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榆生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20世纪的词学三大家。三位词学大师各有侧重,夏承焘先生主要做专题研究,做了很多重要词人的年谱;唐圭璋先生侧重于词学方面的文献整理,主编了《全宋词》、《全金元词》;龙榆生先生则主要是从事词学评论。词学研究界一般认为现代词学学科的建立,龙榆生贡献较大。这与他词学史、韵文史、词曲概论性质的专著有关,也与他《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受众颇大有关,更与他曾主编《词学季刊》和《同声月刊》两大杂志有关。所以,龙榆生全集的整理,实际上是一个梳理现代意义上的词学学科建立的过程。从专著到词选,再到词学题跋,比较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词学发展的一个走向和轮廓。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曾任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较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主编过《词学季刊》。编著有《风雨龙吟室词》、《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他和商务印书馆合作,也编选了很多普及性读物及中学国文补充读本,参与了所谓“民国老课本”的构建。
中国韵文史
宋词讲义
词曲概论
对于我这样一名初涉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中的“中国韵文史”部分,简直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入门指南和进阶阶梯。龙榆生先生以一种极其清晰且富有逻辑的方式,为我构建起了一幅中国韵文的完整图景。从早期质朴的歌谣,到声律严谨的格律诗,再到意境深远的词,以及通俗易懂的曲,他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介绍。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时期文学思潮与韵文创作之间关系的阐释,让我理解了文学作品是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书中举例恰当,引用的诗文段落也都很经典,即使我之前没有接触过,也能在龙榆生先生的解读下,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他对于韵文的“韵”字,有着极深的理解,从音韵到意境,都做了精彩的阐述,让我对“言之有物”又“言之有韵”的文学追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中国韵文的“史”,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韵文的“美”。
评分这部《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中的“中国韵文史”,真的是一本让我反复品读的宝藏。龙榆生先生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中国几千年来的韵文发展历程描绘得生动形象。他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文学的解读家。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一些被大众熟知的作品,竟然能挖掘出如此多新的角度和深度。例如,他对于宋词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豪放与婉约的简单区分,而是深入探讨了宋词在词牌、句式、意象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读到此处,我常常会合上书本,回味那些熟悉的词句,忽然间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时代的呼吸。更难得的是,龙榆生先生在梳理历史的同时,也注重对中国韵文独特的审美特质的挖掘,比如其含蓄蕴藉、言外之意、情景交融等特点。这些都让我在阅读时,不仅获得知识,更是一种审美体验的升华。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循循善诱,让我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更深沉的热爱。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翻阅到《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的,初看书名,以为只是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其内在的魅力远超我的想象。其中“中国韵文史”这一部分,就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一一呈现。龙榆生先生的论述,既有宏观的体系构建,又有对具体作品、作家细致的品析。他对于每个时期韵文的代表性作品,都会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其艺术成就,探讨其思想内涵,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例如,在谈到唐诗时,他不仅梳理了盛唐、中唐、晚唐的风格差异,还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的作品进行了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诗歌意境的阐释,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在感受中国古代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文学殿堂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那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这部《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其“中国韵文史”部分,简直是一部梳理中国文学脉络的旷世杰作。龙榆生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将源远流长的中国韵文,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汉魏的乐府、古诗,再到唐宋的诗词、元曲,乃至明清的戏曲、小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分析。他不仅仅是罗列文本,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时期、不同体裁韵文的艺术特征、创作背景、时代精神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承与演变关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条时间的长河,亲眼目睹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如何用优美的文字、动人的韵律,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书中对于音韵、格律的论述尤其令人称道,对于我这样对古典诗词音韵有所好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让我理解了为何古人如此讲究平仄,为何诗句读起来如此有韵味,这种对语言本身美的极致追求,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而且,他不仅仅局限于“高雅”文学,对于民间的歌谣、小调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展现了中国韵文的广博与丰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龙榆生全集:中国韵文史(外二种)》无疑是我近几年来读到的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尤其是在“中国韵文史”这一部分,龙榆生先生的学识之深厚、论述之精辟,令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历史,更是在剖析中国韵文的发展脉络,探寻其演变的内在逻辑。书中的章节划分清晰,从上古的歌谣,到后来的诗、词、曲、赋,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他对不同文体之间联系的分析,比如词如何从诗中脱胎而来,曲又如何受到词的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梳理,让我在理解中国文学史时,不再感到零散和片段化。而且,龙榆生先生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典雅,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他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解读,常常能点醒我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细节,让我对这些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了解中国韵文的框架,让我在阅读古籍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总体上还是比较不错的,包装也很好
评分龙榆生先生的书无条件五星。
评分词学大家作品,介绍古词,功不可没。
评分好书
评分词学大家作品,介绍古词,功不可没。
评分特略哭了哭了烫了头发开拓叹了口气空气痛苦扣了他
评分好书
评分书很好,包装也没有破损。之前看过龙沐勋先生的词学十讲喜欢得不行,决定都来刷一遍!
评分妹妹可曾读书?须知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若有心,吃了我这半盏儿残酒,好留与你些圣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