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质检工作手册:计量管理
原价:90.00元
作者: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2636975
字数:
页码:3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721kg
编辑推荐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编写的《计量管理》在内容和形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计量基础知识。计量是一门基础科学,其基础理论知识丰富,全面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是做好计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简化计量法律有关内容。计量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善,每项重点工作都有相关的业务工作指导书籍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汇编,因此这部分不作过多深入详细论述。三是增设“国际计量篇”。计量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技术基础,促进计量国际交流也是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量管理分卷》专门设置一篇“国际计量”,介绍国际计量组织、国际计量交流等内容,供全国计量工作者参考。
内容提要
《中国质检工作手册:计量管理》在内容和形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计量基础知识。计量是一门基础科学,其基础理论知识丰富,全面学习和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是做好计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简化计量法律有关内容。计量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善,每项重点工作都有相关的业务工作指导书籍和相应的法律法规汇编,因此这部分不作过多深入详细论述。三是增设“国际计量篇”。计量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技术基础,促进计量国际交流也是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质检工作手册:计量管理》专门设置一篇“国际计量”,介绍国际计量组织、国际计量交流等内容,供全国计量工作者参考。
目录
计量基础知识篇
第1章计量和测量
1.1计量
1.2测量
1.3计量学
1.4计量学主要领域介绍
1.4.1几何量计量
1.4.2温度计量
1.4.3力学计量
1.4.4电磁学计量
1.4.5电子学计量
1.4.6时间频率计量
1.4.7电离辐射计量
1.4.8光学计量
1.4.9声学计量
1.4.10化学计量
1.5计量的地位和作用
1.5.1计量与科学技术
1.5.2计量与工农业
1.5.3计量与社会经济秩序
1.5.4计量与贸易
1.5.5计量与安全
1.5.6计量与环境保护
1.5.7计量与节能降耗
1.5.8计量与国防
1.5.9计量与文化体育
1.5.10计量与民生
1.5.11计量与质量
第2章量和单位
2.1量和量值
2.1.1量的定义
2.1.2量的分类
2.1.3物理量分类
2.1.4量值
2.2量制和量纲
2.3计量单位和单位制
2.3.1计量单位
2.3.2单位制
2.3.3国际单位制
2.3.4法定计量单位
第3章计量器具及其特性
3.1计量器具
3.1.1计量器具
3.1.2实物量具
3.1.3测量系统
3.1.4测量设备
3.2计量器具的特性
3.2.1示值
3.2.2标称量值
3.2.3标称示值区间
3.2.4测量区间
3.2.5测量系统的灵敏度
3.2.6鉴别阈
3.2.7显示装置的分辨力
3.2.8死区
3.2.9测量仪器的稳定性
3.2.10仪器漂移
3.2.11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
3.2.12准确度等级
3.2.13最大允许测量误差
3.2.14示值误差
3.2.15引用误差
第4章计量基准、计量标准
4.1计量基准
4.1.1计量基准的含义
4.1.2计量基准的分类
4.1.3计量基准的地位和作用
4.2计量标准
4.2.1计量标准的含义
4.2.2计量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4.2.3计量标准的分级和应用
4.2.4计量标准的建立和使用
4.2.5计量标准的考核和复查
3标准物质
4.3.1标准物质的含义
4.3.2标准物质的特点
4.3.3标准物质的分级
4.3.4标准物质的作用
4.3.5标准物质的种类
4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
4.4.1量值传递
4.4.2量值溯源
4.4.3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区别
4.4.4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必要性
5章测量结果
5.1被测量及影响量
5.1.1被测量
5.1.2影响量
5.2量的真值和约定量值
5.2.1量的真值
5.2.2约定量值
5.3测量结果
5.4描述测量结果的术语
5.4.1示值
5.4.2测量方法
5.4.3测量误差
5.4.4测量重复性
5.4.5测量复现性
5.4.6测量准确度
5.4.7测量不确定度
6章测量误差
6.1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6.1.1测量误差的定义
6.1.2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
6.2系统误差的发现和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6.2.1系统误差的发现
6.2.2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6.3实验标准偏差的估计方法
6.3.1实验标准偏差与随机误差的联系
6.3.2随机误差的性质
6.3.3常见的实验标准偏差估计方法
6.4算术平均值及其实验标准差的计算
6.4.1算术平均值的计算
6.4.2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的计算
·6.4.3算术平均值的应用
6—5异常值的判别和剔除
6.5.1异常值定义
6.5.2异常值产生的原因
6.5.3异常值的处理规则
6.5.4检出水平和剔除水平
6.5.5判别异常值常用的统计方法
6.6测量重复性和测量复现性的评定
6.6.1测量重复性的评定
6.6.2测量复现性的评定
6.7加权算术平均值及其实验标准偏差的计算方法
6.7.1等精度与不等精度测量
6.7.2加权算术平均值的计算方法
6.8计量器具示值误差的表示与评定
6.8.1最大允许误差的表示
6.8.2计量器具示值误差的评定
6.8.3符合性评定
6.9计量器具其他计量特性的评定
6.9.1准确度等级
6.9.2分辨力
6.9.3灵敏度
6.9.4鉴别力(阈)
6.9.5稳定性
6.9.6漂移
6.9.7响应特性
第7章测量不确定度
7.1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7.2统计技术应用
7.2.1概率分布
7.2.2数学期望与方差
7.2.3标准偏差
7.2.4算术平均值和实验标准偏差
7.2.5常用的概率分布
7.2.6t分布
7.2.7独立与相关
7.3评定不确定度的一般步骤
7.3.1被测量及测量过程的描述
7.3.2建立测量模型
7.3.3灵敏系数及不确定度传播律
7.3.4不确定度分量及来源
7.3.5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7.3.6标准不确定度一览表
7.3.7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7.3.8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7.3.9测量不确定度报告
7.3.10不确定度评定的流程
7.4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7.4.1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7.4.2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7.4.3自由度
7.4.4蒙特卡洛法
7.5表示不确定度的符号
第8章测量结果的处理和报告
8.1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及数字修约规则
8.1.1测量不确定度的有效位数
8.1.2数值修约规则
8.2报告测量结果的最佳估计值的有效位数的确定
8.3测量结果的表示和报告
8.3.1测量结果报告的内容
8.3.2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
8.3.3用扩展不确定度报告测量结果
……
计量法律法规篇
计量行政管理篇
计量技术管理篇
国际计量篇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更关注的是规模化养殖中遇到的管理难题,这本书在流程标准化方面提供了不少启发。特别是关于人工授精和疫病净化环节的操作规范,讲解得非常系统,步骤清晰,对于我们准备扩大规模,引进先进繁育技术的团队来说,无疑是一份及时的指导。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羊种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差异也做了简要分析,这在选择种群时非常有参考价值。然而,我对现代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在养殖中的应用部分,期待能有更深入的探讨。比如,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羊只的采食量、活动轨迹与健康指标,并形成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这方面的内容似乎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阶段。总体来说,这本书更偏向于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的过渡期,强调的是基本功的扎实。对于那些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的牧场,这本书的指导价值会更大。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像是一套完整的技术路线图,从基础的场地建设到日常的饲养管理,再到最后的出栏标准,层层递进,毫无跳跃感。我特别欣赏它在“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这一章节所占的篇幅和内容的详实程度。在当前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如何高效无害地处理粪污,并将其转化为有机肥的实用技术,是每个养殖户绕不开的话题。书里介绍的几种堆肥发酵方法,我都尝试了,效果显著,大大降低了异味和环境污染。如果能增加一个关于不同地区农业补贴政策与环保要求对比的附录,那就更贴合实际操作需求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全面性,几乎覆盖了养殖过程中的所有关键节点,让人感到踏实和放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学术腔调,读起来让人感觉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在聊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识别那一块的描述,简直就是一份详细的“病症识别手册”。比如,书中描述的早期瘤胃酸中毒的细微体征,如果不是长期在现场观察,很难总结得这么到位。我上次羊群出现轻微腹泻时,就是对照书中的描述,及时调整了草料供应,避免了一次潜在的大面积爆发。但有一点让我略感遗憾,就是关于市场行情和羊肉品质检测标准这方面的内容略显单薄。毕竟养殖的最终目的是效益,如果能结合最新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消费者偏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改良饲养来提升羊肉风味的建议,那就更具前瞻性了。不过话说回来,专注于养殖技术本身,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教会你如何把羊养好,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那种朴实的色彩搭配,给人一种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的感觉。我最近正好在研究如何优化饲料转化率,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不同草料与精饲料的配比策略,看得出来作者是下了真功夫的。尤其是对不同生长阶段羊只的营养需求分析,细致到了克数,这对于我们这种追求精细化管理的养殖户来说,简直是宝典。不过,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的前沿动态,比如益生菌菌株的选择和使用时机,书中虽然提到了,但深度上还可以再挖掘一下。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本扎实的工具书,适合已经有一定基础,想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的同行参考。那些关于羊舍环境控制的章节,让我重新审视了通风和温度对羊群健康的关键影响,特别是对湿度控制的讲解,非常具体,完全可以照着操作。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增加一些图表来直观展示不同配方下的增重曲线对比,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实操性和可复制性,内容聚焦,不讲虚的,直奔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从一个关注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饲料成本优化”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精准到位。它没有简单地推荐昂贵的进口饲料,而是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本地易得的副产品和农作物残余物,通过合理的加工和搭配,来替代部分高价精料,这对降低生产成本至关重要。书中对豆粕替代品的探讨,结合了当地的物产情况,具有很强的地域适用性。但我想指出的是,在探讨不同加工工艺对营养物质保留率的影响时,可以更加深入一些。例如,不同程度的粉碎、制粒或酸化处理,对羊只肠道健康和营养吸收效率的具体量化数据,如果能更丰富一些,对于我们进行成本核算时,能提供更精确的参数支持。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节约成本的思维框架,教会你如何“精打细算”地喂养,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几个食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