策和资本积累的长期、非线性的影响。 政策冲击的识别与量化: 采用结构化VAR(SVAR)模型,结合理论约束,识别和分离出“纯粹”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冲击,并评估其对宏观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 --- 第五部分:参数估计与模型验证:从理论到实证的桥梁 理论模型必须通过实证数据进行检验和校准。本部分聚焦于将复杂的动态模型与实际观测数据对接的技术方法。 核心计量技术: 矩估计与GMM (广义矩估计):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欧拉方程作为矩条件,来估计基于跨期效用函数的模型参数。 贝叶斯方法在动态模型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了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特别是Metropolis-Hastings算法,用于后验分布的推断,以及如何将先验信息(如微观实验结果)整合到模型校准中。 模型拟合与检验: 讨论了如何利用模拟矩检验(Simulated Method of Moments, SMM)和似然函数方法,评估模型在再现关键经验事实(如波动率、相关性结构)方面的能力。 --- 第六部分:前沿研究主题与模型拓展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动态经济分析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并讨论了如何将更精细的微观结构引入宏观模型。 当前热点: 金融摩擦与宏观经济周期: 探讨了信贷约束、抵押要求以及银行部门的动态行为如何放大或抑制传统的IS-LM冲击。 不完全市场假设下的风险分配: 引入了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风险分担的背景,分析这如何影响最优的政策干预点。 计算经济学的进步: 简要介绍了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在求解或估计极端复杂的、状态空间维数极高的动态模型中的潜力与挑战。 本书旨在成为高级经济学研究生、计量经济学家以及政策分析师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要求读者具备坚实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基础,致力于将分析的严谨性提升至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对“递归”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感到非常好奇。通常在计算机科学或数学中,递归的概念会带来一种层层嵌套、自我引用的美感,我很好奇它如何在经济学的语境下被运用,来描述那些相互依赖、周而复始的经济过程。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诸如投资与产出之间的相互促进,或是消费者信心与消费支出之间的正反馈效应等议题。线性模型虽然有时被认为是过于简化的,但我相信在“动态”的框架下,即使是线性的关系,如果能被递归地处理,也可能揭示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经济规律。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清晰的数学推导,并且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模型的直观含义。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模型稳定性和收敛性的讨论,那就更好了,这对于理解经济系统是否会趋于均衡,或者会陷入怎样的波动模式,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那种略带复古的纸质感和简约的字体选择,立刻勾起了我对经济学理论早期探索时期的回忆。我一直对数学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捕捉经济系统随时间演变的动态性。当我看到“动态线性经济”这个词组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否意味着它将深入探讨经济变量之间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线性关系的模式?而且“递归模型”这个概念,更是让我好奇它将如何处理反馈循环和内生性问题,这在理解经济周期和政策影响方面至关重要。想象一下,通过精妙的数学框架,我们可以模拟出一个不断变化的经济体,观察投资、消费、储蓄等关键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又如何影响未来的经济走向,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事情。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严谨且易于理解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解析和预测经济现象,或许还能启发我思考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理解经济系统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一本专注于“动态线性经济”的“递归模型”的书籍,无疑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存在。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将围绕着如何构建和分析能够捕捉经济变量随时间演变的数学模型。我尤其关注“动态”和“递归”这两个关键词的结合,这暗示着模型将能够处理经济系统中的反馈机制和滞后效应,而线性假设则可能意味着模型具有一定的解析性和可解释性。我期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路径,或许会涉及一些经典的宏观经济动态模型,例如Sargent或Lucas提出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某些简化版本,或者是一些更侧重于分析具体经济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例,来阐明这些模型是如何被用来理解经济增长、技术扩散、产业结构调整等关键问题的。

评分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深入理解经济动态演变的新视角。线性经济模型常常被视为一种基础,但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能够反映现实经济复杂性的动态递归模型,这其中的技术细节和理论深度是吸引我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阐述构建这类模型所需的数学工具,例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甚至是更高级的系统动力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清晰地解释这些模型在实际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比如如何用它们来分析技术进步的影响、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或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传导机制。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通过模型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事件,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在理解经济动态建模领域的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运用这些工具来分析和解释复杂的经济现实。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动态线性经济的递归模型”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之一是理解和预测经济系统的演变路径,而“动态”和“递归”恰恰点明了这一研究的核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用于构建能够刻画经济体内部复杂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线性模型虽然可能在某些方面显得过于简化,但在动态和递归的框架下,它们或许能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来揭示经济系统中涌现出的非线性行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处理诸如预期、信息不对称、技术冲击等可能导致经济体偏离简单线性轨迹的因素,尽管书名强调“线性”,但我相信作者会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些处理复杂性的方法。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模型校准、参数估计以及政策模拟的章节,那将极大地提升它的实用价值。

评分

太难

评分

太难

评分

太难

评分

太难

评分

太难

评分

太难

评分

太难

评分

太难

评分

太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