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

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浩,甄杰,叶江峰,仲东亭,刘斌 等 著,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产业园区
  • 产业集群
  • 区域经济
  • 中国经济
  • 发展报告
  • 蓝皮书
  • 园区评价
  • 产业发展
  • 区域发展
  • 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74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931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3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析了2016—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态势、年度热点,提出了对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思考。以“迈向园区2.0”中的第三个要素“制度”为专题,对中国产业园区的法制、体制和机制三个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延续了2013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进行综合排名与分析。
  《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对于产业园区的政府主管部门、产业园区的管理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了解产业园区新数据,掌握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 序言

第1章 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主报告
1.1 2016-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态势
1.1.1 总体情况稳定,业绩反弹回升
1.1.2 区域结构不变,整体质量提高
1.1.3 三甲成绩斐然,江苏数居榜首
1.7.4 高新量超经开,增速相对放缓
1.1.5 全能园区增加,西部实现突破
1.1.6 经济发展回正,东部与经开拉动明显
1.1.7 创新发展提速,六成园区可保持前列
1.1.8 产业合作缓升,仅东部园区表现稳定
1.1.9 公共服务反弹,区域及类别变化较大
1.1.10 社会发展趋降,前列园区保留量较低
1.2 中国产业园区年度热点分析
1.2.1 首个指导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总体性文件出台
1.2.2 制度建设是园区作为“一带一路”载体的关键驱动要素
1.2.3 国家将园区作为鼓励利用外资的重要平台
1.2.4 创新驱动发展是园区经验复制与转型升级的主线
1.2.5 “飞地”模式成为园区合作共建的抓手
1.2.6 PPP成为园区开发运营的新模式
1.2.7 特色小镇成为园区持续发展的新形式
1.3 中国产业园区制度建设思考
1.3.1 中国产业园区制度成为园区建设重点
1.3.2 中国产业园区制度的基本内涵
1.3.3 中国产业园区制度现状
1.3.4 中国产业园区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2章 中国产业园区制度专题报告
2.1 中国产业园区法制
2.1.1 产业园区法制的基本内涵
2.1.2 产业园区法制的发展历程、现状与特征
2.1.3 产业园区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4 产业园区法制改革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2.1.5 典型案例
2.2 中国产业园区体制
2.2.1 中国产业园区体制的基本内涵
2.2.2 中国产业园区体制的发展历程
2.2.3 中国产业园区体制的现状及特征
2.2.4 中国产业园区现有体制存在的问题
2.2.5 中国产业园区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对策建设
2.2.6 典型案例
2.3 中国产业园区机制
2.3.1 中国产业园区机制的基本内涵
2.3.2 中国产业园区机制的发展历程
2.3.3 中国产业园区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4 中国产业园区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对策建设
2.3.5 典型案例

第3章 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分析
3.1 综合排名与分析
3.1.1 持续发展综合排名总体状况分析
3.1.2 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区域状况分析
3.1.3 持续发展综合排名类别状况分析
3.2 均值以上与均值以下产业园区比较
3.2.1 总体状况比较
3.2.2 区域状况比较
3.2.3 类别状况比较
3.3 具体指标排名分析
3.3.1 经济发展指标排名分析
3.3.2 创新发展指标排名分析
3.3.3 产业合作指标排名分析
3.3.4 公共服务指标排名分析
3.3.5 社会发展指标排名分析
3.3.6 五大类指标得分均值与变异系数比较
3.4 百强榜产业园区各年度比较分析
3.4.1 综合排名状况比较分析
3.4.2 综合排名区域状况比较分析
3.4.3 综合排名类别状况比较分析
3.4.4 经济发展指标排名比较分析
3.4.5 创新发展指标排名比较分析
3.4.6 产业合作指标排名比较分析
3.4.7 公共服务指标排名比较分析
3.4.8 社会发展指标排名比较分析

第4章 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区域排名分析
4.1 东部地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分析
4.1.P东部地区产业园区综合排名状况分析
4.1.2 东部地区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排名状况分析
4.1.3 东部地区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排名状况分析
4.1.4 东部地区产业园区产业合作排名状况分析
4.1.5 东部地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排名状况分析
4.1.6 东部地区产业园区社会发展排名状况分析
4.2 中部地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分析
4.2.1 中部地区产业园区综合排名状况分析
4.2.2 中部地区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排名状况分析
4.2.3 中部地区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排名状况分析
4.2.4 中部地区产业园区产业合作排名状况分析
4.2.5 中部地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排名状况分析
4.2.6 中部地区产业园区社会发展排名状况分析
4.3 西部地区持续发展竞争力排名分析
4.3.1 西部地区产业园区综合排名状况分析
4.3.2 西部地区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排名状况分析
4.3.3 西部地区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排名状况分析
4.3.4 西部地区产业园区产业合作排名状况分析
4.3.5 西部地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排名状况分析
4.3.6 西部地区产业园区社会发展排名状况分析
4.4 各省份国家级产业园区排名分析
4.4.1 各省份入围百强榜产业园区个数与总体得分
4.4.2 各省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竞争力平均得分排名
4.5 区域排名各年度对比分析
4.5.1 东部地区产业园区排名状况对比分析
4.5.2 东部地区产业园区单项指标变动分析
4.5.3 中部地区产业园区排名状况对比分析
4.5.4 中部地区产业园区单项指标变动分析
4.5.5 西部地区产业园区排名状况对比分析
4.5.6 西部地区产业园区单项指标变动分析
4.5.7 各省份排名对比分析

第5章 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类别排名分析
5.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持续发展排名分析
5.1.1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状况分析
5.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10强排名分析
5.1.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单项指标排名分析
5.2 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发展排名分析
5.2.、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状况分析
5.2.2 经济技术开发区前10强排名分析
5.2.3 经济技术开发区单项指标排名分析
5.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比分析
5.3.P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状况对比
5.3.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前10强对比
5.4 类别排名各年度对比分析
5.4.1 高新区排名状况对比分析
5.4.2 高新区单项指标变动分析
5.4.3 经开区排名状况对比分析
5.4.4 经开区单项指标变动分析

附录
Ⅰ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Ⅱ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名录

前言/序言

  中国产业园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全国开发区以占全国不到2%的开发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GDP总量的12.8%。本蓝皮书研究显示,全国100强产业园区GDP总量约为71678亿元,占所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产业区GDP总量的78%,进一步证明了产业园区特别是100强产业园区的重要地位。但美中不足的是,产业园区的研究存在着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内容不持续、评价方法难以量化的状况。为此,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基于对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理论的长期研究和对产业园区产业规划的丰富实践,撰写了本蓝皮书。
  在研究与撰写中,我们关注的是中国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它区别于短期的发展概念,也区别于偏重环境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持续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强调发展的状态,即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注重存量与增量协调、突出内部与外部互动、强调经济与社会和谐的长期发展状态。由此,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即指中国产业园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注重存量与增量协调、突出内部与外部互动、强调经济与社会和谐的长期发展状态。《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是国内第一次对产业园区的发展指数进行研究;构建的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中国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引导;提出的“三聚”(聚核、聚链、聚网)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是对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提炼。
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 图书简介 导言:新常态下的产业园区发展新逻辑 进入“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步入了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新常态”。在这个宏大背景下,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产业升级的主要阵地,其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依靠土地粗放扩张、资源要素堆积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园区必须向高质量、集约化、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如何科学、客观地衡量和评估这些园区在新发展阶段的表现,成为政策制定者、园区管理者以及投资者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聚焦于中国100强产业园区,运用前沿的量化分析方法和扎实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持续发展指数体系。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园区名录,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顶尖园区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实现“行稳致远”的实战指南和深度报告。 第一部分:指数体系的构建与方法论革新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科学严谨的“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的构建。该指数体系跳脱出以往仅关注GDP或税收的单一维度考核,而是采纳了“驱动力-承载力-生态力”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估框架。 1. 驱动力维度(Growth Engine): 重点考察园区在创新能力、产业升级速度和要素集聚效率上的表现。这包括对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知识产权产出效率、人才结构优化程度等核心指标的量化分析。例如,指数详细对比了不同园区在“双创”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深度上的差异化战略。 2. 承载力维度(Sustainability Base): 关注园区面向未来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程度。这涵盖了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投入产出比、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对“海绵城市”等生态理念的采纳情况。报告详细分析了高密度发展区域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单位土地产值的突破性增长。 3. 生态力维度(Ecosystem Vitality): 衡量园区在功能完善度、政策创新性以及软环境营造上的综合实力。这包括服务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如金融、法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的协同配套水平、以及政府服务效能的市民化、市场化改革进展。 方法论上, 本书采用了多层级指标权重分配模型(AHP/熵值法结合),确保指数的客观性和敏感性。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官方发布渠道,并辅以课题组对入选园区的定制化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与鲜活度。 第二部分:2017年度百强园区深度剖析与排名解读 本书用大量篇幅呈现了2017年度中国100强产业园区的最终排名、分区表现及典型案例分析。 1. 综合排名与区域发展格局: 报告详尽列出了排名前50位的园区及其核心竞争力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新的发展阶段,沿海发达地区的园区依然保持领先,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特色园区凭借承接产业转移和要素成本优势,正在加速崛起。特别是对“新一线”城市群中涌现出的高成长性园区进行了专题研究,揭示了它们对传统经济增长极的挑战与重塑作用。 2. 典型园区案例的“成功密码”: 本书没有止步于罗列数据,而是深入挖掘了数个极具代表性的园区案例,剖析其成功的“独特密码”: 硬科技园区典范: 分析了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园区,其在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和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方面的创新举措。 传统产业升级先锋: 探讨了老工业基地园区如何通过“腾笼换鸟”、引入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技术,成功实现“凤凰涅槃”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保障。 产城融合示范区: 重点研究了在居住配套、公共服务、文化创意导入方面走在前列的园区,它们如何从传统的“工作区”升级为“生活与创新共同体”。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挑战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基于指数分析得出的现状评估,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对未来趋势的预判和对园区管理者的实操建议。 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 报告明确指出了当前中国产业园区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难题: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链条断裂、以及城市功能溢出效应不足。特别是针对中西部承接区,如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业空心化”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风险提示。 2. 持续发展的五大战略路径: 本书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战略建议,指导园区管理者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深化供给侧改革: 强调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推行“亩产效益”评估制度。 构建“韧性”产业链: 建议园区应注重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和风险分散,增强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 数字化赋能园区运营: 探讨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园区能源管理、安全监控和企业服务的智能化升级。 人才“内生性”培育机制: 建议园区应从单纯依靠“挖人”转向注重本地高校和职业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建立可持续的人才“蓄水池”。 体制机制的持续松绑: 呼吁地方政府在土地供应、审批流程、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符合持续发展要求的园区更大的自主权和政策弹性。 结语: 《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不仅是对过去一年中国顶尖园区发展成就的一次权威盘点,更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参考。本书是政府规划者、园区运营者、产业投资人和区域经济研究者案头不可或缺的智库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创新源泉充满好奇,而产业园区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的题目——《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内容,即对中国领先产业园区的深度剖析和量化评估。我非常想知道,这份报告是如何界定“持续发展”的?它所衡量的“指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逻辑和考量?是单纯的经济指标,还是包含了更为宏观和长远的维度,比如绿色环保、技术创新、人才聚集、社会贡献等?我特别关注报告中是否会揭示,那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产业园区,它们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究竟做了哪些努力?例如,在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表现,是否是衡量其“可持续性”的关键?又或者,它们在吸引和留住创新型人才、孵化具有颠覆性技术的中小企业、以及构建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圈方面,是否有独到的经验和成功的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未来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硬核”的专业感,厚实的装帧,深邃的蓝色背景,以及烫金的标题,都暗示着这是一部内容扎实的报告。我一直对产业园区的概念颇感兴趣,它们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尤其是在当下,我们频繁听到关于“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等宏观概念,而产业园区正是这些概念落地执行的关键载体。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觉得它像一座宝藏,里面一定蕴藏着关于如何让产业园区“活”起来、“强”起来的秘诀。我尤其好奇,报告中提到的“持续发展指数”,究竟是如何构建的?它量化了哪些关键维度?是通过哪些指标来衡量一个产业园区的“生命力”和“成长性”?例如,一个园区在吸引高端人才、孵化创新企业、推动技术突破方面的表现,是否会直接影响其指数得分?又比如,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非常清晰和具象的理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分析当前中国产业园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权威”。“蓝皮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研究报告的属性,再加上“中国100强产业园区”这个范围,立刻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认为,研究中国经济,绕不开产业园区这个话题。它们是资本、技术、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也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产业园区,能够脱颖而出,跻身“中国100强”?这份报告又是如何评选出这100强的?它的评选标准是否足够科学、全面?我非常关注报告中对于“持续发展”的解读。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一个园区能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眼前的规模和产值,更在于其内在的创新能力、环境友好性、以及社会责任感。我迫切想知道,报告中是如何衡量这些“软实力”的,以及它们在整体发展指数中所占的比重。是不是那些在绿色能源利用、循环经济模式、人才吸引与留存、以及创新生态构建方面表现突出的园区,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我期待这份报告能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和发展模式,让我对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动力机制抱有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产业园区作为承载和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自然是我的关注焦点。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持续发展”和“指数报告”,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看来,衡量一个产业园区是否真正成功,不仅仅在于其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在于其长期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这份“蓝皮书”和“指数报告”似乎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我非常好奇,报告中是如何量化“持续发展”这个概念的?它所构建的“指数”是否能全面反映一个产业园区的实力,例如,在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集聚效应、绿色生态建设、以及人才吸引力等方面的表现?我希望看到报告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跻身“中国100强”的产业园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是如何做到“持续发展”的。它们是否拥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有效的运营机制,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一些关于产业园区成功运营的深层逻辑,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如何保持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从而为我理解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提供新的视角。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引领行业潮流、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的“样板”。产业园区正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市面上关于经济发展的书籍很多,但像《2017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这样,聚焦于“产业园区”和“持续发展”两个核心概念的报告,显得尤为珍贵。我尤其好奇,报告中提到的“中国100强产业园区”,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色?是侧重于高科技制造,还是金融服务?是发展新兴产业,还是改造传统产业?报告中是否会分析这些领先园区在战略定位、产业布局、创新驱动、以及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同时,“持续发展”这个词,在我看来,包含了太多层次的含义。它不仅是经济增长,更是环境的承载能力、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企业家的创新活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些“100强”园区是如何在这些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它们是如何平衡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从而实现“常青”的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