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耀等编著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共编入28个实验,包含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察,各类病原物的形态观察,病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致病过程的观察,病原物致病性分化和寄主抗病性鉴定,病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病害的调查、诊断与鉴定,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防治等植物病理学的实验内容。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既可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配套实验教材,又可作为独立开设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教材,还可作为其他学科相关实验课的教学参考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者的读物。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共28个实验,包含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 察,各类病原物的形态观察,病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致病过程的观察 ,病原物致病性分化和寄主抗病性鉴定,病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病害 的调查、诊断与鉴定,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防治 等经典的植物病理学实验及研究技术。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 ,加入了现代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技术手段,如血清学技术、电镜技术、PCR 技术、植物病原检索鉴别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应用等相关内容,使培养的学生 能适应现代植物病理学发展的要求。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将观察性实验课时 的比重降低,提高了操作技能训练实验课时的比重,加入了“植物病害的诊 断与病原物的鉴定”、“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鉴定”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鉴定”3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分为必做实验(实验一至实验八、 实验十至实验十二、实验十七)和选做实验(实验九、实验十三至实验十六、 实验十八至实验二十八),不再区分实验课和教学实践(实习)课。对选做实 验,教材使用单位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兴趣选择相关实验内容;全体学 生可同时选一个实验,也可分成若干小组,不同组选做不同实验。其中,实 验二十六至实验二十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议每个学生至少选做其中 一个实验。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由许文耀等编著。
前言
实验一 植物病原类型及病害症状观察
实验二 根肿菌、卵菌与接合菌门菌物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三 子囊菌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四 担子菌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五 半知菌形态特征观察(一)
实验六 半知菌形态特征观察(二)
实验七 植物病原细菌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观察
实验八 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观察
实验九 非侵染性病害症状观察
实验十 消毒与灭菌技术
实验十一 培养基的制作技术
实验十二 病原物的分离和培养
实验十三 病原物的越冬(夏)形态与菌物孢子的萌发
实验十四 种子带菌检验和种子处理
实验十五 植物病毒的提纯
实验十六 植物病毒的接种与传染
实验十七 植物病原物的接种
实验十八 植物病毒的电镜观察
实验十九 植物病原物的PCR检测
实验二十 植物病原物血清学检测
实验二十一 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实验二十二 植物病原检索鉴别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实验二十三 植物病害调查
实验二十四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
实验二十五 植物病原物的计测与显微描绘
实验二十六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综合性实验)
实验二十七 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鉴定(设计性实验)
实验二十八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鉴定(设计性实验)
附录Ⅰ 植物病理学常用培养基
附录Ⅱ 植物病理学常用溶液和试剂
附录Ⅲ 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守则
主要参考文献
我在翻阅过程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逻辑构建的严密性和递进性。它似乎完全理解了初学者从零开始建立植物病理学认知框架的困难点,所以从最基础的病原体分类和鉴定方法开始,步步为营地深入到复杂的系统性病害诊断流程。每一个实验单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前一个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或延伸,这种环环相扣的设置,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能力。例如,在介绍某种真菌的纯培养技术时,其后紧接着就安排了如何利用这种纯培养物进行人工接种和观察病理特征的实验,这种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的编排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异常流畅和连贯。这种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有效地避免了知识点碎片化的问题,真正构建起了一个扎实的、可操作的知识体系框架,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实验思维模式至关重要。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案例的选择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地域适应性和前瞻性。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全球普遍报道的那些“经典病害”,而是似乎兼顾了国内不同农业生态区可能遇到的主要威胁。通过阅读其中关于一些地方性、高发性病害的实验设计,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编写者对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痛点的深入洞察。这些案例的选取,使得书中的知识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理论,而是能够立刻被应用到实际生产或科研辅助中的“活的知识”。每一个实验设计都充满了解决问题的导向性,让人在学习具体技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将病理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农业生产问题的工具。这种强烈的实践导向性,是很多理论教材所缺乏的宝贵特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简直是一股清流,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实验操作描述时。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纯粹指令式的语言,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对实验原理的深入剖析和对潜在风险的温和提醒。这种叙述方式,不仅让读者在执行操作时心中有数,更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培养出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究精神。在描述一些关键步骤时,作者使用了非常精准和形象化的词汇,比如对某些组织腐烂现象的描述,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画面感,这对于需要通过肉眼观察和判断的实验环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辅助。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导师,在你身边轻声指导,而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教科书,这种人性化的书写,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朴实中带着严谨的气息,非常符合一本专业教材应有的气质。内页的纸张选材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复杂的图表和显微照片,细节也能得到很好的还原,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在实验台上对照参考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信息的层级划分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不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视觉疲劳。每章节的标题都直截了当,内容区域的留白也恰到好处,使得翻阅和定位特定实验步骤时,效率大大提高。总而言之,从物理形态上来说,它体现出了一种对知识载体应有尊重的专业态度,让人从拿到书的第一刻起,就对即将展开的学习内容抱持着一种敬畏与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打磨,往往是衡量一本优秀教材水准的重要标尺,让人感到物有所值。
评分从教学辅助资源的丰富程度上来看,这本书的配套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它不仅仅是操作指南的集合,更像是一个多媒体学习平台的引路者。无论是附带的图谱资源质量,还是对关键仪器和试剂的详细规格说明,都体现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我尤其欣赏它在“故障排除”和“结果异常分析”部分所花费的心思。实验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偏差,而这本书提供的预判和修正方案,极大地减少了实验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成功地做一个实验,更重要的是,如何科学地面对失败并从中学习,这才是真正培养独立科研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可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可靠的实验安全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