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藕田经济水产品养殖技术

稻藕田经济水产品养殖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清泉等 著
图书标签:
  • 稻田养殖
  • 藕田养殖
  • 水产养殖
  • 综合养殖
  • 生态养殖
  • 农业技术
  • 水产技术
  • 稻鱼共生
  • 经济效益
  • 养殖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52770
商品编码:1027392790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青少年爱科学 我与科学有个约会:365天科学史

原价:23.80元

作者: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38563139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249kg

编辑推荐


《青少年爱科学?我与科学有个约会:365天科学史》从不同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了科普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能够启迪思考,增加知识和开阔视野,引导青少年读者关心世界和热爱科学,培养青少年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不仅能让青少年读者看到科学研究的轨迹与前沿,更能激发青少年读者的科学热情。

内容提要


《青少年爱科学?我与科学有个约会:365天科学史》从数、理、化、天、地、生和技术的各个分支学科中,选取了古今中外重大的、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发明和事件,以日记体的形式逐一介绍,将纵贯几千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浓缩到365天之内。

目录


劳伦斯建成加速器
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
神奇的大陆漂移说
中国科学家登陆南极
亚特兰大光通信应用在贝尔实验室进行实验
科学界的里程碑——牛顿
以欧姆命名的定律
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南极历程
人类学家之争——类人猿
不相容原理的出世
英国发明史的里程碑——瓦特
探索电解定律的历程
伦福德提出的新观点
神秘的天象——日全食
一颗陨落的数学巨匠
美国“旅行者2号”激动人心的成功
令人叹惜的事故
第一辆汽车的诞生
麦克斯韦的心血结晶
美国航空史的新篇章
前苏联开创了登月史新篇章
薛定谔的终生研究
“自由翱翔”的太空行走
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
经典电子论创立者
马寅初的科学预见
数学史上的里程碑
洗衣机的历史
计算机的新起点
超导理论的作用
抗生素历史的里程碑
搜寻海外行星
地理奇观——火山喷发
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不带电粒子
有机化学的新世纪
神奇的周期律
张衡的地动仪
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生物学的新世纪
电话之父——贝尔
人类基因工程组计划
天王星环的发现
光的电磁说的预言
开普勒三大定律
天体演化学的诞生
宇宙飞船的对接
元素周期的发现
爱因斯坦的“奇迹年”
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侯氏制碱法
茨维特色谱法
伏打电堆的发明
载人滑翔机的发明
结核病病原菌的发现
“月球”10号的发射
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
宇宙大爆炸学说
布拉里·福蒂的悖论
原子与原子间的化学键
维生素C的发现
“自然发生说”的终结
气象卫星
首座无人工厂
极地探险家彼利
……

作者介绍


文摘


版权页:



人类征服天花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它是人类疾病史上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疾病。18世纪的欧洲,天花蔓延,难以遏制,当时的人痘接种也不安全,因此,寻求一种更好的预防方法迫在眉睫。这引起了一个英国乡村医生的思考,他的名字叫爱德华·琴纳。
琴纳偶然发现,挤奶女工在天花猖獗期间往往安然无事,而她们中多数人手上都长过痘疮,这是她们在牛长牛痘时挤奶感染到手上的。于是,他开始研究用牛痘来预防天花,设想给人接种牛痘的可能。
1796年5月14日,琴纳怀着激动的心情将挤奶姑娘尼尔姆斯手臂上感染14天的牛痘浆液挤出,小心地将它“种”在8岁健康男孩詹姆斯·菲浦斯臂上划出的两道约2厘米长的浅痕上。第4天起,浅痕上先后出现丘疹、水疱、脓疱、结痂和脱痂等一系列初发反应,历时半个月,牛痘接种成功。
接种了牛痘的人以后就一定不会感染天花了啊?更为严峻的考验摆在琴纳面前。经过周密准备,7月,琴纳在这个男孩手臂上再接种天花,半个月后,小男孩安然无恙。试验证明:这个男孩已具有抵抗天花的免疫力,琴纳的设想得到证实。至此,人类历史上首次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试验成功了,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武器。
尽管牛痘接种试验招致同行和教会的合力攻击,但琴纳坚信真理,严谨而无畏地向传统和权威挑战。1798年,人类征服天花的宣言书——《牛痘原因及结果的研究》公之于世,1799年琴纳又陆续发表了五篇相关文章。1801年,接种技术开始在欧洲推广开来,天花发病和死亡人数大大下降,给人类带来无穷恩泽。1980年,联合国在内罗毕庄严宣告:“天花已经在世界上绝迹。”至此,天花被人类彻底征服。

序言



稻藕共生:耕耘希望,收获双赢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稻田与莲藕的结合,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效益的生态养殖模式。本书《稻藕田经济水产品养殖技术》并非简单介绍如何在稻藕轮作或套作的土地上进行鱼虾蟹等水产品的养殖,它更深入地探讨了这种复合耕作系统所蕴含的生态哲学、经济潜力以及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意义。 一、 稻藕共生的生态智慧:和谐共生的哲学 稻藕共生,顾名思义,是将水稻与莲藕两种作物在同一片田地里进行协调种植。这并非简单的“种完稻子再种藕”或“稻藕一起种”的物理叠加,而是对自然界“万物生长,相互依存”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1. 生态互补,循环增值: 莲藕,作为一种水生植物,其根系发达,能有效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莲藕的生长过程需要充足的水分,这恰好能为稻田提供稳定水源,减少蒸发损耗。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水体提供溶解氧,这有利于水产品的生长。更重要的是,莲藕的叶片和茎秆在生长后期会逐渐腐烂,成为稻田微生物的营养来源,进一步丰富土壤的有机质,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这种互补关系,使得稻藕田的整体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减少了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实现了绿色农业的初衷。 2. 调蓄水源,净化水质: 稻藕田的特殊结构,使其具备了天然的水源调蓄功能。在雨季,田地能够储存大量雨水,有效缓解旱涝灾害;在枯水期,则能缓慢释放储存的水分,保证水稻和莲藕的正常生长。此外,莲藕的根系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有效抑制蓝藻等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净化水质,为经济水产品的生存提供一个清澈健康的环境。这种净化作用,对于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虾类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丰富生物多样性: 稻藕共生的生态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除了水稻和莲藕本身,稻藕田还能吸引各种有益昆虫、微生物以及水生动物。这些生物的共存,进一步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有助于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防治的必要性。例如,一些水生昆虫可以捕食稻田中的害虫,而一些鱼类则可以清除水中的藻类和杂草。 二、 经济效益的双重奏:多元化收益的蓝图 《稻藕田经济水产品养殖技术》所描绘的,绝不仅仅是生态层面的和谐,更是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这种模式通过“一田多用,一水多养”,实现了经济收入的多元化和最大化。 1. 稻米与莲藕的双重产出: 这是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优质的水稻带来稳定的谷物收入,而莲藕则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其藕粉、藕片等深加工产品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两种主要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受益于稻藕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往往比单一作物种植更为优越。 2. 经济水产品的增值空间: 在稻藕共生的田地中,我们不谈具体的“技术”如何操作,而是强调在这种生态系统中,自然孕育出了哪些“经济水产品”,以及它们的价值所在。例如,在水稻的生长季节,你可以看到一些鱼类在田中悠游,它们以稻田中的浮游生物、昆虫幼虫为食,同时也能帮助清除杂草。而在莲藕生长季节,田中的水体则成为了一些特种水产品的理想栖息地,它们的生长环境纯净,饵料天然,因此具有更高的品质和价格。 鱼类: 并非简单放养,而是指在稻藕共生环境中,自然繁衍或通过低密度、生态化养殖方式,能够获得优质的淡水鱼。这些鱼类可能以稻田中的落谷、杂草的嫩芽,以及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其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是普通池塘养殖的鱼类难以比拟的。 虾蟹: 同样,在干净的水体和充足的隐蔽处,一些耐低氧、适应性强的虾蟹种类,如河蟹、小龙虾等,能够在此环境中繁衍生息。它们不仅可以食用田中的有机碎屑,还能捕食一些对稻藕生长不利的小型生物,起到一定的生物防治作用。 螺类: 各种食草性或滤食性的螺类,在稻藕田的水体中也能找到丰富的食物来源。它们能够净化水质,减少水体中的有机质淤积,并且本身也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水产品,常用于烹饪或作为其他水产品的饵料。 特种水产品: 甚至是一些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特种水产品,如一些观赏鱼、甲鱼等,在经过精心设计的稻藕共生系统中,也能实现生态化的养殖,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 3. 减少投入,提高效率: 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稻藕田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大大降低,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水稻和莲藕的轮作或套作,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也相应增加。经济水产品的养殖,更是将一季的产出,转化为多季甚至全年的收入来源。 4. 绿色品牌,市场优势: 采用稻藕共生模式生产的农产品,天然带有“绿色”、“生态”、“健康”的标签。在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日益关注的背景下,这种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能够获得更高的溢价,并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生态文明的实践者 《稻藕田经济水产品养殖技术》所倡导的,不仅仅是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更是一种对未来农业和生态文明的思考。 1.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水源和生物资源,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它是一种典型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2. 农村经济的振兴与农民增收: 稻藕共生模式的推广,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它为农民提供了一条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致富之路。 3. 生态农业的示范与推广: 本书所探讨的,是稻藕共生模式在经济水产品养殖中的一个具体应用,但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哲学和复合耕作理念,对于其他农业生产领域,如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可以作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典范,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转型提供参考。 4. 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农业: 稻藕共生系统具有良好的水源调蓄能力和生态稳定性,能够更好地抵御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和洪涝,展现出更强的农业韧性,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稻藕田经济水产品养殖技术》并非是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它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自然、顺应自然,并从中收获丰厚回报的书。它描绘了一个和谐共生、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未来,邀请读者一同探索耕耘希望,收获双赢的奥秘。它告诉我们,在土地上,我们不仅可以收获粮食,更能收获一片生机盎然的生态,以及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组织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严格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知识到复杂决策的递进路线。初学者可以从第一章开始,系统地建立起对整个产业的认知,包括环境基础要求和品种选择的考量。随着阅读深入,会逐渐过渡到具体的病害防治策略和市场对接技巧。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竟然在书的后半部分专门开辟了一章,讨论了应对极端气候变化下的风险管理预案。这种前瞻性的内容布局,确保了这本书的生命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衰减,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知识体系,而非一时的技术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平衡点,这在同类专业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对每一个技术环节的阐述都深入浅出,既有扎实的科学依据支撑,又不乏生动的比喻和贴近实际的案例分析。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生态循环理念的强调,书中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养”,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可持续地养”。它并非那种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耳边细语,告诉你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丰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养殖思维定式。

评分

从文字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极其沉稳而可靠,没有丝毫浮夸的宣传色彩,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匠人精神。作者的叙述语言平实、克制,但情感的投入是真挚的,你能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和水域的深厚感情。它不像某些流行的畅销书那样追求耸人听闻的标题或夸张的成果展示,而是专注于技术的精雕细琢和经验的诚恳分享。读起来,你会觉得像是在聆听一位真正的行家,不急不躁地分享他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宝贵“心法”。这种朴素而深刻的表达方式,建立起了一种与读者之间高度互信的关系,让人愿意将书中所述的每一个字都视为金玉良言,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和检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那种淡雅又不失生机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田园水乡的氛围中。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写实的水墨风格插画,寥寥几笔,却把稻田、荷叶和水中的鱼儿勾勒得栩栩如生。打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上乘,触感细腻,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版式布局很考究,章节标题和正文的字体搭配得很有韵味,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制作工艺水平很高,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了出版方对图书质量的重视,拿在手上就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佳作。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数据呈现和图表设计上花费了大量心血,这对于需要精确操作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复杂的参数和流程,通过清晰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展示出来,一目了然,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比如,书中关于水质动态变化的分析部分,如果用纯文字描述,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会,但这里用曲线图和分段解释相结合的方式,几分钟就能抓住核心要点。这种可视化处理能力,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目标读者群体的深刻理解——他们需要的是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这套详尽的数据支撑,让书中的每一个操作建议都显得掷地有声,充满了科学的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