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名称: | 理想国 | 参考信息 | 创品书业 |
| 作者: | 柏拉图 | 开本: | 32开 |
| 定价: | 36 | 页数: | 416页 |
| ISBN号: | 9787568206853 | 印刷时间: | 2015年7月 |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 |
| 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卷财产 正义 节制
第二卷个人国家教育
第三卷 教育中的艺术
第四卷财产贫困善德
第五卷婚姻哲学
第六卷政治 哲理
第七卷教育之实在与影响
第八卷四种政治
第九卷正当政治与不正当政治的乐趣
第十卷生活的酬报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347年)原名Πλτων,英译为Plato。西方哲学乃至西方文化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出生于古希腊雅典贵族家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师从苏格拉底。他所开创的“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他的著作中,苏格拉底的死亡被称为“西方文学史上伟大的死亡”,仅次于基督之死。除《苏格拉底之死》(也有译为《苏格拉底的申辩》)外,还有《对话录》、《理想国》等著作。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韵律感,即便是中文译本,也保留了那种苏格拉底式的不断追问与反驳的张力。阅读过程如同参与了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充满了悬念和转折。我尤其喜欢那些看似漫不经心却步步为营的对话结构。它不是枯燥的论证堆砌,而是生动的思想交锋现场。每一次新的概念引入,都是伴随着一个鲜活的场景或一个令人不安的悖论。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性,你不是被动接受灌输,而是被迫加入到这场思想的辩论中去,不断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反驳或赞同的逻辑链条。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阅读任何一本直白的政治宣言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它教会的不是“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应该如何去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见便引人注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学处理,似乎在无声地邀请你进入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原本对哲学典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晦涩的词句是知识分子的专属密语,然而,这本导读版的问世,无疑为我这样的“门外汉”搭建了一座友好的桥梁。阅读的体验是渐进式的,一开始需要集中精力去捕捉那些核心概念,比如“洞穴寓言”的意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视觉和认知的比喻,更像是一面审视我们日常经验的镜子。作者(指导读者的人,而非柏拉图)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直接抛出柏拉图宏大的政治架构,而是从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开始,层层剥茧,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好的生活”。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使得原本厚重的文本变得可以消化,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解开了一个小小的谜团,让人对人类文明的源头思想产生了更深切的敬意。它成功地将柏拉图的思辨性转化为一种可感的生活追问,而非高悬于空的理论。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看,这是一本诚意十足的出版物。纸张的触感、字体的排布,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思想巨著的尊重。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阅读的易读性。对于我这样一个初次接触柏拉图体系的读者而言,它像是一个温柔但坚定的向导,带领我走过了那些幽暗的、布满陷阱的哲学迷宫。读完之后,我没有获得一个简单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未来蓝图”,这反倒是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它没有提供终极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探索终极问题的工具箱。它让我意识到,对“理想”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驱动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而这本书,就是启动这台动力的关键钥匙。它是一次对心灵疆界的拓展,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评分翻开书页,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撞感,那是对现有认知体系的彻底颠覆。书中对理想城邦的构建,与其说是提供了一份蓝图,不如说是一种对人类集体潜能的极限探索。这种探索的力度,是当代任何社会学或政治学著作都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在谈及教育体系的规划时,我深感震撼。那种对灵魂塑造的极度重视,对知识纯粹性的苛求,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思维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甚至带着一丝近乎苛刻的理想主义光芒。我甚至在想,如果今天的社会能够采纳哪怕其中十分之一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公共讨论质量恐怕会提升一个台阶。这本书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正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常识”,比如权威的来源、知识的可靠性,以及个体在共同体中的真正位置。它带来的思考负担是沉重的,但这种负担却是思维成长的催化剂,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合上书本,望着窗外,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这个“城邦”。
评分最让我欣赏的是,这部作品的魅力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彼岸世界”的描摹,它对现实政治运作的批判性视角同样锋利如刀。书中对不同政体(如僭主制、寡头制)的逐一解剖,其精准度令人咋舌,仿佛柏拉图能预知数千年后人类在权力腐蚀面前将如何重蹈覆辙。这种穿越时空的洞察力,是经典永恒的标志。我注意到,导读者在翻译和解读某些关键的对话片段时,大量运用了贴近现代语境的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避免了陷入对古希腊特定历史背景的过度纠结。例如,对于“哲学王”的阐述,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君主形象,而更像是对“深思熟虑的、基于真理的领导力”的渴望。这种“古为今用”的阐释策略,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毫无陈旧感,反而充满了对当下治理困境的深刻反思和隐晦的鞭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