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

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高居翰 著
图书标签:
  • 诗意绘画
  • 中国诗画
  • 日本诗画
  • 水墨画
  • 文人画
  • 艺术史
  • 文化交流
  • 诗歌
  • 绘画
  • 东方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1203
商品编码:1027241201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高居翰 著作 洪再新 译者 定  价:45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01日 页  数:191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8041203 暂无

内容简介

暂无
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 引言 自古以来,诗歌与绘画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表达的两种至高无上的艺术形式。当它们交织融合,便孕育出一种超越语言的深刻魅力。在中国,诗歌与绘画有着悠久的渊源,常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在东方另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本,同样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水墨画和俳句,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与呼应。本书《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时空的艺术品鉴之旅,深入探索中国山水画、文人画与诗歌的紧密联系,以及日本水墨画、浮世绘与俳句、和歌之间的神思冥想,揭示这两种东方文化在诗意绘画上的共通之处与各自独特的韵味。 第一章:中国诗意绘画的千年回响 1.1 山水画:意境的极致追求 中国山水画,与其说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不如说是对山水精神与诗人情怀的写意。从魏晋南北朝的“以形写神”,到唐代的“青绿山水”与“水墨写意”的初探,再到宋代的“山水画的黄金时代”,中国山水画在技法和意境上不断深化。宋代山水画大师如范宽、郭熙、李唐等,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对宇宙人生哲学的观照。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雄浑的山峦顶天立地,仿佛诉说着大地的壮阔与人类的渺小;郭熙的《早春图》则以轻柔的笔触描绘了初春的生机,透露出隐士的闲适与对自然的眷恋。 这些山水画作,与同时代的诗歌有着天然的契合。唐代边塞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以雄浑豪迈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山河,他们的诗句如同奔腾的江河,与山水画的气势相得益彰。而隐逸诗人王维,他不仅是杰出的画家,更是将诗画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他的诗歌,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清幽宁静的山水意境,这与他笔下的山水画作,如《山居图》一般,充满了诗的韵味与禅的静思。宋代苏轼的“浓妆淡抹总相宜”,不仅仅是对西湖景色的赞美,更是对一种自然、淡雅的审美趣味的表达,这恰恰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意境”。 1.2 文人画:情趣的自由抒发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士气”、“逸格”,注重画家的个人情怀与文化修养。文人画家们往往也是优秀的诗人、书法家,他们的绘画作品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自由抒发。元代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的山水画作品,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其笔墨的枯湿浓淡、结构的变化无穷,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倪瓒的《水竹居图》,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疏朗的竹石,画面留白处处,仿佛弥漫着一股遗世独立的孤高之气。 这些文人画作品,常常与文人雅士们的诗词唱和紧密相连。他们将自己的诗句题跋于画上,或在饮酒赋诗之时,将眼前所见之景融入诗句,再以画笔表现。唐寅、祝枝山等明代才子,他们的画作与诗词同样充满才情与雅趣。他们的诗句,如“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展现了他们对人生短暂与及时行乐的感叹,这与他们笔下色彩明快、意趣盎然的画作,如《桃花图》相呼应。文人画不仅仅是绘画,更是他们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一种艺术体现。 1.3 诗歌与绘画的融通: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诗歌与绘画都试图捕捉天地万物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水画中的“骨法用笔”、“气韵生动”,与诗歌中的“意境”、“炼字”,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传达超越形式的精神内涵。诗人通过文字的组合,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如同画家通过笔墨的晕染,营造出画面中的气息与氛围。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已然充满了绘画般的意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出一幅朦胧而凄美的秋日图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则展现了生命蓬勃的美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欧阳修的诗句,以动感的画面感,瞬间将读者带入繁华的景象。中国诗歌中的写景、写情,常常与绘画中的构图、用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歌为绘画提供了精神的源泉,而绘画则为诗歌提供了视觉的延伸。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东方哲学智慧与审美情趣的艺术世界。 第二章:日本诗意绘画的禅意与物哀 2.1 水墨画:简与净的哲学 日本水墨画深受中国影响,但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水墨画强调“留白”,追求“简”与“净”的美学原则。禅宗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对水墨画产生了深远影响。禅画追求的“空寂”、“寂静”之美,通过寥寥数笔,便能传达出无限的意境。 日本水墨画大师如雪舟、元信等,他们的作品,如雪舟的《秋冬山水图》,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山川的雄伟,但其笔触却极其简练,画面中大片的留白,给予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元信的《寒江独钓图》,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位江边垂钓的老人,画面简洁至极,却能让人感受到一股宁静致远的禅意。 2.2 浮世绘:世俗的色彩与瞬间之美 与追求精神意境的水墨画不同,日本的浮世绘则更关注现实生活,描绘江户时代町人的日常生活、歌舞伎演员、美人等。但浮世绘并非简单的写实,它以鲜艳的色彩和富有装饰性的线条,捕捉瞬间的美丽与生命的活力,其中也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物哀”之情。 浮世绘大师如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喜多川歌麿等,他们的作品,如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以巨大的海浪描绘了自然力量的震撼,同时也将小小的船只置于其中,传递出一种渺小与壮阔并存的生命体验。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描绘了旅途中的风光与人物,每一幅画作都仿佛一首叙事的俳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喜多川歌麿的“美人画”,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的柔美与内心的情感,即使是描绘日常的场景,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2.3 俳句与和歌:诗意的瞬间捕捉 俳句,以其独特的十七音节结构,成为日本诗歌的代表。它追求“季语”(季节性词语),捕捉瞬间的感悟,表达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沉情感。松尾芭蕉的俳句,如“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寥寥数语,便将一个宁静的夜晚,一个瞬间的动作,以及由此引发的禅意,完美地呈现出来。 和歌,则是一种更古老、形式更自由的诗歌体裁。万叶集中的和歌,很多都充满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情感的抒发。与浮世绘一样,和歌也常常流露出一种“物哀”的情感,即对世间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叹,以及对生命无常的体悟。 第三章:诗意绘画的跨文化对话 3.1 共通之处:东方审美的基石 尽管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共享着东方审美的一些核心特质。 意境的追求: 无论是中国山水画的“气韵生动”,还是日本水墨画的“留白”,都强调通过画面营造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氛围与精神内涵。这与诗歌中的“意境”概念高度一致,即通过词语的组合,唤起读者超越字面意思的联想与情感。 自然主义的情感投射: 东方诗意绘画都倾向于将人类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之中。山川的壮丽引发豪情,细雨的朦胧带来感伤,繁花的盛开触发喜悦。诗歌更是直接将这种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留白与想象的空间: 无论是中国画中的留白,还是日本水墨画的简笔,都为观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少即是多”的原则,与诗歌中含蓄、留有余味的表达方式相得益彰。 对“瞬间”的捕捉: 浮世绘的瞬间之美,俳句的瞬间感悟,都体现了对生命短暂之美的珍视。中国诗歌中的许多名句,也同样以精准的笔触捕捉了某一刻的情感或景象。 3.2 差异与融合:独特的文化印记 哲学基础的差异: 中国诗意绘画深受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而日本的诗意绘画则更多地融入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以及禅宗的“空”、“寂”思想,以及“物哀”的情感。 审美取向的差异: 中国绘画更偏向于宏大叙事与精神世界的开掘,如山水画的壮阔与文人画的逸趣。而日本绘画则更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描绘,如浮世绘的世俗与水墨画的极简。 技法的演变: 虽然都使用水墨,但中国画更注重笔墨的丰富变化与墨色的晕染,而日本画则更强调笔法的简洁与墨色的干湿枯润。 结语 《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是一次对东方艺术瑰宝的深度探索。它不仅是对中国山水画、文人画与诗歌,以及日本水墨画、浮世绘与俳句的欣赏,更是对两者背后所承载的东方哲学、审美观念以及文化精神的解读。通过对中国与日本诗意绘画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东方艺术的共通之处与独特魅力,感受它们如何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出人与自然、情感与哲思的永恒对话,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回归内心、体悟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智慧。这趟诗意的旅程,必将启迪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是冲着“绘画”这两个字去的,毕竟我对水墨画和浮世绘都挺感兴趣的。但这本书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它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诗歌与绘画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相互辉映的关系。书中对于“留白”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从绘画技法的角度,讲解了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是如何营造意境,让观者有想象的空间,同时又深入剖析了诗歌中“言外之意”、“象外之境”的表达方式。它引用了大量的例子,比如中国诗歌中那些看似简洁的句子,却能引发无穷的联想,以及日本俳句中,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画面。书中还探讨了“禅意”在两国艺术中的体现,中国水墨画中的枯笔、飞白,以及日本枯山水庭园的意境,都蕴含着禅宗的哲学思想。它并没有将这些联系讲得过于理论化,而是通过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解读,让我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精神内核。比如,它分析了一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及一首日本的俳句,指出它们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传递着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宁静的境界。这种跨文化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在追求精神自由上的共同愿望。读完这本书,我再看那些中国的水墨画和日本的浮世绘时,感觉像是打开了新的视角,不再仅仅欣赏其表面的技法,更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形容呢,就像是在一个充满诗意的花园里散步,每一步都能发现惊喜。《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它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像的简单组合,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国诗歌和日本绘画,它们之间好像隔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距离。但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那些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书中关于“声音”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直接描写声音本身,而是通过诗歌和绘画中的意象,去捕捉那些能够引发听觉想象的场景。比如,它分析了中国诗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以及“剑气纵横三万里”的刀剑声,这些声音不仅仅是声音,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情感的象征。然后,它又将目光转向日本,分析了日本绘画中,那种静谧的禅意空间,虽然没有直接的声音描写,但通过画面中的枯寂、留白,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万籁俱寂”的静谧,以及在静谧中孕育的微弱声响,比如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或者是水滴落在石头上的清脆声。书中还探讨了“季节”对诗歌和绘画的影响。它指出,中国诗歌中对四季的描写,往往带有浓厚的人生感慨,比如“春愁”、“秋思”,而日本的俳句则更能捕捉到季节变换带来的瞬间感悟,比如“春眠不觉晓”的慵懒,或者是“红叶知秋”的萧瑟。这种对比,让我感受到了两国文化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侧重,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对自然声音和季节变化的细腻捕捉,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

评分

这本《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真的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有启发性的书之一。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两国在诗歌和绘画上的成就,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以为只是关于两国艺术的简单比较,但翻开之后,我才发现它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关于“意境”的解读,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们自己去体会。比如,它分析了中国山水画中,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辽阔意境,以及诗歌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营造的悠远意境。接着,它又将视角转向日本,分析了日本绘画中,“枯山水”所蕴含的空灵意境,以及俳句中,那种“静寂”之美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书中还探讨了“禅宗”对两国艺术的影响,指出它们都追求“无我”、“空性”的精神境界。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对“意境”的追求,是如此的相通。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和日本的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欣赏表面的形式,更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精神追求。它就像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得以与古人一同感悟人生的真谛。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一本正经讲道理的方式,而更像是在和我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它没有给我灌输什么,而是引导我一起去思考。我之前一直觉得,中国和日本在诗歌和绘画上,虽然有交流,但总归是两个独立的体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那种更深层次的“神似”。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让我颇为触动。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分析中国诗歌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及日本绘画中“物哀”的情感表达,来展现两国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同方式。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歌和画作,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它分析了中国山水画中,那种渺小的人物置身于壮阔的山河之中,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中国诗歌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着,它又将目光转向日本,分析了日本绘画中,那种对微小事物的细腻描绘,比如一枝梅花、一片落叶,以及日本俳句中,那种捕捉瞬间感悟,表达对自然短暂之美的珍惜。书中还探讨了“生命”这个主题,它指出,两国艺术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是如此的多元和深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只是掠夺者,而是学会去尊重和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而是给你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思考。我之前一直对中国和日本的诗歌和绘画都颇有研究,但总觉得它们之间缺少了某种联系。这本书,就像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共生的关系。书中关于“情感”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直接描写情感的宣泄,而是通过分析两国艺术中,那些能够引发共鸣的意象,来展现情感的微妙变化。比如,它分析了中国诗歌中,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怀,以及日本绘画中,那种淡淡的忧伤。接着,它又将目光转向两国艺术家如何通过“意象”来传递情感。它指出,中国诗歌中,常常用“杨柳”、“明月”等意象来表达离愁别绪,而日本绘画中,则常用“落花”、“残月”等意象来抒发“物哀”的情感。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对情感的表达,可以如此的含蓄而又深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情感的关系,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会去体味和表达。

评分

刚拿到《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这本书时,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轻松的读物,就像标题那样,关于诗歌和绘画的美丽结合。没想到,它却像一个温柔的向导,带领我进行了一场深入的文化探索。书中对“时间”这个概念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从宏观的历史叙事角度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比如“流水”、“落花”、“潮汐”等等,来展现中日两国艺术家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它分析了中国诗歌中,词人如何通过描绘“东风无力百花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伤感,以及画家如何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来捕捉瞬间的永恒。接着,它又转向日本,分析了日本文学和绘画中对“物哀”(mono no aware)的理解,那种对生命短暂、繁华易逝的淡淡哀愁,是如何通过描绘“樱花飘落”、“蝉鸣夏日”等意象来表达。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将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知,与两国人民的生活哲学联系起来。它并没有强行比较,而是通过细致的对比,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那种“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智慧,以及日本文化中那种“把握当下、珍惜瞬间”的细腻情感。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如此的多元和深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时间的关系,不再焦虑于它的流逝,而是学会去体会每一个瞬间的美好。

评分

怎么说呢,《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这本书,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美上的提升。我之前对中国和日本的艺术,都有一些了解,但总觉得它们之间有一种隔阂。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它们之间联系的认知。书中对“动态”的描绘,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直接描写运动的场面,而是通过诗歌和绘画中的意象,来捕捉那些能够引发动态想象的场景。比如,它分析了中国诗歌中,“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壮阔,以及“射雕英雄传”中那种英雄主义的豪情。接着,它又将目光转向日本,分析了日本绘画中,那种对瞬间动作的捕捉,比如浮世绘中,人物奔跑、跳跃的姿态,或者是歌舞伎表演中,那种极具张力的动作。书中还探讨了“音乐”在两国艺术中的影响。它指出,中国诗歌和绘画中,都充满了音乐的韵律感,而日本的“雅乐”,更是将音乐、舞蹈与绘画融为一体。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对“动态”的理解,可以如此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艺术表达。这本书让我对“动态”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能体味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表达。

评分

这本《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我最近才读完,说实话,它给我的感受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讲解一下两国在诗歌和绘画上的关联,顶多是些风花雪月的描写。但翻开之后,我才发现它深入挖掘了两种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共通之处。比如,它并没有简单罗列几幅画作和几首诗,而是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意象,比如“山水”、“月光”、“孤舟”等等,然后通过这些意象,将中日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歌和画作联系起来。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山水”的解读,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中国山水画中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以及这种意境如何体现在唐诗宋词中,表达出文人对自然的崇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接着,它又将视角转向日本,分析了日本绘画中对“侘寂”(wabi-sabi)美学的追求,那种不完美、不恒久、不完整的残缺美,是如何在浮世绘、水墨画中体现的,以及这种美学对日本短歌、俳句的影响。更让我惊艳的是,它并没有生硬地将两者嫁接,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它们之间微妙的传承与演变,甚至是各自的独立发展。读到这里,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描绘自然,为何中国山水画有一种磅礴大气,而日本绘画则更偏向内敛的写意?这种差异背后,究竟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还是民族性格在起作用?书中的论述鞭辟入里,引用的史料和画作也都非常有代表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诗意横流的时代,与古人一同感悟自然之美,品味人生况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两国文化的深层肌理。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怎么说呢,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对亚洲文化,尤其是东亚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是觉得隔着一层纱,有些东西看得见,摸不着。直到我读了《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我才觉得自己真正触碰到了那些精髓。书里并没有直接给我灌输知识,而是用一种非常柔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我去发现。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充满了晦涩的术语,而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给我讲故事,讲那些关于诗歌、绘画,以及它们背后故事的故事。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孤独”意象的探讨。书中细致地分析了中国诗歌中,比如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以及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然后,它又将目光转向日本,分析了俳句中“闲寂”(kanjaku)的美学,那种在寂静中体味人生孤独的细腻情感。例如,它对比了同一时期,可能都是描绘夜晚的景色,但中国诗歌可能更侧重于思乡、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日本俳句则更能捕捉到雨滴落在窗棂上的细微声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瞬间感悟。这种对比,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两国文化在情感表达上的细微差异,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诗歌和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将这种情感具象化。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月下独酌”和“雨夜听风”的章节,感觉自己也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夜晚,与古人一同品味着属于自己的孤独。这本书让我对“孤独”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负面的,而是一种沉淀,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

我真的非常喜欢《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这本书。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就丢在一边的书。相反,它会让你反复回味,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我之前一直对中国和日本的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是觉得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难以跨越的鸿沟。这本书,就像一个巧妙的翻译官,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书中对“色彩”的运用,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色彩,而是深入分析了颜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热情,而蓝色则代表着忧郁、宁静。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诗歌和画作,来展现这些色彩是如何被运用的。接着,它又将视角转向日本,分析了日本绘画中对“和色”(wasyoku)的追求,那种淡雅、自然的色彩搭配,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侘寂”的美学。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光影”在两国艺术中的作用。它分析了中国山水画中,画家如何通过对光线的微妙处理,来营造出云雾缭绕、深邃悠远的意境,以及日本浮世绘中,那种强烈的明暗对比,是如何勾勒出人物生动的表情和动感的瞬间。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对光影的感知,可以如此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艺术表达。这本书让我对色彩和光影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能体味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表达。

评分

很好的书,用另一个视角看艺术

评分

很不错

评分

挺好

评分

老师推荐的书,对学习中国画方面有帮助,还没开始阅读,以后会追评的。

评分

给别人代买的,应该不错

评分

挺好

评分

老师推荐的书,对学习中国画方面有帮助,还没开始阅读,以后会追评的。

评分

东西挺不错的。

评分

很好的书,用另一个视角看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