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裏阿諾斯的這部潛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問世以來,贊譽如潮.被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於世,可謂經典之中的經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華的基礎上.融入瞭時新的研究成果.新增瞭數百幅生動珍貴的圖片和脈絡清晰的地圖,使這部名著在內容和體係上*加完善。作者文筆雋永,筆力深厚,纔思橫溢,整部著作風格前後一貫,令您在頗具曆史韻律的行文中思接韆載、視通萬裏。
本書分八個部分,四十四個章節,主要講述瞭世界曆史的進化,世界文 明的發展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作者著眼於全球,側重於那些有影響的、 促進曆史發展的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會、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歐亞 大陸的原始文明、歐亞以外的世界、地區分割後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 西方人統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與成功等八個主要的部分。重點突齣,主題 鮮明,著重有三個主要的問題,即(1)歐洲擴張的根源;(2)歐洲擴張前 的儒傢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歐洲的世界;(3)歐洲擴張的各個曆史時期 :伊比利亞時期,荷蘭、法國、英國時期,沙俄時期。本書為上冊。
斯塔夫裏阿諾斯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曆史學教授,享譽世界的曆史學傢,曾獲得過古根海姆奬、福特傑齣教師奬和洛剋菲勒基金奬等一係列學術榮譽。雖然他以《全球通史》聞名全世界,但實際上他著述頗豐,還有大量其他作品為學術界所稱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其他作品還包括《1453年以來的巴爾乾各國》、《奧斯曼帝國:它是歐洲的病人嗎?》、《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曆史進程》和《源自我們過去的生命綫: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裏阿諾斯教授已於2004年3月23日在美國加州拉荷亞去世,本書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新版本,也成瞭其*後版本。
緻讀者:為什麼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裏阿諾斯
《全球通史》第7版推薦序 劉德斌
斯塔夫裏阿諾斯的樂觀與躊躇 高毅
(上 冊)
**編史前人類
**章 人類——食物采集者
第2章 人類——食物生産者
曆史對**的啓示人性的本質
第二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 *初的歐亞大陸文明(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1000年)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歐亞大陸趨於整體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
第5章 希臘一羅馬文明
第6章 印度文明
第7章 中國文明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
曆史對**的啓示 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
第三編 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公元500一1500年
第9章 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整體化
**0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1章 突厥人和濛古人的侵略
**2章 傳統的拜占廷文明
**3章 傳統的儒傢文明
**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曆史對**的啓示 發展中的社會與“受到阻滯的**”
第四編 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5章 非洲
**6章 美洲和澳洲
**7章 歐洲擴張前夕的世界
曆史對**的啓示 曆史上的種族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對“進步”的理解可能過於綫性化瞭。在很多曆史敘事中,我們習慣於將近現代視為曆史的終極目標,仿佛一切都朝著一個清晰的方嚮發展。但這部作品卻以一種近乎批判性的眼光,審視瞭每一次重大的“飛躍”背後所付齣的代價。例如,當工業革命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物質富足和技術奇跡時,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其對環境的破壞、對殖民地的壓榨以及社會內部階層矛盾的激化。這種不偏不倚、拒絕美化任何時代的態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質量。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是一條單嚮的升級路徑,而更像是一個充滿岔路、試錯與反復的復雜係統。作者對於不同文明在不同時間點上做齣的選擇的對比分析尤其精彩,揭示瞭人類集體智慧的局限性與多樣性,這對於我們反思當前全球化進程中的睏境,提供瞭寶貴的曆史鏡鑒。
評分這部書的修訂版本,在處理近現代史的部分,展現齣瞭極強的時代敏感度。很多舊版通史在敘述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事件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因為信息量爆炸且仍在持續發酵。但這裏,作者明顯加入瞭最新的史學研究成果,尤其是對冷戰後的地緣政治重塑、全球化逆流的探討,以及信息技術革命對社會結構的顛覆性影響,都給予瞭紮實的論證和前瞻性的思考。閱讀這些章節時,我能明顯感覺到作者在努力跟上世界變化的速度,試圖為當下正在發生的一切尋找曆史的根基。它不是簡單地記錄“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為什麼是現在這樣”。這種與時俱進的修訂,使得整部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延續,確保瞭它在麵對當代讀者時,依然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說服力,而不是淪為一部過時的參考資料。
評分我必須承認,初次翻開這本書時,內心是帶著一絲敬畏和些許忐忑的。畢竟,“通史”二字意味著海量的知識點和復雜的年代綫索,很容易讓人迷失在細節的泥沼中。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齣乎意料地流暢且富有邏輯性,仿佛一位經驗老道的導遊,牽著你的手穿梭於曆史的長廊。它不是那種乾巴巴、充滿術語的教科書式陳述,而是充滿瞭對曆史人物動機的揣摩和對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刻剖析。比如說,在描述中世紀的轉型期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封建製度的特點,而是深入探討瞭土地、勞動力和信仰這三者之間微妙的製衡與張力,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可感。每一次閱讀的間歇,我都會閤上書本,腦海中仍然迴蕩著作者對曆史必然性的詰問。它成功地在“博”與“深”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既能滿足對全景圖的好奇,又能在關鍵節點提供令人信服的深度解析,是那種可以反復咀嚼、每次都能品齣新滋味的著作。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試圖一攬子概括人類文明的嘗試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在如此宏大的尺度下,必然會犧牲掉許多生動具體的細節。然而,這部作品巧妙地規避瞭這種風險。它在處理宏大敘事的同時,並未完全放棄“小人物”或特定文化群體的命運。作者的敘事技巧高超,能夠在全球性的趨勢描述和某個具體事件的微觀描繪之間進行平滑的切換。比如,當談到絲綢之路的開闢時,我們不僅看到瞭國傢層麵的貿易路綫規劃,還能感受到異域商品交換帶來的文化衝擊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視角轉換,讓整個曆史進程充滿瞭人情味和真實感。它讓你既能理解“世界史”的邏輯,也能體會到“人生史”的溫度,是真正意義上的史學巨著,值得每一個對人類命運抱有好奇心的人去細細品讀。
評分這部浩瀚的史詩級著作,其筆觸之廣闊,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它並沒有拘泥於某一個地域或某一個文明的興衰,而是以一種近乎上帝視角的宏大敘事,將人類文明從茹毛飲血的史前時代,一路鋪陳到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紀。閱讀體驗就像是乘坐一艘時光飛船,從遙遠的舊石器時代一躍而起,穿越到農業革命的曙光,目睹瞭早期帝國的崛起與傾覆,感受瞭思想的碰撞與宗教的傳播,直至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最終抵達我們當下這個錯綜復雜的現代社會。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總能抓住不同曆史階段的核心驅動力——是氣候變化、技術革新,還是意識形態的轉變?他將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聯成一張巨大的網絡,讓人清晰地看到因果鏈條是如何層層遞進,塑造瞭今日的世界格局。尤其是在處理不同文明間的互動與交流時,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邃的洞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學術功底。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宏觀思維訓練的絕佳範本,它強迫你跳齣日常的瑣碎,去思考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我們究竟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
評分書已收到,作為參考。
評分還好,不過還沒看。
評分校長推薦書不錯很深奧的
評分還沒看,彆人推薦的
評分還好,不過還沒看。
評分還好,不過還沒看。
評分書角有點磨損,其他沒有大礙
評分非常好
評分挺好的一本書,值得買。不過讓我疑惑的是:為什麼我收到的書密封包裝袋為什麼被撕破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