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相与论学的有张载、邵雍,后人又溯及二程的本师周敦颐,全称“北宋五字”。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并汲取周、张、邵学说的部分内容,加以综合,熔铸成庞大的体系,建立了理学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派;与此同时,也有以陵九洲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与之对峙。南宋末,朱学确立了地位。元代理学北传,流播地区更广。 《张载集:理学丛书(繁体竖排)》探讨了宇宙本原、认识真理的方法途径、世界的规律性和人类本性等哲学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并涉及道德、教育、宗教、政治等诸多领域。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古籍的阅读是抱有一丝畏惧的,生怕自己学识不够,无法领会其精髓。然而,这部文集的选篇与注释安排得非常巧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 每一篇重要的论述后面,都有详尽的校注和白话解释,这些注释的质量极高,它们不仅解释了生僻的字词,更重要的是,还追溯了某些概念在先秦、两汉典籍中的源流变化,这对于理解作者思想的来龙去脉至关重要。 这种“寓教于读”的设计,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随时查阅,无需频繁地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来回跳转,极大地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 此外,我对其中关于“理学”早期雏形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是如何在吸收前人精华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那套独特的宇宙模型和知识框架的,文集中的论述层层递进,如同剥开洋葱一般,将核心思想逐渐展露出来。 这种清晰的脉络感,使得原本在我看来高不可攀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大学问,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和严密的体系之上的,而不是空泛的口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历史沉淀感的纸张和古朴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那个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我尤其欣赏封面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既不张扬,又透着一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这不是简单的重量,而是承载着时间与思想的厚度。内页的墨色浓淡适中,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疲惫。 至于目录的编排,也体现了编辑的匠心独运,脉络清晰,逻辑性极强,让人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篇章进行阅读,这种细致的考量,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 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无论是用于收藏还是日常翻阅,都让人心生欢喜。 这种对实体书籍美学的坚持,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阅读的体验,从触摸到嗅闻,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些关键转折点的研究,而这套文集恰好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微观切入点。 它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某一学派思想体系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进行自我调整和最终定型的。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编者似乎对读者的不同知识背景做了充分的预估,在一些关键章节的开篇,加入了简短的背景介绍,解释了该议题在当时学界的争论焦点,这对于我这样需要背景知识来辅助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这种“引导式阅读”的体验非常好,让人感觉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历史上的智者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和思辨。 此外,从文学角度来看,其散文部分的叙事节奏感也很有特色,时而如高山流水般一泻千里,时而又如深潭幽谷般静谧深沉,这种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宝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一部历史文献的简单定义。
评分我最近在研读的这套文集,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所探讨的问题,并非仅仅局限于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伦理或政治思辨,而是直抵人性的本质,关于“天地之性”与“人为之性”的界限划分,以及个体在宏大宇宙观下的自我定位,这些议题即便是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作者的行文风格,初读时可能会觉得略显晦涩,那种严谨的逻辑推导和大量引经据典的论证方式,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一丝懈怠。然而,一旦穿透了最初的壁垒,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洞察力是何等锐利。 尤其是对于“经世致用”与“内圣外王”之间关系的论述,我发现作者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它并非简单地二元对立,而是在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与交互渗透。这种对传统学问体系的精妙梳理与批判性继承,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学识与格局。 读完其中几篇关于心性修养的篇章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洗礼,仿佛被拉高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日常琐事,这种内在的提升,远比获取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来得重要。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展示了一种面对时代变迁时,知识分子应有的姿态。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如何坚守自己的学术立场,如何以文载道,实现对社会真正的责任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几篇涉及地方治理和水利工程的奏议,这些部分展示了作者极强的实践能力和务实精神,他并非只空谈理论,而是将宏大的哲学思考,细化到了具体的民生议题之中。 这种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是当代许多学者所欠缺的。 他的文字中,少有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多的是直陈其事的力度和那种饱经沧桑后的沉稳。 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感受到的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 它让我思考,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创新”,是否也应该包含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问题的担当? 这套文集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样本,一个如何将深奥的学问,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力量的范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