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感》中以赛亚·伯林的视角有着*广的含义,涵盖了实践的和学术的众多问题。甚至这篇文章的题目都反映了这点,而且也部分地反映了对企图将构成人类生活的“大量未知因素”简单化处理或简化成随意的抽象术语的尝试的典型的伯林式怀疑,无论进行这些尝试是为了纯粹的理论目的,还是为了实施综合的政治性或社会性计划。
在《现实感》所收录的九篇文章中,以赛亚·伯林探讨了近三个世纪以 来主导了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观念,尤其是追溯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些重要思想潮流的兴起与流变。《现实感》中伯林所探 讨的主题包括:历史中的实在论,政治判断力,社会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 义的本质与影响,浪漫主义所激起的激进文化革命,俄国的艺术责任概念, 以及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实践。这些文章展现了伯林极度渊博的学识和启人深 思的洞察力。
以赛亚·伯林(1909—1997) 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后扩充为《自由论》)、《维柯与赫尔德》(1976)、《俄罗斯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反潮流》(1979)、《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7)等。
编者前言
导言(帕特里克·加迪纳)
现实感
政治判断力
哲学与政府压制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和十九世纪的国际工人协会
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
艺术的责任:一份俄国遗产
康德: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主义源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与民族意识
索引
译后记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现实”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现实就是我眼睛看到、双手触碰到的那个东西,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本书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了“现实感”这个概念,让我看到了它背后复杂而微妙的演变。它不仅仅是哲学思辨,更是历史的缩影。作者娓娓道来,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到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再到近代的科学革命和现代的心理学、认知科学,每一个转折点都伴随着人类对“何为真实”的深刻追问。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幻觉”和“感知”的讨论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是经过大脑加工和解释的结果,并非原始的、未经修饰的拷贝。这种对人类感知局限性的揭示,既令人不安,又充满启发。当我读到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现实图景时,我感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那些看似遥远的哲学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触手可及,它们不仅塑造了过去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更深邃思考的大门,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领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所处的“现实”,并对其产生新的理解和质疑。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它迫使我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关于“现实感”的探讨,常常让我感到既兴奋又困惑,因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往往挑战着我的直觉。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个理论,而是将这些理论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并展示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学科如何界定“现实”的对比分析,比如物理学对客观实在的定义,心理学对主观体验的关注,以及社会学对建构现实的阐释。这些不同视角的碰撞,让我看到了“现实”概念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一边点头称是,一边又开始产生新的疑问,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参与到这场关于“现实”的探索之中。我发现,一旦开始思考“现实感”背后的历史和观念,我看待周围的世界的方式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那些曾经坚不可摧的“事实”,似乎都带上了一层“建构”的色彩,这让我既感到一种新的自由,也带来了一丝对真实性的焦虑。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品味的著作。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般的严谨,对“现实感”这一概念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科学革命的兴起,再到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经验的强调,作者层层剥茧,展现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真实”的理解是如何被塑造和改变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哲学家的思想解读,它们不仅让我了解了这些思想家的核心观点,更让我看到了这些观点是如何相互影响,并最终构建了我们今天关于“现实”的认知。例如,书中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分析,以及近代经验主义和唯理论的争论,都让我对“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让我们明白,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并非天然如此,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和人类思想的不断碰撞才形成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座思想的博物馆中漫步,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一段关于“真实”的传奇故事,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评分这是一次令人惊叹的心智之旅,将我带入了一个关于“现实”的宏大叙事之中。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作者对“现实感”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其广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局限于哲学理论的探讨,而是巧妙地将历史、艺术、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汇贯通,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现实观。例如,书中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如何追求“再现性”的描绘,以及从中世纪到近代,人们对“模仿”和“真实”的看法如何转变,都让我对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去探索不同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一场思想的对话。我开始意识到,“现实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这本书让我更加谦逊地面对知识,也更加大胆地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指引我在复杂的思想海洋中航行。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现实”的理解。我一直认为“现实”是一个客观、独立于人的存在,但这本书却通过对“现实感”的观念史研究,揭示了“现实”是如何被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所建构和塑造的。作者的叙述极具条理性,从早期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认知,到中世纪宗教对现实的解释,再到近代科学的崛起,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伴随着“现实感”的深刻变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拟像”和“模拟现实”的讨论所吸引,这让我联想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数字时代,信息爆炸,真假难辨,我们所感受到的“现实”可能早已模糊了界限。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所处的“现实”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并让我们思考“真实”的边界在哪里。它不仅仅是学术的探讨,更是对我们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的深刻反思。我发现,越是深入阅读,越是觉得“现实”这个词语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理解的命题。这本书让我对“现实”有了更宏大、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