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登山 等 著
图书标签:
  • 青海高原
  • 土地沙漠化
  • 生态环境
  • 防治措施
  • 生态修复
  • 荒漠化
  • 环境科学
  • 地理学
  • 可持续发展
  • 西部生态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57093
版次:1
商品编码:103196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4
字数:2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主要内容包括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分布与变化,将青海划分为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5个沙漠化区,研究了沙漠化危害和风沙移动规律,从定性和定量上分析了沙漠化的驱动因素。以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为研究区,进行了工程和生物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综合试验示范研究。经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评析,筛选出适合青海高原沙漠化防治的途径和一系列技术措施。
《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是在大量野外调查、观测、试验示范与室内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上对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系统研究,可供从事沙漠化防治,以及农、林、牧、水利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者、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环境生态类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摘要
第一章 青海高原沙漠化地区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
1.1 柴达木盆地
1.2 共和盆地
1.3 青海湖盆地
1.4 黄河源区
1.5 长江源区
第二章 青海高原沙漠化土地现状、变化及危害
2.1 土地沙漠化现状
2.2 近45年来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变化
2.3 沙漠化的危害
第三章 共和盆地土壤风蚀与土地沙漠化的发展演变
3.1 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发展演变
3.2 共和盆地土壤风蚀测定与评估
3.3 沙珠玉高寒区风沙土特性及数值分类
3.4 沙珠玉沙漠化监测与风沙运动规律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土地沙漠化发展变化与土壤风蚀
4.1 柴达木盆地土地沙漠化发展变化
4.2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沙化土壤风蚀问题
第五章 青海湖盆地土地沙漠化与风沙入湖量估算
5.1 青海湖盆地沙漠化土地变化
5.2 环湖地区年入湖沙量估算
5.3 风沙、泥沙和降尘入湖后对主体湖的影响
第六章 江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的发展演变
6.1 江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变化
6.2 生态典型区玛多县土地利用变化
第七章 青海高原土地沙漠化的驱动力分析
7.1 影响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因素
7.2 影响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因素
7.3 土地沙漠化驱动因素定量分析——以共和盆地为例
第八章 青海高原沙漠化综合防治对策与途径
8.1 沙漠化防治对策
8.2 区域沙漠化防治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途径
第九章 青海高原综合防沙治沙技术措施与模式
9.1 工程防沙治沙技术措施
9.2 植物防沙治沙技术
9.3 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专家体系评价及其优化选择
9.4 风沙灾害防治模式
9.5 农田防护体系效益评析
参考文献
附录 青海高原沙区主要植物名录
彩色图片

精彩书摘

盆地地处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西部柴达木盆地之间,与东部黄土高原和西部柴达木荒漠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有着明显的差异,青海湖流域地区在维系东、西部生态平衡上起着巨大的作用。湖区既是青海省社会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国际重点湿地保护和青海省珍稀鸟类、鱼类和自然景观保护区,同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高原湖泊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因此,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同时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特殊生态功效。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受构造与外营力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由山脊向山前呈梯状变化的多级夷平面。盆地内部、湖水周边,冲洪积扇、湖滨阶地、沙堤及风沙等地貌类型发育。总之,青海湖盆地现存的独立地貌景观,是地质历史时期,特别是新构造运动以来,山体隆升、气候旱化、湖水位下降与退缩所形成。与此相应的生态系统逐渐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向着恶化方向发展。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周边的克土、大小占岭至倒淌河一线和尕海至甘子河、沙陀寺至天棚以及布哈河流域、鸟岛至石乃亥、江西沟到耳海等地,30年来平均每年约以10.12km2的速度扩大,严重地威胁着青海湖的生态环境。
1.3.2 气候
青海湖流域位居中亚大陆腹地,地处常年西风带、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季风区的交会地带。受地形、海拔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形成干旱少雨、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等气候特征。同时,因“湖泊效应”又兼有明显的地方性气候特点。流域冬半年常年在蒙古冷高压控制下,降水稀少;夏半年,又处于夏季风边缘地带,一般不足以形成大的降水。青海湖盆地属高寒半干旱草原气候。

前言/序言

  青海高原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分布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青海高原独特的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加上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因此,防沙治沙、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保持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而且对维系整个长江、黄河水系的生态平衡,促进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西部大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和青海省历来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针对青海高原沙漠化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了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沙漠考察;1959年在格尔木、沙珠玉沙区建立了野外站。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在治理高寒沙漠化土地中,50年来积累了大量调查研究资料和定位观测试验数据,取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沙技术成果,并得到推广应用。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先后组织开展了封沙育林育草、治沙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建成了高原沙漠绿洲-沙珠玉农田防护林网,在此同时相继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德令哈等一批沙漠绿洲。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海高原的沙漠化研究逐步开展了起来,先后设立多项科研课题和示范推广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通过多年广泛的野外实地调查、典型地区风沙观测、风洞实验、遥感技术应用等,在掌握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生物学、林学、生态学、土壤学、气候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分析以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青海高原沙漠化土地分布、成因进行了研究,对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典型区的土地沙漠化防治措施、技术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研究结论对于认识青海高原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而且为研究青藏高原和全国土地沙漠化和防沙治沙,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模式。
荒漠的足迹:全球干旱区生态系统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导读: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动态、环境变化驱动因素及其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聚焦于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地退化,特别是荒漠化过程的复杂性、内在机制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前沿。不同于区域性的土地管理案例,本书以全球视角审视了不同大陆(如撒哈拉、戈壁、美洲西南部等)干旱区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稀缺、极端天气事件和人类生计压力的响应模式,旨在构建一个跨学科、多尺度的理解框架。 第一章:全球干旱区概览与界定 本章首先界定了全球干旱与半干旱区域的地理分布特征,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干旱(如气候干旱、水文干旱、生态干旱)。我们将分析全球干旱区在气候带、地貌单元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独特属性。重点阐述了衡量土地退化程度的多元指标体系,超越单一的植被覆盖度,纳入土壤有机质、水文循环效率和地表反照率等关键生态变量。此外,本章将回顾历史文献中对“荒漠化”概念的演变过程,强调其社会经济维度与生态环境维度的耦合性。 第二章: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水文循环重塑 水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生命线。本章详述了全球气候模式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降水格局的变化——降水总量变化、降水强度增加与季节分配不均的关联性。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和地表水文模型的深度分析,探讨冰川退缩、季节性积雪融化速率变化对下游河流径流和地下水补给的影响。特别关注极端气候事件,如长时间的干旱期和突发性暴雨,如何加速地表径流失衡和水土流失。此外,章节还将讨论气候变化如何通过影响蒸散发过程,加剧区域性的“水资源赤字”。 第三章:人类活动的生态足迹与反馈机制 本章聚焦于干旱区人类生计活动对土地可持续性的多重压力。我们详细剖析了过度放牧、不合理的灌溉农业实践(如高耗水作物的选择和地下水超采)如何破坏土壤结构和植被的恢复能力。章节将引入“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并量化分析在特定气候约束下,不同土地利用强度下的生态系统临界点。我们还将探讨人口迁移、扶贫政策和能源需求增加等社会经济因素,如何通过改变土地产权和管理制度,间接或直接地驱动土地退化加速。 第四章:土壤过程的脆弱性与退化机理 土壤是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本章深入探讨了干旱区土壤的特殊理化性质(如低有机质、高盐分、易板结)。核心内容围绕土壤侵蚀的物理机制展开,包括风蚀(沙尘暴的成因与动力学)、水蚀(瞬时强降雨引发的线蚀和面蚀)。更重要的是,本章将详述土壤质量的下降过程,如土壤有机碳的损失、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以及由此导致的土壤固碳能力和保水能力下降的负面反馈。针对盐渍化问题,本书将分析不当灌溉带来的土壤次生盐渍化过程及其对作物根系生态的影响。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衰退 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虽然总量相对较低,但其特有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极高,一旦丧失往往难以恢复。本章分析了气候和土地退化对特有植物群落结构、动物栖息地破碎化的影响。重点关注植被覆盖度下降如何削弱生态系统提供的关键服务,如土壤保持、气候调节、水质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将展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后,当地社区在获取清洁水源、稳定粮食供给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增加。 第六章:全球干旱区综合管理的前沿技术与创新实践 面对复杂的土地退化挑战,本章探讨了全球范围内正在推广和验证的、具有跨区域可移植性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内容涵盖精准水资源管理(如雨水集蓄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升级)、生态工程恢复技术(如生物工程固沙、耐旱植被的本土化筛选与应用)、以及土壤改良的生态学方法。此外,本书将重点介绍信息技术在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包括利用遥感技术(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进行大范围、实时的土地健康评估,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制定区域可持续土地管理规划中的作用。 第七章:政策、社会参与与长期韧性建设 可持续的土地管理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全民参与。本章分析了国际上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的实施成效,并比较了不同国家在法律框架、财政投入和技术推广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强调了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式管理模式(CBNRM)在提高当地居民对保护措施的依从性和维护长期效果方面的重要性。本书最后提出,构建干旱区生态系统的长期韧性,必须整合生态科学、社会经济学和治理科学的洞见,实现从被动恢复到主动适应的转变。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孤立的区域研究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理背景下的干旱区系统,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土地退化驱动因子和反馈回路。结构严谨,数据详实,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科学、遥感技术、生态学模型与社会经济调查方法,为政策制定者、环境科学家以及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提供了一份全面而深刻的参考指南。 目标读者: 环境科学、地理学、资源管理、农业工程、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及国际发展机构专业人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史诗般的宏大感。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数据和分析图表,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存与抗争”的故事。从数万年前冰川期的遗迹,到近几十年间人类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与妥协,作者将时间维度拉得极长,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青海高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顽强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些画面:牦牛群在稀疏的草地上艰难觅食的场景,以及那些常年与风沙为伴的牧民坚毅的面容。这种人文关怀与自然科学的完美融合,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教科书范畴,具有了更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它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保护这片土地的紧迫性,那不仅仅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更是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命运的尊重。

评分

我是一名在西部地区工作多年的水利工程师,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更前沿、更具操作性的防沙固沙技术案例,特别是针对高寒缺氧环境下灌溉和植被恢复的特殊难题。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让我能系统地理解青海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机制是如何驱动沙漠化进程的,这对于我后续设计区域性的水土保持方案至关重要。作者在论述水文循环与地表过程的耦合关系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地观测值,这种扎根于本土的实证研究,远比那些泛泛而谈的通用模型来得更有说服力。尤其是关于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持水能力变化分析部分,我反复研读了几遍,从中获得的启发,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正在规划的一个小型流域治理项目中去。虽然书中对一些具体工程措施的工艺流程描述相对概括,但它提供了清晰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后续的工程设计指明了科学的方向,避免了盲目的“试错”成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出色了,封面那种粗粝的质感,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青藏高原上那些被风沙侵蚀过的土地。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略带哑光的处理方式,使得那些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图和地质剖面图在视觉上既清晰又不刺眼,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和研究。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间的过渡处理,每当一个主题结束,都会有一张充满意境的、展现高原不同季节风貌的摄影作品插入,这不仅仅是视觉的休息,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沉淀,让我能更好地消化前面复杂的技术内容。装帧的细节处理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却不失稳重,整体传递出一种严肃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拿在手上分量十足,沉甸甸的感觉,让人觉得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科研成果和对这片土地深沉的关怀。这本书的排版也极为讲究,图文混排的布局逻辑性强,关键数据和核心结论都用醒目的字体突出显示,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对于我这种希望快速抓住要点的读者来说,真是莫大的便利。

评分

我关注的是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点,特别是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方面。作者似乎采用了最新的时空序列分析技术来捕捉沙漠化扩展的非线性特征,这一点非常吸引我。从引用的文献来看,作者团队紧跟国际最新的地理信息科学(GIScience)发展脉络,将传统的野外调查数据与大规模的遥感数据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是当前环境科学研究的一大趋势。特别是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章节,其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了高原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和碳汇功能,比目前主流的经济学模型更贴合高原生态的实际价值。虽然书中对具体的算法细节描述略显简略,但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实验精神和对技术前沿的积极拥抱,这对于希望在研究中引入新方法的同行来说,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是一部真正具有时代精神的学术力作。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非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稍显陡峭。书中大量使用了土壤学、遥感监测和气候模型等专业术语,即便是常年接触相关领域的我们,也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查阅一下特定的定义或公式的推导过程。不过,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保证了其学术价值的含金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人类活动影响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辩证,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一方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历史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转型与生态压力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这种多维度、去道德化的分析视角,让整个论述显得非常成熟和大气,避免了流于表面的指责,而是致力于寻找可持续的平衡点。对于政策制定者或环境规划师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宝典,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怎么做”,而是深刻的“为什么会这样”的解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