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 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 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 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 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 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 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 :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全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所称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其他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拉荷亚去世,本书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新版本,也成了其*后版本。
致读者: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第7版推荐序 刘德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 高毅
(上 册)
**编史前人类
**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2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历史对**的启示人性的本质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 *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1000年)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
第5章 希腊一罗马文明
第6章 印度文明
第7章 中国文明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历史对**的启示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一1500年
第9章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0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2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3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历史对**的启示 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
第四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5章 非洲
**6章 美洲和澳洲
**7章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历史对**的启示 历史上的种族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一揽子概括人类文明的尝试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在如此宏大的尺度下,必然会牺牲掉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然而,这部作品巧妙地规避了这种风险。它在处理宏大叙事的同时,并未完全放弃“小人物”或特定文化群体的命运。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能够在全球性的趋势描述和某个具体事件的微观描绘之间进行平滑的切换。比如,当谈到丝绸之路的开辟时,我们不仅看到了国家层面的贸易路线规划,还能感受到异域商品交换带来的文化冲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视角转换,让整个历史进程充满了人情味和真实感。它让你既能理解“世界史”的逻辑,也能体会到“人生史”的温度,是真正意义上的史学巨著,值得每一个对人类命运抱有好奇心的人去细细品读。
评分这部书的修订版本,在处理近现代史的部分,展现出了极强的时代敏感度。很多旧版通史在叙述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事件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信息量爆炸且仍在持续发酵。但这里,作者明显加入了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冷战后的地缘政治重塑、全球化逆流的探讨,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影响,都给予了扎实的论证和前瞻性的思考。阅读这些章节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努力跟上世界变化的速度,试图为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寻找历史的根基。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为什么是现在这样”。这种与时俱进的修订,使得整部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延续,确保了它在面对当代读者时,依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而不是沦为一部过时的参考资料。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可能过于线性化了。在很多历史叙事中,我们习惯于将近现代视为历史的终极目标,仿佛一切都朝着一个清晰的方向发展。但这部作品却以一种近乎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每一次重大的“飞跃”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例如,当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富足和技术奇迹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其对环境的破坏、对殖民地的压榨以及社会内部阶层矛盾的激化。这种不偏不倚、拒绝美化任何时代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质量。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一条单向的升级路径,而更像是一个充满岔路、试错与反复的复杂系统。作者对于不同文明在不同时间点上做出的选择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揭示了人类集体智慧的局限性与多样性,这对于我们反思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评分这部浩瀚的史诗级著作,其笔触之广阔,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并没有拘泥于某一个地域或某一个文明的兴衰,而是以一种近乎上帝视角的宏大叙事,将人类文明从茹毛饮血的史前时代,一路铺陈到信息爆炸的二十一世纪。阅读体验就像是乘坐一艘时光飞船,从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一跃而起,穿越到农业革命的曙光,目睹了早期帝国的崛起与倾覆,感受了思想的碰撞与宗教的传播,直至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最终抵达我们当下这个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总能抓住不同历史阶段的核心驱动力——是气候变化、技术革新,还是意识形态的转变?他将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成一张巨大的网络,让人清晰地看到因果链条是如何层层递进,塑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尤其是在处理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与交流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邃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宏观思维训练的绝佳范本,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去思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丝敬畏和些许忐忑的。毕竟,“通史”二字意味着海量的知识点和复杂的年代线索,很容易让人迷失在细节的泥沼中。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流畅且富有逻辑性,仿佛一位经验老道的导游,牵着你的手穿梭于历史的长廊。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充满术语的教科书式陈述,而是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动机的揣摩和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刻剖析。比如说,在描述中世纪的转型期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封建制度的特点,而是深入探讨了土地、劳动力和信仰这三者之间微妙的制衡与张力,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可感。每一次阅读的间歇,我都会合上书本,脑海中仍然回荡着作者对历史必然性的诘问。它成功地在“博”与“深”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既能满足对全景图的好奇,又能在关键节点提供令人信服的深度解析,是那种可以反复咀嚼、每次都能品出新滋味的著作。
评分还好,不过还没看。
评分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全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所称道。除《全球通史》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其他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拉荷亚去世.
评分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评分好书!不错!还没看完
评分书很不错,全球史观,以时间为序,对比同时期的各地横向比较,还讲了许多历史书不会关注的地方,很难得,很合胃口,收获很大。
评分不错!
评分开始学习历史。买齐了上下两册
评分很好,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写法
评分挺好的一本书,值得买。不过让我疑惑的是:为什么我收到的书密封包装袋为什么被撕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