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画新传:老宣传画的收藏投资

老画新传:老宣传画的收藏投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泓 著
图书标签:
  • 宣传画
  • 收藏
  • 投资
  • 艺术品
  • 文化
  • 历史
  • 老物件
  • 设计
  • 绘画
  • 红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414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32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收藏品投资指导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老画新传:老宣传画的收藏投资》为“新收藏品投资指导丛书”中的一本。所谓“新收藏品”是与传统收藏品相对应的、新兴起的、有一定市场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收藏品。这些刚刚被发掘或正在崛起的“新收藏品”,比传统收藏品有着更大的升值空间。丛书拟陆续出版老票证、卡品、旧书报刊、藏书票、连环画、老宣传画、老商标、徽章等分册。
本套书的读者对象除了相对固定的收藏爱好者外,还包括所有对各类纸质藏品有怀旧感的普通大众。

内容简介

   老宣传画本身是书画作品,是一门无声的视觉艺术。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表现了大红年红的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俗、社会等各个方面,是研究现代中国的形象史料。
随着文革的结束,老宣传画基本结束了历史使命。但凡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只要看到文革宣传画,就会勾起对往日的回忆。大部分中老年人都忘却了那段不愉快的历史,同时也珍惜那份在特殊年代的单纯真情,所以收藏者大多不惜代价,导致老宣传画的市场价格节节高升。

作者简介

沈泓,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在海内外100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400多万字,5篇报告文学在全国性评奖中获得二二等奖。出版有长篇小说《深圳闲人》及收藏投资系列《收藏创富丛书》、《中国民间收藏智库丛书》等个人专著20多部。

目录

第一章 红潮滚滚闹藏市
第二章 收藏家成功之路
第三章 宣传画的功能
第四章 宣传画的特点
第五章 宣传画源流
第六章 民国宣传画
第七章 抗战宣传画
第八章 新中国宣传画
第九章 新时期宣传画
第十章 国画宣传画
第十一章 版画宣传画
第十二章 油画宣传画
第十三章 年画宣传画
第十四章 毛泽东宣传画
第十五章 工农兵宣传画
第十六章 反帝抗美宣传画
第十七章 大跃进宣传画
第十八章 大事件宣传画
第十九章 其他题材宣传画
第二十章 老宣传鉴赏
第二十一章 收藏投资、辨伪要点
第二十二章 黑马研判和投资技巧
后记

精彩书摘

长沙:收藏氛围热烈
宣传画市场的走强也和各种展览活动有关。伴随着200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红军人川、抗日战争胜利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的来临,反映这些重大事件的宣传画也在市场走俏(图1—17)。
近两年,各种红色收藏展层出不穷。2005年,由湖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曹志德发起,由14位收藏爱好者共同举办的“激情岁月收藏品展”在长沙烈士公园举行。
发起人曹志德介绍,这次展出的藏品,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就曾制造收藏的热潮。而2005这个特殊的纪念年,更是红色收藏的热潮年。他们此次的展览分三个展厅,第一个展厅为票证,以湖南省及各地、市、县历年发行的粮票为主,还展示了9套全国粮票和其他各省级发行的票证。第二个展厅以实物为主,展示了当时的三大件——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通知书、留城证、信件等文革遗物。第三个展厅展示了全国各地的布票7000多种,有毛主席当年接见红卫兵时的画面、连环画,甚至连粪票都有。展览展出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老百姓最习以为常的生活用品,反映出各个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长沙是人文气氛浓郁的城市,收藏市场十分热闹。在这里,早期的木刻版画《游击队员》以1980元成交。2005年“五一”黄金周,我专程到长沙清水塘文物市场考察,发现藏友之间红色收藏品的交流、转让活动异常火爆。这里可以看到上世纪20年代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创刊号和多期合订本,一收藏家出价4600元。而毛泽东早期著作珍本、红色书报刊和抗日战争宣传画,更是收藏者倾心、倾力、倾财搜寻的宝物。
20—50年代作的带有毛主席画像的宣传画如《亲切的教导》等,更是市场人士追踪的热点。即使是20世纪70年代鲍家虎、崔炜作的《向大海要油》,没有毛泽东画像,但也因富有时代气息而价格不菲。
收藏宣传画的人士说:“红色出版物已经达到一定价位,而宣传画以其艺术性更高的特点,价格尚未启动,还有走高的空间。”
……

前言/序言


岁月流金:中国近现代纸质文献的变迁与价值探析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二十世纪末叶,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剧变背景下,各类纸质文献形态的演变脉络及其蕴含的深层价值。全书以文献学和档案学的交叉视角,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低估或忽视的日常载体,如地方志的续修与断代、商业票据与契约的社会经济意义、民间报刊与小册子的思想传播功能,以及特殊历史时期官方文件的留存与解读。 第一部分:印刷技术的革新与文献形态的初变(晚清至民国初期) 本部分着眼于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后,传统文献制作方式遭受的冲击与融合。重点研究了石印、铅印技术的普及如何改变了书籍的制作成本、发行速度和知识传播的广度。 从雕版到活字: 探讨了在传统雕版印刷尚未完全退出的背景下,活字印刷术如何首先服务于官方法令的快速发布和新兴知识(如西学译著)的批量生产。分析了民国初年,不同政治势力如何利用新兴的印刷技术进行宣传和权力巩固,以及由此催生的新型政治文献形态,如政党章程、早期宪法草案的流通版本差异。 地方文教事业的复兴与文献: 详细考察了清末“新政”后,地方士绅和教育机构在重修地方志、编纂族谱方面的努力。这些文献不仅是地方史的记录,更是传统士绅权力结构向现代教育机构转型的物证。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志书的体例变化,揭示了中央集权叙事与地方自主意识之间的张力。 商业文献的专业化: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专业化的商业单据、银行汇票、保险单证。这些文献虽然多为短期使用,但其格式、术语和背后的法律效力,构成了研究中国近代金融史和商业伦理的珍贵资料。本书收录并解析了数件清末民初钱庄的存单,阐释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替代货币的功能。 第二部分:革命与动荡中的文献生态(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文献的生产与传播受到战争的直接制约,呈现出高度的政治化和地下化特征。 “根据地文献”的研究: 重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发行的报纸、布告、小册子等“红色文献”。这些文献的纸张来源、印刷条件(如油印、土法印刷)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本书区分了不同战时期的宣传口径变化,以及这些文献在动员民众、组织政权中的实际效力。 沦陷区知识流传的困境: 探讨了在日占区,知识分子和出版商如何在严苛的审查下,通过“夹带”、“暗语”等方式,维持知识的传递。分析了部分外文原版书籍和进步中文书籍的秘密流通网络,这些网络和路径对研究抗战时期的文化抵抗具有重要意义。 官方记录的碎片化与重构: 考察了国民政府迁徙过程中,重要档案和历史文献的抢救与散失情况。通过对散存于海外机构和私人收藏中的政府公文、军事电报的交叉比对,尝试重构关键历史事件的原始叙事链条。 第三部分:计划经济与日常载体的历史侧影(1949年至20世纪末)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的生产由国家统一规划,其形态和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 票证社会的缩影: 粮票、布票、工业品配售券等各类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文献”。本书将这些票证视为一种特殊的“流通契约”,分析了其设计细节(水印、防伪标识)反映出的国家对资源分配的精细控制,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的票证发行与取消,如何直观地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起伏。 科学普及与知识下放: 研究了“知识下放”运动中出版的大量面向工农的通俗读物、技术手册。这些材料的语言风格、插图设计,是理解当时国家试图塑造的“新人”形象的重要窗口。特别关注了农业技术指导手册和基础医疗保健小册子的发行量与实际影响。 体制转型期的学术文献: 聚焦于改革开放初期,学术期刊的恢复、翻译作品的涌入对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分析了早期“内部资料”的发行机制,以及这些资料如何成为突破旧有知识垄断的关键载体。 结论:纸质文献的物质性与永恒价值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近现代纸质文献作为物质载体所承载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信息的容器,更是历史环境、技术能力、社会心理的复合体。对这些“非主流”文献的保护与研究,是全面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不仅要关注其文字内容,更要关注其纸张、油墨、装帧、流通痕迹,这些物质性的证据提供了超越文本的、多维度的历史解读空间。 本书旨在为文献收藏者、历史研究者以及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文献解读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老画新传:老宣传画的收藏投资》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那些带有时代印记的艺术品怀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曾经在街头巷尾张贴、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集体记忆的宣传画。它们不仅仅是印刷品,更是那个特定年代社会思潮、审美趣味乃至民众精神风貌的缩影。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这些“老画”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教我如何分辨真伪、评估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理解每一幅画面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比如,那些描绘劳动模范、歌颂丰收、或是倡导新风尚的作品,它们的构图、色彩运用,乃至人物造型,是如何服务于当时的宣传目的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详尽的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来解读这些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和稀缺性,那就太棒了。我对收藏投资当然也有兴趣,但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是想通过这些视觉载体,更立体地感受和珍藏那段流逝的岁月。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既有学术深度又贴近收藏实践的视角。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介绍,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我父母辈的那一代人,对这些宣传画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它们是他们青春记忆的一部分,是那个特定年代里最鲜活的“流行文化”。因此,我对这本书的“人情味”有着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冷冰冰的交易指南,更是一部充满温情回忆的“口述史”。作者是否能穿插一些收藏家或亲历者的访谈?比如,他们当年是如何获得这些画作的?在收藏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有趣或感人的故事?这种“人与画”之间的情感纽带,往往是决定一件藏品能否被真正珍视的关键。如果能引导读者去挖掘画作背后的“人”的故事,那么这本书的收藏指导意义就会大大提升,它将不再只是关于纸张和油墨的价值,而是关于记忆和情感的传承。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老物件的“再生价值”,而宣传画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潜力的领域。这本书的名字《老画新传:老宣传画的收藏投资》听起来非常实用主义,直击痛点。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目前市场上哪些类别的宣传画最被看好?它们的增值逻辑是什么?是稀有题材驱动,还是艺术水准驱动?说实话,我对这个圈子的“门道”知之甚少,担心自己一头扎进去会成为“冤大头”。因此,我非常需要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鉴藏指南。比如,从装裱的材质、纸张的纤维、油墨的陈旧程度,到水印、版号等细节,有没有一些专家级的“秘籍”可以传授?如果能配上大量高清的实物图片对比,让我能直观地学习如何区分高质量的早期印刷品和后期的仿制品,那将是无价之宝。毕竟,投资的前提是建立在扎实的鉴赏能力之上,否则任何“传”和“新传”都只是空谈。

评分

作为一个跨界爱好者,我接触艺术品收藏的时间不长,主要集中在近现代书画领域,对于宣传画这种带有强烈政治符号和大众传播属性的艺术形式,我一直持有一种敬畏又好奇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宣传画的“收藏价值”。它是否仅仅是作为一种“怀旧商品”存在,还是已经逐渐被主流艺术史所接纳?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其历史文献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在“投资”这个维度上,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当历史热度退去后,哪些作品的艺术性能够支撑其长期的市场表现?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后世影响”的探讨,比如这些宣传画对当代设计、插画风格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能有一章专门讨论如何将这些老画融入现代家居和办公环境的“新传”理念,那就更具启发性了。

评分

说实话,我对“投资”二字抱有十二分的警惕。收藏领域的水很深,信息往往不对称。因此,这本书《老画新传:老宣传画的收藏投资》如果真能帮我建立一套成熟的风险认知体系,我才会真正认可它的价值。我关注的焦点在于“透明度”和“风险对冲”。例如,它是否会清晰地阐述宣传画收藏市场中存在的泡沫风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哪些题材是过度炒作的,哪些是价值被低估的“价值洼地”?我尤其希望看到关于“流动性”的分析——如果我未来想出售藏品,哪些类型的画作更容易在二级市场上脱手?这本书如果能像一份详尽的尽职调查报告一样,为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严谨的财务分析框架和市场预期管理建议,那就不仅仅是一本入门书,而是一份严肃的投资参考手册了。我需要的是一个冷静、客观的“智囊团”,而不是一个充满鼓吹的“推销员”。

评分

质量真的很不错价钱给力

评分

质量真的很不错价钱给力

评分

使用中,还不错!。。。。。

评分

这类书可惜一般都没有原稿了,所以从阅读角度看,有点遗憾哈....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对收藏欣赏宣传画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

评分

质量真的很不错价钱给力

评分

使用中,还不错!。。。。。

评分

这类书可惜一般都没有原稿了,所以从阅读角度看,有点遗憾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