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感》中以賽亞·伯林的視角有著*廣的含義,涵蓋瞭實踐的和學術的眾多問題。甚至這篇文章的題目都反映瞭這點,而且也部分地反映瞭對企圖將構成人類生活的“大量未知因素”簡單化處理或簡化成隨意的抽象術語的嘗試的典型的伯林式懷疑,無論進行這些嘗試是為瞭純粹的理論目的,還是為瞭實施綜閤的政治性或社會性計劃。
在《現實感》所收錄的九篇文章中,以賽亞·伯林探討瞭近三個世紀以 來主導瞭歐洲曆史發展的一些核心觀念,尤其是追溯瞭民族主義、自由主義 和馬剋思主義這樣一些重要思想潮流的興起與流變。《現實感》中伯林所探 討的主題包括:曆史中的實在論,政治判斷力,社會主義的曆史,馬剋思主 義的本質與影響,浪漫主義所激起的激進文化革命,俄國的藝術責任概念, 以及民族主義的起源與實踐。這些文章展現瞭伯林極度淵博的學識和啓人深 思的洞察力。
以賽亞·伯林(1909—1997) 英國哲學傢和政治思想史傢,二十世紀***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齣生於俄國裏加的一個猶太人傢庭,1920年隨父母前往英國。1928年進入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和哲學,1932年獲選全靈學院研究員,並在新學院任哲學講師,其間與艾耶爾、奧斯丁等參與瞭日常語言哲學的運動。二戰期間,先後在紐約、華盛頓和莫斯科擔任外交職務。1946年重迴牛津教授哲學課程,並把研究方嚮轉嚮思想史。1957年成為牛津大學社會與政治理論教授,並獲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擔任牛津大學沃爾夫森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卡爾·馬剋思》(1939)、《自由四論》(1969,後擴充為《自由論》)、《維柯與赫爾德》(1976)、《俄羅斯思想傢》(1978)、《概念與範疇》(1978)、《反潮流》(1979)、《個人印象》(1980)、《扭麯的人性之材》(1990)、《現實感》(1997)等。
編者前言
導言(帕特裏剋·加迪納)
現實感
政治判斷力
哲學與政府壓製
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
馬剋思主義和十九世紀的國際工人協會
浪漫主義革命:現代思想史的一場危機
藝術的責任:一份俄國遺産
康德:一個鮮為人知的民族主義源頭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與民族意識
索引
譯後記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獨特的,它迫使我跳齣原有的思維框架,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問題。關於“現實感”的探討,常常讓我感到既興奮又睏惑,因為作者提齣的觀點往往挑戰著我的直覺。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幾個理論,而是將這些理論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清晰明瞭,並展示瞭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學科如何界定“現實”的對比分析,比如物理學對客觀實在的定義,心理學對主觀體驗的關注,以及社會學對建構現實的闡釋。這些不同視角的碰撞,讓我看到瞭“現實”概念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一邊點頭稱是,一邊又開始産生新的疑問,這種“不確定性”恰恰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不像一些通俗讀物那樣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參與到這場關於“現實”的探索之中。我發現,一旦開始思考“現實感”背後的曆史和觀念,我看待周圍的世界的方式也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那些曾經堅不可摧的“事實”,似乎都帶上瞭一層“建構”的色彩,這讓我既感到一種新的自由,也帶來瞭一絲對真實性的焦慮。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現實”的理解。我一直認為“現實”是一個客觀、獨立於人的存在,但這本書卻通過對“現實感”的觀念史研究,揭示瞭“現實”是如何被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所建構和塑造的。作者的敘述極具條理性,從早期人類對超自然力量的認知,到中世紀宗教對現實的解釋,再到近代科學的崛起,每一個曆史階段都伴隨著“現實感”的深刻變革。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擬像”和“模擬現實”的討論所吸引,這讓我聯想到我們今天所處的數字時代,信息爆炸,真假難辨,我們所感受到的“現實”可能早已模糊瞭界限。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當下所處的“現實”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並讓我們思考“真實”的邊界在哪裏。它不僅僅是學術的探討,更是對我們生活方式和認知模式的深刻反思。我發現,越是深入閱讀,越是覺得“現實”這個詞語的復雜性和多義性,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詞匯,而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理解的命題。這本書讓我對“現實”有瞭更宏大、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是一次令人驚嘆的心智之旅,將我帶入瞭一個關於“現實”的宏大敘事之中。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不自覺地放慢速度,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論述,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環節。作者對“現實感”這一主題的深入挖掘,其廣度和深度都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不僅僅局限於哲學理論的探討,而是巧妙地將曆史、藝術、科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融匯貫通,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現實觀。例如,書中關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傢們如何追求“再現性”的描繪,以及從中世紀到近代,人們對“模仿”和“真實”的看法如何轉變,都讓我對藝術的本質有瞭更深的理解。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進行獨立思考,去探索不同理論的閤理性與局限性。每一次閱讀,都像是與古今中外的智者進行一場思想的對話。我開始意識到,“現實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人類認識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動態過程。這本書讓我更加謙遜地麵對知識,也更加大膽地質疑那些習以為常的觀念。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指引我在復雜的思想海洋中航行。
評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現實”的認知。我一直以為,現實就是我眼睛看到、雙手觸碰到的那個東西,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這本書卻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解剖瞭“現實感”這個概念,讓我看到瞭它背後復雜而微妙的演變。它不僅僅是哲學思辨,更是曆史的縮影。作者娓娓道來,從古希臘的形而上學,到中世紀的神學世界觀,再到近代的科學革命和現代的心理學、認知科學,每一個轉摺點都伴隨著人類對“何為真實”的深刻追問。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幻覺”和“感知”的討論所吸引,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感知的現實,很大程度上是經過大腦加工和解釋的結果,並非原始的、未經修飾的拷貝。這種對人類感知局限性的揭示,既令人不安,又充滿啓發。當我讀到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何構建自己的現實圖景時,我感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那些看似遙遠的哲學觀念,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而觸手可及,它們不僅塑造瞭過去的思想,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思維方式。這本書就像一扇通往更深邃思考的大門,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領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所處的“現實”,並對其産生新的理解和質疑。
評分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反復品味的著作。它以一種近乎考古學般的嚴謹,對“現實感”這一概念的演變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到科學革命的興起,再到近代哲學對主體性和經驗的強調,作者層層剝繭,展現瞭人類在不同曆史時期對“真實”的理解是如何被塑造和改變的。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重要哲學傢的思想解讀,它們不僅讓我瞭解瞭這些思想傢的核心觀點,更讓我看到瞭這些觀點是如何相互影響,並最終構建瞭我們今天關於“現實”的認知。例如,書中對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分析,以及近代經驗主義和唯理論的爭論,都讓我對“認識”和“存在”的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它讓我們明白,我們所認為的“現實”,並非天然如此,而是經過瞭漫長的曆史演進和人類思想的不斷碰撞纔形成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一座思想的博物館中漫步,每一件展品都蘊含著一段關於“真實”的傳奇故事,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