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
原价:39.00元
作者:周志强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040243970
字数:280000
页码:2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div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word-wrap: break-word;' id='bjtj'>
本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围绕批评理论、媒介文化、文本阐释和社会机制等四个专题展开,以时间为线索,全面介绍了20世纪初兴起并发展的西方各种大众文化理论。具体内容包括认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的社会学视野、大众文化研究的缘起、大众社会理论、文化工业与批判理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内容提要
本书面向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关注大众文化研究的读者,是一部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史教材。教材围绕批评理论、媒介文化、文本阐释和社会机制等四个专题展开,以时间为线索,全面介绍了20世纪初兴起并发展的西方各种大众文化理论。本教材突出介绍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影响巨大的理论观点,并吸收新西方大众文化研究成果,向读者提供近百年来西方大众文化基础理论和各种文化现象研究的历史状况。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大众文化实例,运用各种理论对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结合中国当前文化现象学习大众文化理论,是本教材的突出特色。
目录
第一章 认识大众文化 预读:土著电视文化 1.1 “文化”释义 1.1.1 文化的三种用法 1.1.2 文化的复杂解释 1.1.3 杰姆逊的归纳 1.1.4 文化与生活 1.1.5 文化与民族 1.1.6 文化与符号 1.1.7 本书对文化的定义 预读:陈佩斯、朱时茂小品:主角与配角 1.2 何谓大众文化 1.2.1 大众文化的两个翻译 1.2.2 大众文化的六种定义 1.2.3 认识大众文化 1.2.4 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 1.2.5 流行性和模式化 1.2.6 日常愉悦性 1.2.7 商业性机制的制约 预读:霍尔足球 1.3 现代性与大众文化 1.3.1 “现代性” 1.3.2 现代性文化 1.3.3 现代性的历史进程 1.3.4 现代性与大众文化的发生第二章 大众文化研究的社会学视野 预读: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王菲 2.1 马克思与意识形态理论 2.1.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1.2 生产 2.1.3 意识形态 2.1.4 马克思的影响 预读:林荫大道穷人资本主义的矛盾 2.2 齐美尔与都市文化 2.2.1 现代社会与货币 2.2.2 大都市体验 2.2.3 视觉与城市 2.2.4 齐美尔的影响 预读:韦伯新教的禁欲主义与鲁滨孙 2.3 韦伯的现代社会理论 2.3.1 价值中立 2.3.2 社会行为的四种类型 2.3.3 统冶的类型 2.3.4 韦伯的影响第三章 大众文化研究的缘起 预读:海德公园公众运动恐惧 3.1 阿诺德的文化理论 3.1.1 阿诺德的“文化” 3.1.2 野蛮人、市侩与群氓 3.1.3 少数人的文化 3.1.4 文化教育与权力统治 3.1.5 文化主义传统的开端 预读:鹿港小镇“利维斯们” 3.2 利维斯主义 3.2.1 利维斯眼中的文化危机 3.2.2 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 3.2.3 对于大众文化的“痛恨” 3.2.4 反思利维斯主义第四章 大众社会理论 预读:法国大革命“无知大众” 4.1 乌合之众 4.1.1 所谓“大众社会理论” 4.1.2 “原子化” 4.1.3 “大众的反叛” 4.1.4 “大众”的灰色面孔 预读:中国的媒介社会 4 2 新媒介焦虑 4 2.1 黄色新闻业 4.2.2 媒介批判第五章 文化工业与批判理论预读:“逃避自由” 5.1 法兰克福学派 5.1.1 在欧洲 5.1.2 在美国 5.1.3 学生运动与学派分裂 5.1.4 大众文化批判 预读:阿多诺汽车音乐 5.2 商品拜物教与文化工业 5.2.1 商品拜物教 5.2.2 文化的商品拜物教 5.2.3 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5.2.4 文化工业 5.2.5 标准化 5.2.6 伪个性 5.2.7 文化工业的“欺骗” 预读:无法盗走达芬奇 5.3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5.3.1 本雅明 5.3.2 机械复制 5.3.3 “光晕”的消失 5.3.4 创作与制作 5.3.5 艺术走向大众第六章 文化研究 预读:向法国国旗敬礼的黑人 6.1 结构主义以来 6.1.1 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6.1 2 大众文化的符号学阐释 预读:超市的“偷窃”与费斯克 6.2 文化研究 6.2.1 伯明翰学派 6.2.2 文化研究特点 6.2.3 “葛兰西转向” 6.2.4 费斯克的文化快感理论 结语:走向大众文化批评 后现代主义图景 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评 走向大众文化批评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尝试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不再局限于某个狭窄的领域,而是希望能够触及更广泛的知识面。大众文化作为一个如此普遍而又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现象,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和运作机制,一直让我感到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理解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化产品和事件是如何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以及这个体系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甚至身份认同的。尤其是一些流行文化符号,它们是如何被创造、传播,又如何最终深入人心,成为我们共同记忆的一部分,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值得探究。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理论框架,帮助我分析这些现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文化研究初具兴趣的读者来说,一本能够提供深度洞察的书籍,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评分关于这本书,我最初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它似乎触及了我生活中许多熟悉的,但又常常被我忽略的方面。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娱乐产品,但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它们?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它们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大众文化的奇妙世界。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历史的维度,让我知道大众文化是如何演变的,它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同时,我也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分析的工具,让我能够独立地去解读和评价我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现象。我想,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将是我这段时间里非常珍贵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包装很精美,封面的设计也相当有格调,一看就不是那种随意出版的读物。拿到手的时候,纸张的触感就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用纸,字迹清晰,排版也合理,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我一直对文化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也常常引发我深入思考。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一下大众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它对我们的生活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名给我留下了初步的好印象,感觉作者应该是一位在相关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能够提供一种比较权威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的文化环境,不至于被那些转瞬即逝的潮流所裹挟,而是能够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毕竟,在这个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从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到社交媒体上的各种热点话题,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大众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商业逻辑以及意识形态渗透。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是介绍大众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更能深入剖析这些形式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文化意涵。我希望这本书能引导我看到那些被遮蔽的东西,理解那些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我想知道,我们是如何被大众文化所塑造的,我们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我们的主体性?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答案。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些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某些歌曲能够一夜之间红遍全球?为什么某些电影能够引发全民讨论?为什么某些潮流能够迅速兴起又迅速消失?这些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偶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大众文化是如何运作的,它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规律和机制。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复杂的理论概念,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我渴望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能够对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文化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毕竟,知识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大众文化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贴近我们的世界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