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知止的人生智慧

止学:知止的人生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福利 著
图书标签:
  • 人生智慧
  • 知止
  • 自我成长
  • 哲学
  • 思考
  • 人生规划
  • 止足知止
  • 修身养性
  • 处世哲学
  • 幸福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151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86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止学:知止的人生智慧》对历代名家关于《止学》的多种解读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并将“止”的内涵更多地与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做到志有定向、外急不动、不急于求成,在充满诱惑的尘世中,怀有一颗安定从容之心。无论是为政者还是从商者,或者学生,乃至为人父母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感悟。

作者简介

王福利


笔名长风万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散文选刊》《国家湿地》《散文风》《当代人》等发表三十余万字,曾出版散文解读《诗经》著作《诗风画境——走进〈诗经〉里的风景》,获得第九届和第十届河北省散文名作奖一等奖等各级文学奖项三十余个。


目录

智 卷 一

一、聪明过头就是愚蠢了 / 002

二、智者从不显山露水 / 005

三、地位尊崇实则危险重重 / 009

四、智者有所不为 / 012

五、懂得取舍才能保全自身 / 015

六、谨慎才能减少自己的祸患 / 018

七、智慧不足者勿谋大事 / 021

八、大智若愚者知道进退之道 / 024

用 势 卷 二

一、世上没有永远的“势力” / 028

二、不要给君子施加权势,不要将仁德给予小人 / 031

三、君子威势不在于权力大小 / 037

四、小人得势,天下大乱 / 040

五、凌弱者遭人离弃,位尊而不谦让者遭人猜忌 / 043

六、少发怨言才能失而复得 / 047

七、为了子孙后代,莫要过分骄纵 / 051

利 卷 三

一、利益面前不动心才能成就美德 / 056

二、比利益更重要的是贤名 / 058

三、利大伤身,利小惠人 / 061

四、人贵在明智有节 / 064

五、常人所见之利非真正的“利” / 067

六、坏事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 / 069

七、利益能够驱使小人却不能驱使君子 / 072

八、追求利益要有度 / 075

九、人要学会心存畏惧 / 078

辩 卷 四

一、朴实无华,方能长久 / 082

二、祸从口出,说话要选对时机 / 085

三、人要甘于示弱,也要取长补短 / 089

四、王者不辩,争辩会损害威严 / 091

五、智慧之人,往往不善言辞 / 094

六、勇者无语,多言会妨碍行动 / 098

七、君子不会把功劳挂在嘴边 / 101

八、君子不揭人之短 / 105

誉 卷 五

一、荣耀太多,上级就会恐慌 / 110

二、名誉是小人诓骗的诱饵 / 113

三、聪明人不会自己夸誉自己 / 116

四、轻易得来的荣誉显不出价值 / 118

五、接受荣誉时要懂得辞让 / 121

六、不正当的名誉会害死人 / 124

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127

情 卷 六

一、情欲过度就会丧失做人的法则 / 132

二、神色不变,心思不会外露 / 135

三、没有度量的人终会一事无成 / 138

四、领导与下属的距离要拿捏适度 / 142

五、该放手时就应放手 / 145

六、情感泛滥的人会活得很累 / 148

蹇 卷 七

一、人有困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 152

二、有所不为,方可化逆境为顺境 / 155

三、时刻反思方能受益终身 / 157

四、躁进只会导致祸患无穷 / 160

五、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 163

六、乐观地面对困境 / 166

七、贫贱时不要去攀附那些土豪 / 168

八、忍得了屈辱,控得住脾气,是最高的修炼 / 171

释 怨 卷 八

一、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有怨怒 / 176

二、君子不计往日恩怨 / 179

三、报复实则是自我毁灭 / 182

四、消融疑虑需要自省自责 / 185

五、不生私念,就会没有仇怨 / 188

六、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人 / 191

七、劝人改过,有时也要借助强硬手段 / 193

心 卷 九

一、“心”将抚平所有妄念 / 198

二、用践行去解除疑惑 / 201

三、求人不易,莫轻易张口 / 204

四、苦乐荣辱与否,取决于人 / 207

五、失志之时也不要怨天尤人 / 210

六、仁者好礼,仁者无忧 / 213

七、智者不会随便袒露心迹 / 217

修 身 卷 十

一、品行出众者使人信服 / 222

二、德之不修,有才也无用 / 224

三、采纳旁人的建议就会没有缺失 / 227

四、容忍小缺点,葬送大节操 / 230

五、敬重别人的思想更能体现自身修养 / 233

六、真诚不能靠虚情假意获得 / 236

七、对待他人的诽谤,就像饮甘泉一样 / 238

八、做一个出色的伯乐 / 241

精彩书摘

001



一、聪明过头就是愚蠢了

【经典回味】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①智寡②,患德之有失焉。

【注释】①患:担心,忧虑。②寡:少,不足。

【译文】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为官之道】

许多自认为聪明的人,容易产生骄纵之态,凡事表现得过于聪明而不知收敛,这种愚蠢的行为反而会给自己招来祸端。历史上有许多身居高位之人,常常因自恃聪明而恣意妄为,不懂得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步步将自己推向危险境地,终至身败名裂甚至性命堪忧。

著名的大将年羹尧就是因为仗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恃宠而骄,最后落得个狱中自裁的下场。年羹尧因立下赫赫战功,被提拔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后来又被加封太保、一等公。正是因为他平定西藏乱事、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等丰硕战果,加之多年衷心效力,让雍正对年羹尧十分信任并给予了许多特殊的优待。

雍正皇帝在任免官员这种重大问题上,常常要问年羹尧的意见才可定夺,可以说让他有了很大的权力。许多官员将年羹尧作为加官晋爵的阶梯,只要是年羹尧想提拔任用谁,谁就马上得到重用;就连皇帝想调配年羹尧的下属官员,也得年羹尧同意了才行。

年羹尧不仅手握人事任命大权,还参与军国大政,甚至有时代表皇帝书写圣旨——其权力达到了顶峰。年羹尧权势日盛,阿谀奉承之言不绝于耳,更加剧了他心中的骄纵。在年羹尧取得大战胜利之后,雍正皇帝称年羹尧是自己的恩人,而年羹尧竟然真的以皇帝的恩人自居,有时不管雍正的意见如何都擅自专权,这些引起了雍正皇帝的极大不快,但碍于他曾经的战功不好怪罪。

被巨大的权力欲望冲昏了头脑的年羹尧,还沉浸在独断专权的自我陶醉中,却看不到因为不加收敛而招致的“功高盖主”之危机。他没有意识到,雍正皇帝时刻寻找着夺回权力的机会。有一年,因天象出现了所谓祥瑞,群臣向皇帝上书称贺,年羹尧亦献上贺表,但因一时马虎写错了一个词,雍正皇帝借机下令对年羹尧撤职查办。许多同僚顺势落井下石,纷纷上书弹劾年羹尧,于是雍正皇帝再次借题发挥,将年羹尧的子孙发遣到边远之地,将他的家产全部抄没,最后年羹尧在狱中被赐以自裁了断。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年羹尧,空有安邦定国之能力,却因太过于自作聪明而不知放低姿态,到头来落得获罪身亡的悲惨结局。

【职场之道】

一个人的能力,不止体现在表面的小聪明上,更多地表现在品德优劣上。只注重耍弄表面功夫的人,到头来只会弄巧成拙。

蔡双雄是香港廉政公署执行处出色的首席调查官,因敢说真话、办事公正而闻名。蔡双雄能成为首席调查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香港廉政公署在选拔首席调查官过程中,除对学历、工作经历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外,还进行了严格的笔试,蔡双雄顺利通过审查进入笔试阶段。

蔡双雄具有渊博的知识,特别是对专业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所以严格的笔试并没有难住他。但答到最后一道题时,却让他无法下笔:要求让考生回答唐朝李世民在执政时期,采取了哪些保护环境的措施,而且要说出这种措施的合理性。

蔡双雄对历史方面也很有研究,但他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来李世民到底采取了哪些环保方面的治国之道。一直到了笔试限定的时间,没有一点思路的蔡双雄,只好在试卷上如实写下这样一段话:“这道题我不知道答案,因为我实在想不起来李世民在执政期间到底采取了哪些保护环境的举措,对不起。”

这道分值最重的问题没有答上来,令蔡双雄失去了希望,他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考上的。但考试结果公布后,只有蔡双雄一个人最后一道题得了满分,这样的结果令蔡双雄感到不可思议,其他自认为对李世民环保措施论述得洋洋洒洒的考生,更是大跌眼镜。而且因为蔡双雄的总分最高,他也成为这次选拔中唯一一个合格的人选。

考试委员会是这样解释这个考试结果的:李世民在执政期间,根本没有采取过任何环保方面的相关措施,很多考生在没有历史根据的情况下,还是编造了一大堆子虚乌有的理论应付考试,即便论述的语言再精彩,也是通篇假话。而只有蔡双雄一个人能够实话实说,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其实就是蔡双雄所回答的“不知道”。

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不只是表现在知识储备与语言表达上,更多地表现在内在品德中,一个细节,往往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个人的做人理念。再优秀的人才,如果缺乏了基本的做人标准,也得不到重用。

【商战博弈】

为官者的“官德”,决定了官场上的前途与作为;为商者的“商德”,直接影响着一个商业帝国的前途与命运。

李嘉诚以超前的商业眼光,看准了塑料花将在香港成为抢手货,于是想尽各种办法,终于从意大利学会了制作塑料花的关键技术。李嘉诚长江塑胶厂的塑料花一经打入市场,立即如他所料般供不应求,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然而问题又来了,因为订单太多,生产车间忙着赶货,就造成了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的现象,甚至有时为了应付订单,出现了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现象。这导致很多客户取消了订单。这种状况愈演愈烈,资金链运行阻滞,又导致了供货商追款、银行追债,从而使长江塑胶厂一时间陷入了极大困境。

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虽然对长江塑胶厂的商业管理没有过多的研究,却看到了困境背后的根本因素。她给李嘉诚讲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一个住持想在两个最得意的弟子中挑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就把他们喊来,分别给了二人一把谷种。住持告诉他们这次测试的规则,就是到秋天时看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接班人。秋天时,一个弟子背来了满满一袋谷子,而另一个弟子则两手空空。住持却宣布第二个弟子胜出。原来,他给两个弟子的谷子都是用开水煮过的。第二个弟子就是因为这份难得的诚实,而赢得了住持之位。

李嘉诚在这个故事中深受启发,他开始认真反省为商之本。在困境中,李嘉诚只能用自己的诚信去说服银行,去打动供货商,去鼓励员工,在他的努力下,终于使企业摆脱了危机。李嘉诚不仅在诚信为商方面以身作则,而且把这种经商理念延续到下一代,将“信守诺言”作为家训的重要一条。

“损己利人”,是“大愚”背后的大智慧。有一些“混社会”的人,就是因为其做人太过聪明,一点儿亏也不吃,一点儿责任也不担,总想用最少的付出换来最大的利益,却往往事与愿违,人人都对其避而远之,这种人一生也不会有大的建树。

001



一、聪明过头就是愚蠢了

【经典回味】

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①智寡②,患德之有失焉。

【注释】①患:担心,忧虑。②寡:少,不足。

【译文】过于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为官之道】

许多自认为聪明的人,容易产生骄纵之态,凡事表现得过于聪明而不知收敛,这种愚蠢的行为反而会给自己招来祸端。历史上有许多身居高位之人,常常因自恃聪明而恣意妄为,不懂得水满则溢的道理,一步步将自己推向危险境地,终至身败名裂甚至性命堪忧。

著名的大将年羹尧就是因为仗着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恃宠而骄,最后落得个狱中自裁的下场。年羹尧因立下赫赫战功,被提拔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后来又被加封太保、一等公。正是因为他平定西藏乱事、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等丰硕战果,加之多年衷心效力,让雍正对年羹尧十分信任并给予了许多特殊的优待。

雍正皇帝在任免官员这种重大问题上,常常要问年羹尧的意见才可定夺,可以说让他有了很大的权力。许多官员将年羹尧作为加官晋爵的阶梯,只要是年羹尧想提拔任用谁,谁就马上得到重用;就连皇帝想调配年羹尧的下属官员,也得年羹尧同意了才行。

年羹尧不仅手握人事任命大权,还参与军国大政,甚至有时代表皇帝书写圣旨——其权力达到了顶峰。年羹尧权势日盛,阿谀奉承之言不绝于耳,更加剧了他心中的骄纵。在年羹尧取得大战胜利之后,雍正皇帝称年羹尧是自己的恩人,而年羹尧竟然真的以皇帝的恩人自居,有时不管雍正的意见如何都擅自专权,这些引起了雍正皇帝的极大不快,但碍于他曾经的战功不好怪罪。

被巨大的权力欲望冲昏了头脑的年羹尧,还沉浸在独断专权的自我陶醉中,却看不到因为不加收敛而招致的“功高盖主”之危机。他没有意识到,雍正皇帝时刻寻找着夺回权力的机会。有一年,因天象出现了所谓祥瑞,群臣向皇帝上书称贺,年羹尧亦献上贺表,但因一时马虎写错了一个词,雍正皇帝借机下令对年羹尧撤职查办。许多同僚顺势落井下石,纷纷上书弹劾年羹尧,于是雍正皇帝再次借题发挥,将年羹尧的子孙发遣到边远之地,将他的家产全部抄没,最后年羹尧在狱中被赐以自裁了断。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年羹尧,空有安邦定国之能力,却因太过于自作聪明而不知放低姿态,到头来落得获罪身亡的悲惨结局。

【职场之道】

一个人的能力,不止体现在表面的小聪明上,更多地表现在品德优劣上。只注重耍弄表面功夫的人,到头来只会弄巧成拙。

蔡双雄是香港廉政公署执行处出色的首席调查官,因敢说真话、办事公正而闻名。蔡双雄能成为首席调查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香港廉政公署在选拔首席调查官过程中,除对学历、工作经历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外,还进行了严格的笔试,蔡双雄顺利通过审查进入笔试阶段。

蔡双雄具有渊博的知识,特别是对专业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所以严格的笔试并没有难住他。但答到最后一道题时,却让他无法下笔:要求让考生回答唐朝李世民在执政时期,采取了哪些保护环境的措施,而且要说出这种措施的合理性。

蔡双雄对历史方面也很有研究,但他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来李世民到底采取了哪些环保方面的治国之道。一直到了笔试限定的时间,没有一点思路的蔡双雄,只好在试卷上如实写下这样一段话:“这道题我不知道答案,因为我实在想不起来李世民在执政期间到底采取了哪些保护环境的举措,对不起。”

这道分值最重的问题没有答上来,令蔡双雄失去了希望,他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考上的。但考试结果公布后,只有蔡双雄一个人最后一道题得了满分,这样的结果令蔡双雄感到不可思议,其他自认为对李世民环保措施论述得洋洋洒洒的考生,更是大跌眼镜。而且因为蔡双雄的总分最高,他也成为这次选拔中唯一一个合格的人选。

考试委员会是这样解释这个考试结果的:李世民在执政期间,根本没有采取过任何环保方面的相关措施,很多考生在没有历史根据的情况下,还是编造了一大堆子虚乌有的理论应付考试,即便论述的语言再精彩,也是通篇假话。而只有蔡双雄一个人能够实话实说,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其实就是蔡双雄所回答的“不知道”。

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不只是表现在知识储备与语言表达上,更多地表现在内在品德中,一个细节,往往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个人的做人理念。再优秀的人才,如果缺乏了基本的做人标准,也得不到重用。

【商战博弈】

为官者的“官德”,决定了官场上的前途与作为;为商者的“商德”,直接影响着一个商业帝国的前途与命运。

李嘉诚以超前的商业眼光,看准了塑料花将在香港成为抢手货,于是想尽各种办法,终于从意大利学会了制作塑料花的关键技术。李嘉诚长江塑胶厂的塑料花一经打入市场,立即如他所料般供不应求,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然而问题又来了,因为订单太多,生产车间忙着赶货,就造成了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的现象,甚至有时为了应付订单,出现了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现象。这导致很多客户取消了订单。这种状况愈演愈烈,资金链运行阻滞,又导致了供货商追款、银行追债,从而使长江塑胶厂一时间陷入了极大困境。

李嘉诚的母亲庄碧琴虽然对长江塑胶厂的商业管理没有过多的研究,却看到了困境背后的根本因素。她给李嘉诚讲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一个住持想在两个最得意的弟子中挑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就把他们喊来,分别给了二人一把谷种。住持告诉他们这次测试的规则,就是到秋天时看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接班人。秋天时,一个弟子背来了满满一袋谷子,而另一个弟子则两手空空。住持却宣布第二个弟子胜出。原来,他给两个弟子的谷子都是用开水煮过的。第二个弟子就是因为这份难得的诚实,而赢得了住持之位。

李嘉诚在这个故事中深受启发,他开始认真反省为商之本。在困境中,李嘉诚只能用自己的诚信去说服银行,去打动供货商,去鼓励员工,在他的努力下,终于使企业摆脱了危机。李嘉诚不仅在诚信为商方面以身作则,而且把这种经商理念延续到下一代,将“信守诺言”作为家训的重要一条。

“损己利人”,是“大愚”背后的大智慧。有一些“混社会”的人,就是因为其做人太过聪明,一点儿亏也不吃,一点儿责任也不担,总想用最少的付出换来最大的利益,却往往事与愿违,人人都对其避而远之,这种人一生也不会有大的建树。

前言/序言

《止学》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修身立德的智慧之书,深刻体味其中的一字一言,在生活中践行其中的思想精髓,必能收获精彩的人生。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生活贫富贵贱,在漫漫人生征途上,总会面对数不清无法预料的困难挫折。当身处浮沉不定的官场时,能在此书中找到进退有度、安然保身之道;当身处人才济济的职场,能在此书中找到以诚待人、务实做事之道;当身处风云变幻的商场,能在此书中找到信誉为本、利人利己之道。在喧嚣的社会中,面对各种抉择,如果领悟了《止学》之精神,则能在面对诸多选择时少一份彷徨,多一份从容。

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关于《止学》的注释解读著作,也参考了大量关于为官之道、职场生存、商战博弈等方面的案例样本,其中包括《.天下无谋之秘卷八书:止学》(文中子原典,马树全注,黄山书社)、《国学经典:止学全集》(陈才俊著,海潮出版社)、《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伏建全著,中国致公出版社)、《耐得住,才能有成就》(高伟著,中国华侨出版社)、《价值百万的9堂人生哲学课》(潘鸿生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成功就是比忍耐》(漆浩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人生需要忍耐和等待》(木木编著,中国画报出版社)、《首富的哲学》(于台风著,时事出版社)、《中国古代经典智慧》(田剑等编著,金城出版社)、《人生加减法》(俞慧霞著,中国纺织出版社)、《国际商务谈判——理论.实务.案例》(刘园著,中国商务出版社)、《道德经与企业管理》(作者刘硕斌,来自网络)、《绝妙策略》(佳梦书屋图书馆)、《商场三十六计》(作者朱懋军,百度阅读)等等。在此要特别感谢上述参考书目的作者与编著者,正是有了这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宝贵资料,才使得此书能够顺利编写完成并与读者见面。


《心安处,便是吾乡:探索人生边界的智慧》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追逐着更多,渴望着更远。然而,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过度的索取与无休止的扩张,往往并非通往幸福的坦途,反而可能将我们卷入无尽的烦恼与失落。我们是否曾停下来,认真思考过“度”与“界”的意义?我们的人生,究竟应该驶向何方,又应该在何处停泊? 《心安处,便是吾乡》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止步不前”的书,恰恰相反,它是一次关于“知止”的深刻探索。这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跳脱出功利主义的束缚,审视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与渴望,理解生命中那些“不可逾越”的边界,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方向。它鼓励我们,在认清世事的同时,也认清自己,从而以一种更为从容、智慧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与诱惑。 第一章:何为“知止”?—— 拨开迷雾,看清事物的本质 本章将从“知止”的哲学渊源与现代意义入手,深入剖析“知止”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觉察与明智抉择的智慧。我们将探讨,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知止”对于个人成长的核心价值。 “止”的本义与引申: 从古代经典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发,解读“止”的深层含义。它不是放弃,而是审慎的评估、明智的选择,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现代社会中的“惑”与“失”: 分析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欲望膨胀”、“目标迷失”、“攀比焦虑”等现象,探究这些“惑”与“失”的根源。 “知止”的实践价值: 阐述“知止”如何在个体层面帮助我们明确人生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内心真正的富足。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知止”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积极影响。 超越“有所为”与“无所为”: 辨析“知止”并非简单地选择“有所为”或“无所为”,而是在深刻理解“有所为”与“无所为”的边界后,做出最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与内心安宁的选择。 第二章:边界的艺术—— 认识与划定人生藩篱 人生是一场充满探索的旅程,但并非所有边界都意味着阻碍。相反,清晰的边界能够保护我们免受伤害,让我们更加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事物。《心安处,便是吾乡》将详细探讨如何认识、理解并合理地划定人生的各种边界。 物质与精神的边界: 探讨我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与自由。区分“需要”与“欲望”,理解“少即是多”的智慧。 人际交往的边界: 分析不良人际关系对个人情绪与成长的侵蚀,学习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底线,建立健康、平等的社交模式。如何处理“过度付出”与“冷漠疏离”之间的平衡。 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揭示“工作狂”现象背后的隐忧,倡导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保障个人休息与陪伴家人的时间。如何学会授权与拒绝,避免被工作吞噬。 时间与精力的边界: 认识到时间的有限性与精力的宝贵,学习如何高效管理时间和精力,避免在琐事上过度消耗,将宝贵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上。 认知与情感的边界: 探讨如何培养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被情绪左右,不被谣言误导。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判断。 第三章:向内求索—— 发现内心的“止境” 真正的“止”源于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本章将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发现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与价值,从而找到安身立命的“止境”。 认识自我,倾听内心: 学习如何通过内省、冥想、正念等方式,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恐惧与渴望。 价值观的澄明: 探讨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的影响,帮助读者梳理并确立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衡量一切事务的标尺。 情绪的疏导与转化: 学习如何识别、接纳并有效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将情绪的力量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而非被情绪所奴役。 接纳不完美,拥抱当下: 认识到人无完人,生活也非尽善尽美。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将目光从对“完美”的执着转向对“当下”的珍视。 培养感恩之心: 探讨感恩的力量,如何通过感恩来提升幸福感,减少抱怨与不满,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第四章:止于至善—— 在“度”中实现人生价值 “知止”并非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在认清边界后,以一种更为精准、高效、有意义的方式去前行,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度”的智慧: 探讨“度”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适度的追求、适度的付出、适度的克制。如何在“度”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潜能。 聚焦与精进: 在明确人生方向后,如何将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聚焦于核心目标,并为此不断精进,追求卓越。 顺势而为,借力而行: 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应大势,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学会借用外部力量,让自己的步伐更加稳健。 合作与共赢: 探讨在与他人交往中,如何寻求合作与共赢,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价值,构建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 “止”与“行”的辩证统一: 强调“知止”与“不行”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通过“知止”获得的清晰认知与坚定意志,更能支撑起有意义的“行”。 第五章:心安处,吾乡—— 找到人生的归宿 当我们在“度”中前行,在边界内探索,在内心找到安宁,我们便能真正体会到“心安处,便是吾乡”的真谛。 宁静致远: 探讨内心的宁静如何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与更深邃的洞察力,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长远规划。 精神的富足: 阐述真正的富足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精神上的充实与自由,是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起伏,并从中获得成长的能力。 归属感与幸福感: 当我们不再盲目追逐,不再被欲望裹挟,我们自然能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不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乡”。 长寿与智慧的传承: 探讨“知止”的智慧如何能够帮助我们规避风险,保持身心健康,实现生命的延长,并将这种智慧传承给后代,成为家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心安处,便是吾乡》并非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系列关于人生智慧的启发与引导。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回归内心、审视边界的旅程,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宁静港湾,安放疲惫的身心,并以一种更为从容、坚定、有力量的方式,继续前行。这本书,愿成为你人生旅途中,一盏温暖而明亮的灯,指引你走向心安的彼岸,在那里,你将找到真正的自己,与真正属于你的“吾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嘈杂的闹市中,找到了一处可以让人安坐的角落。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即兴奋起来的书,但它的影响力却在读完之后,一点点地渗透到我的生活和思考中。我以前会觉得,人就应该不断地挑战自己,突破自己的极限。但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挑战极限并非唯一的人生追求,懂得“止”的艺术,同样是一种高明的生存策略。 我被书中关于“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论述深深打动。它描绘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止”开始,到最终获得内在的平静和智慧。这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转化,是修炼内心的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宁静致远”的解读,它让我看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远方”,恰恰是在内心深处的宁静中才能看得更清楚。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行动指南,但我却从中获得了更重要的东西——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一种调整自己心态的视角。它让我明白,人生并非一场短跑,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休憩和调整,才能跑得更远,跑得更稳。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停止”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停止”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停滞不前。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告诉我,“止”不是终点,而是为了更好的“行”而做的准备。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戒贪”和“知足”的部分。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很容易被各种诱惑所迷惑,不断地追求更多的东西。但“更多”真的就等于“更好”吗?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让我反思了这个问题。它没有直接指责我们贪婪,而是引导我们去感受,去体会,在不断的索取中,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当我读到书中关于“适可而止”的例子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刹车。这种“刹车”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止学”。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无休止的向前冲,而是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度”。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刚看完,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尤其是关于“知止”这个概念。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心灵鸡汤,上来就跟你讲要如何追求更高的目标,如何不断超越自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他没有给你具体的“怎么做”的指南,而是让你去思考“为什么”和“在什么地方停下”。 书里反复强调的“止”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人生节奏的深刻洞察。我以前总觉得,人就应该不断前进,否则就会被淘汰。但读了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这种无休止的追逐真的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吗?书里举了很多历史人物和生活中的例子,让我看到,很多时候,懂得适时停下来,反而能让我们看清方向,避免走弯路,甚至获得更长远的成功。它教会我,有时候,“不作为”也是一种极高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欲望和外界的喧嚣所裹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欲壑难填”的论述,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欲望的膨ravate,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焦虑。学会“止”,就是学会与自己和解,与当下和解。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非常“沉静”的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信息轰炸,被各种KPI和目标推着向前。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我的内心世界投下了一块宁静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它没有提供“快速致富”的秘籍,也没有灌输“成功学”的鸡血,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视角。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分寸感”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不懂得把握分寸。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在事业上追求,过度的贪婪、过度的执着,都会导致物极必反。这本书恰恰教我们如何在“度”上做文章,如何在“止”的边界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它不是教你放弃,而是教你如何聪明地、有智慧地前进和后退。这种智慧,需要长期的体悟和实践,但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起点,一个思考的框架。我发现,当我开始思考“我什么时候应该停下来?”的时候,我反而能更清晰地看到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评分

我通常不是一个喜欢读这类“人生哲学”书的人,总觉得有些空泛,但这本书却意外地吸引了我。它不像一本枯燥的说教,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对话。作者的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触及了许多我们内心深处被忽视的角落。 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知止”的多元解读。它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修身养性,还延伸到了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等各个层面。书里的一些古代典故和历史故事,被作者解读得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了“止”的力量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守拙”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过度的精明和算计,反而不如一些看似“笨拙”但真诚的坚持来得有价值。这种“止”,是一种内敛的力量,是一种不争的智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往往不是体现在外表的张扬,而是内心的坚定和沉静。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一些急躁和不安,也提醒我要找到内心的那个“定海神针”。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东西不错 很喜欢 物超所值。

评分

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