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解决目前的生态危机,因为要实现这一点的话,需要确定资本积累的极限——这对于一个崇奉“要么增长、要么死亡”信条的体制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我们需要创建一种能够克服资本注定带来上述危机的“社会主义”。而且,如果说过去的社会主义未能做到这一点,耶么,这正是我们一代人的使命。
内容简介
《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是一部汇集国内外学者论述当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重要议题的专题论文集。全书分为3大部分,共13章,分别在环境政治学视野下探讨了生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绿色左翼生态社会运动与实践、东亚生态社会理论与实践等生态社会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取得的重要进展及其面临的问题。编者希望,它不仅有助于促进东西方环境政治学者之间的学术对话,而且能够为处在重要转折阶段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与环境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作者简介
郇庆治,法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2002-2003年美国哈佛一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5-2006年德国洪堡研究基金访问学者。已出版专著《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当代欧洲政党政治》、《多重管治视角下的欧洲联盟政治》、《欧洲绿党研究》、《绿色乌托邦:生态主义的社会哲学》和《自然环境价值的发现》等6部,并在《环境政治学》(英)、《包容性民主国际学报》(英)、《欧洲研究》、《政治学研究》、《现代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0多篇。
目录
导言生 态社会主义研究:进展与评估
第一部分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第1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从政治经济学到政治生态学
第3章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第4章 社会主义与技术:一种部门性考察
第5章 “地区共同体”:生态政治学的典型处方及其问题
第二部分 绿色右翼运动与理论
第6章 消费主义与“资本的逻辑”
第7章 反增长能够与市场经济相容吗?
第8章 布克金的社会生态学与生态社会运动
第9章 生态足迹的性别化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
第三部分 东亚生态社会运动与理论
第10章 日本农业政策改革评估:生态社会主义视角
第11章 替代性发展:超越生态社区与生态联合体
第12章 印度的环境主义:在社会正义与生态之间
第13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种更激进的绿色选择?
结论 生态社会主义的前景
附录1 生态社会主义宣言
附录2 “环境与社会主义国际研讨会”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参著者简介
精彩书摘
2.生产的人的条件:再生产、时间与依赖性
如上所述,生产的前提之一是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条件”或人类劳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优点是,它把人与外部自然之间的代谢关系看做是由社会劳动(也即生产劳动)为中介的。遗憾的是,正像女性主义者和生态女性主义者所指出的,这种社会一环境代谢是建立在一种更深刻的有机代谢预设基础上的,即难以商品化或超越的人类劳动再生产或人类需求满足。内在于社会劳动的再生产前提条件之内的矛盾,以及在生产的外部自然条件的“生产”之内的矛盾,构成了在资本主义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语境下如何将经济活动理论化方面的巨大差异。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生产条件所共有的是如下简单事实,即资本主义生产不会也不可能“生产”它们。资本主义既寄生于自然界之上,也寄生于与满足人类必要的生物和情感需要相关的再生产劳动之上。资本主义不生产自然界,而是依赖于自然界,虽然它把自然资本化的企图,可以被看做是“创造自然”的尝试;资本主义也没有报偿再生产劳动,但却根本依赖于再生产劳动,尽管人类内部的、再生产的自然的资本化已经开始。
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所突显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对“时间”的漠然态度。服从于短期收益、快速积累率和交易当中平稳物价等律令的资本主义,以一种“非自然的”时间韵律而运转,这种时间观与人类繁衍节奏相背离,并且是资本主义与自然相脱节的核心所在。资本主义的上述需要,要求系统地扭曲社会一环境物质交互作用的代谢特征。在人类需要意义上的人类本性,具有通常被文化调节的生物学基础。这意味着,人类要繁衍生息,就需要充足的睡眠、食物、消遣、休息,等等。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其季节变换、栽培种植方式,尤其是太阳辐射有限的日流量,都是受到时间调节的。因此,对社会一环境物质变换的新陈代谢理解,要求必须注意到人类自身的新陈代谢。
……
前言/序言
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 引言:文明的十字路口 人类文明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环境危机、严峻的社会不公以及挥之不去的人类异化。气候变化步步紧逼,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资源枯竭,这一切都在无声地宣告着,我们熟悉的现代文明模式已难以为继。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撕裂加剧,个体在高度商品化的社会中感到疏离与无力。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就没有一条通往更可持续、更公正、更富有人性的未来道路吗? 《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一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文明的病灶进行深刻剖析,并大胆探索一条融合生态智慧与社会主义理想的崭新发展范式。本书并非简单地对现有理论进行堆砌,而是试图构建一个严谨而富于洞察力的理论框架,为我们应对当下挑战、重塑人类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未来提供思想指引。 第一部分:现代文明的困境——资本主义逻辑下的生态与社会危机 本书的开篇,即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当前现代文明所面临的深层困境。作者认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无限增殖逻辑。 资本主义与生态掠夺: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将自然视为可供攫取的资源而非生命共同体。这种“商品化”的逻辑,驱使人类不断地从自然界抽取物质,进行生产与消费,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失控;大规模的工业农业,破坏土壤与水源;森林砍伐与湿地填埋,加速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些生态破坏并非偶然现象,而是资本主义扩张性本质的必然结果。本书将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的积累机制如何驱动对自然的征服,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构成的直接威胁。我们将看到,环境问题并非“外部性”的次要矛盾,而是与经济增长、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中心性危机。 资本主义与社会不公: 资本主义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其内在的剥削与不平等。财富的集中与贫富差距的扩大,是资本主义运行的常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使得一部分人掌握生产工具,而另一部分人只能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机会的不公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本书将审视资本主义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劳动分工以及国家机器,不断再生产和加剧社会不公。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贫困、劳动异化以及社会排斥现象,并揭示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与制度根源。 异化与人性的失落: 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带来了深刻的人类异化。在以物为本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商品交换关系所取代,人与自身劳动、与劳动产品、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扭曲。个体的价值被商品化的“价格”所衡量,精神追求被物质欲望所淹没。本书将深入探讨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的陷阱,以及在高度分工化的生产过程中,个体所经历的劳动异化。我们将反思,在追求物质繁荣的背后,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作为独立、创造性、富有情感的个体本质。 第二部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融合生态智慧与社会主义理想 面对现代文明的严峻挑战,《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着力于建构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范式——生态社会主义。本书将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层价值,并将其与生态学的最新洞见相结合,描绘一条通往可持续与公正未来的可能路径。 重新理解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价值: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在于追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其反资本主义的立场,不仅是对经济剥削的批判,更是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和异化的反对。本书将回溯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发掘其在追求平等、合作、集体福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在重新审视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本书将强调,社会主义的理想并非仅仅是国家所有制或计划经济,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组织原则,一种关于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如何促进共同繁荣、如何实现人的解放的哲学。 生态学视角下的社会主义重构: 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在于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融入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本书将阐述,社会主义的生产与分配模式,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将探讨如何将生态可持续性原则,如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生态承载力等,融入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划与社会组织之中。这包括对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并致力于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 民主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生态社会主义不仅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公正,更强调政治民主的重要性。本书认为,真正的生态可持续性与社会公正,必须建立在广泛的民主参与和决策过程之上。这意味着,环境决策与经济规划不能由少数精英垄断,而应鼓励公民参与,赋予社区更大的自主权,并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一种“生态民主”,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到关乎自身生存与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中来。这包括对现有政治体制的批判性反思,以及对新型民主实践的构想,例如参与式预算、社区环境管理等。 走向“生态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本书将提出,生态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前者强调的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促进、协同演化的能力;后者则指人类在社会合作与集体努力中,创造性地满足自身需求、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生态社会主义的框架下,生产不再是单纯追求物质产出的过程,而是旨在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将论述,如何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发展集体所有制、推广合作社模式,以及改革消费模式,来激发这种统一的生产力。 第三部分: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与未来展望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的变革。《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不会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积极探索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可能性与未来走向。 激进的经济与社会转型: 实现生态社会主义,需要一场深刻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本书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改革措施,例如: 绿色产业政策与循环经济: 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技术,构建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减少浪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公共所有制与合作社经济: 扩大公共部门在关键领域的比重,发展非营利性组织和工人合作社,促进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和民主管理。 财富再分配与基本收入保障: 通过累进税制、遗产税等手段,调节贫富差距,并探索建立全民基本收入制度,保障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城市生态化改造与社区自治: 推动城市空间的绿色化,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社区参与城市规划与管理,构建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重塑: 物质的转型离不开精神的支撑。本书将强调,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还需要一场深刻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革命。 反对消费主义与追求非物质主义: 引导社会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鼓励追求精神满足、人际关系和公共利益,而非物质占有。 培养生态伦理与生态公民: 加强生态教育,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具有责任感、参与精神的生态公民。 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倡导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 全球视野下的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危机与社会不公是全球性的挑战,因此,生态社会主义的实现也必然需要全球性的合作与努力。本书将探讨,如何在跨国公司、全球贸易体系和国际关系中,推动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与实践。这将涉及对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批判,以及对构建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构想。 结论:走向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重建现代文明的根基:生态社会主义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供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它挑战了“增长至上”的思维定势,揭示了资本主义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以生态社会主义为旗帜,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正、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愿景。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蓝图,而是倡导一种持续探索、不断实践的精神。它呼唤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个体,共同思考、共同行动,为重建一个更健康、更公平、更富有人性的现代文明根基而努力。这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生存、如何共同生活的深刻对话,也是对人类未来的一次严肃而充满希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