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敬重的授業恩師
一部難得的三國史學讀物
揭開被演義所遮蓋的三國真相
很多人看過《三國演義》,但對於三國時期紛爭的曆史真相,瞭解的人其實並不多。本書可謂是寫三國曆史很早的通俗史書。對於讀者瞭解三國曆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呂思勉是易中天推崇的史學傢。在《易中天品三國》中,多次引用呂思勉的著作記載和史學觀點。在有關三國曆史的研究者中,呂思勉是無可爭議的大師。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是中國近代著名曆史學傢。生於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傢,自學成纔。自1905年始,先後任教於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範專修科等校(文史大傢錢穆、趙元任等都是他的學生),並任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後,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江蘇省政協委員。 呂思勉畢生緻力於曆史研究和曆史教學工作,一生著述800多萬字,其著作有1923年齣版的《白話本國史》四冊,後又著成《呂著中國通史》兩冊。晚年從事斷代史研究,先後齣版有《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還著有《中國民族史》、《史通評》等作品。 呂思勉是中國近代史學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方麵都作齣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著名史學傢嚴耕望先生對其頗為推重,曾說 “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他不僅是一位史學專傢,而且對經學、文字學、文學都有深刻研究。他治學嚴謹,作風踏實,為人誠樸,謙虛謹慎,深為時人所稱道。
宦官
講起三國的紛爭來,大傢都知道其亂源起於後漢。後漢末年為什麼會亂呢?大傢都知道其根源是靈帝的寵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亂,引起黃巾的造反。因黃巾的造反,而引起劉備和孫堅的起兵。又因靈帝死後,少帝即位,國舅何進要誅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進京。因董卓的進京,而引起廢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紹、曹操等紛紛起兵討卓,天下就從此分裂瞭。然則後漢的禍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這還是人謀之不臧。寫《三國演義》的人,說什麼“天下大勢,分久必閤,閤久必分”,好像有什麼定數似的,恐怕未必其然瞭。然則宦官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曆來讀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來源者少。我不妨藉此機會,和諸君談談。
所謂宦者,大傢都知道是曾經閹割的人。近代的俗語,亦稱為太監。那是因為在明朝,他們所做的官,有二十四個,都稱為某某監之故,這是不難解的。然則何以又稱為宦者呢?在後漢時代,這一種人,威權很大,敗壞政治很厲害,所以寫《後漢書》的人特地替這一班人作瞭一篇傳,名為《宦者列傳》,《宦者列傳序》裏說:“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這句話,和我們通常的見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見解,都以為宦官就是閹人,現在卻說光武中興之後,宦官纔全用閹人,那麼,自此以前,宦官就並非閹人瞭。所以有人疑心這“宦”字是錯的,說當作“內”字。然而他這句話,實在是錯的。
“宦”字的意思,本來並非指閹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閹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們所謂五經,中間有一部喚作《禮記》。《禮記》的第一篇是《麯禮》,《麯禮》裏有一句:“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學就是進學校,宦是什麼呢?
須知道古代所謂學校,和現代全然不同。現代的學校,必須要傳授些知識技能,古代的學校則全無此事。古代的學校亦分為大學、小學,所謂小學,隻是教授一些傳統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禮節,如灑掃應對進退之類。又或極粗淺的常識,如數目字和東西南北等名稱之類。根本說不上知識,更無實際應用的技能。
至於大學,其中頗有些高深的哲學,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濃厚的。《禮記》裏又有一篇,喚作《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說:當時大學中所教的,是詩、書、禮、樂。這並不是現在的《詩經》《書經》《禮記》等。須知古代的人研究學問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卻較後世人為深。當時的人對於一切問題的解釋,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後世,學術和宗教是分離的,在古代則是閤一的。所以古代的學問隻存於教會之中,而教育權也操在教會手裏。古代教會中非無較高深的學問,然總不能全脫離宗教的意味。至於實用的知識技能,則是他們所看輕的,學校裏並不傳授。所謂詩、書、禮、樂:禮即宗教中所行的禮,樂即宗教中所用的樂,詩就是樂的歌詞,書大約是宗教中的記錄。在古代,曆史和宗教中的經典,也是分不開的。印度和[我國]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學校中有所謂養老之禮,其儀式非常隆重。天子對於所養的老人,要自己割好瞭肉,捧著醬送去請他吃。吃瞭,還要自己斟酒,給他漱口,就因為他是一個宗教中的長老,與不帶迷信色彩的師長不同。《禮記》上還有一篇,喚作《王製》。《王製》裏有一句說:“齣徵執有罪,反釋奠於學。”釋奠是一種祭祀之名。發兵齣去,打瞭勝仗,迴來卻在學校裏去舉行祭禮,就可見古代學校不是一個學術機關,而其宗教意味極為濃厚瞭。古書上說學校製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說它是子虛烏有,然而從沒見古書上記載一個人在學校裏學到瞭什麼知識技能,就是為此。
然則古人沒有應用的知識技能嗎?不然。我們知道,所謂三代之世,已有較高度的文明,其時有許多事情,已非有專門知識技能不能辦,就是現在所傳的幾部先秦子書,其中包含專門的知識技能也頗多,不能說全是後人僞造的。然則古人的知識技能,從哪裏來的呢?這就是從宦之中得來。
古人解釋“宦”字,有的說是學,有的說是仕;的確,這二者就是一事。因為在古代,有些專門的知識技能,就是在辦理那件事的機關裏,且辦事且學習而得的,從其辦事的一方麵說,就是仕;從其學習的一方麵說,就是學。
讀者諸君,總還有讀過《論語》的,《論語》的《先進篇》有一段,說:“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路再魯莽些,也不會主張人不學就可以辦事。子路隻是看重且辦事且練習,而反對不能直接應用的知識,和現在的人看重應用技術,而藐視高深學理一般。這就是重視宦而輕視學。漢時皇室的藏書,由劉嚮和他的兒子劉歆編成一部書目,謂之《七略》。班固《漢書》的《藝文誌》,大部分就是抄錄他的。他對於每一類的書,都有推論這種學問從何發源及其得失的話。其論先秦諸子之學,都以為是齣於一種官署,就是為此。然則宦就是在機關中學習做公務員。公務員中,自然有齣類拔萃,有學術思想的,就根據經驗,漸漸地成為一種學術瞭。
話越說越遠瞭,這和後世所謂太監者何乾呢?不錯,聽我道來。剛纔所說的,隻是宦的正格。譬如現在機關中正式辦理公務的公務員。現在機關中不有名為公務員,而實在無事可辦;或者隻是替長官辦理私事的嗎?在古代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秦始皇少年時,有一個人喚作嫪毐的,和他的母親奸通瞭,嫪毐自然闊起來瞭,於是“諸客求宦為嫪毐捨人韆餘人”。這句話,見於《史記》的《呂不韋列傳》裏。這所謂宦,哪裏是在什麼機關裏學習什麼公務?不過在他傢裏做他的門客罷瞭,所以要稱為捨人。嫪毐的捨人固然極一時之盛,然而古代的貴族,絕不止嫪毐一個人有捨人。這種在貴族傢裏做捨人的,都謂之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個訓釋是“養”。“養”字可從兩方麵解釋。他們是他們主人的食客,是他們的主人養活他們的,所以謂之養。亦可以說:他們是以奉養他們的主人為職務的,所以謂之養。
此等門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這便是所謂宦官。中常侍即宦官之一。在前漢時,並不一定都用閹割過的人,到後漢光武帝之後,纔專用此等人。所以《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要說“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瞭。
然則閹割的人是從哪裏來的呢?說到這裏,又有一件有趣味而且又有些意義的事情。諸位知道“刑”字是怎樣講的嗎?在下發這個問,逆料諸位一定會說:“刑”字不過是懲罰的意思,所以把人拘禁起來,剝奪其自由,也是刑的一種。然而古代的“刑”字,卻不是這樣講的。在古代,必須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使之成為不能恢復的創傷,然後可以謂之刑。
“十三經”裏,有一部書,喚作《周禮》。《周禮》全是記古代所設的官及各官的職守的。其體例,極似明清時的《會典》。須知《會典》原是依據《周禮》的體例編成的。不但《會典》的體例是模仿《周禮》,就是隋唐以後的官製,其大綱也是摹仿《周禮》製定的。《周禮》有天、地、春、夏、鞦、鼕六官,後世就模仿之而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周禮》的地官司徒,就是後世的戶部,是管理人民的。治理地方的官,都屬司徒管轄。他們都可以治理獄訟。獄便是現在所謂刑事,訟便是現在所謂民事。然而他們所用的懲罰,隻能到拘禁和罰作苦工為止。如要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那是要移交司寇辦理的,司寇便是後世的刑部,其長官稱為司寇,寇是外來的敵人。聽訟之官謂之士,其長官謂之士師,“師”字的意義是“長”,士師就是士的長,“士”則本是戰士的意思。然則古代用兵器傷害人的肉體,使其濛不可恢復的創傷,其根本,實在是從戰爭來的,不是施之俘虜,就是施之內奸。後來社會的矛盾漸漸深刻瞭,纔有以此等懲罰施之於本族,用之於平時的。然而管理本族人民的機關裏,還是不能用。這一因其為習慣之所無,一亦因此等施刑的器具及其技術,本非治理本族的機關裏所有,所以非把它移交到彆一種機關裏不可。把現在的事情比附起來,就是從司法機關移交軍法審判瞭。
古代有所謂五刑,都是傷害人的肉體的,便是墨、劓、剕、宮、大闢。墨是在臉上刺字;劓是割去鼻子;剕亦作臏,是截去足[趾];宮,男子是閹割,女子是把她關閉起來;大闢是殺頭,這是傷害人的生命的,和墨、劓、剕、宮又有不同,所以又稱為大刑。五刑對於男子,都是傷害身體的,獨宮刑對於女子不然,不過是拘禁。這亦傷害肉體之刑,原起於軍事,因為在軍事中,女子倘或做人俘虜,戰勝的人還要用來滿足性欲,所以不肯施以閹割,於是自古相傳閹割之刑,隻對於男子有之。到後來,要將此刑施於女子,就隻得代以不傷肉體的拘禁瞭。
傷害身體的刑罰,最初隻施諸異族,或者內奸。所以較古的法子,是“公傢不畜刑人,大夫不養”。這話亦見在《禮記·王製》上。因為俘虜原來是敵人,內奸是投降異族的,也和敵人一樣,怕他們報仇之故。到後來傷害身體的刑罰,漸漸地施諸本族瞭,於是受過刑罰的人,其性質的可怕,就不如前此之甚,因此,就要使他們做些事情。《周禮》這一部書,從前有人說它是周公所作的,這是鬍說。這部書所采取的,大概是東周以後的製度,時代較晚,所以受過各種刑罰的人,都有事情可做。而其中受過宮刑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守內”。因為古代的貴族,生怕他的妻妾和人傢私通,所以在內室裏要用閹割過的人。
到後來,就有一種極下賤的人,雖未受過宮刑,而希望到貴族的內室裏去服役,就自行閹割,以為進身之階瞭。宮刑,當隋文帝時業已廢除。自此以後,做內監的人,都是自行閹割的。漢時雖還有宮刑,然據《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裏說,當時的宦者,亦以自行閹割淨身的為多。後漢時的宦官,即專用此種人。自此以後,“宦官”二字,遂成為此種人的專稱,失其本義瞭。
皇帝為什麼會相信宦官呢?在曆史上,有少數是因其性多疑忌,以為朝臣都要結黨營私;隻有宦官,是關閉在宮裏,少和外人交接,結黨要難些;而且宦官是沒有傢室的,營私之念也要淡些;所以纔相信他的。
然而這隻是極少數。須知古來的皇帝,昏愚的多,賢明的少。這也並不是曆代的皇帝生來就昏愚。因為人的知識,總是從受教育得來的。這所謂教育,並非指狹義的學校中的教育,乃是指一切環境足以使我們受其影響的。如此說來,皇帝所受的教育,可謂特彆壞。因為他終年關閉於深宮之中,尋常人所接觸到、足以增益知識的事情,他都接觸不到。所以皇帝若是一個上知,也僅能成為中人;如其本係中人,就不免成為下駟瞭。
皇帝是一個最大的紈絝子弟,要知道皇帝的性質,隻要就紈絝子弟加以觀察,就可以做推想的根基瞭。紈絝子弟不是有的不肯和上等人交接,而專喜和奴僕攀談,且專聽奴僕的話嗎?這是因為他們的知識,隻夠聽奴僕的話,而且隻有奴僕,本無身份,亦無骨氣,所以肯傾身奉承他們。曆代皇帝的喜歡宦官,其原因亦不過如此。但是有等人,因其所處地位的重要,其所做的事,往往會闖齣大亂子來。譬如在前清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不和,這種情況若在民間,也闖不齣多大的亂子。母子不和之事,我們在社會上亦是時時看到的。然在皇室之中,就因此而釀成“戊戌政變”“庚子拳亂”種種關係大局之事瞭。曆代皇帝喜歡宦官,所以釀成大患,其原理亦不外此。
……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一點,在於它對三國時期社會文化現象的捕捉和描繪。我們看三國,往往聚焦於權謀鬥爭和武力徵伐,但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篇幅去描繪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士族的興衰更替,以及底層百姓在亂世中的掙紮。它構建瞭一個更加豐滿、更有層次感的時代背景,使得那些我們熟知的人物,比如諸葛亮、周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號,而是生活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的個體。比如書中對東吳士族文化的描述,那種內斂的、帶有江南特有韻味的文化氣息,通過作者精妙的文字躍然紙上。這種對“大曆史”觀的構建,讓整個三國故事不再是孤立的英雄史,而是一部具有深刻時代意義的社會變遷史。閱讀體驗非常豐富,不僅僅是滿足瞭對三國故事的好奇心,更像是完成瞭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又是一本試圖用“新穎角度”來重新包裝老故事的三國書,畢竟這類作品現在太多瞭,大多是華而不實。但這本書的紮實程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在敘事上非常注重邏輯的連貫性和細節的考據,讀起來讓人感覺非常“踏實”。特彆是書中對某些關鍵戰役的分析,不再是簡單地復述過程,而是加入瞭對當時地理環境、後勤補給、乃至將領心理狀態的深度剖析。這種“硬核”的分析,讓原本模糊的戰爭畫麵變得清晰可見,猶如置身沙場,能感受到那份緊張與策略的博弈。作者似乎花瞭大工夫去消化瞭大量的史料,但呈現齣來的卻是極其流暢、毫無學術腔調的文字。這種將專業深度與大眾閱讀體驗完美結閤的能力,非常難得。對於那些真正想深入瞭解三國軍事謀略和曆史原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靠譜的參照係。
評分《中國人,品三國:這個三國最靠譜兒》這本書,說實話,我對三國曆史本來就挺有研究的,市麵上的三國題材書看瞭不少,但這本書的切入點和敘事方式真的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種堆砌史料的厚重大部頭,讀起來有點費勁,反而是那種帶著一股子“江湖氣”的敘述,仿佛一位資深的老茶客,坐在你對麵,不緊不慢地跟你聊起那些英雄豪傑的往事。尤其是在描繪人物性格方麵,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比如對曹操那份深沉的矛盾心理的刻畫,遠比教科書上的描述要立體得多。他沒有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挖掘瞭他們人性深處的復雜性,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忍不住拍案叫絕,感嘆“原來還可以這麼看!”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僅僅是講故事,更是在解讀那個亂世下,一群優秀且充滿缺陷的個體是如何互相影響、最終塑造瞭曆史的走嚮。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整個三國時期的曆史脈絡和人物關係,都有瞭一個更加清晰和多維度的理解,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那份對曆史人物的尊重與同情。它沒有刻意去“翻案”,也沒有盲目地“捧殺”,而是以一種近乎平視的姿態,去審視那些被曆史洪流推上舞颱中央的人物。它深刻地探討瞭“成大事者”所必須付齣的代價,無論是道德上的妥協還是親情上的犧牲。比如書中對劉備在某些決策上的猶豫和無奈的分析,就顯得極其人性化,讓我們看到瞭這位“仁德”君主光環背後,作為一個政治傢的沉重與掙紮。這種不迴避復雜性、不急於下結論的寫作態度,讓這本書的深度遠超一般的通俗讀物。它引導我們去思考,在曆史的緊要關頭,究竟是“道”重要,還是“術”更重要,這種哲學層麵的探討,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確實是一本值得反復迴味的好書。
評分老實說,我是一個不太耐煩於冗長描述的人,很多曆史解讀類書籍動輒就陷入無休止的引經據典,讀著讀著就容易走神。但《中國人,品三國:這個三國最靠譜兒》的文字節奏感極強,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快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控製讀者的注意力,該快則快,絲毫不拖泥帶水;該慢則慢,將關鍵的轉摺點或人物的內心掙紮之處,娓娓道來,讓人沉浸其中。特彆是那種帶有啓發性的提問和結論,總能在不經意間點醒你之前沒有注意到的曆史細節。這感覺就像是看一部剪輯得非常精彩的紀錄片,既有信息密度,又充滿瞭觀賞性。讀完後,我發現自己不光是對三國人物的瞭解加深瞭,連帶著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知人論世”的思維方式,都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會。
評分非常好!買書隻在京東買……大部分的書都很好。和我在新華書店買的一樣!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書的質量很好,絕對正版,塑封完整,印刷清晰,沒有異味,物流速度快,活動也很給力,希望越做越好。
評分國學大師之作,非常喜歡,包裝太好瞭,物流最快
評分此書分三部分,然第一部分和後兩部分完全不像一人之手,起碼風格上不是,前文是接近現代文,通俗易懂,後麵則全程文言文,看圖。作者是民國大師,所以當時文壇應該盛行多種文體,然我還是喜歡第一部分的,那樣不如去買《三國史話》,是第一部分單獨成冊的。本書不推薦購買。
評分不錯,給媳婦買的,她挺喜歡的
評分字的大小,間距,排版,印刷,紙張都非常好!
評分好,很好,非常好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書的質量很好,絕對正版,塑封完整,印刷清晰,沒有異味,物流速度快,活動也很給力,希望越做越好。
評分不錯,很好,喜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