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耀等編著的《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指導》共編入28個實驗,包含植物病害的癥狀類型觀察,各類病原物的形態觀察,病原物的分離、培養、接種、緻病過程的觀察,病原物緻病性分化和寄主抗病性鑒定,病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病害的調查、診斷與鑒定,植物病害標本的采集與製作,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防治等植物病理學的實驗內容。 《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指導》既可作為《普通植物病理學》的配套實驗教材,又可作為獨立開設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課的教材,還可作為其他學科相關實驗課的教學參考書和植物病理學研究工作者的讀物。
《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指導》共28個實驗,包含植物病害的癥狀類型觀 察,各類病原物的形態觀察,病原物的分離、培養、接種、緻病過程的觀察 ,病原物緻病性分化和寄主抗病性鑒定,病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病害 的調查、診斷與鑒定,植物病害標本的采集與製作,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防治 等經典的植物病理學實驗及研究技術。著重訓練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時 ,加入瞭現代植物病理學的實驗技術手段,如血清學技術、電鏡技術、PCR 技術、植物病原檢索鑒彆計算機輔助係統的應用等相關內容,使培養的學生 能適應現代植物病理學發展的要求。在實驗內容安排上,將觀察性實驗課時 的比重降低,提高瞭操作技能訓練實驗課時的比重,加入瞭“植物病害的診 斷與病原物的鑒定”、“病原物的緻病性分化鑒定”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鑒定”3個綜閤性、設計性實驗。實驗內容分為必做實驗(實驗一至實驗八、 實驗十至實驗十二、實驗十七)和選做實驗(實驗九、實驗十三至實驗十六、 實驗十八至實驗二十八),不再區分實驗課和教學實踐(實習)課。對選做實 驗,教材使用單位可根據教學條件和學生的興趣選擇相關實驗內容;全體學 生可同時選一個實驗,也可分成若乾小組,不同組選做不同實驗。其中,實 驗二十六至實驗二十八是綜閤性、設計性實驗,建議每個學生至少選做其中 一個實驗。
《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指導》由許文耀等編著。
前言
實驗一 植物病原類型及病害癥狀觀察
實驗二 根腫菌、卵菌與接閤菌門菌物形態特徵觀察
實驗三 子囊菌形態特徵觀察
實驗四 擔子菌形態特徵觀察
實驗五 半知菌形態特徵觀察(一)
實驗六 半知菌形態特徵觀察(二)
實驗七 植物病原細菌及其所緻病害癥狀觀察
實驗八 植物病原綫蟲的形態觀察
實驗九 非侵染性病害癥狀觀察
實驗十 消毒與滅菌技術
實驗十一 培養基的製作技術
實驗十二 病原物的分離和培養
實驗十三 病原物的越鼕(夏)形態與菌物孢子的萌發
實驗十四 種子帶菌檢驗和種子處理
實驗十五 植物病毒的提純
實驗十六 植物病毒的接種與傳染
實驗十七 植物病原物的接種
實驗十八 植物病毒的電鏡觀察
實驗十九 植物病原物的PCR檢測
實驗二十 植物病原物血清學檢測
實驗二十一 植物病原細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測定
實驗二十二 植物病原檢索鑒彆的計算機輔助係統
實驗二十三 植物病害調查
實驗二十四 植物病害標本采集與製作
實驗二十五 植物病原物的計測與顯微描繪
實驗二十六 植物病害的診斷與病原物的鑒定(綜閤性實驗)
實驗二十七 病原物的緻病性分化鑒定(設計性實驗)
實驗二十八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鑒定(設計性實驗)
附錄Ⅰ 植物病理學常用培養基
附錄Ⅱ 植物病理學常用溶液和試劑
附錄Ⅲ 植物病理學實驗室守則
主要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看來,簡直是一股清流,尤其是在處理那些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實驗操作描述時。它沒有采用那種冷冰冰的、純粹指令式的語言,而是巧妙地融入瞭一些對實驗原理的深入剖析和對潛在風險的溫和提醒。這種敘述方式,不僅讓讀者在執行操作時心中有數,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從而培養齣更深層次的科學探究精神。在描述一些關鍵步驟時,作者使用瞭非常精準和形象化的詞匯,比如對某些組織腐爛現象的描述,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畫麵感,這對於需要通過肉眼觀察和判斷的實驗環節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輔助。它更像一位經驗豐富、循循善誘的導師,在你身邊輕聲指導,而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教科書,這種人性化的書寫,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學習門檻。
評分從教學輔助資源的豐富程度上來看,這本書的配套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它不僅僅是操作指南的集閤,更像是一個多媒體學習平颱的引路者。無論是附帶的圖譜資源質量,還是對關鍵儀器和試劑的詳細規格說明,都體現瞭一種現代化的教學理念。我尤其欣賞它在“故障排除”和“結果異常分析”部分所花費的心思。實驗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偏差,而這本書提供的預判和修正方案,極大地減少瞭實驗失敗帶來的挫敗感。它教會的不僅僅是如何成功地做一個實驗,更重要的是,如何科學地麵對失敗並從中學習,這纔是真正培養獨立科研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可以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且可靠的實驗安全網。
評分我在翻閱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邏輯構建的嚴密性和遞進性。它似乎完全理解瞭初學者從零開始建立植物病理學認知框架的睏難點,所以從最基礎的病原體分類和鑒定方法開始,步步為營地深入到復雜的係統性病害診斷流程。每一個實驗單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前一個知識點的實際應用或延伸,這種環環相扣的設置,極大地促進瞭知識的內化和遷移能力。例如,在介紹某種真菌的純培養技術時,其後緊接著就安排瞭如何利用這種純培養物進行人工接種和觀察病理特徵的實驗,這種理論與實踐無縫銜接的編排方式,讓學習過程變得異常流暢和連貫。這種精心設計的學習路徑,有效地避免瞭知識點碎片化的問題,真正構建起瞭一個紮實的、可操作的知識體係框架,對於構建一個完整的實驗思維模式至關重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質量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種樸實中帶著嚴謹的氣息,非常符閤一本專業教材應有的氣質。內頁的紙張選材也相當考究,觸感細膩,印刷清晰度極高,即便是復雜的圖錶和顯微照片,細節也能得到很好的還原,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和在實驗颱上對照參考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我特彆欣賞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信息的層級劃分清晰明瞭,重點突齣,不會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感到視覺疲勞。每章節的標題都直截瞭當,內容區域的留白也恰到好處,使得翻閱和定位特定實驗步驟時,效率大大提高。總而言之,從物理形態上來說,它體現齣瞭一種對知識載體應有尊重的專業態度,讓人從拿到書的第一刻起,就對即將展開的學習內容抱持著一種敬畏與期待。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往往是衡量一本優秀教材水準的重要標尺,讓人感到物有所值。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案例的選擇上展現齣瞭極高的地域適應性和前瞻性。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全球普遍報道的那些“經典病害”,而是似乎兼顧瞭國內不同農業生態區可能遇到的主要威脅。通過閱讀其中關於一些地方性、高發性病害的實驗設計,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編寫者對我國農業生産實際痛點的深入洞察。這些案例的選取,使得書中的知識不再是懸浮在空中的理論,而是能夠立刻被應用到實際生産或科研輔助中的“活的知識”。每一個實驗設計都充滿瞭解決問題的導嚮性,讓人在學習具體技術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瞭如何將病理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農業生産問題的工具。這種強烈的實踐導嚮性,是很多理論教材所缺乏的寶貴特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