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和谐社区:太仓模式--太仓市“政社互动”调研报告
原价:58.00元
作者:陆留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9740354
字数:287000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陆留生、王剑锋、史卫民主编的《中国和谐社区--太仓模式(太仓市政社互动调研报告)》由太仓市委、市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编写,采用调研报告的体例,先以一章介绍太仓市“政社互动”改革试点的总体情况,继以六章说明不同镇、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具体试点情况,最后以两章分析“政社互动”问卷调查的数据,以期对“政社互动”的进程和效果有较全面的认识。
内容提要
陆留生、王剑锋、史卫民主编的《中国和谐社区--太仓模式(太仓市政社互动调研报告)》内容介绍:“政社互动”是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的重要尝试,其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与还政于民、政府主导与社会自主、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辩证统一,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集中体现,其改革的重点不在于机构调整和变化,而在于新机制的建立。《中国和谐社区--太仓模式(太仓市政社互动调研报告)》对江苏省太仓市“政社互动”的试点情况作了全景式的说明,对改革的进程和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为全国其他地方的类似改革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案例。
目录
第一章 太仓市的“政社互动”改革试点 一 确定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 出台两份“清单” 三 城厢镇、双风镇的先行试点 四 太仓市全面推进“政社互动” 五 苏州市推广“政社互动”试点 六 “政社互动”的创新意义第二章 太仓市城厢镇“政社互动”的先行试点情况 一 城厢镇的基本情况 二 “政社互动”先行试点的组织机构 三 制定“政社互动”先行试点实施方案 四 召开“政社互动”试点工作动员会议 五 集中签订委托管理协议书 六 “政社互动”试点的双向评估 七 城厢镇“政社互动”试点中的重要案例 八 城厢镇“政社互动”先行试点的特点第三章 太仓市双凤镇“政社互动”的先行试点情况 一 双风镇实施“政社互动”的过程和内容 二 双凤镇“政社互动”试点中的特色做法 三 双凤镇“政社互动”试点中的几个案例 四 双凤镇“政社互动”试点的基本评估第四章 太仓市沙溪镇“政社互动”推进情况 一 沙溪镇的基本情况 二 沙溪镇“政社互动”的组织机构 三 沙溪镇的“政社互动”实施方案 四 沙溪镇“政社互动”的运行过程 五 沙溪镇“政社互动”案例一: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六 沙溪镇“政社互动”案例::环境卫生整治第五章 城厢镇中区社区“政社互动”试点情况一 一 中区社区“政社互动”基本情况 二 中区社区的特色做法 三 中区社区“政社互动”效果评估第六章 双凤镇凤中村“政社互动”实施情况 一 凤中村概况 二 凤中村“政社互动”的实施 三 凤中村的“政社互动联络员”做法 四 凤中村“政社互动”I作的积极评价 五 进一步深化“政社互动”的意义第七章 城厢镇东林村的“党员议事小组” 一 东林村的基本情况 二 东林村党员议事小组的成立 三 东林村党员议事小组的规章制度 四 东林村党员议事小组活动的重要案例 五党员议事小组功能分析第八章 太仓市“政社互动”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一 问卷样本基本情况 二 “政社互动”的客观评价 三 “政社互动”拳与的客观状况 四 “政社互动”参与的主观状况 五 “政社互动”参与客观状况与主观状况之间的相关分析 六 “政社互动”的信息传播途径和面临的问题 七 问卷调查的基本结论第九章 “政社互动”中不同类别民众的参与情况 一 不同性别民众的“政社互动”参与 二 不同年龄民众的“政社互动”参与 三 不同政治面貌民众的“政社互动”参与 四 不同户籍民众的“政社互动”参与 五 不同身份人员的“政社互动”参与 六 不同收入人员的“政社互动”参与 七 不同类别民众“政社互动”参与状况的特征与启示附录一 太仓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衔接机制的意见》附录二 太仓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的通知附录三 中共太仓市委、太仓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政社互动”实践的实施意见》附录四 中共苏州市委办公室、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在全市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附录五 苏州市民政局《关于印发(镇(街道)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工作操作指导办法>和(村(居)民委员会、社会组织开展“政杜互动”试点工作操作指导办法)的通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四段: 对于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香的,它更像是透过“香”这个载体,来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我注意到书中会穿插很多关于历史人物、文学典故的介绍,通过这些,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香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人群中的流传和应用。比如,书中提到某个朝代的皇帝如何喜爱某种香料,或者某个文人如何用香来抒发情怀。这种历史纵深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介绍,它是有生命力的,它讲述着活生生的故事。而且,书中对一些香的“灵性”和“意境”的描述,非常打动我。它让我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都寄托在这些袅袅升起的香烟之中。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
评分第二段: 最近读了《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感觉像是在一本古老的工艺手册中遨游。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在于“谱”这个字,它非常注重具体的配方、制作方法以及香的使用场景。我是一个喜欢动手实践的人,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太有用了。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香料的来源、性状,以及如何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不同的香品。书中列举了很多古代的香方,有的用于熏室,有的用于祭祀,有的甚至用于养生。我特别是对书中关于“熏香”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熏,更告诉你为什么熏,在什么场合熏,熏什么样的香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让我感觉,香不仅仅是一种气味,它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虽然有些香方在现代社会可能难以找到完全一致的材料,但书中提供的思路和方法,足以激发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在现代生活中也能体验到古人的雅趣。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理解和传承香文化。
评分第一段: 作为一名对香道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既能系统介绍香文化,又能提供实践指导的读物。《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的出现,简直就是我的福音!从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厚重的历史感和精美的编排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香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书,更是一本深入挖掘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地位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于不同香材的辨识、药用价值、以及它们在历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应用,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仿佛我能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焚香品茗、抚琴赋诗的场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香”与“道”相结合的阐述,它让我明白,品香并非简单的嗅闻,而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与自然对话的哲学。读完几章,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书中提到的几种基础香方,去感受那份宁静与雅致。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通往香道世界的大门,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评分第三段: 《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这本书,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指南。虽然书名带有“香谱”,但它所展现的远不止于香本身。它将香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起居、待客到节日庆典,几乎无处不体现着“香”的身影。书中对香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比如在书房里焚一炉安神香,能够帮助集中精神;在接待贵客时,用熏香来营造高雅的氛围;在节日祭拜时,用清香来表达敬意。这让我意识到,香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香气,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审美的体现,一种文化符号。这本书的文字优美,叙述流畅,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香”的意义,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嗅觉体验,而是升华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评分第五段: 当我翻开《新纂香谱(中华生活经典)》时,我首先被其系统性和专业性所震撼。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香的种类,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梳理和呈现香文化的发展脉络。它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香”的知识体系,从其起源、演变,到各种香材的分类、性质,再到具体的应用和制作方法,都做到了详尽的阐述。书中对“香”的定义和分类,也比我以往的认知要深入得多,让我了解到原来“香”的世界如此丰富和复杂。而且,它还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更是深入探讨了香在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的影响,展现了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多元价值。这种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养,让我感觉作者在写这本书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认知体验,它让我看到了“香”背后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