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 》是卓新平所长、郑筱筠副所长主编的由34篇文章构 成的论文集,主要围绕宗教慈善与发展社会这一主题 论述,分四个方面:一、慈善观念与理论探索,阐发 了慈善的宗教与信仰的理论基础;二、宗教慈善与社 会发展,解释了各大宗教发展慈善事业的历程及其对 社会的意义;三、宗教慈善经验与个案研究,阐述了 相关宗教发展慈善的典型案例;四、英文专家论慈善 。这些**专家和学者的文章,集中展示了宗教慈善 研究的*高水平,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都有 重要的借鉴意义。
卓新平,1955年出生,湖南土家族,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系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自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1998年以来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于1988年当选为德国(欧洲)宗教史学会会员,2000—2004年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自2001年任中国宗教学会会长,自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1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2013年当选为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副主席。
序一 中国社科论坛“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
论坛致辞一
序二 中国社科论坛“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
论坛致辞二
序三 中国社科论坛“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
论坛致辞三
一 慈善观念与理论探索
加强“四化”建设,实现中国宗教慈善的战略性跨越式发展
慈善是民间宗教的**义
略论中国佛教关于慈善公益的思想与实践——以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佛教界的慈善公益事业为中心
以佛教的“慈悲喜舍”思考慈善事业
对当前有信仰背景公益慈善事业几个问题的反省
宗教界开展慈善的条件和意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慈善是佛教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论中国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构建
宗教慈善事业发展之思考
传承道风,立德扬善——对当代道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二 宗教慈善与社
基督教慈善事业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宗教与慈善”座谈发言稿
中国慈善事业立法的现状与问题
江苏省佛教慈善事业的现状及特点
——以“佛教慈善月”为中心
慈心悲愿润人心
——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的悲路慈怀
中国民族地区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移情布施与公益:藏汉佛教慈善业动态
统战视角的宗教公益化引导
三 宗教慈善经验与个案研究
美国的宗教组织与慈善事业
佛光山的慈善社会事业
宗教慈善与社会发展:LDs慈善协会的全球经验
加拿大佛教慈善模式及特点
天主教河北献县教区的慈善与社会服务
现代社会中的伊斯兰教慈善活动——以宁夏穆斯林的慈善实践为例
徐家汇圣母院育婴堂研究
现代运营模式下的佛教慈善事业与社会发展——以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为例
四 国外慈善与价值基础(英文稿)
Religiously Affiliated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ea
Collaborate with the Gover’nment in:Being Agents 0f C0mmunity
Benefit
Religion and Development:How did We Get Where We are
Today?
Religious Charities in the World:Their Origins,Their Regulation,
Their Social Value
Religious Char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ligions as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in the Social Field in Germany
Religious Resourc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mpact of Christian Char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The Case of Eliminating Poverty in Finland
Religious Char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Global Experience of
LDS Charities
A Rationale for The Involvement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 Humanitarian Service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字体和配色,一看就知道是严肃的学术刊物,但又不像传统教材那样刻板。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厚实感和纸张的质地,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味道。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考究,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合理的留白,让阅读的体验变得非常舒适,即使是面对密集的学术论述,眼睛也不会太快疲劳。而且,它的索引做得相当细致,对于想要快速定位特定主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开扉页,那一串清晰的系列标识,也让人对这个“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系列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感觉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学术对话的窗口。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讲,这本书的制作水平,完全配得上其内容的份量,是一次愉悦的阅读前奏。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文集”这种形式总是抱有一丝警惕,生怕不同作者之间的风格差异太大,导致整体的连贯性被割裂。然而,这部文集却展现出了一种令人称奇的内在统一性。尽管每位学者的笔法、侧重点乃至使用的术语略有不同,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关怀。他们似乎都心照不宣地遵循着一套隐形的学术规范和价值取向,使得即使是讨论相左的观点,也像是在同一张大图纸上绘制的不同线条,最终汇聚成一个更完整的全景图。这种高水平的“默契”,使得阅读过程异常顺畅,没有那种生硬的跳跃感,反而感觉到思维在不同学者的视角间自由穿梭,层次感非常丰富。
评分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表达上的努力和克制。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大量晦涩的术语,或者刻意追求那些华丽的修辞,而是力求用最精确的语言去描述复杂的社会现象。当然,要完全理解每一个论证的细微差别,仍然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作为支撑,但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从中捕捉到最核心的思想火花。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阶梯”,既能满足资深人士的求真欲,又能引导有志于此的新人建立起正确的思考框架。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当前社会运作的底层逻辑有了一种更清晰、更坚实的基础认知,这种收获是任何轻松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研读其中关于理论框架构建的那几章,我的天,作者的逻辑推演能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他们并没有停留在对现有概念的简单罗列和转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几个核心议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尤其是在处理宏观政策与微观实践之间的张力时,那种多维度、辩证性的分析视角,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深思。我感觉自己像是被邀请参加了一场高水平的思维交锋,每一个论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严谨的实证数据和深厚的理论基石之上的。对我个人而言,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该领域传统范式的理解,甚至激发了我思考如何用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既定结论。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是阅读优质学术著作时最珍贵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研究部分,简直是活生生的田野调查记录,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区域差异性的分析,不同地理背景下,社会力量的介入模式和效果竟然存在如此显著的对比。那些引用的具体故事和人物访谈片段,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却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宏观论断,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真实可感。这让我意识到,任何社会现象的讨论,都不能脱离其具体的历史脉络和地方情境。如果说理论部分是骨架,那么这些丰富的案例就是血肉,让整部作品丰满而有力量。我甚至开始计划,下次有机会去实地考察时,要带着这本书去对比印证作者的观察,这无疑是对阅读体验的极大延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