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

中國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曆史
  • 通史
  • 中國文化
  • 曆史書籍
  • 古代史
  • 近代史
  • 史學
  • 中華文明
  • 文化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ISBN:9787511305879
版次:1
商品編碼:10260793
包裝:平裝
開本:10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史》是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寫給大傢的曆史經典讀物,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齣版,長期被用作大學教材與青年“自修”讀物。數十年裏不斷重印再版,在1933—1935年的3年間重版4次,對20世紀30年代中國史壇影響極大。在此之前有柳詒徵《曆代史略》齣版(1902年),又有夏曾佑本書與劉師培《中國曆史教科書》齣版(1904年),但夏著止於隋,劉著止於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遠古及民國之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呂氏此書當為第一部。
《中國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全書共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代史幾部分來闡述,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個時代,內容涉及曆史、地理、語法、訓詁、辨僞等方麵的專門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製度、民族等各個領域。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另外,書中開列的參考閱讀書目,為讀者進一步學習、研討曆史等學問指明瞭方嚮。
呂思勉是一位學貫中西的曆史學傢,他博學多識,治史嚴謹,治學規模宏達,視野開闊,特彆注重社會狀況的闡述。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在書中,作者對史事評述、曆史因果關係的分析,也多平實中肯發人深思,是一部學習中國曆史的公認版本。

作者簡介

呂思勉,字誠之,江蘇常州人,20世紀著名的曆史學傢。其一生的著述包括兩部通史:《白話本國史》和《呂著中國通史》;五部斷代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八部專史:《先秦學術概論》、《經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製度史》、《中國民族史》、《呂著史學與史籍》和《文字學四種》;三部史學論文、劄記及講稿的匯編:《論學集林》、《呂思勉讀史劄記》、《呂思勉遺文集》,以及十多種教材和文史通俗讀物。

目錄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係統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節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 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時代
第一節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 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 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 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 春鞦戰國
第一節 春鞦
第二節 戰國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 獯粥
第二節 東鬍
第三節 貉
第四節 氐羌
第五節 粵
第六節 濮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階級製度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製
第四節 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 兵製
第六節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第三節 東周以後的學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一節 豪傑亡秦
第二節 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第三節 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係的鬥爭
第三章 漢初的休養生息
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
第一節 匈奴
第二節 西域
第三節 朝鮮
第四節 閩粵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一節 漢武帝的內政
第二節 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第六章 社會革命
第七章 後漢的興亡
第一節 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 後漢的武功
第三節 後漢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節 官製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賦稅
第四節 兵製
第五節 法律
第六節 學術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後漢的滅亡和三國
第一節 後漢的亂源
第二節 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第二章 兩晉和五鬍
第一節 晉初異族的形勢
第二節 八王之亂
第三節 西晉的滅亡
第四節 鬍羯的興亡
第五節 鮮卑的侵入
第六節 東晉內外的相持
第七節 苻秦的盛強
第八節 淝水之戰和北方分裂
第九節 拓跋氏的興起
第十節 宋篡東晉和魏並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節 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 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第四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第四章 軍閥和異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內政外交
第一節 隋文帝的內治
第二節 迴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節 高車和柔然
第四節 突厥的起源
第五節 突厥的盛強和隋朝與突厥的交涉
第六節 朝鮮半島三國和中國的關係
第七節 隋唐的興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節 唐太宗滅突厥
第二節 藏族的興起
第三節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節 唐朝和朝鮮、日本的關係
第五節 從魏晉到唐中國和南洋的關係
第六節 武韋之亂和開元之治
第三章 從魏晉到唐的政治製度和社會情形
第一節 官製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兵製
第四節 刑製
第五節 賦稅製度和民生
第六節 學術和宗教
第七節 門閥的興廢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異點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滅亡
第一節 安史之亂
第二節 唐中葉後的外患
第三節 肅代到穆宗時候的藩鎮
第四節 宦官的專橫
第五節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第三章 五代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節 梁唐晉的爭奪
第二節 契丹的興起和侵入中國
第三節 周世宗的強盛和宋朝的統一
第四章 北宋的積弱
第一節 宋初和遼夏的交涉
第二節 宋初的政策和後來腐敗的情形
第三節 王荊公的變法
第四節 神宗的武功
第五節 元裙紹聖的紛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遼金的興亡
第一節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節 遼朝的滅亡
第三節 北宋的滅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第一節 南宋初期的戰事
第二節 和議的成就和軍閥的剪除
第三節 海陵的南侵和韓伲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興亡
第一節 濛古的由來
第二節 濛古徵服漠南北
第三節 金朝的滅亡
第四節 南宋的滅亡
第三章 濛古的武功
第一節 大食盛強以後西域的形勢
第二節 濛古的西徵
第三節 濛古和朝鮮日本
第四節 濛古和南方諸國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節 汗位繼承的紛爭
第二節 元朝的政治
第三節 元朝的滅亡
第五章 宋遼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 官製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製
第四節 刑製
第五節 租稅製度(上)
第六節 租稅製度(下)
第七節 鈔法
第八節 學術風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對外
第一節 明初的武功
第二節 瓦刺的強盛
第三節 濛古的再興
第四節 倭寇和豐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內治
第一節 宦官的專權
第二節 權臣和黨禍
第三章 清朝的興起
第一節 清朝的先世
第二節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節 海西女直的南遷
第四節 清太祖的興起
第五節 遼東西的戰爭
第四章 明朝的滅亡
第一節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節 福唐桂三王的滅亡
第三節 鄭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節 滿洲內部特殊勢力的消滅
第二節 清朝對待漢人的政策
第三節 順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濛迴藏
第一節 種族和宗教的變化
第二節 黃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迴教
第三節 衛拉特的盛強和清朝徵服濛古
第四節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節 清朝平定衛拉特
第六節 清朝平定迴部
第七節 清朝徵服廓爾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諸族
第一節 湘黔的苗族
第二節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節 兩廣的粵族
第八章 近代的後印度半島
第一節 平緬麓川的滅亡和緬甸建國
第二節 清朝和緬甸的交涉
第三節 黎莫新舊阮的紛爭和清朝討伐新阮
第四節 暹羅的建國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節 乾隆時的衰機
第二節 嘉慶時的內亂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節 西人的東來
第二節 基督教初入中國的情形
第三節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節 西南最初對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節 五口通商
第六節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東北的割地
第二章 成同時的大內亂
第一節 太平軍
第二節 撚軍
第三節 迴事
第三章 藩屬的喪失
第一節 英俄的亞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節 安南和緬甸暹羅的喪失
第三節 中日甲午之戰和朝鮮的喪失
第四節 教士保護權的變遷和德據膠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國的興起
第一節 革新的原動力
第二節 成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節 戊戌政變和庚子之亂
第四節 滿濛藏的危機(上)
第五節 滿濛藏的危機(下)
第六節 清朝的末運
第五章 明清兩代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 官製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製
第四節 法律
第五節 賦稅製度(上)
第六節 賦稅製度(下)
第七節 幣製的變遷
第八節 學術思想的變遷
第五篇 現代史
第一章 從武昌起義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節 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
第二節 臨時政府的成立和北遷
第三節 大藉款宋案和贛寜之役
第四節 正式總統的舉齣和國會解散
第二章 俄濛英藏的交涉
第一節 俄濛交涉
第二節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國恥
第一節 五口通商以來外交上形勢的迴顧
第二節 日占青島和二十一條的要求
第四章 帝製復闢和護法
第一節 帝製運動
第二節 對德宣戰和復闢
第三節 護法戰爭和南北議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後的變故
第一節 皖直戰爭
第二節 軍政府的絕續和北方下統一令
第三節 贛豫陝的戰事和川湘鄂之爭
第四節 直奉戰爭
第五節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廣州之變
第六節 各省的紛擾
第七節 裁兵廢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最近的濛藏
第一節 濛古的取消獨立和再陷
第二節 六年後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節 巴黎和會的失敗
第二節 華府會議的參與
第三節 魯案的解決
第四節 共同齣兵和中東路
第五節 鬆黑航權和尼港事件
第六節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節 中國和德奧的新交涉
第八節 日本在東北的形勢
第八章 最近的財政
第一節 民國時代的財政情形
第二節 中國的內外債
第三節 新銀行團的復活
第四節 最近的關稅問題

精彩書摘

第四節 禹的治水
禹的治水,也是當時一大事。水患的原因,《堯典》上隻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谘”二十個字。看不齣什麼道理來。《呂氏春鞦·愛類篇》說“古者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齣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盡皆滅之,名日鴻水”,似乎仍舊是河患;但是《呂氏春鞦》這句話,是原本《屍子》的;《屍子》已佚,隻有輯本,所以現在就引《呂氏春鞦》。屍子是晉國人,他單說龍門呂梁,是就他眼見的地方立論,參看鬍渭《禹貢錐指》捲三。再看《淮南子‘本經訓》“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流通,四海溟滓”。就可以見得當時的水患,實在是“彌漫於中國大平原”之上瞭。原來古時候,江淮河濟諸水都是相通的。這個說法太長,不能細講;欲知其略,請看孫星衍的《分紅導淮論》。《白虎通》:“謂之瀆河!瀆者,濁也,中國垢濁,發源東注海,其勁著大,故稱瀆也。”《風俗通》引《尚書大傳》:“瀆,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水經·河水注》“自河入濟,自濟入準,自準達江,水徑周通,故有四瀆之名”。則四瀆之瀆字,實在含有“通”、“濁”二義;“通”字之中,又含有“通垢濁”同“周通”二義。這都是相傳的舊訓,決非酈道元所能造的。所以一有水患,就災區極廣。堯時候的水,據《堯典》看起來,似乎“是多年的積害”,那麼,自然情形更重大瞭。《孟子》上說:
《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榖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淮南子》也說“民皆上丘陵,赴樹木”。就可以見得當時的情形瞭。孟子既然是用的書說,見上節。這許多話,一定有所受之,不是隨口亂道的。這許多話,卻不是儒傢文飾齣來的,因為用不著文飾。
禹的治水,《史記》總敘他道:“禹乃遂與益、後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敷土;行山錶木,定高山大川。……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孟子》說“禹八年於”,這些瑣細的問題,且彆去考據他。過傢門不敢入。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攆;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與眾庶稻,可種卑濕;令後稷與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和《孟子》“舜使益掌火……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之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後稷教民稼穡……”的說法相閤。可見得當時治水,實在是禹為主而益、稷佐之。《史記·殷本紀》載《湯誥》“古禹皋陶,舊勞乾外”,大概皋陶和益,是父子繼業的。至於治水的法子,大概是疏導諸水,使之各有去路。當時江準兩流域的水,本來都是相通的,就其天然的趨勢,叫小水歸入大水,大水東流入海,那麼,江、淮、河、濟四水,就是諸水的綱領,所以這四條水,就喚做四瀆。《風俗通·山澤》引《尚書大傳》:“江、準、河、濟為四瀆。”《湯誥》:“東為江,北為漢,西為河,南為準,四瀆既修,萬民乃有居。”《孟子》:“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因為當時諸水互通,所謂四瀆,不過是舉齣四條大水,以為諸水之綱領,所以濟漢也不妨互言。然而孟子的意思,也不是鑿定,把江、準、河、漢算做四瀆,所以“疏九河”,“瀹濟漯”,“決汝、漢”,“排淮、泗”,又是把江淮河濟並舉,卻因為諸水本來都相通,所以“而注之海”,“而注之江”,又不妨互言。大概古人這等處,觀念本不是精密確定的,不必泥定字麵,生齣許多麻煩的問題來。禹治水的方法,大概是如此;《孟子》說“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這十一個字,最能得概括的觀念。上句是治水的方法,下旬是水的統係。至於詳細的情形,要帶起許多麻煩的問題來,現在暫不必講他。禹貢裏的地理,有一部分應當講明的,見第七章。如要曉得詳細的情形,可把鬍渭的《禹貢錐指》先看一遍。這部書,雖不很精,然而匯集的說法很多,很容易看;看瞭這一部,倘要再看彆種,也就有門徑瞭。
……

前言/序言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我國著名曆史學傢、國學大師,1884年2月27日生於江蘇常州,幼年傢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授以史部著作。16歲時,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等。曾任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館編輯。1920年後於瀋陽、蘇州、上海等地執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史學係主任兼教授,直至1952年中國大學院係調查。光華大學並入華東師範大學後,任華東師大一級教授。
  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作齣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其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治史擅長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著名史學傢嚴耕望先生說:“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
  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中華典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大師,二十四史通讀數遍,其研究極其通博,在傳統領域博學貫通。他甚至對書法、象棋、圍棋都有較深造詣,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他是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學大師,是錢穆最敬重的授業恩師。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呂思勉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五部專門史,加上在史學界享有聲譽的大量史學劄記,共計上韆萬字。
  《中國史》原名《白話本國史》,是我國近現代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開中國白話曆史之先河。它是與錢穆《國史大綱》雙峰對峙的史學巨著,是最權威、最完整的國史教材,是一部學習中國曆史的公認權威版本。《中國史》是呂思勉的史學成名作,也是他流傳最廣的史學名著。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數十年裏不斷重印再版,在1933—1935年的3年間重版4次,影響20世紀20—40年代中國史壇極廣,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在此之前有柳詒徵《曆代史略》齣版(1902年),又有夏曾佑《最新中國曆史教科書》與劉師培《中國曆史教科書》齣版(1904年),但夏著止於隋,劉著止於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遠古及民國之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呂氏此書當為第一部。
  本書原是呂思勉先生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寫的曆史教科書,通俗易懂,是學習中國曆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本書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全書共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代史幾部分來闡述,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個時代,內容涉及曆史、地理、語法、訓詁、辨僞等方麵的專門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文化、製度、民族等各個領域。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另外,書中開列的參考閱讀書目,為進一步學習、研討曆史等學問指示瞭方嚮。
  呂思勉是一位學貫中西的曆史學傢,他治史嚴謹,治學規模宏達、視野開闊,特彆注重社會狀況的闡述。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書中除瞭曆代的政治製度、民族關係、社會生活、學術思想、文化藝術、對外交通等內容外,還有諸如“歐人的東略”、“藩屬的喪失”、“遠東國際形勢”、“關稅自主的交涉”、“現代的經濟和社會”等問題,都設有專章加以敘述。作者對史事評述、曆史因果關係的分析,也多平實中肯而發人深思,是史學界公認的最權威最完整的一部曆史巨著。
  此次《中國史》的新版本,將原書的竪排繁體、雙行夾注,改為橫排簡體、單行夾注,和讀者的閱讀習慣吻閤。另外,本書保留瞭原書的行文造句、習慣用語、概念術語等,除瞭一些明顯的訛誤和不規範用法外,基本保留瞭原貌。作者的眉批,新版則采用章後注的方式加以注明,以便讀者查閱。
《韆年風華:一部關於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一本敘述某個特定地域或民族曆史的著作,而是緻力於描繪人類文明從萌芽、發展、碰撞到交融的宏大畫捲。它聚焦於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時刻、那些塑造瞭我們共同命運的思想火花,以及那些跨越時空、影響深遠的文化基因。我們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去探尋人類最根本的驅動力,去理解文明的脈絡,去審視人類在漫長歲月中留下的足跡。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從石器到早期王國 在遙遠的史前時代,人類從自然中掙紮求生,智慧的火花開始閃耀。本部分將追溯火的使用、工具的革新,以及語言的誕生,這些是人類邁嚮文明的基石。我們將一同走進那些神秘的巨石陣,感受先民們對宇宙的敬畏;一同探尋早期農業的起源,理解定居生活如何改變瞭人類的社會形態;一同見證早期城邦的崛起,以及那些閃耀著早期智慧的文明符號。 火的恩賜與石器的革命: 探討人類如何掌握火焰,這不僅是獲取溫暖和安全的手段,更是烹飪食物、驅趕野獸、延展活動的開端。石器時代的工具演進,從簡陋的打製石器到精細的磨製石器,反映瞭人類觀察、模仿和創造能力的飛躍,為後續技術的進步奠定瞭基礎。 語言的誕生與社會的形成: 語言是思想交流和社會組織的關鍵。我們將分析語言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它如何促進瞭閤作、知識的傳承和群體意識的形成。早期社會結構的萌芽,從分散的傢庭單位到初具規模的部落,再到更復雜的氏族組織,展示瞭人類社會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 農業的曙光與定居的變革: 農耕的齣現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本書將深入探討不同地區農業的獨立起源,以及它如何帶來瞭食物的穩定供給,進而催生瞭人口增長、定居生活以及私有財産的觀念。農業社會帶來瞭新的社會分工和等級製度,為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瞭物質基礎。 早期城邦的輝煌與文明的初啼: 在富饒的河流流域,早期文明開始璀璨奪目。我們將描繪如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文明、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古印度河榖的哈拉帕文明以及早期中國的文明曙光,它們在城市規劃、文字、法律、宗教、建築等方麵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些早期王國不僅是物質的創造者,更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者。 第二部分:思想的洪流——哲學、宗教與知識的傳承 當物質基礎逐漸穩固,人類的目光開始轉嚮內心世界和宇宙奧秘。本部分將深入探討那些塑造瞭人類精神麵貌的偉大思想體係。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到印度的宗教智慧,再到中國的儒釋道思想,以及中東地區一神教的興起,它們共同構成瞭人類文明的精神脊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古希臘的理性之光: 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哲學傢如何通過理性思辨,探索真理、知識、倫理和政治。我們考察雅典的民主實踐,以及它對後世政治思想的深遠影響。 印度的精神探索: 探討婆羅門教的宇宙觀、佛教的解脫之道、耆那教的苦修精神,以及這些思想如何滲透到印度社會的方方麵麵,並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的智慧之源: 深入理解儒傢的仁愛禮義、道傢的順應自然、法傢的治國之道,以及墨傢的兼愛非攻,分析這些思想如何塑造瞭東方社會的倫理道德和政治秩序。 一神教的崛起與傳播: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一神教的齣現,如何改變瞭人們對神、對世界的認知,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傳播和融閤,成為影響全球的重要力量。 知識的匯聚與傳播: 探討古代圖書館的建立,如亞曆山大圖書館,以及知識是如何通過抄寫、翻譯和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保存和傳播的。 第三部分:文明的碰撞與融閤——帝國、貿易與遷徙 人類文明並非孤立發展,而是充滿瞭不斷的交流、碰撞與融閤。本部分將聚焦於那些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強大的帝國、繁榮的貿易路綫和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我們將看到,正是這些互動,極大地促進瞭技術的傳播、文化的交流,並在衝突與閤作中,塑造瞭更加多元和復雜的文明格局。 帝國的興衰與文明的擴張: 羅馬帝國、漢朝、波斯帝國、濛古帝國等龐大帝國的崛起與衰落,它們如何在廣闊的疆域內建立秩序,推廣文化,並成為連接不同區域的紐帶。 絲綢之路與海上貿易: 描繪古老的絲綢之路、香料之路以及通往遠方的海上航綫,它們如何將東方的絲綢、茶葉、香料與西方的黃金、羊毛、玻璃等商品進行交換,並在 Goods 的交換中,帶來瞭思想、技術和藝術的傳播。 大遷徙與民族的形成: 探究曆史上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如日耳曼民族的遷徙、阿拉伯人的擴張、突厥人的西遷等,它們如何改變瞭民族的構成,催生瞭新的文化融閤,以及新的政治實體。 技術與思想的跨文化傳播: 紙張、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偉大發明,如何從東方傳播到西方,又如何影響瞭世界的科技進步。同時,數學、天文學、醫學等知識的交流,也豐富瞭人類的智慧寶庫。 宗教的傳播與在地化: 佛教傳入中國、基督教在歐洲的傳播、伊斯蘭教在亞非地區的擴展,以及在傳播過程中,它們如何與當地文化相互作用,産生新的變體。 第四部分:現代的曙光——科學革命、啓濛運動與全球化 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但也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本部分將聚焦於近代以來,尤其是近五百年來,那些顛覆性的變革。從科學革命帶來的理性精神,到啓濛運動對自由、平等、人權的呼喚,再到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産力飛躍,以及最終形成的全球化浪潮,它們共同將人類帶入瞭我們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科學革命的浪潮: 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巨匠如何挑戰傳統觀念,建立起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精神如何逐漸成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主導力量。 啓濛運動的星火: 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等思想傢如何批判專製,倡導理性、自由、平等、人權,以及這些思想如何激發瞭革命,並塑造瞭現代政治理念。 工業革命的變革: 蒸汽機的發明、工廠製度的建立、鐵路和電報的齣現,如何極大地提升瞭生産力,改變瞭社會結構,並將世界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民族國傢的興起與殖民時代的陰影: 民族國傢的形成如何重塑瞭世界政治格局,而殖民主義的擴張又帶來瞭怎樣的壓迫與被壓迫,以及其遺留至今的影響。 全球化的初現與挑戰: 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如何使得世界前所未有地連接在一起,商品、資本、人員和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國界,以及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第五部分:未來的迴響——文明的共存與可持續發展 站在曆史的長河中迴望,人類文明的演進充滿瞭智慧、創造,也伴隨著衝突與挑戰。本部分將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嚮。我們將探討不同文明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共存、交流與發展,人類如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資源枯竭、貧富差距等全球性難題,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和諧、可持續的未來。 文明的多樣性與相互理解: 探討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中,如何尊重和欣賞不同文明的獨特性,促進跨文化對話與理解,避免文明衝突。 科技進步的雙刃劍: 審視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前沿科技帶來的巨大潛力與潛在風險,以及人類如何負責任地運用這些力量。 全球性挑戰的應對: 分析氣候變化、疫情、貧睏、不平等等跨越國界的挑戰,以及國際閤作在解決這些問題中的重要性。 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探討人類如何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以及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必要性。 人類的共同未來: 展望人類文明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們作為地球傢園的共同居民,如何超越狹隘的界限,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韆年風華》並非提供一種單一的敘事,而是邀請讀者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旅行。它旨在引發讀者對人類共同曆史的深刻思考,理解我們從何而來,正在走嚮何方,以及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應該肩負怎樣的責任。它是一份獻給全人類的禮物,一份關於我們共同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宏大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一些曆史著作那樣,一上來就讓人覺得龐雜而難以消化。作者循序漸進,將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清晰明瞭。從史前時代的神話傳說,到夏商周的青銅文明,再到秦漢的統一帝國,每一個時代都像是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篇章。他擅長運用“小切口,大視野”的寫作手法,比如在講述某個朝代的興衰時,他可能會選取一個普通人在那個時代的生活片段,通過他的視角去摺射整個社會的變遷。這種寫法,既保留瞭曆史的宏大敘事,又充滿瞭人情味。而且,作者的語言流暢而富有感染力,即便是描述戰爭場麵,也能寫得波瀾壯闊,引人入勝。我曾經讀過一些曆史書,因為敘述過於枯燥,讀瞭幾頁就放棄瞭。但這本書不同,我幾乎是愛不釋手,一口氣讀瞭好幾個章節。作者對於曆史細節的把握也相當到位,他對當時的服飾、建築、禮儀、甚至飲食都有細緻的描寫,這些細節讓曆史的畫麵感非常強,仿佛自己真的置身於那個時代。

評分

翻開這本《中國史》,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開篇。作者並沒有急於鋪陳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從一個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切入,講述瞭一個關於童年時代在老傢聽長輩講故事的片段。那個時代的鄉村,信息閉塞,故事往往是唯一的精神食糧。長輩口中的曆史,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夾雜著稗官野史、民間傳說,更充滿瞭對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對王朝興衰的唏 hỏi。我仿佛看到瞭那個坐在火爐邊,聽得津津有味的小孩,他眼中的世界,雖然模糊,卻充滿瞭無限的想象空間。這種“接地氣”的開場,瞬間拉近瞭讀者與曆史的距離,讓冰冷的曆史不再是書本上乾巴巴的文字,而變成瞭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故事。作者巧妙地利用這種懷舊的情緒,為接下來的敘述奠定瞭一種親切而引人入勝的基調。後續的章節,雖然開始進入正史的範疇,但這種敘事風格得以延續,使得即使是那些耳熟能詳的事件,也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比如,在描述某位帝王的登基時刻,作者不僅僅是陳述事實,而是通過對當時宮廷氛圍的細膩描摹,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推測,甚至是服飾、器物的細節描寫,讓讀者仿佛親臨現場,感受那種緊張、激動、又充滿權力博弈的氣息。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敘事技巧,它讓曆史不再是簡單的“是什麼”,而是“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當時的人們又是如何感受的”。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對於“曆史的溫度”的展現。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沉睡在史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喚醒,讓他們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他筆下的帝王將相,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雕像,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凡人。他會描繪他們的雄心壯誌,也會揭示他們的孤獨彷徨;他會贊揚他們的功績,也會反思他們的過失。比如,在講述某個著名戰役時,他不僅僅是在描述兵力部署和戰術運用,更是在描繪戰士們的英勇無畏,他們的犧牲奉獻,以及勝利之後人們的喜悅和悲傷。這種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政治和軍事鬥爭,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時代的溫度。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動容,為他們的選擇而思考。作者的文筆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用最樸實的語言,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過去,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充滿情感的生命故事。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對“曆史的意義”的探討。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常常會穿插一些帶有哲學思考的片段,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從曆史中學到瞭什麼”。他並不強調曆史的重復性,而是更關注曆史中的“變”與“不變”。比如,在討論某個王朝的衰落時,他會將其與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進行類比,引發讀者對當下的反思。他認為,曆史並非簡單的過去,而是影響著現在的現實,並預示著未來的可能。這種將曆史與現實緊密聯係起來的寫法,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一本普通的曆史讀物。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充滿瞭智慧和幽默,他在嚴肅的學術論證中,偶爾也會插入一些詼諧的評論,使得閱讀過程不會過於枯燥。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某些曆史轉摺點的解讀,他總能從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中發現巨大的推動力,或者從看似不可避免的趨勢中看到人性的選擇。這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是它在解讀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和復雜聯係。舉個例子,在論述某次農民起義的爆發時,他沒有將重點僅僅放在當時的賦稅過重或者官員腐敗上,而是花費大量篇幅分析瞭社會結構的變化,生産力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不同階層之間日益加劇的矛盾。他甚至引用瞭一些當時的社會經濟數據,並將其與前朝進行對比,從而揭示齣一種“曆史的必然性”。這種分析方式,讓我看到瞭曆史事件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而富有邏輯,他會引用多方麵的史料,並對不同觀點的史學傢的看法進行梳理和評價,最終形成自己相對客觀而深刻的見解。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是否能夠解釋我之前對某些曆史事件的疑惑。而且,他對於曆史人物的塑造也並非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復雜的人性,既有雄纔大略的一麵,也有脆弱和猶豫的時刻。這種立體的人物形象,讓曆史人物更加真實可信,也讓讀者能夠從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決策和行為。

評分

對的起這個價格,不錯的東西

評分

這本書不錯,對曆史的簡單概括

評分

.............................

評分

正版,紙質很好,字體閤適,超值。書還是買經典

評分

厚厚一本書,雖然是白金版,但是如果你想看的是裏麵的內容,那就推薦你購買此本。

評分

衝著呂思勉這幾個字買的

評分

大傢評價都不錯,還沒來得及看

評分

正版,紙質很好,字體閤適,超值。書還是買經典

評分

2.閱讀後真實的內心感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