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典籍聚散考

古今典籍聚散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登原,劉小楓,陳少明 著
圖書標籤:
  • 古籍
  • 文獻
  • 考證
  • 聚散
  • 曆史
  • 文化
  • 版本
  • 目錄學
  • 古書
  • 中華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73765
版次:1
商品編碼:1021885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傳統·經典與解釋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04-01
頁數:40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敷贊聖旨,莫若注《經》,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傢。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緻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劉勰《文心雕龍·序誌》

內容簡介

  在現代之後的學術語境中重新收拾華夏傳統經典,乃中國學術新氣象的根底所在。我們誌在承接清代學人的學術統緒,推進百年學人的積纍——如今我們能否取得世紀性的學術成就,端賴於我們是否能夠在現代之後的學術語境中重新擁有自己古傳的曆代經典。中國古代學術以研習經典為核心,曆代碩儒“囊括大典,網羅眾傢,刪裁繁誣,刊改漏失”的學術抱負和“皓首窮經”的敬業精神,在今天需要我們從自身的語境齣發重新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

  陳登原(1900-1974),原名登元,字伯瀛,餘姚人。1926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曆史係。曆任南京金陵大學講師、教授,世界書局編輯,之江大學教授。建國後任西北大學曆史係教授。畢生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長於文獻學、史學,著述近20餘種,另有《天一閣藏書考》、《國史舊聞》、《中國文化史》、《荀子哲學》、《中國土地製度》等。
  《古今典籍聚散考》彆稱《藝林四劫》,完成於民國二十一年(1933),係全麵研究中國藏書史上典籍圖書散佚、毀失現象的著作,全書“以書之聚散為經,以年事為緯”,分政治、兵燹、藏奔、人事四捲,敘述古今典籍聚散之由及期間之藝林故事,被認為是“中國藏書史上第一部史論結閤的專著”,陳登原亦藉此奠定瞭其文獻學傢的地位。

目錄

凡例
捲首敘引
第一章 古籍之亡殘訛誤
第二章 古人記書籍聚散者
第三章 本書提要

捲一 政治捲
第一章 本捲敘引
第二章 秦之焚書
第三章 隋之焚緯
第四章 兩宋時代之禁書運動
第五章 元明兩代之禁書事件
第六章 清代文字之獄與典籍聚散
第七章 《四庫全書》館與禁書運動
第八章 抽毀與竄改
第九章 論禁書無益
第十章 《四庫全書》之今昔

捲二 兵燹捲
第一章 本捲敘引
第二章 兩漢之書籍聚散
第三章 漢以後四百年間之書籍聚散
第四章 隋之聚書及其末年兵燹
第五章 唐及五代之典籍聚散
第六章 兩宋之書籍聚散
第七章 金元之典籍聚散
第八章 明代之典籍聚散
第九章 清代中葉之亂與典籍聚散
第十章 外患與《永樂大典》之最後散亡
第十一章 最近之兵燹與楊氏海源閣

捲三 藏奔捲
第一章 本捲敘引
第二章 宋以前之私人收藏
第三章 金元人之私人收藏
第四章 明之私人收藏
第五章 清初之私人收藏
第六章 四庫修書前後時之藏書傢
第七章 百宋一廛與韆元十駕
第八章 清季之收藏傢
第九章 藏書傢之功罪
第十章 藉書與不藉書
第十一章 藏書傢之身後

捲四 人事捲
第一章 本捲敘引
第二章 水厄與典籍亡散
第三章 兩宋時火災之厄及藏書
第四章 明代官私書籍之被焚
第五章 清代官私書籍之被焚
第六章 人工之火災
第七章 古書庫之防火建築
第八章 蟲害與腐爛
第九章 書賈

捲末 芻言
第一章 本捲敘引
第二章 印行孤本問題
第三章 收羅遺逸問題
第四章 藏書傢之自覺
第五章 總結

精彩書摘

  日:“昔人有言,積金未必能守,積書未必能讀。若能讀,即為若市。”以故架上書,日益積。稍長,欲得舊刻、舊鈔本,而苕賈射利之術,往往索時下諸刻與易而益之金,則轉輾貿易,所獲倍蓰。未幾,凡餘傢舊藏世所恒有之書,易且盡矣。今計前後裒集,蓋得三四萬捲。露鈔雪購,其值已不資。而舊刻、舊鈔本之中,苕賈弊更百齣,割首尾,易序目,剔劃以就諱,彆字以易名,染色以僞舊,捲有缺,劃他闆以雜之,本既亡,錄彆種以代之。反復變幻,殆不可以枚舉。故必假舊傢藏本悉心讎勘,然後可安。
  琉璃廠書肆光緒中,繆荃孫作《琉璃廠書肆後記》雲:“寶森堂主人李雨亭,與徐蒼壓在廠肆為前輩。曾得姚文禧公、王文簡公、韓小亭、李芝齡各傢之書,所謂宋槧、元槧,見而即識,蜀闆、閩闆,到眼不欺,是陶五柳、錢聽默一流人。嘗一日手《國策》與餘閱日:此宋闆否?餘愛其古雅,而微嫌其紙不舊。渠笑日:此即所謂捺印士禮居本也。黃刻每頁有鎸工名字,捺去未印人以惑人。通誌堂《經典釋文》、《三禮圖》,亦有如是者。裝璜索善價,以備配禮送大老。慎弗為所惑也。”此中人語,蓋書賈之為僞至是。

前言/序言



《古今典籍聚散考》捲一 凡例 自古以來,書籍作為文明之載體,知識之傳承,其聚散流變,實乃時代興衰、學術演進之鏡鑒。典籍之得,或源於官方藏書、書院講席;典籍之失,或因戰火焚毀、流傳散佚。其間,亦有士人名傢,嘔心瀝血,輯佚補缺,校勘傳抄,使得散失之光重現。本書《古今典籍聚散考》,即是旨在梳理典籍流傳之脈絡,探究其聚散之緣由,以期窺見中華文化發展之一斑。 本考凡例,姑妄言之,旨在明晰考核之旨趣,統一考證之方法。 一、 考證範圍 本書考證之範圍,概括而言,涵蓋自先秦至民國各時期,中國曆代重要典籍。此“重要典籍”,非僅指流傳至今之善本、珍本,亦包含雖已佚失,然因其學術價值、曆史地位,為曆代學者所追溯、輯佚者。具體而言,包括但不限於: 1. 經史子集諸子百傢著作: 如《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孟子》、《莊子》、《韓非子》等,凡其真僞、版本、流傳、輯佚情況,皆為考證之列。 2. 曆代史書: 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資治通鑒》等,考其正史、野史、地方誌之編纂、流傳、修訂,以及其中包含之重要史料。 3. 文學作品: 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如《楚辭》、《古詩十九首》、唐宋八大傢散文、元麯、明清小說等,考其作者、版本、評點、接受史。 4. 哲學、宗教、藝術、科技等專門著作: 如佛經、道藏、醫藥典籍、農書、天文曆法、樂理、繪畫、書法等,考其思想源流、傳播路徑、學術影響。 凡屬以上範疇,曆代名傢所著,或具有代錶性之重要著作,皆為本書考察對象。對於名不見經傳,或價值不彰之雜書,則不在本書考證之列。 二、 考證原則 1. 實事求是,尊重史料: 考證以史料為基礎,不臆測,不虛構。凡事皆須有據可查,史料不足之處,則存疑不決,不妄加判斷。 2.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重點在於梳理典籍的學術脈絡,探究其思想形成、發展、演變的過程。對於不同學派、不同時期對同一典籍的解讀與傳承,亦加以考察。 3. 注重版本,辨析真僞: 版本是典籍生命力的體現。本書將力求考證典籍之不同版本,區分其訛誤與校勘,辨析僞書與真本。對於傳世之古籍,將追溯其刻本、抄本之源流;對於已佚之典籍,將梳理其輯佚成果,評價其可靠性。 4. 探究聚散,揭示原因: 典籍之聚散,非偶然。本書將重點考察典籍聚於一處(如皇傢藏書、寺院收藏)與散於民間(士人私藏、市肆流傳)之情形,分析其背後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因素。例如,官方政策對藏書的影響,戰亂對書籍的摧毀,學術思潮對典籍價值的重估,以及士人齣於收藏、研究、傳習等目的對典籍的搜求與傳播。 5. 曆史視角,宏觀審視: 典籍之聚散,亦是曆史的縮影。本書將采用曆史縱深感,將典籍之流變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考察,理解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與時代變遷之互動關係。 三、 考證方法 1. 文獻考據: 凡涉及典籍,必溯其文獻記載。包括但不限於: 正史記載: 如《隋書·經籍誌》、《唐書·藝文誌》、《宋史·藝文誌》、《明史·藝文誌》、《四庫全書總目》等官方文獻。 史傢著作: 如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提及之書籍,如其他史傢對前代典籍之評論與記載。 文人筆記、書目、序跋: 如《太平廣記》、《容齋隨筆》、《郘亭書目》、《汲古閣書目》、《郘亭批語》等,皆為考證典籍流傳之重要綫索。 其他傳世古籍: 凡提及前代典籍之處,皆為考證之依據。 2. 版本比勘: 對於同一典籍,將搜集其流傳至今之各種版本,進行詳細比勘,辨析其異同,推斷其早晚。 刻本: 包括宋、元、明、清各代刻本,以及近現代影印本、校注本。 抄本: 重點考察傳世孤本、稀見抄本。 輯佚本: 梳理曆代學者之輯佚成果,考其所據,評其得失。 3. 史地考證: 典籍之聚散,常與特定地理區域、特定機構相關。 皇傢藏書: 如秘書省、集賢院、文淵閣等。 書院、學府: 如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國子監等。 寺觀、宗族: 如佛教寺院、道教宮觀之藏經,大傢族之世代傢藏。 民間藏書: 士人名傢之私藏,以及文人雅集之交流。 4. 綜閤分析: 將文獻、版本、史地等信息綜閤運用,進行邏輯推理與判斷。 聚散原因分析: 結閤史料,分析典籍得以保存(聚)或散佚(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戰爭等因素。 價值評判: 對典籍之學術價值、曆史價值進行評價,解釋其為何被重視或被遺忘。 四、 著述體例 本書各捲將按時序或類彆,對具體典籍進行考證。每條條目,力求結構清晰,論述嚴謹。 1. 書名、作者、成書年代: 簡要介紹典籍基本信息,並對爭議之處加以辨析。 2. 內容概要: 簡述典籍之主要內容與學術貢獻。 3. 聚散源流: 早期流傳: 考其初次問世,早期之傳播情況。 聚藏情況: 記載其曾被收藏於何處,如宮廷、書院、私傢。 散佚過程: 分析其在曆史長河中,因何原因逐漸散失,或部分遺失。 輯佚與補闕: 介紹後世學者對已佚典籍的輯佚情況,以及其價值與局限。 現存情況: 詳細說明現存之主要版本,以及其收藏單位。 4. 版本考證: 對現存之重要版本進行詳細考訂,辨析其優劣。 5. 學術評價: 綜述曆代學者對該典籍之評價,以及其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 6. 附錄: 視情況附錄相關史料、圖錶等,以資佐證。 五、 術語說明 本書所用術語,盡量遵循古籍整理之規範,如: “真本”: 指作者親筆或親定之原本,或其最早之可靠傳本。 “僞書”: 指非作者所作,或為後人附會、僞造之書籍。 “佚書”: 指已完全散失,僅存書名或片段者。 “輯佚”: 指搜集佚書之殘存文字,加以整理匯編。 “版本”: 指同一著作因時代、刻工、校勘、傳抄等因素而産生之不同形體。 “抄本”: 以手抄形式流傳之書籍。 “刻本”: 以雕版或活字印刷方式流傳之書籍。 “官刻”: 由官方機構組織刊印之書籍。 “坊刻”: 由民間書坊刊印之書籍。 “傢藏”: 士人名傢世代相傳之藏書。 “聚”: 指典籍集中收藏於一處,或因某種原因得以保存流傳。 “散”: 指典籍因各種原因而流散、遺失。 六、 結語 典籍之聚散,猶似江河之奔流。時而匯聚成海,博大精深;時而支流分散,飄零零散。本書《古今典籍聚散考》之撰成,旨在對這條漫漫長河,進行一次細緻的梳理與考察。雖曰“考”,實則是一種學習與探究的過程。書中疏漏在所難免,敬請方傢不吝賜教,斧正為盼。願本書之成,能為後之學者,提供一絲參考,引發一些思考,以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傳承與發揚,略盡綿薄之力。 捲一 凡例 畢

用戶評價

評分

《古今典籍聚散考》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文化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流動體。典籍的“聚”與“散”,並非簡單的物理空間上的轉移,而是承載著思想的遷移,文化的迴響。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為什麼某些典籍能夠流傳韆古,而另一些則曇花一現?這背後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諸多因素的博弈。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抄襲與續寫”的討論,這在古代是很普遍的現象,但作者卻能從中梳理齣知識的演變軌跡,以及不同時代學者對經典的理解與再創造。這種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知識體係,原來它們也經曆瞭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形成過程。書中對一些“民間藏書”的挖掘,也讓我看到瞭,除瞭官方與學界的精英,那些普通人對文化傳承的默默貢獻。這種視角,讓這本書的論述更加豐滿和多元。

評分

《古今典籍聚散考》這本書,與其說是考據,不如說是對文化生命力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覺得,書籍不僅僅是紙張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載體,是人類文明的DNA。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種DNA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復製、變異、重組,甚至在某些時期瀕臨斷絕。作者在敘述中,並沒有沉溺於枯燥的年代梳理,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事件、社會變遷與典籍的命運緊密結閤。例如,在描述戰亂頻仍的年代,書籍的焚毀與遺失,不僅僅是物質的損失,更是一種文明的傷痛。而當國傢統一、文化昌盛之時,書籍的編纂、校勘、刻印又如何成為一項浩大的工程,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書中對於不同朝代藏書製度的比較,也讓我對古代知識的傳播方式有瞭更直觀的瞭解。從皇傢圖書館的宏大,到私人藏書的精緻,再到佛寺與書院的公共性,每一種形式都摺射齣當時社會對知識的態度。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宋代活字印刷術對典籍傳播的影響”這一部分印象深刻,那種技術革新如何突破瞭時空的限製,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

評分

坦白說,《古今典籍聚散考》這本書,讀起來頗有“尋寶”的樂趣。它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帶領讀者走進那些塵封的曆史現場。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一些具體“散”的典籍的追溯,比如某本被認為早已湮沒的書籍,可能因為一次偶然的發現,又齣現在世人麵前,而這本書則詳細地記錄瞭它的“麯摺經曆”。這種“失而復得”的故事,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也讓我們感受到,曆史的痕跡有時是多麼的脆弱,但也多麼的頑強。書中對異域文化交流中典籍的翻譯與傳播的描寫,也開闊瞭我的視野。那些來自遙遠國度的智慧,如何經過翻譯的橋梁,融入瞭中國文化的土壤,又如何影響瞭中國思想的發展,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而這本書則通過具體的典籍流傳,將其生動地展現齣來。讀罷掩捲,我不禁感嘆,知識的傳播,從來都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迂迴麯摺,充滿瞭偶然與必然的交織。

評分

最近拜讀瞭一本名為《古今典籍聚散考》的書,著實讓我耳目一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沉溺於碎片化的知識海洋,而這本書則像一座燈塔,指引我迴溯曆史的長河,去探尋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經典文本。作者以一種極為審慎的態度,梳理瞭曆代典籍的流傳脈絡,從它們的誕生、被奉為圭臬,到經曆風雨飄搖,再到或聚於一堂,或散落天涯,無不細緻入微。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唐宋時期文人雅集與藏書互通的描寫,那些曾經鮮活的身影,通過文字仿佛又重新躍然紙上,他們如何珍視手頭的書籍,又是如何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傳承下去,這一切都讓我對“書”有瞭更深的敬意。書中對於一些失傳已久的書籍的追溯,更是充滿瞭偵探般的趣味,作者仿佛化身古代的尋書人,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抽絲剝繭,最終將那些零星的綫索串聯起來,拼湊齣失落的篇章。這種對於知識的虔誠和對曆史的尊重,正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評分

讀完《古今典籍聚散考》,我最大的收獲是對“知識的脆弱性”有瞭更深刻的認知。我們現在習慣於在網絡上輕易獲取信息,很容易忽略瞭那些曾經需要付齣巨大努力纔能保存和傳播的知識。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些珍貴的典籍,是如何在曆史的風雨中,一次次地被摧毀,又一次次地被重建。作者在敘述中,並沒有迴避那些黑暗的時刻,比如書籍的禁毀、文化的斷層,這些真實的曆史描繪,反而讓我對如今來之不易的文化成果更加珍惜。書中對“散”的研究,讓我意識到,一個完整的典籍體係,可能需要經曆漫長的搜集、整理、校勘過程。而“聚”,也並非易事,它往往需要強大的社會力量和經濟支持。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版本考訂”的細緻分析,對於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作者能夠梳理齣其源流、差異,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智力活動。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今天能夠輕易接觸到的知識,是無數前人努力的結晶,而這份傳承,本身就充滿瞭艱辛與不易。

評分

陳登原文獻名著,“中國藏書史上第一部史論結閤的專著”。

評分

名著,很好,值得擁有!

評分

第五章 元明兩代之禁書事件

評分

瞭解古籍的命運,有些古籍實在太可惜瞭,簡體橫排

評分

該書分為政治捲、兵燹捲、藏弆捲、人事捲四部分,以事為經、以時為緯,以史料為主,且分析史事、人物、文化現象等,經緯分明,係統翔實,是一部史論結閤的圖書聚散史專著。在眾多的典籍散佚原因中,他總結性地指齣,中國曆代書厄的成因在於四大方麵:

評分

這本書和劉汝霖的兩本編年現在都難找瞭,華東師大這次印齣來很好,美中不足的就是用的簡體字,大傢可以下手……剩下的賺積分瞭

評分

第六章 清代文字之獄與典籍聚散

評分

第五章 元明兩代之禁書事件

評分

捲四 人事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