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

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龙榆生 著
图书标签:
  • 龙榆生
  • 中国韵文史
  • 文学史
  • 诗歌
  • 韵律学
  • 中国文学
  • 古典文学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龙榆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45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5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龙榆生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1
字数:3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供广大读者阅读

  龙榆生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20世纪的词学三大家。三位词学大师各有侧重,夏承焘先生主要做专题研究,做了很多重要词人的年谱;唐圭璋先生侧重于词学方面的文献整理,主编了《全宋词》、《全金元词》;龙榆生先生则主要是从事词学评论。词学研究界一般认为现代词学学科的建立,龙榆生贡献较大。这与他词学史、韵文史、词曲概论性质的专著有关,也与他《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受众颇大有关,更与他曾主编《词学季刊》和《同声月刊》两大杂志有关。所以,龙榆生全集的整理,实际上是一个梳理现代意义上的词学学科建立的过程。从专著到词选,再到词学题跋,比较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词学发展的一个走向和轮廓。

内容简介

  《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收龙榆生专著(或讲义)三种。《中国韵文史》,是韵文专史,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丛书”之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8月出版。《宋词讲义》,应是龙氏执教中央大学时的讲义。《词曲概论》为龙榆生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所撰讲义。

作者简介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曾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较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主编过《词学季刊》。编著有《风雨龙吟室词》、《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他和商务印书馆合作,也编选了很多普及性读物及中学国文补充读本,参与了所谓“民国老课本”的构建。

目录

中国韵文史

宋词讲义

词曲概论


精彩书摘

  《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
  中国古无文学专家,有之,自楚人屈原始。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初为王所信任。既以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原因谗被疏,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详《史记,屈原列传》)。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王逸《离骚章句》)。原被放时之往来踪迹,畧见于《哀郢》、《涉江》、《怀沙》诸篇。东行发郢都,遵江夏,过夏首,南上洞庭,顺江东下,东至夏浦,又东至于陵阳。南行由鄂渚至洞庭,自洞庭西南溯沅江,复自枉渚溯沅至辰阳,人淑浦(参看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在此迁流转徙,不忘欲返之时,怨悱幽忧,不得已而从事于文学之创作,以表现其热烈纯洁之情感,而成其为伟大作家。司马迁云:“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史记·自序》)所谓“意有所郁结”,不得不思所以发泄之;而屈原特从文学方面发展,遂为百世词人开此光荣之局耳。
  《汉书·艺文志》着录《屈原赋》二十五篇,而传说纷纷,篇斗难定。要以《离骚》一篇,为原之最伟大作品。梁刘勰云:“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文心雕龙》)司马迁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离骚》为原全部人格之表现,宜其为万代词人之宗矣。
  在屈原未起之前,楚国已有祠神之曲;原受其影响,于音节、格调方面,不能无所规摹;已详前章,兹不更赘。近人梁启超称:“屈原性格诚为积极的,而与中国人好中庸之国民性最相反也。而其所以能成为千古独步之大文学家,亦即以此。彼以一身同时含有矛盾两极之思想;彼对于现社会极端的恋爱,又极端的厌恶。彼有冰冷的头脑,能剖析哲理;又有滚热的感情,终日自煎自焚。彼绝不肯同化于恶社会,其力又不能化社会,故终其身与恶社会斗,最后力竭而自杀。彼两种矛盾惟日日交战于胸中,结果所产烦闷至于为自身所不能担荷而自杀。彼之自杀,实其个性最猛烈最纯洁之全部表现。非有此奇特之个性,不能产此文学,亦惟以最后一死,能使其人格与文学永不死也。”(《楚辞解题》)由梁氏之言以读《离骚》,知屈原以伟大之人格。乃能发为伟大之文学;而伟大之文学,必为高尚热烈情感之表现,可无疑已!
  ……
《中国韵文史》:龙榆生先生的学术瑰宝 龙榆生先生,当代中国古典学术的巨擘,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研究与传承。在浩如烟海的学术著作中,《中国韵文史》无疑是其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此书以其宏大的视野、精深的见解、严谨的考证,系统梳理了中国韵文从先秦时期至近代的漫长发展脉络,揭示了中国韵文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中的演变轨迹,及其与社会文化、思想观念、艺术审美之间的深刻互动。 宏阔的历史视野,精细的时代划分 《中国韵文史》并非泛泛而谈的文学通史,其精妙之处在于龙榆生先生对中国韵文发展史进行了精细而富有洞察力的时代划分。他并非简单地依照朝代更迭来划分,而是紧密结合中国韵文自身的发展规律、艺术特征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从“古歌谣与巫觋文化”的滥觞,到“楚辞”的浪漫飘逸,再到“汉魏乐府”的现实关怀,直至“唐诗”的盛世辉煌,“宋词”的婉约豪放,以及“元曲”的市井活力,直至明清的戏曲与小说中的韵文成分,每一个时期都被龙榆生先生赋予了清晰的时代印记和独特的文学内涵。 他深入考察了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韵文创作的影响,例如,在先秦时期,韵文的产生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紧密相连,其歌唱性和仪式性特征尤为显著。到了汉魏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和文人阶层的兴起,乐府诗的出现,更加注重反映民间疾苦与世事变迁。唐代,国家强盛,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既有边塞的雄浑壮丽,也有宫廷的典雅华美,更有田园的恬淡自然。宋代,文人地位提升,词作为一种新兴的韵文形式,更加细腻地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与审美趣味,并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元代,戏曲的兴盛,使得韵文更加口语化、通俗化,贴近市井生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韵文”概念的拓展与深化 “韵文”一词,在龙榆生先生的笔下,得到了更为广阔和深刻的界定。它不仅仅是指狭义上的诗歌,而是涵盖了包括诗、词、曲、赋,甚至在戏曲、小说、散文中的具有韵律、节奏、抒情色彩的篇章。这种拓展性的定义,使得《中国韵文史》的研究对象更加全面,也更能体现中国文学中“诗化”精神的普遍存在。 龙榆生先生尤其强调了中国韵文的“声”与“情”的统一。他认为,中国韵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音乐性,即声韵的美感。无论是平仄的格律,还是押韵的运用,都并非简单的形式技巧,而是与情感的表达、意境的营造紧密相连。他通过对大量诗篇的音韵分析,阐释了声韵如何烘托情感的起伏,如何营造氛围,如何赋予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分析唐诗时,他会仔细考量其平仄、韵部,并结合其所表达的情感,来解释为何某些声调组合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精湛的考证功夫,严谨的学术态度 《中国韵文史》的另一大亮点,在于龙榆生先生精湛的考证功夫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他深入研读了历代史籍、文学评论、音韵学著作,并对现存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比对。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争议问题,他总是能够旁征博引,层层剖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理有据地加以论证。 例如,在谈及先秦诗歌的传承时,他会对《诗经》的成书过程、版本流传进行详实的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后世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论述汉魏乐府的起源与发展时,他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梳理乐府制度的演变,并结合具体的乐府诗篇,来阐释其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对于一些失传的作品,他会通过文献记载,推测其可能的面貌,并对其文学地位进行客观的评价。 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 龙榆生先生并非仅仅是文献的梳理者,更是理论的创新者。《中国韵文史》中,他不仅对中国韵文的各个时期、各种体裁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更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观点。例如,他对于“文学传统”的理解,并非简单地继承,而是强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他认为,中国韵文的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作家,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他还特别重视对中国韵文的“时代精神”的挖掘。他认为,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研究中国韵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和技巧的层面,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民族情感和社会思潮。他通过对不同时期韵文作品的解读,揭示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苦乐、所追求的理想、所秉持的价值观。 对后世研究的深远影响 《中国韵文史》的出版,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知识框架,更以其严谨的学术方法和创新的理论观点,引领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方向。许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都曾受益于龙榆生先生的这部著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对中国韵文的研究领域。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上的严谨与精深,更在于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和对民族文学的由衷赞美。龙榆生先生以其毕生的心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韵文发展史画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中国韵文史》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学术巨著。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必备参考,更是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之美的绝佳途径。它以其不朽的学术价值,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古典文学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与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初涉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中的“中国韵文史”部分,简直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入门指南和进阶阶梯。龙榆生先生以一种极其清晰且富有逻辑的方式,为我构建起了一幅中国韵文的完整图景。从早期质朴的歌谣,到声律严谨的格律诗,再到意境深远的词,以及通俗易懂的曲,他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介绍。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时期文学思潮与韵文创作之间关系的阐释,让我理解了文学作品是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书中举例恰当,引用的诗文段落也都很经典,即使我之前没有接触过,也能在龙榆生先生的解读下,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他对于韵文的“韵”字,有着极深的理解,从音韵到意境,都做了精彩的阐述,让我对“言之有物”又“言之有韵”的文学追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中国韵文的“史”,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韵文的“美”。

评分

这部《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中的“中国韵文史”,真的是一本让我反复品读的宝藏。龙榆生先生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中国几千年来的韵文发展历程描绘得生动形象。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文学的解读家。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一些被大众熟知的作品,竟然能挖掘出如此多新的角度和深度。例如,他对于宋词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豪放与婉约的简单区分,而是深入探讨了宋词在词牌、句式、意象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读到此处,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回味那些熟悉的词句,忽然间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时代的呼吸。更难得的是,龙榆生先生在梳理历史的同时,也注重对中国韵文独特的审美特质的挖掘,比如其含蓄蕴藉、言外之意、情景交融等特点。这些都让我在阅读时,不仅获得知识,更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升华。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让我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更深沉的热爱。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阅到《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的,初看书名,以为只是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内在的魅力远超我的想象。其中“中国韵文史”这一部分,就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一一呈现。龙榆生先生的论述,既有宏观的体系构建,又有对具体作品、作家细致的品析。他对于每个时期韵文的代表性作品,都会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艺术成就,探讨其思想内涵,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例如,在谈到唐诗时,他不仅梳理了盛唐、中唐、晚唐的风格差异,还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的作品进行了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诗歌意境的阐释,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在感受中国古代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文学殿堂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那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这部《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其“中国韵文史”部分,简直是一部梳理中国文学脉络的旷世杰作。龙榆生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将源远流长的中国韵文,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魏的乐府、古诗,再到唐宋的诗词、元曲,乃至明清的戏曲、小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分析。他不仅仅是罗列文本,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期、不同体裁韵文的艺术特征、创作背景、时代精神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关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条时间的长河,亲眼目睹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如何用优美的文字、动人的韵律,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书中对于音韵、格律的论述尤其令人称道,对于我这样对古典诗词音韵有所好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理解了为何古人如此讲究平仄,为何诗句读起来如此有韵味,这种对语言本身美的极致追求,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且,他不仅仅局限于“高雅”文学,对于民间的歌谣、小调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展现了中国韵文的广博与丰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无疑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尤其是在“中国韵文史”这一部分,龙榆生先生的学识之深厚、论述之精辟,令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历史,更是在剖析中国韵文的发展脉络,探寻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书中的章节划分清晰,从上古的歌谣,到后来的诗、词、曲、赋,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文体之间联系的分析,比如词如何从诗中脱胎而来,曲又如何受到词的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梳理,让我在理解中国文学史时,不再感到零散和片段化。而且,龙榆生先生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典雅,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他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解读,常常能点醒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了解中国韵文的框架,让我在阅读古籍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

总体上还是比较不错的,包装也很好

评分

龙榆生先生的书无条件五星。

评分

词学大家作品,介绍古词,功不可没。

评分

好书

评分

词学大家作品,介绍古词,功不可没。

评分

特略哭了哭了烫了头发开拓叹了口气空气痛苦扣了他

评分

好书

评分

书很好,包装也没有破损。之前看过龙沐勋先生的词学十讲喜欢得不行,决定都来刷一遍!

评分

妹妹可曾读书?须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若有心,吃了我这半盏儿残酒,好留与你些圣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