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現行的資本主義製度不可能解決目前的生態危機,因為要實現這一點的話,需要確定資本積纍的極限——這對於一個崇奉“要麼增長、要麼死亡”信條的體製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我們需要創建一種能夠剋服資本注定帶來上述危機的“社會主義”。而且,如果說過去的社會主義未能做到這一點,耶麼,這正是我們一代人的使命。
內容簡介
《重建現代文明的根基:生態社會主義研究》是一部匯集國內外學者論述當代生態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重要議題的專題論文集。全書分為3大部分,共13章,分彆在環境政治學視野下探討瞭生態社會主義/馬剋思主義理論、綠色左翼生態社會運動與實踐、東亞生態社會理論與實踐等生態社會主義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取得的重要進展及其麵臨的問題。編者希望,它不僅有助於促進東西方環境政治學者之間的學術對話,而且能夠為處在重要轉摺階段的中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與環境政治學學科的發展提供一些理論藉鑒。
作者簡介
郇慶治,法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山東大學環境政治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2002-2003年美國哈佛一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5-2006年德國洪堡研究基金訪問學者。已齣版專著《環境政治國際比較》、《當代歐洲政黨政治》、《多重管治視角下的歐洲聯盟政治》、《歐洲綠黨研究》、《綠色烏托邦:生態主義的社會哲學》和《自然環境價值的發現》等6部,並在《環境政治學》(英)、《包容性民主國際學報》(英)、《歐洲研究》、《政治學研究》、《現代國際關係》、《馬剋思主義研究》和《馬剋思主義與現實》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110多篇。
目錄
導言生 態社會主義研究:進展與評估
第一部分 生態社會主義理論
第1章 馬剋思主義生態學與馬剋思的勞動過程理論
第2章 馬剋思主義與生態學:從政治經濟學到政治生態學
第3章 生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社會形態
第4章 社會主義與技術:一種部門性考察
第5章 “地區共同體”:生態政治學的典型處方及其問題
第二部分 綠色右翼運動與理論
第6章 消費主義與“資本的邏輯”
第7章 反增長能夠與市場經濟相容嗎?
第8章 布剋金的社會生態學與生態社會運動
第9章 生態足跡的性彆化對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意
第三部分 東亞生態社會運動與理論
第10章 日本農業政策改革評估:生態社會主義視角
第11章 替代性發展:超越生態社區與生態聯閤體
第12章 印度的環境主義:在社會正義與生態之間
第13章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一種更激進的綠色選擇?
結論 生態社會主義的前景
附錄1 生態社會主義宣言
附錄2 “環境與社會主義國際研討會”綜述
主要參考文獻
參著者簡介
精彩書摘
2.生産的人的條件:再生産、時間與依賴性
如上所述,生産的前提之一是馬剋思所謂的“人的條件”或人類勞動。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優點是,它把人與外部自然之間的代謝關係看做是由社會勞動(也即生産勞動)為中介的。遺憾的是,正像女性主義者和生態女性主義者所指齣的,這種社會一環境代謝是建立在一種更深刻的有機代謝預設基礎上的,即難以商品化或超越的人類勞動再生産或人類需求滿足。內在於社會勞動的再生産前提條件之內的矛盾,以及在生産的外部自然條件的“生産”之內的矛盾,構成瞭在資本主義和標準馬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語境下如何將經濟活動理論化方麵的巨大差異。需要指齣的是,這兩種生産條件所共有的是如下簡單事實,即資本主義生産不會也不可能“生産”它們。資本主義既寄生於自然界之上,也寄生於與滿足人類必要的生物和情感需要相關的再生産勞動之上。資本主義不生産自然界,而是依賴於自然界,雖然它把自然資本化的企圖,可以被看做是“創造自然”的嘗試;資本主義也沒有報償再生産勞動,但卻根本依賴於再生産勞動,盡管人類內部的、再生産的自然的資本化已經開始。
對資本主義的生態批判所突顯的,是資本主義條件下對“時間”的漠然態度。服從於短期收益、快速積纍率和交易當中平穩物價等律令的資本主義,以一種“非自然的”時間韻律而運轉,這種時間觀與人類繁衍節奏相背離,並且是資本主義與自然相脫節的核心所在。資本主義的上述需要,要求係統地扭麯社會一環境物質交互作用的代謝特徵。在人類需要意義上的人類本性,具有通常被文化調節的生物學基礎。這意味著,人類要繁衍生息,就需要充足的睡眠、食物、消遣、休息,等等。與此同時,人類社會生存於其中的自然界,其季節變換、栽培種植方式,尤其是太陽輻射有限的日流量,都是受到時間調節的。因此,對社會一環境物質變換的新陳代謝理解,要求必須注意到人類自身的新陳代謝。
……
前言/序言
重建現代文明的根基:生態社會主義研究 引言:文明的十字路口 人類文明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工業革命以來,以資本主義為核心的生産模式與生活方式,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瞭深刻的環境危機、嚴峻的社會不公以及揮之不去的人類異化。氣候變化步步緊逼,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資源枯竭,這一切都在無聲地宣告著,我們熟悉的現代文明模式已難以為繼。與此同時,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撕裂加劇,個體在高度商品化的社會中感到疏離與無力。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就沒有一條通往更可持續、更公正、更富有人性的未來道路嗎? 《重建現代文明的根基:生態社會主義研究》一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對現代文明的病竈進行深刻剖析,並大膽探索一條融閤生態智慧與社會主義理想的嶄新發展範式。本書並非簡單地對現有理論進行堆砌,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嚴謹而富於洞察力的理論框架,為我們應對當下挑戰、重塑人類與自然、社會關係的未來提供思想指引。 第一部分:現代文明的睏境——資本主義邏輯下的生態與社會危機 本書的開篇,即以犀利的筆觸,剖析瞭當前現代文明所麵臨的深層睏境。作者認為,這一切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內在的無限增殖邏輯。 資本主義與生態掠奪: 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將自然視為可供攫取的資源而非生命共同體。這種“商品化”的邏輯,驅使人類不斷地從自然界抽取物質,進行生産與消費,忽視瞭生態係統的承載能力與自我修復能力。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導緻溫室氣體排放失控;大規模的工業農業,破壞土壤與水源;森林砍伐與濕地填埋,加速生物多樣性喪失。這些生態破壞並非偶然現象,而是資本主義擴張性本質的必然結果。本書將深入探討資本主義的積纍機製如何驅動對自然的徵服,以及由此産生的環境惡化對人類生存構成的直接威脅。我們將看到,環境問題並非“外部性”的次要矛盾,而是與經濟增長、社會結構緊密相連的中心性危機。 資本主義與社會不公: 資本主義的另一個突齣特徵是其內在的剝削與不平等。財富的集中與貧富差距的擴大,是資本主義運行的常態。生産資料的私有製,使得一部分人掌握生産工具,而另一部分人隻能齣賣勞動力纔能生存。這種結構性的不平等,不僅體現在經濟層麵,更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導緻資源分配的不均、機會的不公以及社會階層的固化。本書將審視資本主義如何通過市場機製、勞動分工以及國傢機器,不斷再生産和加劇社會不公。我們將分析不同類型的貧睏、勞動異化以及社會排斥現象,並揭示其背後的權力關係與製度根源。 異化與人性的失落: 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也帶來瞭深刻的人類異化。在以物為本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商品交換關係所取代,人與自身勞動、與勞動産品、與自然的關係都發生瞭扭麯。個體的價值被商品化的“價格”所衡量,精神追求被物質欲望所淹沒。本書將深入探討商品拜物教、消費主義的陷阱,以及在高度分工化的生産過程中,個體所經曆的勞動異化。我們將反思,在追求物質繁榮的背後,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作為獨立、創造性、富有情感的個體本質。 第二部分: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探索——融閤生態智慧與社會主義理想 麵對現代文明的嚴峻挑戰,《重建現代文明的根基:生態社會主義研究》並未止步於批判,而是著力於建構一種具有前瞻性的理論範式——生態社會主義。本書將深入挖掘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層價值,並將其與生態學的最新洞見相結閤,描繪一條通往可持續與公正未來的可能路徑。 重新理解社會主義的普遍性價值: 作者認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在於追求人類的解放與自由。其反資本主義的立場,不僅是對經濟剝削的批判,更是對一切形式的壓迫和異化的反對。本書將迴溯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發掘其在追求平等、閤作、集體福祉以及人的全麵發展等方麵的深刻內涵。在重新審視曆史上的社會主義實踐及其局限性的基礎上,本書將強調,社會主義的理想並非僅僅是國傢所有製或計劃經濟,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社會組織原則,一種關於如何閤理分配資源、如何促進共同繁榮、如何實現人的解放的哲學。 生態學視角下的社會主義重構: 生態社會主義的核心在於將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融入社會主義的理論體係。本書將闡述,社會主義的生産與分配模式,必須建立在尊重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這意味著,社會主義的經濟活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們將探討如何將生態可持續性原則,如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生態承載力等,融入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劃與社會組織之中。這包括對生産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強調節約資源、減少汙染,並緻力於修復和保護生態係統。 民主與生態的有機結閤: 生態社會主義不僅關注經濟與環境的公正,更強調政治民主的重要性。本書認為,真正的生態可持續性與社會公正,必須建立在廣泛的民主參與和決策過程之上。這意味著,環境決策與經濟規劃不能由少數精英壟斷,而應鼓勵公民參與,賦予社區更大的自主權,並建立有效的民主監督機製。我們將探討如何構建一種“生態民主”,讓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參與到關乎自身生存與未來發展的重大決策中來。這包括對現有政治體製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對新型民主實踐的構想,例如參與式預算、社區環境管理等。 走嚮“生態生産力”與“社會生産力”的統一: 本書將提齣,生態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生態生産力”與“社會生産力”的統一。前者強調的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係統相互促進、協同演化的能力;後者則指人類在社會閤作與集體努力中,創造性地滿足自身需求、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在生態社會主義的框架下,生産不再是單純追求物質産齣的過程,而是旨在提升人的生存質量,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並在此過程中實現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將論述,如何通過改變生産關係、發展集體所有製、推廣閤作社模式,以及改革消費模式,來激發這種統一的生産力。 第三部分:生態社會主義的實踐路徑與未來展望 理論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實踐的變革。《重建現代文明的根基:生態社會主義研究》不會停留在抽象的理論探討,而是積極探索生態社會主義的實踐可能性與未來走嚮。 激進的經濟與社會轉型: 實現生態社會主義,需要一場深刻的經濟與社會轉型。本書將探討一係列可能的改革措施,例如: 綠色産業政策與循環經濟: 推廣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技術,構建高效的迴收利用體係,減少浪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公共所有製與閤作社經濟: 擴大公共部門在關鍵領域的比重,發展非營利性組織和工人閤作社,促進生産資料的社會化所有和民主管理。 財富再分配與基本收入保障: 通過纍進稅製、遺産稅等手段,調節貧富差距,並探索建立全民基本收入製度,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城市生態化改造與社區自治: 推動城市空間的綠色化,發展公共交通,鼓勵社區參與城市規劃與管理,構建宜居、可持續的城市環境。 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重塑: 物質的轉型離不開精神的支撐。本書將強調,實現生態社會主義,還需要一場深刻的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革命。 反對消費主義與追求非物質主義: 引導社會形成健康的消費觀念,鼓勵追求精神滿足、人際關係和公共利益,而非物質占有。 培養生態倫理與生態公民: 加強生態教育,提升公眾的生態意識,培養具有責任感、參與精神的生態公民。 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 倡導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淩駕於自然之上。 全球視野下的生態社會主義: 生態危機與社會不公是全球性的挑戰,因此,生態社會主義的實現也必然需要全球性的閤作與努力。本書將探討,如何在跨國公司、全球貿易體係和國際關係中,推動生態社會主義的理念與實踐。這將涉及對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批判,以及對構建更公平、更可持續的全球治理體係的構想。 結論:走嚮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重建現代文明的根基:生態社會主義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人類文明的未來提供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它挑戰瞭“增長至上”的思維定勢,揭示瞭資本主義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並以生態社會主義為旗幟,描繪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公正、個體自由而全麵的發展願景。 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藍圖,而是倡導一種持續探索、不斷實踐的精神。它呼喚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的個體,共同思考、共同行動,為重建一個更健康、更公平、更富有人性的現代文明根基而努力。這是一場關於我們如何生存、如何共同生活的深刻對話,也是對人類未來的一次嚴肅而充滿希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