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矮子觀場,隨人聽好 / 1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 2 不怕官,隻怕管 / 4 不知其人,視其友 / 6 百聞不如一見 / 7 半部論語治天下 / 8 半路上殺齣個程咬金 / 9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10 錶壯不如裏壯 / 12 飽漢不知餓漢飢 / 13 幫人幫到地頭,送佛送到西天 / 14 不為五鬥米摺腰 / 15 不識廬山真麵目 / 16 不打不相識 / 17 不敢越雷池一步 / 18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 年同月同日死 / 19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 20 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 2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23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25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 26 此一時,彼一時 / 27 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 / 28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 30 沉舟側畔韆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31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 32 成由勤儉敗由奢 / 34 此地無銀三百兩 / 35 初生牛犢不怕虎 / 36 春風不度玉門關 / 37 乘長風破萬裏浪 / 3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39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 40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41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44 聰明反被聰明誤 / 45 大意失荊州 / 46 淡泊以明誌,寜靜而緻遠 / 47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 48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49 得何足喜,失何足憂 / 50 店裏有人好吃飯,朝裏無人莫做官 / 51 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 / 53 對牛彈琴,牛不入耳 / 54 多行不義必自斃 / 55 得饒人處且饒人 / 57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 58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60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 61 大水衝瞭龍王廟,一傢人不識一傢人 / 63 二者必居其一 / 64 覆巢無完卵 / 65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 66 風馬牛不相及 / 67 佛在心頭坐,酒肉穿腸過 / 68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69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 70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 72 狗嘴裏吐不齣象牙來 / 74 掛羊頭,賣狗肉 / 76 貴易交,富易妻 / 77 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78 恭敬不如從命 / 80 好事不齣門,惡事傳韆裏 / 81 後來者居上 / 82 化乾戈為玉帛 / 83 好女不著嫁時衣 / 85 好漢不吃眼前虧 / 86 畫鬼容易畫人難 / 87 畫虎不成反類犬 / 88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90 狐死必首丘 / 91 疾風知勁草 / 92 既來之,則安之 / 93 既生瑜,何生亮 / 94 傢貧思賢妻,國亂思良相 / 96 傢有一老,猶如一寶 / 97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 98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 99 薑太公在此,百無禁忌 / 100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101 近水樓颱先得月 / 103 拒人於韆裏之外 / 104 解鈴還須係鈴人 / 105 近硃者赤,近墨者黑 / 106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107 疾風掃落葉 / 108 君子之交淡如水 / 109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111 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荊棺 / 112 今朝有酒今朝醉 / 114 既平隴,復望蜀 / 115 驚弓之鳥 / 116 快刀斬亂麻 / 117 苛政猛於虎 / 118 開門揖盜,自招其禍 / 119 老死不相往來 / 120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 121 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傢 / 122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123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124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 125 呂端大事不糊塗 / 126 劉姥姥進大觀園 / 127 浪子迴頭金不換 / 128 魯班門前弄大斧 / 129 老牛舔犢之愛 / 130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 131 老龜煮不爛,移禍於枯桑 / 133 纍纍若喪傢之狗 / 134 老馬識途 / 135 明知山有虎,偏嚮虎山行 / 136 磨刀不誤砍柴工 / 137 磨磚不能成鏡 / 138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140 冒天下之大不韙 / 141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 142 民以食為天 / 143 猛虎不如群狐 / 144 嫩草怕霜霜怕日,惡人還被惡人磨 / 145 寜為玉碎,不為瓦全 / 146 寜為雞口,不為牛後 / 148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 149 能者多勞 / 150 寜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 151 鳥瘦毛長,人窮誌短 / 152 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 / 153 賠瞭夫人又摺兵 / 154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156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158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159 捧不起的劉阿鬥,扶不直的井繩兒 / 160 清官難斷傢務事 / 161 韆裏之行,始於足下 / 163 騎虎者勢不得下 / 164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165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 167 青齣於藍,而勝於藍 / 168 親者所痛,仇者所快 / 169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170 韆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 171 韆裏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 172 牆倒眾人推 / 173 麯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 174 囚人夢赦,渴人夢漿 / 175 求人不如求己 / 176 人心不足蛇吞象 / 177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179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180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 181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182 人麵逐高低,世情看冷暖 / 184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 185 人怕齣名豬怕壯 / 186 人無韆日好,花無百日紅 / 188 三過傢門而不入 / 189 三句話不離本行 / 190 三軍易得,一將難求 / 191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192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194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195 山雨欲來風滿樓 / 196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197 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 198 神奇化腐朽,腐朽化神奇 / 199 生薑老的辣 / 200 生子當如孫仲謀 / 201 時無英雄,使竪子成名 / 202 士彆三日,當颳目相看 / 203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204 事須三思,免緻後悔 / 205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 206 樹倒猢猻散 / 207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 / 208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210 水中月,鏡中花 / 211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212 四海之內皆兄弟 / 213 死馬當作活馬醫 / 214 身在曹營心在漢 / 215 識時務者為俊傑 / 217 樹欲靜而風不止 / 219 殺雞焉用牛刀 / 220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221 使心用心,反害自身 / 223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 224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 225 生男勿喜,生女勿悲 / 226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227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228 失之毫厘,差以韆裏 / 230 四體不勤,五榖不分 / 231 三寸不爛之舌 / 232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 233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 234 死者復生,生者不愧 / 235 死諸葛走生仲達 / 236 天高皇帝遠 / 237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 / 239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 240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 241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242 天塌下來,自有長子頂著 / 243 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 244 貪天之功,以為己功 / 24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247 太歲頭上動土 / 248 桃李滿天下 / 250 土相扶為牆,人相扶為王 / 251 貪多嚼不爛 / 252 天下高見,多有相閤 / 253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 254 王顧左右而言他 / 256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 257 為他人做嫁衣裳 / 259 臥寢之旁,豈容他人酣息 / 260 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 261 無可奈何花落去 / 262 無顔見江東父老 / 263 亡羊補牢,猶為未晚 / 264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 265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 266 瓦罐不離井上破 / 267 溫柔天下去得,剛強寸步難行 / 268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 270 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 / 271 小彆勝新婚 / 272 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 / 273 小巫見大巫 / 274 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 275 心有靈犀一點通 / 276 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 / 277 胸中自有百萬雄兵 / 279 行百裏者半九十 / 281 新官上任三把火 / 283 性癡則誌凝 / 284 現鍾不打反鑄鍾 / 285 夏蟲不可與語冰 / 286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287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 288 縣官不如現管 / 290 挾天子以令諸侯 / 291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 292 一不做,二不休 / 293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294 一個女婿半個兒 / 295 一日夫妻百日恩 / 296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297 一問三不知 / 299 銀樣蠟槍頭 / 300 英雄所見略同 / 302 有錢能使鬼推磨 / 303 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 / 304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 305 有眼不識泰山 / 307 有誌者事竟成 / 308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 310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311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 313 遠水不救近火 / 314 有緣韆裏來相會 / 315 有眼不識荊山玉 / 317 羊毛齣在羊身上 / 320 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 321 英雄無用武之地 / 322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324 一日不見,如隔三鞦 / 325 一人立誌,萬夫莫奪 / 326 一客不煩二主 / 329 以善規人,如贈橄欖;以惡誘人,如饋漏脯 / 330 有理言自壯,負屈聲必高 / 331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 332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 333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 334 業精於勤,行成於思 / 335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337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 338 言必信,行必果 / 340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 341 疑心生暗鬼 / 342 一蟹不如一蟹 / 343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 344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 345 照葫蘆畫瓢 / 346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彈 / 347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348 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 349 智者韆慮,必有一失,愚者韆慮,必有一得 / 350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351 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 / 352 坐山觀虎鬥 / 353 知人知麵不知心 / 354 斬草留根,逢春再發 / 355 宰相肚裏能撐船 / 356 醉翁之意不在酒 / 358 張公吃酒李公醉 / 359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360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 361 種花一年,看花十日 / 362 周瑜打黃蓋 / 363 芝草無根,醴泉無源 / 364
這本《文字上的中國:諺語》的編排方式,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不同於我之前讀過的同類書籍,它沒有將諺語按照主題或者字母順序來劃分,而是采用瞭一種更加靈活、更加貼近生活邏輯的方式。我發現,它好像是根據諺語在日常生活中的齣現頻率和應用場景來組織的,或者說是將具有相似內涵的諺語巧妙地串聯起來。舉個例子,當你翻到關於“努力”的章節,可能緊接著就會齣現“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水滴石穿”以及“寶劍鋒從磨礪齣”等一係列諺語,它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比喻,共同闡釋瞭持之以恒、艱苦奮鬥的重要性。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增加瞭閱讀的連貫性和趣味性,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將相關的諺語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書中對每條諺語的解釋,都非常精煉,沒有多餘的廢話,但卻能直擊要害,點齣其核心含義。更難得的是,它還會在某些諺語後麵,附上一些相關的經典故事或者曆史典故,讓讀者在理解諺語的同時,也能對中國古代的曆史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例如,讀到“畫蛇添足”時,書中不僅解釋瞭其含義,還生動地講述瞭那個古代流傳下來的寓言故事,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為什麼要做多餘的事情會導緻失敗。這種“故事+解釋”的模式,確實是極具吸引力,讓人欲罷不能。
評分“文字上的中國:諺語”這本書,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那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美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書頁泛著淡淡的古韻,摸上去細膩而不失厚重,仿佛捧著一本承載瞭韆年智慧的寶藏。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蘊含著生活哲理和民間智慧的諺語,它們如同古老的故事,穿越時空,訴說著先輩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我的福音。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序言部分,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而又不失嚴謹的筆調,闡述瞭他撰寫這本書的初衷,以及他對中國諺語的獨到見解。字裏行間透露齣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熱愛,讓我對後續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最期待的,是書中能夠收錄那些我耳熟能詳,但又常常在不經意間被遺忘的諺語,同時也能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但同樣富有深意的隱語。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諺語的簡單羅列,更能深入淺齣地解讀這些諺語背後的文化淵源、曆史背景以及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比如,當我們讀到“滴水穿石”時,除瞭理解其堅持不懈的含義,是否還能瞭解到它可能源自古代某個關於水滴侵蝕石頭的自然現象,或者某個寓言故事?再比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它所蘊含的辯證思維,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中,或許更能給予我們一種超脫的智慧。總之,這本書的開篇就給瞭我極大的驚喜,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國智慧殿堂的門,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索那些隱藏在文字中的奧秘。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好書,不僅僅是能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引發思考。《文字上的中國:諺語》恰恰就是這樣一本令人迴味無窮的書。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所收錄和解讀的諺語,很多都具有極強的啓示意義,能夠引導讀者去反思生活中的種種現象。比如,當你讀到“眼見不一定為實”時,你可能會聯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因為片麵聽信或看到而産生的誤解;當你讀到“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時,你可能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思考如何去關愛他人。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的行為和思想,讓我們在理解這些古老智慧的同時,也能從中找到改進自己的方嚮。而且,書中許多諺語的解讀,都不僅僅局限於其原有的語境,還探討瞭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這讓我感覺這些古老的智慧並沒有過時,反而依然具有指導意義。例如,書中對“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解讀,不僅在軍事上有所體現,在商業競爭、人際交往中也同樣適用,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這些經過時間檢驗的智慧,其普適性是多麼強大。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諺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書,它鼓勵我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成長,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收獲。
評分作為一名對語言學有一定研究的讀者,我不得不說,《文字上的中國:諺語》在語言分析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不僅僅滿足於解釋諺語的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這些諺語在語言結構、修辭手法以及音韻特點上的獨到之處。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很多對諺語的解讀,都觸及到瞭其語言的內在邏輯和藝術魅力。例如,對於那些押韻的諺語,作者會分析其音韻美感是如何增強其傳播力和記憶力的。對於那些結構精巧、比喻生動的諺語,作者則會剖析其背後所蘊含的邏輯思維和情感錶達。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具有雙重含義或多重含義的諺語的闡釋,它們往往能夠從不同的語境下,解讀齣不同的意義,體現瞭漢語的博大精深。書中也涉及瞭一些諺語的起源考證,雖然這部分可能涉及學術性較強的內容,但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通俗易懂,不會讓普通讀者感到枯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欲速則不達”這句諺語的分析,它不僅解釋瞭其字麵意思,還探討瞭這句諺語在西方文化中是否有類似的錶達,從而展現瞭漢語在錶達某些普世真理時的獨特方式。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諺語的認識,從簡單的“知道”上升到瞭“理解”和“欣賞”的層麵,我從中看到瞭漢語的生命力,以及其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文字上的中國:諺語》,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我總覺得,關於諺語的書籍市麵上已經很多瞭,無非就是把那些耳熟能詳的句子堆砌在一起,再加點簡單的解釋,意義不大。但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在“解釋”諺語,更是在“講述”諺語背後的故事。比如,它提到“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時,並沒有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瞭這句話産生的曆史背景,可能與民間智慧的集思廣益有關,甚至是某些曆史事件的影射。書中很多諺語的解讀,都帶著一種考古般的嚴謹和文學般的細膩,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曆史的現場,親眼見證這些古老的智慧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一些地域性諺語的介紹,它們往往帶著濃鬱的鄉土氣息,反映瞭特定地域的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這讓我對中國這個遼闊國度的多元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例如,在書中讀到一句關於北方農耕生活的諺語,我仿佛就能聞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農民們辛勤耕耘的場景。又或者,一句南方水鄉的諺語,則勾勒齣瞭小橋流水人傢的詩意畫麵。這本書,讓那些冰冷的文字變得鮮活起來,讓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煥發瞭生命力,感覺就像在和一位博學的長者對話,從他的口中,我不僅學到瞭知識,更體會到瞭文化的力量。
評分非常好看,還會再買,便宜實惠
評分古文觀止文字上的中國:諺語
評分孩子喜歡,之前在書店看過,那賣的貴。
評分書的質量很好,快遞小哥更給力!
評分¥29.90
評分非常好看,還會再買,便宜實惠
評分¥29.90
評分古文觀止文字上的中國:諺語
評分內容豐富,經典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