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

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渤,高宇宁 著
图书标签:
  • 全球价值链
  • 中国经济
  • 碳排放
  • 经济增长
  • 环境经济学
  • 国际贸易
  • 可持续发展
  • 产业结构
  • 低碳经济
  • 区域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73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62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字数:2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将全球价值链研究的前沿成果与环境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学术洞见整合在一起,利用国际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等,系统地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国际、国内、产业、企业以及时间层面追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碳排放,厘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排放责任,为国际碳排放核算和减排谈判以及国内节能减排政策的具体实施提供实证支持。

作者简介

孟渤,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获日本东北大学信息工程学博士学位。兼任经合组织增加值贸易研究科学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曾任OECD科技产业司政策分析官(2009~2011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访问学者(2012年),曾任世行、欧盟、UNCTAD、ADB、UNIDO等国际组织短期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价值链、投入产出模型、空间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低碳经济学。
高宇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研究员。获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兼任留英经济学会/留欧经济学会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2011~2013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产业经济与政策、资源环境与价值链。
薛进军(日文名:雪原树人TatsutoYUKIHARA),男,1955年3月生,1992年获武汉大学发展经济学专业博士。1982年3月-1984年7月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政教系助教;1983年3月-1984年8月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政教系讲师;1987年9月-1992年7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1989年3月-1993年2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1989年3月-1992年3月任武汉大学经济系副主任;1989年3月-1994年7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92年3月-1994年8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1993年3月-1994年8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94年9月-1997年3月任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1997年4月-2007年3月任日本大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王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资深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目录

引 言/1

第一部分 全球价值链与碳排放的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追溯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发生、转移和吸收
    【孟 渤 Glen Peters 王 直】/3
第二章 地区异质性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分工、需求溢出和碳排放
    【裴建锁 孟 渤 王 飞 薛进军 赵忠秀】/21
第三章 企业异质性研究方法与国际贸易中碳排放的重新估算
    【刘 宇 孟 渤 高宇宁 李晓凤】/41

第二部分 国内价值链、碳排放与绿色生产率
第四章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家庭消费与碳排放【郭 琳】/69
第五章 中国工业行业基于投入产出的真实生产率分析【高宇宁 郑云峰 胡鞍钢】/91
第六章 考虑环境和碳排放因素的中国省级技术效率排名
    【郑京海 胡鞍钢 高宇宁 张 宁 许海萍】/107
第七章 考虑环境和碳排放因素的省际生产率研究【高宇宁 郑京海 张 宁】/137

第三部分 环境保护与碳排放的政策思路
第八章 中国的绿色GDP与绿色生产率:政策思路研究【高宇宁 郑京海 胡鞍钢】/177
第九章 碳税与能源税的环境经济效果: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
    【邹乐乐 薛进军 Alan Fox 孟 渤】/192
第十章 火力发电运行管理标准的环境经济效果分析【刘 宇 胡晓虹 孟 渤】/224

精彩书摘

  《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
  我们所采用的Malmquist指数法属于生产函数生产率模型,在本质上与Chow于2000年估算的总量生产函数生产率模型是一致的。而以劳动报酬在GDP中的份额为就业权重的方法需要满足总量经济的生产行为遵从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及完备竞争市场的制度假设。这些假设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来说似乎是难以满足的。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1995年以后全要素平均增长率出现下降”的结果是有一定的理论和经验依据的。
  在改革期间,在总量水平或全国平均水平上,技术效率呈现先大幅上升后小幅下降的趋势,而省际技术效率水平差距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可以肯定大部分省份的技术效率正在上升。技术效率有显著提高的省份有27个,占87%。技术效率提高最多的省份是甘肃,为121%。效率下降的省份只有2个。当然,由于经验模型的性质,这一下降可能不是效率低本身造成的,而是省份之间的技术差距导致的。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
  通过对生产率的拆分,我们可以判断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升降的原因。总体上看,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省际平均技术效率水平变化相对比较小。并且,计算结果也显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TFP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下面我们通过观察生产前沿的移动和生产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投入系数空间的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来大致判断一下生产率拆分结果的参考价值。
  ……

前言/序言

序  言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重大科研项目“追溯全球价值链里的中国碳排放”的系列成果以此书的形式正式出版,谨表祝贺。与孟渤先生相识于2011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贸易统计全球论坛,在那次论坛上,联合国统计局(UNSD)提出了国际贸易统计的发展愿景,与世界贸易组织(WTO)共同倡导各国提高贸易统计的数据质量,不断改进统计制度方法,加强贸易统计与其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联系以及大数据的应用,重视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开展全球经济分析。今天看到孟渤先生率领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作为一名贸易统计数据的生产者,真是十分欣喜。
全球价值链的兴起与演进已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新兴经济体国家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进出口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其经济发展也从中受益。然而,全球价值链在创造收益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和环境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例如,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生产和跨国运输所带来的碳排放和污染问题,对外直接投资所引发的排放和污染的国际转移问题,等等。当今,以分段式生产、跨境加工服务等为特点的全球价值链日趋复杂,其参与方式的多样性和受到外部因素冲击后的不确定性也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如何科学地追溯各参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排放和污染、参与国如何合理地承担环境责任等问题成为贸易分析中的难点。
上述问题的解决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政策领域,需要进行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而扎实的科学研究是政策出台的基础,这需要搭建科学的理论框架,形成严密的研究体系,搜集可靠的数据信息,进行严谨的实证分析。本书所展现的清华大学CIDEG重大科研项目中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书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第一,选题具有前瞻性。将目前国内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价值链与环境问题相联系,其部分研究成果已于2016年在摩洛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第22次缔约方会议(COP22)上发布,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理论具有创新性。将国际贸易与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贸易增加值”的概念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核算方法相结合,为科学合理地追溯全球价值链中的排放、污染以及相关国家行业的责任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第三,成果具有实用性。在贸易和环境数据库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中国海关发布的货物贸易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部门的经济数据与世界各国贸易数据相链接,按照省市和企业类型进行分析,为全面细致地研究全球价值链大背景下中国各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第四,建议具有可行性。该书基于新的核算框架,利用新的数据库资源,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模型,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宝贵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参与者和践行者,是贸易自由化的坚定支持者和建设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为世界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与此同时,中国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追溯并降低全球价值链中的碳排放和污染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当前,中国在国内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在国际上坚守自由贸易方向,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相信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统计数据呈现的是过去,但启迪的是未来。期待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带来政策的调整,为全球贸易与经济可持续提供动力。

国家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副司长 金弘蔓
2017年3月28日
洞悉全球格局与本土挑战:跨学科视野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图书名称: 暂定为《全球化时代的经济脉动与生态重塑:理论前沿与政策实践探析》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经济体系中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聚焦于国际贸易结构变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各国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与环境挑战。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全球视野,构建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框架,旨在为理解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新常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提供深刻洞见。 第一部分:全球化新范式与国际经济秩序重构 在全球化进程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传统的国际分工模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塑。本书首先对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探讨了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对全球贸易流向和产业链布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审视了“区域化”与“碎片化”的辩证关系。面对保护主义抬头和供应链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跨国企业正在调整其生产网络。本书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量化分析了关税壁垒、技术标准差异以及贸易协定变化对特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指出,未来全球贸易的特征将是“韧性优先于效率”,这意味着企业在选择生产基地和供应商时,风险规避的权重将显著提升。 此外,本书专门辟章讨论了数字经济对国际贸易的颠覆性影响。数据跨境流动、数字服务贸易规则的缺失,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生产环节的渗透,正在重构价值的创造和分配方式。我们探讨了数字鸿沟问题可能加剧的全球不平等现象,并对新兴市场国家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弯道超车”提出了策略性建议。从宏观层面看,国际货币体系的潜在演变及其对主权债务风险的影响,也是本部分分析的重点。 第二部分:驱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结构转型 本部分聚焦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分析,侧重于从创新驱动和要素结构优化两个核心维度展开。我们摒弃了单纯依赖要素投入的传统增长路径,转而深入探究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质量在可持续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在技术创新方面,本书借鉴熊彼特(Schumpeter)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分析了技术扩散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如何影响一个经济体的长期潜力。通过对不同类型创新(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艺改进)产出效率的比较分析,本书强调了政府在引导基础科学研究和构建高效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的不可替代性。研究发现,那些能够有效整合“硬科技”与“软制度”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持久性显著优于其他经济体。 同时,本书对人口结构变化与劳动力市场动态进行了细致的建模分析。老龄化、技能错配和结构性失业是当前许多中等收入经济体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探讨了教育体系改革、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对于平抑人口转型对经济潜在增长率负面影响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本书提供了一套衡量“有效劳动力”的指标体系,用以替代传统的劳动投入量指标,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增长质量。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政策博弈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的持续增加构成了对人类社会福祉的根本性挑战。本部分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了环境经济学与气候政策的有效性。 本书系统梳理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最新实证检验结果,并指出了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污染类型上的适用边界。研究表明,在发展初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正相关性难以避免,但通过强有力的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投入,可以实现“去物质化”的增长。 我们重点考察了碳定价机制的国际实践与效果。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到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碳市场建设,本书对比分析了不同碳价设定机制、配额分配方式以及市场流动性对企业行为和减排成本的影响。核心结论指出,一个统一、透明且具有足够激励强度的碳价格是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前提,同时,对高碳行业的转型金融支持也至关重要。 最后,本书探讨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合作路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议题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属性,需要全球协同应对。我们分析了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当前政治经济格局下的实践张力,并论述了多边主义在技术共享、气候适应资金转移中的不可或缺性。本书主张,未来的环境政策应更加注重“绿色溢出效应”,将生态系统的健康视为经济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单纯的外部成本。 结论与展望:迈向平衡与韧性的未来 综上所述,本书构建了一个从全球产业链到本土经济结构,再到环境约束的完整分析框架。它强调,未来的经济繁荣不再是简单的GDP总量扩张,而是在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前提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本书不仅提供了对复杂现象的深度解析,更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战略规划者和关注全球发展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的分析工具和前瞻性的政策参考。这是一部关于如何驾驭复杂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勾勒出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研究方向。我最近对全球经济联动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的关注点。想象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宏大的全球价值链概念,与中国这个全球制造业中心、经济增长引擎以及主要碳排放国的现实相结合的。这本书可能深入剖析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具体角色,例如它在哪些环节占据主导地位,又在哪些环节面临技术或资源瓶颈。更重要的是,它或许详细阐述了这种参与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推动了产业升级,还是加剧了资源消耗?而这一切,最终如何体现在中国的碳排放数据上。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详实的案例研究,例如分析某个具体产业,如电子产品制造或纺织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流动如何映射到中国的碳足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期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这本书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如果能为理解和解决当前全球面临的经济与环境双重挑战提供深刻洞见,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读到《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这个书名,我的思绪立即被拉回到当前全球经济和环境的交汇点。我是一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动态,同时也关注气候变化议题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两者关联性的好奇。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全球价值链”这个复杂的概念,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联系起来的。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直接驱动了其经济的飞速发展吗?如果是,那么这种发展模式又给中国的碳排放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我猜测书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分析中国在全球电子产品、服装或者新能源汽车的价值链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以及这些产业的生产活动对碳排放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转型”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向和建议。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降低碳排放的强度,甚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那它将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

《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学术张力。我是一名对国际贸易理论和环境经济学都有所涉猎的读者,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探讨的几个核心问题。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在“全球价值链”这个概念下,揭示中国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碳成本”的。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数据,还是背后隐藏着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是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逐渐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这种转移过程,对于中国的碳排放又有怎样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运用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数据的分析,来揭示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如果书中能够对中国未来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那无疑会极具参考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即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个颇具前瞻性的书名:《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我个人一直对宏观经济学中的“链条效应”和“溢出效应”深感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是将这些理论具象化,并聚焦于中国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全球价值链”这个宽泛的框架下,精确定位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出口导向型的扩张,还是内需驱动型的升级?更让我好奇的是,这种增长模式与碳排放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复杂的内在联系?这本书是否会揭示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深度嵌入,是带来了能源效率的提升,还是加剧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我猜想,书中可能运用了大量的量化分析,通过构建模型来量化价值链环节的碳排放强度,并试图找出减少碳排放的关键节点。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价值链”构建的思路,比如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移或消费升级来重塑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其更加低碳化,那将是巨大的贡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全球经济和环境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评分

《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光是书名就让人觉得信息量巨大,并且充满了现实意义。我一直对经济学理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应用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似乎就提供了这样一种研究路径。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深入剖析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最让我好奇的部分是如何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这个环境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的。是否存在一种“增长必排放”的固有模式,还是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实践中,已经找到了突破这一模式的可能性?我猜测书中可能运用了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严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量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不同环节的经济贡献以及相应的碳排放水平。如果书中能够揭示出,通过优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例如向高端环节转移,或者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是否能够有效地降低其经济增长的碳强度,从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那将是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价值所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使命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