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瞭一點悲劇的概念。人都有生的權利或欲望。但在這個世界,社會,曆史,倫理的框架裏,有些人的生的權利是受質疑的,限製的,這就是罪。這種人與生的掙紮就是悲劇。比如溥儀,悲劇首先是從他齣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他的命運是悲劇的,而不是無緣無故的天災人禍。基爾剋果是個神學傢,他對悲劇的解釋裏讓我感覺到到處充實著對信仰的炙熱的感情,對人的理性的反思的一絲厭煩。所謂的自己的功績,成瞭上帝死後,人們一切判斷的中心和齣發點。為此,基爾剋果提齣瞭悲痛與痛苦這兩個概念。“真正的悲劇的悲痛需要一個罪孽的要素,真正的悲劇的痛苦需要一個無罪的要素”。可是,人可以感受自己的罪孽,但是不能判給自己一個無罪,“因為人類未獲允許像諸神那樣帶著一種永恒的眼界去生活。”因為人依靠的是自己的反思,而自己的反思依靠的是自己的整個過去,過去的功績。“在現代悲劇中主人公遭受著自己整個罪過的痛苦,他在遭受自己罪過的痛苦時自己很明白”。“我們的時代已喪失瞭傢庭,國傢,宗教的一切實質性範疇……他成瞭他自己的創造者。結果他的罪過是原罪,他的痛苦是懺悔,但悲劇因素卻也由此被取消瞭。”“在古代悲劇中,悲痛較為深刻,痛苦不那麼深刻;在現代悲劇中,痛苦更大,悲痛較小。悲痛在它之中始終具有某種比痛苦更加實質性的東西。”這個實質究竟是什麼?我總覺得這裏好像是一種現實的力量與思想的(抑或是信仰的)力量之間的對決。這裏我想聯係下《婚姻的審美效力》裏的一段文字:這個時代的缺陷不就是抑鬱嗎?那不就是迴響在它輕浮的笑聲中的東西嗎?難道不是抑鬱剝奪瞭我們進行支配的勇氣,服從的勇氣,行動的勇氣,希望的信心嗎?當善良的哲學傢們竭力賦予真實性以熱情時,我們不會很快被填得過飽以緻因此被噎死嗎?除瞭現存之外,一切都被砍掉瞭,因而,難怪人們在對喪失它的持續焦慮中喪失瞭它。是不是可以這麼想,假設隻有生命是真實的,那麼同樣真實的是我們正在奔嚮死亡,正在“喪失它”,為此人怎能不“焦慮”, 所以真實的是我們在焦慮著死去,“在對喪失它的持續焦慮中喪失瞭它”。我的生命就這麼一迴,如此的珍貴,我該怎麼樣的去活著,怎樣的度過每一秒纔算是有意義的活著,纔算不枉此生,纔能甘心。這種心情是焦慮的,而我認為在很多的時候根本找不到這種有意義的生存方式,隨之而來的就是抑鬱。誰不鬱悶?所以,我認為保爾柯察金是幸福的。一個擁有傢庭,國傢,宗教的一切實質性範疇的人是幸福,他可以在臨死的時候幸福的說齣這樣的話:“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隻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迴憶往事的時候,他不緻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緻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我在這個問題上說不齣一個所以然來,而且還跑題瞭,我隻能簡單的說,人,純粹瞭為自己而活著一點樂趣也沒有,一點意義都沒有。這個問題並沒有結束。
評分很好的書,現在開始閱讀
評分2007-12-1 字 數: 200000 版 次: 1 頁 數: 305 印刷時間: 2007/12/01 開 本: 32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065239 包 裝: 平裝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玩笑開得太早
評分據說剋倫剴郭爾從小就覺得和平庸大眾一起讓自己很羞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