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国富论(套装上下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英国)亚当·斯密(Adam·Smith) 译者:杨敬年
杨敬年,南开大学教授。生于1908年,至今已是百岁老人。于1944年考取庚款留英公费生,1948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留英期间被推选为牛津中国学生会主席。1948年受南开大学校长何廉之邀回国任教。
引言和本书计划
[编 导读]
编 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
在不同阶级的人民间自然分 配的顺序
[前三章导读]
章 论劳动分工
第二章 论引起劳动分工的原因
第三章 论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导读]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和功用
[第五章 导读]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或论用劳动表示的
商品价格和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
[第六章 导读]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导读]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八章 导读]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导读]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导读]
第十章 论工资和利润随劳动和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
部分 由于用途本身的性质所产生的不平等
第二部分 由于欧洲的政策造成的不平等
[第十一章 导读]
第十一章 论地租
部分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第二部分 论有时能、有时不能提供地租的土地产品
第三部分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产品和有时能、有时不
能提供地租的产品两者价值比例的变化
关于过去四个世纪中白银价值变化的离题论述
时期
第二时期
第三时期
黄金价值和白银价值比例的变化
怀疑白银价值仍在继续下降的根据
改良的推进对三类天然产物的不同影响
类
第二类
第三类
关于白银价值变动的离题论述的结论
改良推进对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
本章结论
[第二编导读]
第二编 论资财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引言
[章 导读]
章 论资财的分 类
[第二章 导读]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或维持国民资本支出的
一个特殊部门的货币
[第三章 导读]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或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导读]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编导读]
第三编 论各国财富增长的不同途径
章 论财富的自然增长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衰落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遭受的抑制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衰落后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章 城市商业怎样对乡村改良作出贡献
下册
[第四编导读]
第四编 论各种政治经济学体系
引言
章 论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
第二章 论限制能在本国生产的外国货物的进口
第三章 论对来自贸易差额被认为于我不利国家的几
乎所有货物进口施加的特别限制
部分 论即使从重商主义体系原则看这些限制的不合理
有关存款银行,特别是阿姆斯特丹存款银行的离题论述
第二部分 论按照其他原则,这种特别限制的不合理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金
关于谷物贸易和谷物法的离题论述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部分 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部分 论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部分 论欧洲从美洲的发现以及从通过好望角去到东印度的通道的发现所获得的利益
第八章 关于重商主义体系的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体系,或论将土地产物看做各国收入或财富的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各种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五编导读]
第五编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支出
部分 论国防支出
第二部分 论司法支出
第三部分 论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支出
项论 便利社会商业的公共工程和机构为便利一般商业所必需的公共工程和机构为便利特殊商业部门所必需的公共工程和机构
第二项论 青年教育机构的支出
第三项论 教育所有年龄人民的机构的支出
第四部分 论维持君主尊严的支出
结论
第二章 论社会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来源
部分 论特别属于君主或国家的资源或收入来源
第二部分 论赋税
项 租金税、土地地租税
不与地租成比例而与土地产物成比例的税房租税
第二项 利润或资本收入税
特殊用途资本的利润税
项 和第二项附录土地、房屋和资财的资本价值税
第三项 劳动工资税
第四项 用意在不加区分 地落在所有各种收入上的税
人头税
消费品税
第三章 论公债
附录
主题索引
通过水运,为每一种产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市场,这是陆运所不能单独办到的,因此,正是在海岸,以及在通航河道的两岸,各种产业自然而然地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这种改进常常要等待很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推广到一国的内地。1部宽轮运货马车,由2个人驾驭、8匹马拉,才能在大约6个星期之内,在伦敦和爱丁堡之间来回运送将近4吨货物。大约在同一时间内,一艘由6个或8个人驾驶的轮船,常常可以在伦敦和利斯两个港口间来回运送200吨货物。可见,借助水运,在同一时间内,6个或8个人可以在伦敦和爱丁堡之间来回运送由100人驾驭、400匹马拉动的50部宽轮运货马车所能运送的同样多的货物。因此,用伦敦至爱丁堡廉价的陆运所能运输的200吨货物,要开支100个人3个星期的生活费、以及与这种生活费大体相等的400匹马和50部大车的损耗。而水路运载的同一数量的货物,却只需开支6个或8个人的生活费,载重200吨的一艘船只的损耗,以及保险费的差额,即陆运保险和海运保险之差。因此,在这两地之间,如果除了陆运以外没有其他的交通手段,而除了与重量相比价格非常昂贵的东西之外,没有其他货物能从一地运往另一地,那么,他们就只能进行现时在两地间所维持的商业的一小部分;因而也只能提供现时彼此相互提供的鼓励的一小部分。在世界各个遥远地区之间,就不可能有多少商业,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的商业。在伦敦和加尔各答之间,有什么货物承担得起陆运的费用呢?即使有,又有什么方法能使货物安全通过那么多的野蛮民族的领土呢?可是,现今在两个城市间彼此进行着巨额的贸易,由于相互提供市场,对各自的产业给予了大量的鼓励。
收到这套《国富论》后,我最先想到的便是它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无可撼动的地位。从书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就能看出其分量,而拿到实物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沉甸甸的上下两册,书页泛着淡淡的纸张香,墨迹浓郁,传递出一种经典作品特有的厚重感。杨敬年先生的译本,我之前就有所耳闻,拿到手后细细翻阅,果然名不虚传。文字精准,流畅,对于斯密提出的那些复杂而又精妙的理论,他都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这对于我这种想要深入理解原文思想,又担心语言障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国家财富来源的探讨所吸引。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财富的来源是有限的,是各国之间争夺的焦点,而斯密却提出,真正的财富来源于劳动和生产,国家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力来增加自身的富裕程度。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多么具有革命性!它不仅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教材,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如何实现普遍繁荣的哲学著作,其思想的穿透力,至今仍旧震撼人心。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国富论》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一种“经典”的气质。它没有花哨的封面设计,没有过于现代的排版,但正是这种简洁和朴实,反而更加突显了其内容的重要性。书的装帧结实,纸张厚度适中,翻阅时手感舒适,而且印刷清晰,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之前对亚当·斯密的名字有所耳闻,也知道《国富论》是一本极其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但真正拿到手里,才感觉到这种“分量”。杨敬年先生的译本,我非常欣赏,他准确地把握了斯密原著的思想精髓,并且用流畅的中文表达出来,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相对顺畅地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经济学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市场机制的论述,斯密对“看不见的手”的阐释,让我深刻理解了自由市场是如何通过个体利益的驱动,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这种智慧,放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经济活动,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交易,更是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和历史演变的复杂交织。
评分拿到这本《国富论》,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历史厚重感”。上、下两册,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的是一部浓缩了时代精华的巨著。书的印刷清晰,纸张略带复古的色泽,配上杨敬年先生稳健的译笔,读起来格外有味道。我一直对那些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籍充满好奇,而《国富论》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对经济学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总觉得它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然而,斯密在这本书中,用极具说服力且逻辑严密的论证,一点点地为我解开了经济世界的奥秘。他对于劳动分工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工业革命的萌芽;他对自由市场和价格机制的阐释,更是颠覆了我对经济活动简单粗暴的认知。书中关于财富来源、资本积累、贸易理论等诸多论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后世的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朝圣”,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智慧的闪光,也让我对社会经济的运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国富论》在我书架上占据了一个相当醒目的位置,不只是因为它厚重的分量,更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思想能量。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这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回响,让我对即将翻开的文字充满了期待。初翻几页,杨敬年先生的译本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字流畅,译文功底扎实,即便是在探讨那些深邃的经济理论时,也显得格外清晰易懂,没有丝毫晦涩难懂的障碍,这对于我这样一位并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商品、市场、分工的论述,它更像是一幅描绘十八世纪社会经济图景的宏伟画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以及社会结构。亚当·斯密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看似琐碎的经济现象编织成一套严谨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这种将宏观与微观巧妙结合的能力,至今仍让我感到惊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看不见的手”的阐释,这是一种多么精妙的比喻,用以解释市场经济如何能够在个体逐利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促进社会整体的福利。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种关于社会运作的哲学思考,它颠覆了我过去一些对经济活动的刻板认知,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商业世界。
评分拿到这本《国富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分量感”。上下两册,纸张厚实,印刷清晰,虽然不是那种封面华丽的装帧,但却有一种沉甸甸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质感,这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寻常的读物,更像是一件可以传承的珍品。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影响深远的思想著作充满敬意,而《国富论》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在阅读之前,我对经济学的一些基础概念,比如供需关系、价值理论等,都有所了解,但总觉得它们是零散的知识点,缺乏一个宏观的框架。而斯密在这本书中,系统地梳理了这些概念,并将它们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探讨。他对于劳动分工的精辟分析,让我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于资本积累、货币流通、国家财富增长的论述,也让我对现代经济体的运行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杨敬年先生的翻译,他在力求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又避免了过于生硬的词汇,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有一种古雅又不失现代感的味道。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经济学知识,不如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每一个论点,每一处细节,都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