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种

唐人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书店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唐代
  • 佛教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经书
  • 书法
  • 善本
  • 珍本
  • 古籍
  • 唐人书
  • 佛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635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385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7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人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种》提到敦煌写经书法,还要从神秘的敦煌说起。敦煌位于著名的(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合点,一批批宗教信徒,随着商路的开通,纷纷云集在敦煌。古代敦煌是各种文化和宗教的汇聚之地,文化积淀极为丰厚。

作者简介

.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书法长河中,产生了丰富而多彩的书体以及数不胜数的不朽作品,至今为人所乐道。然而,有一种书体形式,在其创制、发展乃至成熟时不被书法主流所重视,不能步入书法艺术庙堂,其后由于历史原因尘封近千年,几乎被人遣忘,仅仅由于一个偶然的考古发现,纔公诸于世;为人们所关注、熟悉、重视。这就是现在书家们常常提到的敦煌写经书法,并称之为[经书体]。敦煌写经书法以其丰富的艺术内涵、高超的书法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确立了自己应有的艺术地位。
  提到敦煌写经书法,还要从神秘的敦煌说起。敦煌位于著名的[丝绸之路]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合点,一批批宗教信徒,随着商路的开通,纷纷云集在敦煌。古代敦煌是各种文化和宗教的汇聚之地,文化积淀极为丰厚。
  敦煌在我国古代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当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的时候,这里却是[上下相亲,晏然富殖]的圣土,文化与宗教得以发展和延续。而当这里发生战争时,统治者又把宗教,特别是佛教当作统治的工具,大兴佛事,百姓也将佛教作为其精神寄托,纷纷出资开凿洞窟、抄写经文。然而,北宋仁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兵火,将大批文书封藏于洞窟之复室中。这一封就是九百多年,无人知晓。由于敦煌地区特殊的风土气候,使得这些文物被完好如初地保存了下来。直至一九○○年,一个叫王圆录的道士的偶然发现,纔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后若干年中,闻风而至的英、法、日、俄各国探险家,采用各种手段,将洞藏大部分珍贵遗书、文物捆载以去。
  敦煌遗书中写经最多,据统计,敦煌汉文遗书中的写经大约占九成以上,其它文献所占不到一成。从敦煌遗书写经题记来看,写经人既有僧官、僧尼,也有当地达官显贵、文武官僚、工匠、社人、行客、侍从、奴婢和一般善男信女。除此之外,敦煌遣书中保存了一些由都城和其它地区送到敦煌[流通供养]的宗室成员写经。由此可见敦煌写经之风盛极一时。写经的盛行,也催生了一个专事抄写佛经的职业——经生。这些经生所写经卷是最多的,他们的书写代表了[写经体]书法的基本面貌。经生们成年累月为人抄写经卷,代代相沿。由于长期从事[重复性]的抄写,书写动作极为熟练,用笔习惯相当定型。所以,一个群体所抄的写卷,笔画的[写法]比较统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丝不苟,气息连绵贯通,通篇不失一笔。敦煌写经书法主要为两种字体,前期为隶书,后期为楷书。纵观敦煌写卷,还能够较清晰而自然地感受到书法隶变的痕迹。敦煌写经书法属于实用体书法,是以所抄写的内容为主,而以书法艺术为辅的书写形式,不可能任由书写者表达艺术个性,自由发挥。敦煌写经因其为供养人崇佛之心,自然要在写经时体现出来对佛的敬慕,字体端庄而规整,但同时又因抄经字数甚多而提高抄写速度,二者要结合起来,所以书写便利、书法流畅、结字合理是其首先要做到的。即便如此,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书法风格,或刚健苍劲、或隽秀妩媚、或纯和自然、或灵动天真、或雄浑古朴、或奇逸潇洒。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为《金刚经》,是佛教大乘般若部经典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其核心思想在于阐述“般若波罗蜜”——究竟的智慧,如何超越一切虚妄,直达彼岸。这部经典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哲理,以及对修行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反复强调,在中国乃至东亚佛教界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成为无数信徒日常研习与修持的法宝。 《金刚经》的出现,标志着大乘佛教般若思想体系的成熟。它并非提供一套具体的仪式或繁复的教条,而是通过辩证的论述,层层剥离我们对世界的固有认知和执着,揭示出一切现象皆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本质。经文中“如是我闻”的开篇,提示了佛陀与诸比丘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讲法场景,随后,经文便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由须菩提尊者代表大众向佛陀请教关于修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关键要义。 经文的核心论点之一,便是对“相”的破除。佛陀告诫须菩提,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这“相”,涵盖了我们一切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包括一切外在的形象、内在的概念,乃至我们对于“佛”、“法”、“众生”等概念的执着。佛陀指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意味着,真正的佛性,并非一个有形有相的存在,而是超越一切形相和概念的。我们对“佛”的执着,对“佛法”的执着,甚至对“空”的执着,都可能成为修行路上的障碍。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金刚经》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句。佛陀反复强调,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这里的“我”,并非指个体狭义的“自我”,而是指一切虚幻的“我执”,即那种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独立存在的“我”的概念。同样,“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基于这种“我执”而产生的二元对立和分别心。只有彻底破除这些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金刚经》也深刻地探讨了“布施”的意义。佛陀教导,菩萨在修行中应行布施,但应“不住于相”。真正的布施,并非着眼于施者、受者、所施之物这三者,而是要做到“心无所住”。无论布施财物,还是以慈悲心利益众生,都不应心生分别,认为自己是施者,对方是受者,而自己因此积德,对方因此受益。这种“无住”的布施,才能真正功德无量,因为它契合了空的智慧。 经文中还提到了“佛法”的本质,指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话意味着,即使是佛陀所宣说的佛法,也仅仅是帮助我们渡过烦恼的“船”,一旦抵达彼岸,这艘“船”也应被舍弃,不应执着。因为佛法本身也是一种“相”,一种概念。真正的真理,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这种“无所住”的智慧,才是《金刚经》想要传达的核心。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的结句,也是对整部经典思想的高度概括。它提醒修行者,所有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都是暂时存在的,如同梦境、泡影、露珠、闪电一般,转瞬即逝,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放下对世间万物的执着,减少贪嗔痴等烦恼,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金刚经》之所以被誉为“经中之王”,在于它以极其精炼和彻底的方式,阐述了大乘佛教的般若空义。它不落俗套,不讲鬼神,不谈功德的具象化,而是直指人心,引导修行者通过智慧的观照,体悟到一切法的空性,从而断除烦恼,达到涅槃彼岸。这部经典对中国佛教的禅宗、净土宗等诸多宗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历代高僧大德、普通信众反复阅读、体悟的宝典。 《金刚经》的修行方法,并非是去“修”某个“法”,而是通过对经文的不断学习、理解和体悟,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它要求我们以一种“不执着”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修行。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我”的存在,不再执着于“功德”的获得,不再执着于“修行”本身,反而是在最究竟的意义上,进入了真正的修行。 经文中充满了对“无所住”的强调,这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更是具体的生活态度。当我们遇到顺境时,不沉迷其中,不生贪恋;当我们遇到逆境时,不怨天尤人,不生烦恼。以一种超然、平静的心态去接纳和处理一切。这便是“无住”的智慧在生活中的体现。 《金刚经》的语言风格独特,往往通过反复的“如是说”、“应如是”、“若复有”、“当知”等词语,来强调和肯定某种见解。这种重复并非是内容的冗余,而是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引导读者反复思考和体悟。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佛陀无尽的慈悲与智慧。 这部经典对于我们理解“空性”至关重要。空性并非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自存的实体。它们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因缘和合而灭。这种空性,恰恰是万事万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当我们理解了空性,才能真正理解“无我”、“无相”的含义,从而摆脱执着,获得真正的自由。 《金刚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宗教意义,更在于其深刻的哲学洞见。它所揭示的关于存在、认知、实相等问题,至今仍能引发深刻的思考。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佛教智慧,或是在纷繁复杂的世间寻求内心平静的人来说,《金刚经》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经典。它的智慧,如同金刚宝剑,能够斩断一切烦恼的根源,指引我们走向解脱的光明大道。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那些能够体现中国古代智慧和艺术结晶的作品。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唐人书”三个字,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本保留了唐代书法艺术或者抄写特点的佛教经典。唐朝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涌现了无数的书法大家,如果这本书能够呈现出当时的书写风貌,那将是极具收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的。我甚至会去想象,那些笔画、那些墨迹,是否曾经是某位书法名家亲手所写,或者是在唐代宫廷、寺庙中被郑重抄录的?光是想到这些,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让我内心平静下来的读物。生活节奏太快,很多时候我们都陷在各种琐事和纷扰之中,很难找到片刻的安宁。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关于智慧、空性、和超脱的讨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帮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丝清净。我猜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或许能够对一些困扰我的问题产生新的认识,或者至少能够获得一些思考的方向。我不太在意它是不是某种学术性的研究,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心灵的触动,一种涤荡心灵的感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古朴,我第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封面上那种淡淡的、带有历史感的墨色晕染,以及用烫金工艺处理的“唐人书”三个字,都透露出一种不凡的质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书法和装帧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装帧似乎正是一种对传统的致敬。我特意翻看了书页,纸张的触感也很棒,不是那种光滑刺眼的现代纸,而是带有一点点粗糙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千年前的时光。虽然我还不确定书的具体内容,但单就这份对外在形式的用心,就足以让我期待它内部的精妙。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捧着这本书,在书房里静静阅读的画面。那种感觉,大概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评分

我一直对佛教经典有着好奇心,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反复研读、传承下来的重要经文。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几个字,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知道这本经文意义深远,影响了无数的修行者和思想家。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呈现这本经文的?是仅仅收录了经文本身,还是包含了注解、疏解,或是不同版本的对照?我甚至猜测,如果它包含了“三种”,会不会是三种不同的抄本,或是三种不同的注疏,或者是某种特殊的解读方式?光是想到这些可能性,就让我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深入理解经文的视角,不仅仅是字面上的阅读,更能触及到经文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哲学。

评分

我对各种版本的佛教经典都充满了好奇,尤其喜欢那些在版本学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文献。这本书的“三种”这个说法,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三种”究竟是指什么?是三种不同的抄本?抑或是三种不同的注疏?又或者是三种不同的译本?在我看来,对同一部经典的不同解读和流传方式,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学术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能够帮助我了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唐代的不同传抄和注解情况,从而对这部经典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研究佛教经典的一个重要参考。

评分

真心不想评价100字,字帖而已!!!!!!!!!!!!!!!!!!!!!!!!!!!!!!!!!!!!!!!!!!!!!!!!!!!!!!!!!!!!!!!!!!!!!!!!!!!!!!!!!!!!!!!!!!!!!!!!!!!!!!!!!!!!!!!!!!!!!!!!!!!!!!!!!!!

评分

印刷不错,练习小楷字体很好

评分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1]、心经。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心经》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鸠摩罗什与玄奘译本皆是略本。汉传佛教中《心经》常见的版本为玄奘译本,共260个字,其经文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直明“第一义谛”如来藏与其展转出生的七识妄心,集中展现了般若学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之一。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评分

学习佛典的同时学习书法,好书啊。

评分

敦煌在我国古代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当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的时候,这里却是[上下相亲,晏然富殖]的圣土,文化与宗教得以发展和延续。而当这里发生战争时,统治者又把宗教,特别是佛教当作统治的工具,大兴佛事,百姓也将佛教作为其精神寄托,纷纷出资开凿洞窟、抄写经文。然而,北宋仁宗时,西夏进攻敦煌,僧众为避兵火,将大批文书封藏于洞窟之复室中。这一封就是九百多年,无人知晓。由于敦煌地区特殊的风土气候,使得这些文物被完好如初地保存了下来。直至一九○○年,一个叫王圆录的道士的偶然发现,纔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后若干年中,闻风而至的英、法、日、俄各国探险家,采用各种手段,将洞藏大部分珍贵遗书、文物捆载以去。

评分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1]、心经。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心经》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鸠摩罗什与玄奘译本皆是略本。汉传佛教中《心经》常见的版本为玄奘译本,共260个字,其经文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直明“第一义谛”如来藏与其展转出生的七识妄心,集中展现了般若学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之一。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评分

唐人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种是研究金刚经古本很好的参考资料

评分

值得收藏,是学习书法的范本

评分

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店藏敦煌写经丛贴,彩色版的,应刷精美,除了发票不是北京的,别的都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