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第1章 日常用语的骗局
真是无能为力!心里明明知道刚才听到的是谬论,但就是讲不出所以然来。
第2章 感性的语言
我们都有情感的需要:只要有人懂得如何诉诸我们的情感,就能欺骗我们,操纵我们。如果我们能够辨认出它们,就有可能避免受到欺骗和操纵。
第3章 感性的语言:宣传鼓动
宣传鼓动是一种说服手段,它依赖于人们对暗示的感受。成功的鼓吹者善于俘获我们的情感。他说着我们想听的话,赢取我们的信任,然后开始巧妙地影响我们的态度。
第4章 感性的语言:暗示
暗示的手段各式各样。当有人做出暗示时,他可能正在一探虚实,观察其他人如何反应,或者他想通过暗示来探究别人的真正想法。
挑选/语调/措辞/选词/并列/与主题无关的细节
意象词汇/浮夸的语言/负面意象词汇
控制性措辞
第5章 逻辑谬误
并非所有语言都是感性的,有些语言确实涉及推理。谬误一般表示看似正确、通常很有说服力而实际上却是错误的结论。
第6章 与主题无关
与主题无关的诉求通常很有说服力,但尚未构成让人接受某一立场的充分理由。举例而言,父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去修剪草坪,今晚你就拿不到车。”他并没有给出让儿子修剪草坪的充分理由。
与主题无关的权wei/诉诸数字/自信的推测
第7章 分散注意力
大多数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都是与主题无关的事物。比如,如果有人提出反问,而你上钩了,纠缠于这个反问,那么你就偏离了主题,误入歧途。
红鲱鱼/稻草人
第8章 歧义和不正确推理
人人都面临选择,如何解释一个词语、一段言论、一种行为或一种表达方式,此时此刻,他可能犯判断错误,此错误很可能损害他之前所做的努力。
词义歧义/表述歧义/语调歧义/反语
重音强调/模棱两可/语法歧义/并列
三段论省略式推理
第9章 混淆和不正确推理
混淆可能来自多种源头:来自疏忽大意,来自不准确的措辞,来自仓促或不正确的推理,来自曲解误释,来自歧义,来自模棱两可,来自过度简单化。
推论
第10章 因果关系的混淆
因果关系的研究可以很复杂。本章我们将讨论易混淆的一些常见类型,它们源自错误的因果关系推理。
第11章 过度简单化
当我们对于复杂问题想寻求快速、便捷的答案时,当我们不想被问题的盘根错节所困扰时,或当我们不假思索地快速反应时,我们就是在过度简单化。
意外谬误/复杂问题/中项排除谬误/分类归档
妄下结论/胡子谬误/绝dui用语/错误的折中
循环定义/堕落谬误/返回原状谬误
时间谬误/雪上加霜谬误,或诉诸盲目乐观
决断力谬误/理想主义谬误/
默认同意谬误,或诉诸沉默/假两难困局
第12章 错误的比较和对比
比较和对比在本质上并没有错误。当把比较和对比作为目标本身时,或有人试图暗示同一性而不是类似性时,或所谓的相似性实际上并不相似时,或用比较和对比来激发情感从而搁置理性时,危险也许就会发生。
第13章 逃避
逃避技巧很普遍。人们使用它们来规避特定的问题或指控,躲避严密的思考与分析,掩饰自鸣得意和花言巧语,避免自身陷入特定的立场、信念或态度。
第14章 深入剖析辩论
让我们看一下典型辩论的结构:我是A方,你是B方。我们要做的第壹件事情就是澄清辩论的属性:我们到底在辩论什么?我们之间分歧的特殊性在哪里?我们在寻求何种解决方案?
第15章 深入剖析语义学
个别词语会有歧义,因为说话人没有指明他使用的是哪一种可能的含义。这被称为语义歧义或者词义歧义。
第16章 深入剖析三段论
评价一个三段论时,必须回答两个问题:①两个命题都是真实的吗?②该三段论有效吗,即它是正确地建立起来的吗?
第1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补遗
对于我这种在职场上需要经常进行提案汇报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我的预期,但不是以那种直接教你“万能话术”的方式呈现的。它更像是一本“反向操作指南”。我发现,当我开始用书中提到的那些“有毒逻辑”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高层会议上的发言时,很多原本显得高深莫测的决定,瞬间变得可以被理解,甚至是被预测了。书中关于“滑坡谬误”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近现实的职场晋升案例来展示这种谬误如何一步步蚕食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那种代入感极强,让我立刻在脑海中梳理了自己过去几个月的一些关键决策。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自我校准和重塑思维框架的过程。我不再满足于听到结论,我开始强迫自己去追溯这个结论的论据链条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断裂。这种由内而外的变化,让我对待信息摄入的态度变得更加审慎和批判性,这比单纯学习如何“更会说话”要宝贵得多。
评分我花了将近一个周末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中间部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有些跟不上作者的思维跳跃速度。他似乎总能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突然切入,然后用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将所有论点串联起来。比如,当他讨论到“诉诸情感”的修辞手法时,他居然引用了某个古老部落的祭祀仪式作为例子,对比现代商业广告中的情感营销,这种跨界的对比手法,读起来既烧脑又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犀利且充满讽刺意味的,与其说它是在教你如何说话,不如说它是在教你如何识破别人的“话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稻草人谬误”时所采用的叙事结构,他先是描绘了一个极端简化的对手观点,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已经战胜了它,然后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再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来反驳那个被自己塑造的“稻草人”,整个过程如同观看一场精密的魔术表演,让人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对自己的轻易上当感到一丝懊恼。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它逼迫你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更要关注“是如何说的”以及“为什么这么说”。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结束的那一刻,它像一颗种子一样,在我日常的交流中开始生根发芽。我开始有意识地在与家人和朋友的日常对话中,捕捉那些潜藏的逻辑漏洞,当然,我不是为了去争辩什么,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他们表达的真实意图。比如,在讨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时,我能更清晰地分辨出对方是基于事实的陈述,还是基于情绪的投射。这本书让我对“有效沟通”的理解从表面的“会说”提升到了深层的“会听”和“会辨”。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所谓“有说服力的话”,只是因为它们精准地击中了我们大脑中那些预设好的“快捷通道”,绕过了我们理性思考的屏障。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书籍,我敢肯定,当我再读第二遍时,我一定会发现今天忽略掉的更多微妙之处。它带来的那种思维上的“升级感”,是近年来我阅读的非虚构类书籍中最强烈的之一,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虽然内容深度很高,但作者似乎深知读者的耐心是有限的。每当讨论进入一个相对复杂的逻辑分支时,他总会穿插一些幽默的小故事或者非常简洁明了的图表(尽管我读的是电子版,但文字描述的画面感依然很强),有效地缓解了阅读疲劳。我特别佩服作者的广博学识,他能够娴熟地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之间进行无缝切换,但又不会让读者感到突兀。有一章专门探讨了“诉诸无知”的论证方式,作者举例说,那些无法被证明为假的事情,并不等于它们就是真的,这个看似简单的观点,在作者的笔下被阐述得层次分明,让人不得不服气。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像是一个迷宫,你以为自己走到了死胡同,但作者总能从意想不到的侧面给你打开一扇通往下一层级的门。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枯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略带惊悚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装帧质量,摸起来很有质感,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其实我对这个领域并不是特别精通,更多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去翻阅的,想看看那些被我们奉为真理的“常识”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逻辑上的陷阱。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开篇提出的那个关于“权威性谬误”的案例,描述得栩栩如生,让我立刻反思了自己过去生活中依赖“专家意见”的习惯。读完第一章,我发现它并不是那种枯燥的哲学思辨录,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和历史典故,使得原本晦涩的逻辑概念变得生动有趣。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拿着一把精巧的镊子,在你脑海里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上轻轻地挑动了一下,让你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深信不疑的东西,这种被“唤醒”的感觉非常奇妙。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开篇布局非常成功,成功地搭建起了一个悬念,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内容是如何层层剥茧,揭示那些“有毒”的思维模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