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

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牟钟鉴 等 著
图书标签:
  • 全真道教
  • 齐鲁文化
  • 道教文化
  • 历史
  • 民俗
  • 山东
  • 武侠
  • 全真七子
  • 宋代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14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579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齐鲁文化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7
字数:40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真道在道教史上的地位,类似于禅宗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宋明道学在儒学史上的地位。道学、全真学、禅学代表着中国哲学的三个理论高峰。以对社会民众的实际贡献而言,山东栖霞的丘处机是道教史上的头一人,所以评价全真学与丘处机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本书就全真教和齐鲁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利于思想史的争鸣和推进。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论题上大家有明确的分工,但在内容上不可避免会有某种交叉重叠。不过,每一章的重心和评析并不相同,各自保持了特有的思路和风格,又到互相联结为整体,形成多样性的统一,这正是我们预期的目标。

目录


概论——全真道与齐鲁文化
一、王重阳祖师革新了道教思想
二、胶东三州——全真道真正的发祥地
三、胶东——全真道走向全国的后方基地
四、丘处机——全真道兴旺发达的扛鼎人物
五、元代全真之盛,实赖胶东成长的教门骨干力量

第一章 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道教文化传统
一、齐鲁文化的历史发展和辉煌成就
二、齐鲁的道教文化传统

第二章 金与金元之际山东社会政治、文化态势
一、金宋、金元之际山东地区的战乱
二、新教派的崛起与山东的关系

第三章 王重阳在胶东传教的成功和全真道的兴起
一、入道前的思想历程
二、在陕西的修道和传教活动
三、在山东的传教和创教活动
四、早期全真道的宗教组织

第四章 全真七子在山东的修道与传教活动
一、马钰初识王重阳
二、王重阳苦心度化马钰
三、丘处机全真庵拜师王重阳
四、王重阳背坐感发郝大通
五、谭处端宁海全真庵出家
六、王处一投师王重阳
七、昆嵛山烟霞洞师徒修真
八、玄风初阐与七宝、金莲、三光、玉华会建立
九、刘处玄拜师与平等会建立
十、王处一铁槎山苦修与刘处玄东归莱州
十一、马钰东归大阐教化
十二、刘处玄嗣教与王处一被宣
十三、丘处机东归栖霞与创观滨都
十四、王处一、刘处玄振教金廷
十五、丘处机独阐玄风

第五章 全真七子的思想特色
一、修炼的目的:成仙
二、修心
三、清净
四、内丹
五、三教合一

第六章 全真道由山东走向全国
一、王重阳仙逝开封
二、丘、刘、谭、马葬师刘蒋
三、马钰在陕西的修道与阐教活动
四、谭、刘、孙宣教伊洛与郝大通行化河北
五、丘处机在磻溪与龙门的十三年苦修277
六、丘处机被金世宗宣召
七、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

第七章 明清山东全真道概况
一、明清全真道的衰落
二、明清山东全真道概况

附录:
一、王重阳与全真七子修道传教活动大事记
二、全真道在山东的文化遗存
三、莱州神仙洞王氏道教家族调研报告
四、全真道研究论著要目
后记
《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探寻道教之源与齐鲁风韵的交融 这是一部深入探究道教全真派历史渊源及其与齐鲁大地深厚文化底蕴之间错综复杂联系的学术著作。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全真七子的生平事迹,也不是枯燥的道教理论阐释,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道教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全真道,及其在中国文化摇篮之一的齐鲁地区所留下的独特印记。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民俗等多个维度,系统地考察了全真七子——王重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孙不二——的诞生、成长、传播以及他们对齐鲁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并非将这七位道教先贤孤立看待,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细致地梳理了他们与当时齐鲁地区的社会结构、思想潮流、风俗习惯的互动关系。 核心探究视角: 历史根源与地理脐带: 全真道自诞生之初就与齐鲁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本书将追溯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全真道的历史细节,分析当时该地区特殊的社会背景、民族矛盾以及宗教生态如何为全真道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同时,本书将详细描绘全真七子在齐鲁各地传道的足迹,从宁海、栖霞、莱州、登州到济南、泰安等地,勾勒出全真道在鲁西、鲁东、鲁南地区的发展脉络。 道教思想与齐鲁哲学思潮的对话: 齐鲁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同时也孕育了诸子百家争鸣的辉煌。本书将探讨全真道所倡导的“清静无为”、“性命双修”等核心理念,如何与齐鲁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崇尚自然、注重伦理、追求和谐的哲学思想产生共鸣与碰撞。例如,王重阳所提出的“三教圆融”思想,在儒释道三教并存的齐鲁大地,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种融合如何体现在全真道的教义、戒律以及修行实践中。 全真七子的生平与齐鲁的地域特色: 本书对全真七子个体生平的描绘,不仅仅是人物传记式的叙述,而是将其与他们活动区域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例如,丘处机西征的壮举,虽然发生在更广阔的疆域,但其早年和晚年在齐鲁地区的活动,以及其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齐鲁文化的熏陶。谭处端在登州(今蓬莱)的隐修,王处一在蓬莱、莱州的活动,刘处玄在济南的弘法,马钰在莱州的隐逸,都与当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挖掘,呈现七子人物形象的立体感,以及他们如何被齐鲁文化所塑造。 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全真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考察全真七子及其门徒所创作的大量诗词、语录、经文,以及这些文学作品如何融入齐鲁的诗词歌赋传统。例如,王重阳的《全真集》、马钰的《大道口诀》、丘处机的《鸣道集》等,不仅是道教经典的宝库,也是研究古代山东文学的重要史料。本书将分析这些作品在语言风格、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上所展现出的齐鲁地域特色,以及它们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本书也会触及全真道在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领域的贡献,以及这些艺术形式如何在齐鲁地区得到发展和传播。 民俗信仰与社会生活的影响: 道教作为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宗教,不可避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将探讨全真道如何在齐鲁地区影响了民间信仰、节日习俗、养生保健、伦理道德等。例如,全真道对长生不老、养生炼气的追求,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相结合,对齐鲁地区的民间养生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全真道所倡导的慈悲、博爱、济世的精神,也与儒家“仁爱”思想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齐鲁地区淳朴的民风。 历史遗迹的印证: 本书还将关注全真道在齐鲁地区留下的历史遗迹,如古观、石窟、摩崖石刻、碑文等。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的解读,作者将力求还原历史现场,印证文献记载,为全真道与齐鲁文化的关系提供更加直观的证据。例如,书中将探讨泰山、崂山、昆崳山等齐鲁名山与全真道的渊源,以及这些地方至今仍然保存的全真道文化遗迹。 《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一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翔实的史料,将全真道的历史脉络与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巧妙地融为一体。它不仅是研究道教史、中国宗教史的宝贵参考,更是理解齐鲁文化独特精神气质和深厚底蕴的一扇窗口。本书的出版,将为学界和社会各界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全真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齐鲁大地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独特贡献。本书致力于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描绘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辉映的动人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全真七子之后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一些探讨。一个教派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创立时期,更在于其后来的发展和演变。书中是否能阐述全真七子之后,全真教如何在齐鲁地区继续发展壮大,又如何与后来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变迁相适应?是否有新的代表人物出现,又有哪些新的教义和实践被发展出来?作者是否能将这种传承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并分析全真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又如何与其他文化形式相互影响的。

评分

不得不说,书中关于全真教教义与齐鲁地域文化的融合部分,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受启发的地方。作者尝试去分析全真教的核心理念,比如“清静无为”、“全真不二”等,是如何在齐鲁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并与当地原有的哲学思想、民间信仰产生共鸣的。例如,我对书中提及的“道”的概念如何与儒家的“仁”、“礼”在齐鲁文化中得到某种程度的调和,以及佛教的某些元素如何被全真教所吸收和转化,都感到非常好奇。作者似乎在努力证明,全真教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深植根于齐鲁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从中汲取了养分,最终发展壮大。这种“基因融合”式的分析,让全真教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宗教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全真教的书,也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齐鲁文化的书,它是一部关于文化融合、思想碰撞、历史传承的生动画卷。作者用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全真七子在齐鲁大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也揭示了齐鲁文化如何滋养出全真教这一重要的道教流派。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七子”各自独特个性和贡献的区分。虽然他们同属全真教,但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思想侧重以及在教派发展中的作用,想必是各有不同的。书中是否能够将这七位杰出人物区分开来,并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特点?比如,是否有人更侧重于理论的阐发,有人更擅长组织教务,有人则以其高尚的德行感召世人?作者是如何将他们的个人特质与齐鲁文化相互关联的?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展现出七子个体的生命力,以及他们作为整体,如何共同塑造了全真教在齐鲁地区乃至全国的形象。

评分

刚拿到这本《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序言部分虽然不长,但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全真教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教流派,其发源地和核心区域正是在齐鲁大地,这本身就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颇感兴趣,尤其对宗教与地域文化如何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故事情有独钟。以往阅读关于道教的书籍,大多侧重于理论体系、修炼方法或者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很少有能将一个教派的发展深度地与其诞生地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全真七子”作为全真教的早期奠基者,他们的生活轨迹、思想形成,乃至最终的归宿,都与齐鲁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抽丝剥茧,揭示这种联系的深层含义。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全真七子的生平细节,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描绘七子诞生前后的齐鲁风貌。我被那些生动的文字所吸引,仿佛亲身穿越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书中对当时齐鲁地区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格局、民间信仰以及人文风俗都做了细致的描绘。我想,任何一个思想流派的诞生,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土壤。全真教的出现,以及全真七子的崛起,也绝非偶然。作者通过对齐鲁文化的深挖,比如儒家思想在当地的深厚根基、民间宗教习俗的演变,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流向,为我们理解全真教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描绘”非常扎实,并非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和文化现象来支撑,让人觉得作者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入的体察和研究。

评分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就是它对全真七子在齐鲁地区的活动遗迹和文化影响的考证。书中是否提到了与他们相关的古迹、碑文、传说,以及这些遗迹在今天是如何被解读和传承的?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痕迹就蕴藏在这些具象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作者通过对这些遗迹的梳理和分析,不仅能证明全真七子在齐鲁大地留下的印记,更能展现出他们对当地文化、社会结构甚至民风民俗的长期影响。这种“实证”式的研究方法,为书中提出的观点增添了更多的说服力,也让读者能够通过参观和体验,去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读史”体验。以往阅读历史,总觉得有些宏大叙事过于遥远,或者人物形象不够鲜活。但作者将一个宗教教派的兴衰,与一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历史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也更加有血有肉。我能够感受到全真七子身上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也能够理解齐鲁文化是如何孕育出这样一批杰出人物的。这种“故事感”和“代入感”非常强,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接触到全真七子中的几位核心人物。作者在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时,并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着重于他们的人生转折点,以及这些转折点与齐鲁文化的连接之处。例如,有几位七子似乎在出家为道之前,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甚至在科举仕途上有所建树,但最终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作者是如何解读这种“弃仕从道”的?他们的人生选择是否受到当时齐鲁地区特有的士人文化或者思想观念的影响?书中似乎对此进行了很有趣的探讨。我对这种跨界解读特别感兴趣,因为这打破了我以往对宗教人物的刻板印象,将他们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

评分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也不是理论的简单罗列。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价值取向,而这些,都深深地烙印在齐鲁这片土地上。全真教的兴起,以及全真七子的活动,无疑是齐鲁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文化印记”的?是渗透在建筑、艺术、文学之中,还是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之中?我希望书中能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我感受到这种文化的具体形态,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