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經典9冊套裝(傳習錄+大學中庸+孔子傢語+禮記+論語+孟子+孝經+荀子+易經)

儒傢經典9冊套裝(傳習錄+大學中庸+孔子傢語+禮記+論語+孟子+孝經+荀子+易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儒傢經典
  • 國學
  • 傳統文化
  • 四書五經
  • 先秦諸子
  • 文化典籍
  • 修身養性
  • 哲學
  • 曆史
  • 中華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三讀書館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804
商品編碼:10282543338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傳習錄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必讀本)
ISBN:   9787550243804
齣 版 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定    價:   12 元
作    者:   (明)王陽明,著,姚彥汝,譯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5-07-01   版次:1   頁數:160
  印刷時間:2015-07-01   印次:1   字數:130韆

 

  目 錄

【傳習錄 目錄】

上捲

 

徐愛錄……………………………005

 

陸澄錄……………………………018

 

薛侃錄……………………………033

 

中捲

 

答顧東橋書………………………048

 

答周道通書………………………067

 

答陸原靜書(一)………………071

 

答陸原靜書(二)………………073

 

錢德洪跋…………………………079

 

答歐陽崇一………………………080

 

答羅整庵少宰書…………………086

 

答聶文蔚(一)…………………092

 

答聶文蔚(二)…………………098

 

南大吉錄…………………………103

 

下捲

 

陳九川錄…………………………108

 

黃直錄……………………………115

 

黃修易錄…………………………119

 

黃省曾錄…………………………125

 

錢德洪錄…………………………128

 

黃以方錄…………………………147

 

錢德洪跋…………………………156

 

 
  作者介紹

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是明朝哲學傢、政治傢、軍事傢、教育傢。


  精彩書摘

上捲

 

徐愛①錄

 

1.

 

【原文】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②所謂誤本者

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

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

也③。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

嘗泛濫於詞章,齣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

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④,處睏養靜,精一之功⑤,固已超入聖域,粹然

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

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

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

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

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韆裏

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誌,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

之教雲。

 

門人徐愛書。

 

【注釋】

 

①徐愛(1488—1518):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姚人,是王陽明zui

得意的,也是位門生。據說還是王陽明的妹夫,有“王門顔迴”之

稱,曾任工部郎中。下文的“愛”即徐愛的自稱。

 

②先儒:指程顥、程頤和硃熹。

 

③“斷斷乎”句:意為等到百代以後聖人齣世也不會有疑惑。語齣

《禮記·中庸》。

 

④居夷三載: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上疏抗辯,獲罪下獄,

後貶謫到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前後三年。龍場當時尚未開化,所以稱

“夷”。

 

⑤精一之功:為精純的功夫的意思。語齣《尚書·大禹謨》:“人心惟

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譯文】

 

先生對於《大學》當中“格物”等觀點,全以鄭玄作注、孔穎達作

 

 

 

疏的《禮記·大學》為準,即硃熹等大儒們認為是誤本的那一版本。開

始聽說時我感到十分驚訝並且對先生的學說抱有懷疑。後來,我用盡

心力,綜閤進行參照對比,再嚮先生本人請教。zui後我纔明白先生的

學說像水之寒冷,又像火之熱烈。正如《中庸》中所說的,後世齣現的

聖人也不會懷疑它的正確。先生的睿智與生俱來,並且他為人和藹、

坦蕩、平易近人,不修邊幅。人們隻知道先生年輕時豪放不羈,曾經

熱衷於詩詞文章的修習,受過佛、道兩傢學說的熏陶,乍一聽到他的學

說,都把它視為標新立異、荒誕不經的言論,不再深加探究。殊不知,

先生在貶居貴州的三年當中,經曆瞭艱難睏苦的環境,修身靜慮,精純

的功夫已經超凡入聖,進入瞭絕妙的境界,歸入中正之旨。

 

我日夜在先生門下修習,聆聽他的教誨,認為先生的學說剛接

觸時會感覺淺易,而越是深入研究越覺得十分高深。錶麵粗疏,但

認真探究就越發感到精妙。接近時好像淺近,但深造時就覺得無窮

無盡。修習十幾年來,我自己覺得還沒能窺探到它的邊緣。當下的學

者,有的與先生僅僅有過一麵之緣,從沒有聽過先生的學說,一開始

就先入為主地懷著輕視、偏激的心理,還沒有仔細交談便根據傳聞

草率地妄加揣度,做齣瞭臆斷。這樣怎麼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學說

呢?跟隨先生的學生們,聽瞭先生的教誨,也是大都遺漏的多而學到的

少。就好比相馬的時候,僅僅看到瞭馬的性彆、顔色等錶麵情況,卻漏

掉瞭識彆韆裏馬的關鍵特徵。因此,我把先生平日裏的教誨盡悉記錄

瞭下來,給同學們傳閱,然後共同考核訂正,希望不辜負先生的諄諄

教誨。

 

學生徐愛記。

 

2.

 

【原文】

 

愛問:“‘在民’,硃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

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

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麵‘治國

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其,小人樂

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

之父母’之類①,皆是‘’字意。‘民’猶如《孟子》‘仁民’②之

謂,‘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③

所以之也。《堯典》‘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九族’至‘平

章’‘協和’⑤便是‘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

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民’。說‘民’便

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瞭。”

 

【注釋】

 

①“如雲”之後所引之語皆齣自《大學》。

 

 

 

②仁民:語齣《孟子·盡心上》:“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③“舜使契”二句:舜,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族的始祖,帝嚳之

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為司徒,掌管教化之職。敷,布、施。五教,

五種倫理道德,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④“《堯典》”句:剋明峻德,語齣《尚書·堯典》:“剋明峻德,

以九族。”明明德,語齣《大學》,意為弘揚善良的德行。

 

⑤“以”句:語齣《尚書·堯典》:“剋明峻德,以九族。九族既

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⑥修己以安百姓:語齣《論語·憲問》:“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

病諸!”

 

【譯文】

 

徐愛問:“《大學》中‘在民’一詞,硃熹認為應當寫作‘新民’,並

且後麵的文章有‘作新民’的詞句,可以作為他的憑證。先生卻認為應

當依照舊本作‘民’,您這樣認為也有什麼依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意思是自新之民,自我更新,與‘在

新民’中的‘新’含義不盡相同,怎麼能用這作為依據呢?‘作’和‘’

相對應,但不是‘’的意思。下麵所講的‘治國’‘平天下’等地方,都

沒有對‘新’字發錶闡述。如‘君子賢其賢而其,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等,這些都有‘’的意思。‘民’就像《孟子》中的‘仁民’所說,

‘之’也就是‘仁之’,對他們‘’也就是對他們‘仁’。百姓缺少

情,舜命契擔任司徒,‘敬敷五教’,教化百姓父子有、君臣有義、夫

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他們相互近。《堯典》中說的‘剋明

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民’,就是

‘明明德於天下’。又比如孔子所說‘修己以安百姓’一句,‘修己’就是

‘明明德’,‘安百姓’就是‘民’。說‘民’就兼有教化和養育兩個意

思,硃熹說成‘新民’,意思就顯得偏僻而狹隘瞭。”

 

3.

 

【原文】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硃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與

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體,

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③所謂

‘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注釋】

 

①知止而後有定,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是硃熹

對“知止而後有定”的解釋。語齣硃熹《大學·或問》:“能知所止,則方

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

 

②義外:語齣《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

 

 

 

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反對告子義在心外的觀點,認為仁和

義都在人心之中。

 

③本注:即硃熹《大學章句》章注,“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

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譯文】

 

徐愛問:“《大學》中的‘知止而後有定’,硃熹認為是說‘事物都

有特定的道理’,這好像和您的學說有抵觸。”

 

先生說:“要在具體的萬事萬物上尋求至善,就是把‘義’當作外

在的東西。至善是心的本體,隻須‘明明德’達到瞭精一的程度,那便

是至善瞭。顯然這並沒有脫離客觀事物。那種像硃熹在《大學章句》中

所說的窮盡天理,而心中沒有絲毫私欲的人,就能夠達到這種至善的

境界。

 

4.

 

【原文】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①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

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

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

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

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

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

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②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

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

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

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的心,

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

熱,便自要求去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

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

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

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釋】

 

①心即理:王陽明學說的核心命題。

 

②溫凊定省:語齣《禮記·麯禮上》:“凡為人子之禮,鼕溫而夏凊,昏

 

 

 

定而晨省。”溫,鼕天讓父母溫暖;凊(qìng),夏天讓父母涼快;定,夜裏

讓父母睡得安穩;省,早上嚮父母問安。

 

③“孝子”句:語齣《禮記·祭義》。

 

【譯文】

 

徐愛問:“世上有萬事萬物的道理,而隻在心裏去追求至善的境

界,恐怕難以去探究完吧?”

 

先生說:“心就是理,難道天下有什麼事物和道理是在人心之外

的嗎?”

 

徐愛說:“比如侍奉父的孝道,輔佐君王的忠心,結交朋友的誠

信,治理百姓的仁義,等等,這當中有很多的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

去考察的。”

 

先生慨嘆說:“這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因為此種說法濛

蔽人們很長時間瞭。姑且就你問的這些來說,侍奉父,不能從你父

身上找個孝的理;輔助君王,不能從君主身上找個忠的理;結交朋友、

治理百姓,也不能從朋友或者百姓的身上探尋到信和仁的道理。這些

孝、忠、信、仁的道理都隻存在於人的心中,所以說心就是理。當人心

還沒有被個人私欲所濛蔽,就不需要從外麵添加一絲一毫,人的內心

就是天理。憑著這種閤乎天理的心,用心侍奉父便是孝,用心輔佐

君王便是忠,用心交友、治民便是信和仁。隻需要用功去除心中的私

欲、存養天理就行瞭。”

 

徐愛說:“聽瞭先生的教誨,我已經覺得有些明白瞭。但是以前的

學說還在我的心裏麵,讓我有糾結不清的地方。譬如說侍奉父母這件

事,有讓父母鼕暖夏涼、白天請安、晚上請定等許多細節,這些不需要

講求嗎?”

 

先生說:“怎麼不講求呢?隻是有個核心,就是先要摒除私欲,保

存天理,然後在這上麵去講求。就比如講求父母鼕天暖和,不過是要

盡一盡自己單純的孝心,唯恐有點滴的私心雜念存在其中;講求父母夏

天涼快,也隻是想盡盡孝心,唯恐有絲毫私欲夾雜其中,為的隻是講求

這份心而已。自己的心如果沒有任何私欲,純屬天理,是一顆虔誠孝

敬的心,那自然會鼕天記掛父母的寒冷,夏天記掛父母的暑熱,也就自

然會講求‘鼕溫’‘夏凊’的道理。這些具體的事情,都是人那顆虔誠

孝敬的心發齣來的。隻有存在這顆虔誠孝順的心,然後纔有具體的事

發生。以樹木作比喻,虔誠孝順的心是樹根,具體的事情就是樹的枝

葉。不是先找到枝葉,然後纔去種樹根,而必須是先有樹根然後

有枝葉。《禮記》有言:深愛父母的孝子,對待雙一定很和氣;有和

氣的態度,定會有愉悅的氣色;有瞭愉悅的氣色,人就會有美好的錶情

瞭。所以有一顆深愛的心做樹根,就自然而然會有‘鼕溫’‘夏凊’等一

係列細節瞭。”

 

 

 

5.

 

【原文】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閤一之訓,與宗賢①、惟賢②往復辯論,未能決。

以問於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卻不能弟。

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瞭。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隻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隻恁

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③。

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瞭,不是見瞭後又立個

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瞭,不是聞瞭後

彆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

亦隻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

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

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瞭,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瞭。知飢,必已自飢

瞭。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聖人教

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隻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

實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甚麼意?某要說做一個,是

甚麼意?若不知立言宗旨,隻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

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卻失瞭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

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

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

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隻是個

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纔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

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隻是個揣摸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纔知得

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

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瞭,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

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閤一,

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

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隻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

事?隻是閑說話。”

 

【注釋】

 

①宗賢:黃綰(1477—1551),字宗賢,號久庵,浙江黃岩人。官至禮

部尚書,王陽明的學生。

 

②惟賢:顧應祥(1483—1565),字惟賢,號箬溪,浙江長興人。官至

 

 

 

刑部尚書,王陽明的學生。

 

③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語齣《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譯文】

 

徐愛因為還沒有領會先生知行閤一的教導,和宗賢、惟賢反復爭

辯後,仍舊不能瞭然於胸,於是請教先生。

 

先生說:“舉個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徐愛說:“現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事實

上沒有辦法完全做到,由此可見,知與行分明是兩件事。”

 

先生說:“這並不是知行的本來麵目,因為私欲已經隔斷瞭這種人

的知行。沒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是因為沒有真知。聖賢們教育人們

知行,並不是簡單地教人們如何認識、如何實踐,其目的是要恢復知

行的本體。因此,《大學》舉齣瞭一個真正知行的例子,說‘如好好色如

惡惡臭’,意即喜愛美色,厭惡腐臭。懂得美色是知,喜歡美色是行。人

們在看見美色的時候就自然喜歡上瞭,並不是看見美色之後纔立馬生個

心去喜歡;聞到腐臭是知,厭惡腐臭是行,人也是一聞到腐臭就自然厭

惡瞭,並非聞到之後而又另生齣個心去討厭它。如果那個人鼻子不通,

那就算是看到腐臭的東西擺在麵前,他的鼻子聞不到,也不會太厭惡,

因為根本沒有認識到臭。再比如,我們說某人知道孝順父母、尊敬兄

長,一定是這個人已經做瞭一些孝順、尊敬的行為,纔可以說他知道孝

順、尊敬的道理。難不成,隻因為他會說些孝順、尊敬的話,我們就認

為他孝順、尊敬嗎?再如,一個人知道痛,一定是自己已經經曆瞭或者

正在經曆痛,纔知道痛;知寒、知飢,一定是已經經曆瞭寒冷和飢餓。

由此可見,知行如何能夠分得開?這些例子就是知與行的本體,還不

曾被私欲隔開的。聖人一定是這樣教育學生,纔能算作知。不然就並

非真知,可見這是多麼緊要切實的功夫呀!現在硬要將知行分開算作

兩件事情,有什麼意思呢?而我要把知行看作一個整體,又有什麼意思

呢?如果這番話的宗旨都不知道,隻管在這裏爭論知與行是一件事還

是兩件事,又有什麼用處呢?”

 

徐愛說:“古人把知行分成兩迴事,也隻是為瞭讓人們能夠有一個

分彆,好弄明白。一邊對知下功夫,一邊對實踐下功夫,這樣纔能更好

地落到實處。”

 

先生說:“但是,這樣說反而丟失瞭古人的本意。我曾經說過,知

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實踐;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領會

瞭這一點,就應該明白,隻說一個知,已經自然有行存在;隻說一個行,

知也自然存在瞭,知行一同存在。古人之所以將行與知分開,說一個知

又說一個行,是因為社會上有一種人,他們完全不會認真思考觀察,隻

是懵懵懂懂地隨意做事情,一個勁兒鬍行妄作,因此必須跟他講‘知’

的道理,他纔能夠清醒地做事。還有一種人,不切實際,漫天空想,

 

 

又完全不願意有所行動,隻是靠主觀猜測、捕風捉影,因此必須教他

‘行’的道理,這樣他纔能正確地知。古人為瞭補偏救弊不得已纔將知

行分開說的,如果真正領會瞭其中的含義,隻要一個知或行就夠瞭。今

人非要將知行分開,以為必須先認識纔能實踐。自己先去討論如何做

到知,等到真正知瞭纔去做行的功夫,zui後終生無法實踐,也終生一無

所知。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不再是一個小毛病。現在我提齣知行閤一,

就是對癥下藥。而且這並非我憑空杜撰,知行的本體原本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把知行閤一的宗旨掌握瞭,即使將知行分開說,兩者仍然是

一迴事,是一個整體;如果沒領會知行閤一的宗旨,即便說二者是一迴

事,那又何濟於事呢?不過是說些無用的話而已。”

 


  前言

前言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傢、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錶

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自《論語》中的

“傳不習乎”一語。

 

王陽明(1472—1529),幼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

謚文成,世稱陽明先生。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

市)人,明代zui的思想傢、教育傢、文學傢、書法傢、哲學傢和

軍事傢。陽明先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不僅精通儒、釋、道三

教,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學術

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傢乃至都有重

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陽明和孔子、孟子、硃熹並稱為“孔、

孟、硃、王”。

 

王陽明的學說在硃學衰頹之際,倡導“心即是理”“知行閤

一”,把儒傢的內聖之道發展到瞭,其思想衝破瞭數百年來中

國思想界為程硃理學所壟斷的沉悶局麵,風靡晚明,啓迪近代,

即使到瞭現代社會,依然閃耀著美妙的光芒。這正是經典與眾不

同的魅力所在。

 

陽明學不僅影響瞭中國,而且享譽海外。在日本,陽明學被一

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傢所接受,推動瞭日本的明治維新。在經濟

騰飛期的韓國,陽明學被奉為精神的範本。後來,其影響又逐漸

深入到東南亞諸國、北美洲和歐洲,可見其思想的價值和魅力。

 

《傳習錄》不但全麵闡述瞭王陽明學說的主要哲學思想,也

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

的語言藝術,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同時也

是一部簡明而有代錶性的儒傢哲學著作,堪稱王門之聖書,心學

之經典。

 

《傳習錄》是在王陽明生前及死後陸續編錄和刊行的,載

於《王文成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捲,亦有單行本。捲上是

王守仁講學的語錄,內容包括他早期講學時主要討論的“格物

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的問題;捲中主要是王

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書,此外還有

“社會教條”等。在中捲zui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和《訓濛大

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著重闡述瞭“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理

論。下捲一部分是講學語錄,另一部分是《硃子晚年定論》。《硃

子晚年定論》包括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硃熹遺文中三十四

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旨在讓硃熹作自我批評與自我否

定,證明硃熹晚年確有“返本求真”的“心學”傾嚮。下捲收錄的

王守仁講學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緻良知”。

 

本書選取《傳習錄》的精華並進行瞭全麵而細緻的解讀,閱讀

本書不僅能幫助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傳習錄》,而且能讓讀者

收獲更多的人生智慧。

,
韆載薪傳,聖哲之聲——一部貫通中華文明精神命脈的經典集成 穿越韆年時光的塵埃,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智慧的火種,以其不滅的光芒,照亮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它們並非僅僅是陳列於書架上的文字,更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是文明血脈的傳承。這套“韆載薪傳,聖哲之聲”的集冊,正是這樣一部承載著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思想遺産的集成,它匯集瞭九部至關重要的儒傢經典,如九顆璀璨的明珠,共同構築起一座宏偉的精神殿堂,引領我們深入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感悟先哲的智慧,體悟人生的真諦。 這套集成,精心收錄瞭以下九部煌煌巨著:《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孝經》、《荀子》、《孔子傢語》以及《周易》。它們各自獨立,又相互輝映,共同勾勒齣儒傢思想的完整圖景,從個人修養到傢國治理,從道德倫理到宇宙觀,無不涵蓋,無不精深。 《大學》與《中庸》:格物緻知的起點,中和之道的至境 《大學》,作為儒傢“四書”之首,以其“三綱八目”——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為我們勾勒瞭一幅從個人內在修養到外在事業成就的宏大藍圖。它強調瞭學習的重要性,認為隻有通過“格物緻知”,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纔能達到“誠意正心”,進而實現“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這份“由近及遠,由內而外”的邏輯,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必由之路,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大學》如同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走嚮更廣闊的智慧天地,啓發我們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以及如何承擔起個人在社會中的責任。 與《大學》的循序漸進不同,《中庸》則直指“中和”的至高境界。它闡述瞭“中庸”並非妥協或摺中,而是一種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的和諧狀態。它強調“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種“中和”之道,既是對個體情緒的精準把握,也是對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它教導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寜靜,如何在人際交往中達到和諧的共處,如何在事物發展中找到最適宜的路徑。《中庸》如同一麵鏡子,讓我們反觀自身,審視行為,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德行與智慧,成就真正意義上的君子之道。 《論語》與《孟子》:孔孟聖道的精髓,仁愛精神的閃耀 《論語》,可以說是瞭解孔子思想最直接、最生動的窗口。語錄體式的記述,將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言行,以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的方式呈現齣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開篇的問句,便道齣瞭孔子對學習與友誼的由衷熱愛。書中充斥著關於仁、義、禮、智、信等核心道德範疇的論述,對君子品德、為政之道、教育方法等方麵提齣瞭深刻的見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更是跨越時空,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普世價值。《論語》如同一部人生百科全書,教導我們如何立身處世,如何與人和諧相處,如何不斷提升自我,活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孟子》,作為儒傢思想的重要繼承者和發展者,以其“浩然之氣”和“性善論”而聞名。他繼承瞭孔子的仁愛思想,並將其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他對“仁政”的闡述,更是為後世的政治實踐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指導。《孟子》如同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點燃瞭我們心中對道義的追求和對理想社會的嚮往。他的言辭激昂,充滿力量,激勵著我們在逆境中堅守信念,在睏境中展現擔當。 《禮記》:社會規範的百科,文明風尚的指南 《禮記》,是一部內容極為宏富的經典,它係統地闡述瞭古代的禮製、典章、製度以及相關的思想觀念。書中涵蓋瞭從國傢大典到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如祭祀、朝聘、婚喪嫁娶、鄉射、鄉飲酒等等。通過對“禮”的細緻解讀,《禮記》不僅展現瞭古代社會的秩序與和諧,更揭示瞭“禮”作為一種社會規範,如何維係社會穩定,促進人際和諧,塑造個體品德。《禮記》如同一幅描繪古代社會生活圖景的宏偉畫捲,讓我們得以窺見先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追求。它教導我們尊重規則,遵循禮儀,理解“禮”背後所蘊含的尊重、謙遜、秩序等精神,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一個有教養、有品德的社會人。 《孝經》:倫理道德的基石,傢庭情感的昇華 《孝經》,是儒傢思想中專門論述“孝”的經典。它將“孝”提升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的高度,認為孝是所有道德的根本,也是教育的齣發點。“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簡短的開篇,便道齣瞭孝的起點——珍惜生命,敬愛父母。書中細緻地闡述瞭不同身份、不同情境下的孝道,從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到君王對臣民的慈愛,無不體現瞭“孝”的廣闊內涵。《孝經》如同一顆潤澤心靈的甘露,讓我們深刻理解傢庭的重要性,體會父母養育之恩,並將其轉化為對傢庭的責任與擔當,構建更加和諧美滿的傢庭關係。 《荀子》:知行閤一的實踐者,性惡論的辯駁者 《荀子》,作為與孟子齊名的儒傢大傢,以其“性惡論”和強調“隆禮重法”的治國理念而獨樹一幟。他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的,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禮法的約束,纔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荀子》的思想,強調瞭教育和製度在改造人心、建設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他提齣的“君子性非善也,思慮而善之”,以及“學不可以已”的觀點,都體現瞭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荀子》如同一位嚴謹的建築師,為我們指齣瞭構建美好社會所必需的堅實基礎——道德教育與法律約束的有機結閤。他的思想,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理解人性,以及如何通過不懈努力,實現社會進步的視角。 《孔子傢語》:鮮活的孔子形象,生活化的儒傢智慧 《孔子傢語》,是一部輯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生活細節的著作。與《論語》的精煉概括不同,《傢語》以更加生動、具體的筆觸,展現瞭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與風範,以及他與弟子們之間充滿人情味的互動。書中記載瞭孔子關於教育、人生、社會、倫理等方麵的諸多論述,為我們理解孔子的思想提供瞭更為豐富的語境和細節。《孔子傢語》如同一位親切的嚮導,帶領我們走進孔子的生活世界,感受這位偉大思想傢的人格魅力,以及他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周易》:宇宙萬象的密碼,智慧人生的啓示 《周易》,是中國古代最古老、最深邃的經典之一,被譽為“群經之首”。它以陰陽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為基本符號,模擬瞭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揭示瞭事物發展的普遍法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的這些名句,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奮發嚮上,包容萬物。《周易》不僅是一部占蔔之書,更是一部充滿哲學智慧的著作,它教導我們認識事物的變化,把握發展的規律,在順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尋求轉機,從而 Achieve “天人閤一”的最高境界。《周易》如同一部宇宙運行的說明書,為我們提供瞭認識世界、理解人生、指導實踐的深刻啓示。 九部經典,九重智慧,構築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 這九部經典,猶如九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匯聚成中華文明的浩瀚海洋。它們不僅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活著的智慧,是解決當下睏惑,指引未來方嚮的寶貴資源。 《大學》與《中庸》 奠定瞭個人修養與道德實踐的基石,指引我們如何從內而外地完善自我。 《論語》與《孟子》 傳承瞭仁愛與道義的精神,塑造瞭中華民族的人格風範。 《禮記》 規範瞭社會秩序,提升瞭文明風尚,構建瞭和諧的社會關係。 《孝經》 強調瞭傢庭倫理,升華瞭親情紐帶,是維係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荀子》 強調瞭教育與製度的重要性,為社會進步提供瞭可行的路徑。 《孔子傢語》 豐富瞭孔子形象,使他的智慧更貼近生活,更具感染力。 《周易》 揭示瞭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為我們提供瞭洞察世事、指導人生的智慧。 閱讀這套集冊,便是與中華民族最傑齣的頭腦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將幫助我們: 深刻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洞悉儒傢思想的核心價值,感受中華文明獨特的精神魅力。 提升個人品德與修養: 學習聖賢的為人之道,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明辨事理,洞察人生: 掌握辯證思維,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提升人生智慧。 構建和諧的社會關係: 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在傢庭、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 激發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認識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智慧結晶,增強民族認同感。 “韆載薪傳,聖哲之聲”,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次心靈的朝聖,一次智慧的旅程。在這部集冊中,你將尋找到解讀曆史的鑰匙,發現安頓心靈的港灣,汲取啓迪未來的力量。讓我們翻開這捲書,傾聽聖賢們穿越韆年的聲音,感受那份永恒的智慧與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孟子》則展現瞭另一種更為激昂的儒傢風貌。他的“性善論”和“仁政”思想,充滿瞭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和對百姓疾苦的關懷。讀《孟子》,我被他那種“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深刻見解所震撼,深感其對權力者的警示和對人民的尊重。他的辯纔也令人摺服,書中那些充滿力量的詰問和論述,讓人不得不跟隨他的思路去思考。我尤其喜歡他關於“惻隱之心”的闡述,覺得這是人性中最寶貴的部分,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評分

我最喜歡的部分莫過於《論語》瞭。每次翻開,都能感受到孔子那循循善誘的教誨,字字珠璣,迴味無窮。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淺顯易懂的句子,卻道齣瞭學習的樂趣、友誼的可貴以及君子應有的胸懷。讀《論語》,就像在與一位智者對話,總能從中獲得啓迪,找到迷茫時的方嚮。它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是融入我生活中的一種智慧,指導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與人交往。

評分

《易經》則是我在這套書中感到最神秘和最具挑戰性的一部分。其深邃的象數哲學和變化無窮的卦象,初讀之下確實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我被它所展現的宇宙萬物皆在變化之中,而變化又有其規律可循的宏大視角所吸引。我嘗試著去理解其“天道酬勤”、“否極泰來”等蘊含的樸素哲學,從中領悟到一種順應自然、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智慧。雖然我還在探索的道路上,但《易經》已經讓我對世界有瞭更宏觀、更辯證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古樸典雅的韻味,黑色的底色搭配燙金的“儒傢經典”四個大字,莊重而不失威嚴。拿到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厚實可靠的知識寶庫。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對儒傢思想更是心嚮往之,總覺得其中蘊含著治國安邦、修身養性的智慧。這套書的齣現,簡直是我心心念念的理想選擇。

評分

《大學》和《中庸》這兩本小冊子,雖然篇幅不長,但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卻令人驚嘆。它們像是儒傢思想的“總綱”,將“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邏輯鏈條闡述得清清楚楚,層層遞進。讀《大學》,我明白瞭個人修養的重要性,也看到瞭個人修養如何能夠影響傢庭、國傢乃至整個天下。而《中庸》則教導我一種適度的智慧,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在當今這個充滿極端和浮躁的社會,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質量很好,紙質棒,價格便宜實惠

評分

東西不錯

評分

太薄瞭,一本一百多頁,不過是這價格,也就釋然瞭。性價比很高,還有就是有些異味,不過不算太重

評分

很滿意,值得購買

評分

不錯,,,,,,,,,

評分

內容不錯

評分

太薄瞭,一本一百多頁,不過是這價格,也就釋然瞭。性價比很高,還有就是有些異味,不過不算太重

評分

內容不錯

評分

書,較小,還是不錯!較喜歡你不要不要不要求彆想傢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