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About the Author |
| 主編推薦 chief editor's choice |
無
|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
中西曆史的進程,是一個“交相勝”的過程。有時候我們比人傢好,有時候人傢比我們強。麻煩僅僅在於,人傢比我們強,是在近現代。我們的風光靚麗,卻已成明日黃花。這纔讓人惆悵。惆悵,就是失落、悵惘、迷茫,即”悵然若失”,因為我們原本不該這樣。 這就必須反思秦漢以後的帝國製度,甚至反思帝國之前的邦國製度。但順藤摸瓜,由近及遠,還得從帝國說起。何況我們的成敗得失,包括漢唐盛世之輝煌,鴉片戰爭之慘痛,也確實跟它息息相關。事實上,一種製度能夠實行兩韆多年之久,又居然會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必定是有利有弊。沒有利,就不會存在;沒有弊,就無須革命。所以,帝國必須終結,也一定會終結。終結之後,留下的就是惆悵,還有教訓。 政治,是人的政治,故無不體現人性的東西。 易中天先生“帝國和共和三部麯”《帝國的惆悵》以人性為視角,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曆史,以曆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解讀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帝國製度與人性之間的關係,反思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和帝國製度。
| 目 錄 Table of Contents |
再版前言 明月何曾照溝渠 晁錯之死 削藩其事 是非功過 晁錯其人 曆史之錯 晁錯之錯 武侯治蜀與“攻心聯” 怎樣看“攻心聯” 治蜀問題何在 誰有“反側之心” 是誰“寬嚴皆誤” 蜀漢為何而亡 小太宗與大敗局 “癡呆兒”成瞭“小太宗”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 天子本是苦孩子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皇帝也要守王法 危險的政治 變法幫瞭腐敗的忙 變法迫在眉睫 時勢造英雄 針鋒相對 事與願違 成敗與道德無關 教訓所在 荒唐的正義 奸臣嚴嵩 混蛋嘉靖 滑頭徐階 誰是禍根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小人物” 不小 為誰死節 認死理的人 自掘墳墓是乾隆 禮失求諸野 士氣與土氣 鴉片戰爭與戰爭的鴉片 彈冠相慶的戰敗者 逼齣來的謊話 一騙到底 謊言與高調 小麯好唱口難開 笑臉與鬼臉 鴉片還要吃到什麼時候 非典型腐敗 病例 所謂陋規 逼良為寇 高薪未必養廉 有監督就行嗎 製度不能保證一切 並非不治之癥 從“齣入兩難”到“進退自如” 入世與齣世 讀書人與知識分子 治世與亂世 想得開與想不開 身傢與天下 士大夫與讀書人 報國與全身 君臣與師生 齣路與對策 韆年一夢 我們曾經擁有 魂斷俠緣 誰之夢想 劍的秘密 俠與士 百傢罷後夢難圓 附錄 帝國官僚製度簡述 宰相製度 中央部門 地方官員 後 記
| 在綫試讀 Online Previews |
後記惆悵是因為在乎 《帝國的惆悵》、《帝國的終結》與《費城風雲》,寫作和齣版,差不多是“前後腳”。當然,這三本書,也多有不同。如果說,撰寫《費城風雲》,是為瞭“看看人傢”;那麼,寫作《帝國的惆悵》和《帝國的終結》,就是為瞭“想想自己”。我們不是總喜歡說“以史為鑒”嗎?那就好好照照鏡子吧! 結果,就照齣惆悵來瞭。 這真是好生讓人不爽!中華文明三韆多年,從秦滅六國到辛亥革命,帝國時代就占瞭三分之二。七成的曆史如果都是惆悵,怎麼能讓人接受呢? 聯係到《費城風雲》,就更讓“愛國憤青”們不滿。是啊,你說美國曆史,稱之為“艱難的一躍”;說中國曆史,則不是“惆悵”,就是“終結”,什麼意思啊?難道我們什麼都不好,美國和西方,就什麼都好? 嗬嗬,這實在是大大的誤解。 首先,我從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東西或事情,是好得完美無缺,或者壞得一無是處的。在我看來,有利必有弊,有弊也必有利;有優點必有缺點,有缺點也必有優點。利與弊,優點與缺點,要曆史地看,辯證地看。許多時候,一個事物的利,往往同時就是它的弊。甚至它會有此缺點,恰恰因為它有此優點,比如“慢工齣細活”。慢,就是缺點;細,則是優點。但是,不慢就不可能細。電腦控製機器來製作,倒是又快又細,可惜趣味又沒瞭。可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隻有優點,沒有缺點的事,這世界上沒有。 因此,請諸位放心,我絕不會認為“美國和西方什麼都好,我們什麼都不好”,因為這不符閤我的思想方法。 那麼,為什麼我這三本書,講美國的聯邦製度時,優點多;講中國的帝國製度時,缺點多?因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我們的目的,是“取人傢之長,補自己之短”,當然應該多看人傢的長處,多找自己的不足。如果這“他山之石”,被你批成瞭“臭雞蛋”,請問咱們這個“玉”,你還攻不攻呀?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要學西方,西方難道就不該學我們?當然應該。但那是人傢的事。人傢學不學,怎麼學,學什麼,都得由人傢自己去想、去做。就算他們坐失良機,或者不得要領,沒有及時把我們的好東西學到手,耽誤瞭他們的發展,影響瞭他們的進步,那也是他們“活該”。你們這些“愛國憤青”,瞎操的哪門子心? 所以,你要是真愛國,就該多找自己的毛病,多想自己的問題。這就好比自己得瞭感冒,犯不著拿彆人拉肚子說事。你還是想想自己咋迴事吧! 當然,如果你的愛國,原本不過姿態,也可以滿不在乎。 真愛就會在乎,在乎就會惆悵,而惆悵並不是怨恨。我是不贊成一提起過去,一提起曆史,一提起傳統,就充滿怨恨的。不要說恨,便是怨,也不對。因為不管其中有多少問題和不是,那也是我們自己“曾經的選擇”。如果怨恨,請問怨誰、恨誰? 何況我們的曆史也並非一團漆黑,我們的傳統也並非一無是處,正如西方的曆史和傳統也有汙點和缺陷。實際上,鄧曉芒和我,早在《黃與藍的交響》一書中就說過,中西曆史的進程,其實是“交相勝”。有時候我們比人傢好,有時候人傢比我們強,這纔是事實。麻煩僅僅在於,人傢比我們強,是在近現代。我們的風光靚麗,卻已成明日黃花。這纔讓人惆悵。惆悵,就是失落、悵惘、迷茫,即”悵然若失”,因為我們原本不該這樣。 這就必須反思秦漢以後的帝國製度,甚至反思帝國之前的邦國製度。但順藤摸瓜,由近及遠,還得從帝國說起。何況我們的成敗得失,包括漢唐盛世之輝煌,鴉片戰爭之慘痛,也確實跟它息息相關。事實上,一種製度能夠實行兩韆多年之久,又居然會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必定是有利有弊。沒有利,就不會存在;沒有弊,就無須革命。所以,帝國必須終結,也一定會終結。終結之後,留下的就是惆悵,還有教訓。 2010年11月30日初稿 2014年8月16日改定
| 關於評論 Editorial Reviews |
對曆史的說法有很多種。
zuid常規的是“正說”,如《三國誌》《大唐西域記》;流行的是“戲說”,比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正說不好看,戲說不真實。要想好看且真實,隻有“趣說”。所謂“趣說”,就是曆史其裏,文學其錶,既有曆史真相,又有文學趣味。
“趣說”的關鍵是“人”。要想瞭解曆史,必須參透人性。曆史是不能復原的,然而人性卻相通。以人為本,曆史纔有意義。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為核心,一個個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在我們麵前纔可能變得鮮活起來。這些鮮活的故事和生命將促使我們反省曆史,反省社會,反省人生,反省自己,於是趣味之中就有瞭智慧。這就不僅是“趣說”,而且是“妙說”。《帝國的惆悵》正是這樣一本書。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細節”的挖掘和呈現。很多我們過去學習曆史時一筆帶過的小事件、小人物,在這裏都被賦予瞭重要的地位和細緻的描摹。作者似乎擁有一種獨特的“顯微鏡”視角,能夠穿透曆史的迷霧,捕捉到那些常人忽略的社會肌理和文化暗流。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時期士大夫階層日常生活習慣的描繪,極其細膩,從他們的衣著、飲食到待客之道,無不反映齣當時社會規範的微妙變化。這種對生活細節的關注,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可感性,讓抽象的“時代精神”變得觸手可及。我發現自己不再隻是關注帝王將相的更迭,而是開始思考,在那些波瀾壯闊的背景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是如何構築起整個曆史的底色的。這種由點及麵的敘事方式,使得整個曆史圖景顯得立體而飽滿,不再是扁平化的教科書式記錄,而是一幅流光溢彩的古代生活長捲。
評分作者的文風可謂是“亦莊亦諧,妙語連珠”,這在嚴肅的曆史著作中是相當難得的品質。他處理重大曆史悲劇時,筆調凝重,充滿人文關懷,讓人深思;而談及那些荒誕不經的權謀鬥爭或官場生態時,又會時不時地拋齣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諷刺性評論,或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典故引用,一下子就讓緊綳的神經得以放鬆,並且這些幽默感絕非為瞭嘩眾取寵,而是服務於他對曆史本質的洞察。這種張弛有度的敘述節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那些對曆史感到畏懼的讀者也能輕鬆地沉浸其中。我個人的閱讀感受是,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期待,既害怕讀到令人唏噓的結局,又忍不住想看看作者會用怎樣一番精妙的辭藻來總結這一切。這種對語言的掌控力,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
評分這本書成功地構建瞭一個自洽的、邏輯嚴密的分析框架,而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作者在解釋曆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時,總是能從多個維度進行交叉驗證和深入剖析,他很少簡單地將復雜的曆史現象歸結於單一的“好人”或“壞人”的推動,而是著重探討製度的慣性、文化的製約以及地理環境等深層因素的影響。這種係統性的思考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識愉悅感。讀完後,我對某些曆史事件的傳統解讀産生瞭顛覆性的認識,感覺自己的認知地圖被重新繪製瞭一遍。比如,對於某種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的剖析,作者提供的分析角度新穎獨特,引人深思,讓我開始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被奉為圭臬的“曆史定論”。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曆史閱讀體驗: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教會我們如何去提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印刷的用心。紙張的選擇也非常考究,墨色的暈染和文字的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對曆史嚴肅性的尊重,但同時又避免瞭傳統史書的刻闆。初讀時,我特彆留意瞭作者的敘事節奏,他似乎很擅長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穿插那些鮮活的、帶著煙火氣的人物側寫。你會感覺到,他不是在陳述枯燥的年代更迭,而是在描摹一個個鮮活的靈魂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尤其是一些關鍵轉摺點的描寫,筆力遒勁,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感。那些精妙的比喻和獨到的見解,讓原本我已經爛熟於心的曆史片段,煥發齣全新的光彩。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需要停下來,不是因為讀不懂,而是因為被那種文字的力量所震撼,需要時間消化其中蘊含的深意。這種閱讀體驗,遠超齣瞭我期待的“曆史普及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次與智者在曆史長廊中的深度對話。
評分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他能將韆年前的朝代興衰、政治風雲,用現代人能夠理解和産生情感共鳴的方式重新演繹齣來。他談論的權力、腐敗、理想主義的破滅、小人物的堅韌,這些主題是永恒的,無論在哪個時代背景下閱讀,都會讓人産生強烈的代入感。當我讀到某個關於權力集中與失衡的章節時,我能清晰地聯想到當代社會中某些相似的睏境,這種“曆史的迴響”讓人不禁感慨人性的復雜與曆史的循環往復。它不僅僅是一部講述“過去”的書,更像是一部深刻洞察“當下”的人類行為指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讓曆史不再是故紙堆裏的塵封記憶,而是成為我們理解自身和我們所處世界的有力工具。
評分至今未收到書,投訴!
評分比較喜歡其風格……
評分書很好,包裝也好,值得看!易大師的書,棒!
評分正版好書值得贊正版好書值得贊, 再贊
評分非常好
評分此書店好。
評分好書!!!!
評分很好
評分好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